1、生物共生说明文生物共生说明文篇一:动物类说明文阅读训练精华 1动物类说明文阅读训练精华题 一、热心的海葵 海葵勇于充当弱小动物的保护神,它柔弱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 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葵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庞大家族,它利用水流的循环,来支持柔软的囊状身体。海葵身躯的上端是圆盘状的口,周围长满柔软的触手。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 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暗藏杀机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便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 然而,海葵却以少有的宽容大度,收留和保护双锯鱼。双锯鱼因形态酷似马戏团中的小丑,又名小丑鱼。小丑鱼体态娇小,柔弱温顺,缺乏有
2、力的御敌本领,是大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于是,海葵就利用自身的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 小丑鱼之所以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是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海葵成百上千的触手一起随波逐流,难免彼此触碰。为避免毒刺误伤友军,海葵的身体表面便分泌一种黏液给刺细胞传达指令:凡遇有这种黏液的都是自己人,不要“开火” 。当小丑鱼还是幼鱼时,就凭借嗅觉和视觉找到海葵,海葵则任由小丑鱼吸收自己触手分泌的黏液。小丑鱼等到自己全身都涂满了保护物质黏液时,就可以在海葵的保护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了。春潮水暖,暗礁上迎来了生育的季节。海葵和小丑鱼父母一起迎来了新一批宝宝,海葵保护着小丑鱼妈妈产下的成千上万的卵,这样
3、无欲无求,一代又一代地辛勤工作着。承担保护刚孵化出来的小丑鱼的责任。海葵就 当然,小丑鱼也是知恩图报的客人。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时,小丑鱼会在海葵漂亮的触手丛中游动,这自然会引诱其他海洋小生物上钩,为房东带来食物。平时,小丑鱼会捡食海葵吃剩的饵料,担负起清洁打扫的工作,为海葵除去泥土、杂物和寄生虫。当海葵遭遇克星蝶鱼侵犯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对蝶鱼展开猛烈的攻击。虽然二者个头悬殊,但凭着勇敢顽强,小丑鱼往往将蝶鱼打得落荒而逃。 生物学家们把海葵和小丑鱼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现象” 。相对于这个冷冰冰的词汇,我们更愿意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动物之间一种帮助和感恩的关系,或者是一种互惠的关系。(选自走近科
4、学)2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海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5 分)22说说海葵的“热心”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 分)23阅读第段,用四字短语填空。(3 分)小丑鱼报恩的方式是替海葵:、。24观察文中插图,结合文意,给插图拟写一个标题。(2 分)标题:二、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数字,估计大约有9000 种,分为 27 个目,160 多个科。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 120 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 12 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 43 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
5、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鸟宁可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来越冬,却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12给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2 分)13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2 分)_14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句中“几乎”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 分)_三、黄
6、鹂黄鹂又名黄莺,在古代诗咏鸟篇中,是描述最多的一种。 “千里莺啼绿映红” ,它的歌声美,而且总是和春连在一起。我国产有金黄鹂,黑头黄鹂,彩色黄鹂,黑枕黄鹂,鹊色黄鹂五种,其中黑枕黄鹂分布最广。黑枕黄鹂嘴红,自嘴基起横过眼睛到枕部都有两道黑眉,嵌在金黄色的羽毛中,翅和尾翎漆黑秀丽俊逸。北京有个“听鹂馆 ”,杭州有个“柳浪闻莺” ,人们都爱莺歌燕舞,源出一心,因为它象征着生机勃勃。黄鹂是上海地区的夏候鸟,也是旅鸟。黄鹂冬在南方直至南海等地越冬,春末初夏在上海地区营巢繁殖,还有许多经过上海继续向北,去我国中部、东部生活。上海动物园的树林里,有时留下黄鹂。黄鹂很少下地,飞速极快,瞬间消逝,往往只闻其声
7、,不见其影,特别是在繁殖期,雄鸟小叫似行云流水,悠扬颤抖,大叫时清脆悦耳,音韵多变,有时似珍珠落玉盘,有时似雁语声声,有时似猫耳轻呼,真妙不可言,但过不了多久,黄鹂的歌声嘎然而止。它们隐匿在高大的阔叶树上,用麻、草茎、棉絮编织一只十分精致的巢,呈吊篮式。雌鸟在巢里产 24 枚粉红色有玫瑰斑点的卵,在摇啊摇的吊篮里孵化,雄鸟默默地在远处警戒并担任觅食工作,它们再也不想惊动谁。雌鸟经过 18 天孵化,雏鸟出壳,再经过 18 天的哺育,小鸟长成出飞,这期间双亲捕捉各种昆虫,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害虫。在哺雏的 18 天中,据统计每天每巢要哺育喂食 70次,再加上双亲自己吃的,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可见黄
8、鹂不但 ,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不超过 15 个字)2、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抓住黄鹂的 特征来介绍;句中有一组排比句,其说明的是3、第三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其作用是为了说明4、本文着重从黄鹂的和 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5、结合短文,给文末写上一个递进关系的归结句。可见,黄鹂不但,还四、 青 蛙 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鱼本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青蛙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农民以青蛙鸣声的早晚和大小,来估计庄稼的丰歉情况。唐人章孝标有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青蛙。 ” 说到青蛙的捉虫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起。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
9、粘的液体。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头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地突然向前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科学家作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 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所
10、爱吃的。有人作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够吃70 多只害虫,一个月约吃 2000 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期 6 至8 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 15000 只左右。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 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常爱以此为题进行创作。我想起已逝的画家齐白石的一段故事。1957 年,我国著名戏剧家老舍曾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作画。命题要求把无形的青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着实很棘手,但白石老人苦苦构思之后,挥毫画成这样一幅杰作:一片急湍的流水从山间乱石中泻出,水中夹着几只活泼的蝌蚪,高处再抹几笔远山相衬,把诗的意境含蓄地烘托出来了。人们透过
11、这几只蝌蚪形象,仿佛听到十里山泉里传来的阵阵蛙鼓。这个故事虽然是指文艺创作要独辟蹊径,但也说明白石老人对于蛙的生活史是多么熟悉啊。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六十天就发育成蛙。 青蛙不仅对农作物好处极大,也为仿生学的研究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科学家研究了青蛙的眼睛构造,制成了“电子蛙眼”,用它来遥控万里蓝天中航行的飞机。机场上的指挥员,凭借“电子蛙眼”的帮助,准确地指挥飞机的降落。1、请你结合段内容,发挥想象力,简要阐述一下青蛙舌头位置和舌尖构造对捕食虫子的作用。答:2、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说明青蛙眼睛的奇特结构呢?答:3、 “电子蛙眼” 是根据青蛙眼睛怎样的特点仿制的?(请尽量筛选文中的有关语句作答
12、) 答:4、依你之见, “电子蛙眼”除了可以帮助指挥飞机的降落之外,还能有哪些可能的用途呢?(写出两种)答:(1) (2)5、文章末尾两个自然段的顺序如果对调一下是否更好?为什么?答:五、极地冰虫 极地冰虫是少数活跃在极地低温下的生物之一。在美国阿拉斯加等靠近极地的冰川区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形。它们个头非常小,在雪地里就像一丝细细的小黑线。 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动物。在冰川地区刺骨的寒温下,其他动物几乎被冻成冰棒,甚至连细胞都冻得“咯咯”作响。然而这种低温对于极地冰虫来说却是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科学家发现,冰虫的细胞膜和细胞酶在低温下正常新陈代谢,细胞膜保持固有的弹性。冰虫还耐饿。科学家曾把
13、几只冰虫放在冰箱里研究。两年过去了,不吃不喝的冰虫在冷藏室里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但冰虫也有致命的缺点。冰虫抵御高温的能力异常脆弱,只要温度高于四摄氏度,冰虫细胞膜就溶化,细胞内的酶也化成一堆干草模样的粘稠物。 冰虫的生活方式也充满奥秘。它们总是生活在终年积雪的冰川地带,行踪隐秘。一到夏天大规模的冰虫就破冰而出,出来搜寻食物。冰虫日落而出,日出而息。夏天太阳升起之前,冰虫纷纷躲回冰层。太阳落山后冰虫从洞穴中出来,搜寻海藻、花粉和其他可以消化的残渣作食物。 到了冬天,冰虫聚集地大都大雪封山,没有海藻或者其他食物,它们就躲在地下。但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冰虫如何在地底过冬。 冰虫被称为地球上惟一冻不死
14、的生物,具有科学家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质。科学家认为冰虫这种罕见的耐寒体质可以证明在外星球上也可能存在像冰虫一样的耐寒生物。1本文 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冰虫哪些方面的特点?2.人类研究极地冰虫的目的是什么?3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冰虫被称为地球上唯一冻不死的生物 4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六、 “虫国杀手 ”螳螂 静静地呆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仿佛正在虏诚地做着祷告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然而,蝗卿却是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 。当其他昆虫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它先前那“虐诚”的形象便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硕大的眼中闪出咄咄逼人的凶光,死死地盯住移
15、动的猎物不放,一旦时机成熟,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便如箭一般弹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猎物来得及做的不过是抽搐几下或挣孔一阵。接下来,螳螂会用它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 ,一点一点地把猎物肢解、吞噬,直到只剩下一些对蝇卿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器官,比如一节触须,一段跗肢,或是一小片翅膀。 螳螂凶残,但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在温带地区,螳螂种类相对较少,体型较为简单;但在热带地区,螳螂的种类就丰富多了,体型也变得怪异复杂,而且个个都是高超的伪装大师,无论植物的花、叶、枝、树皮?都是它们模仿的对象。有了巧妙的伪装,蝗娜只需静伏不动,不管天敌还是猎物都很难发现它们。 螳螂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有合适的
16、温度和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螳螂便可以过得逍遥自在。在我国,已知的螳螂种类有100 多种,全世界大约有 2000 多种螳螂,它们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个个都是地地道道的“虫国杀手” 。链接资料: 在温带地区,螳螂通常一年只繁殖一次,以卵块的形式越冬;而在热带地区,则全年都可以见到各个年龄阶段的螳螂。 螳螂虽然是强悍的猎手,但在自然界中,它们同时也扮演着被捕食者的角色。螳螂终究还是昆虫,无法与其他更为强大的猎手匹敌,蝎子、娱松、蜥蜴、猛禽等时时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如果说在与蝎子、蜈蚣等较为低等的对手的斗争中,彼此还互有胜负,那么在猛禽面前,比如隼或者鹰,螳螂如果硬碰硬,那就连一点存活的希望都没有
17、了。1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第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是。3第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从所给的两段链接材料看,分别从_、 _两个方面来介绍螳螂的。5请仿照例句: “静静地呆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仿佛正在虏诚地做着祷告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仿写。七、苍蝇苍蝇无鼻子,然而它的嗅觉却十分灵敏。原来,在苍蝇头部有一对触角就是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连,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 ,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传给大脑,大脑则根据不同气味物质
18、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特点和结构,把十分纤细的微电极接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仿制出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装在宇宙飞生物共生说明文篇二:说明文两篇 含答案(一)2050 年,告别一百万个物种科学家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到 2050 年,全球气温可能比现在升高 0.5 至 3 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六个地区的 1103 个动植物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这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
19、所进行的最大规模跨国合作研究。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点。据保守估计,这六个地区的物种到 2050 年将消失 15至37,即平均有 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像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毒蛙、墨西哥的囊鼠和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也将越来越少。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 24 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 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 种树木中将有 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
20、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 1700 到 2100 个植物物种中,39到 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 年内消失。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大地区的动植物。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 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交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
21、该地区接受研究的 1870 种动植物,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 300 种植物中的三分之一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的山龙眼类花卉。负责此项研究的英国利兹大学的克莱斯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低估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2005 年山东省济南市课改实验区)1、通读全文,说说第 6 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指的是什么?2、阅读文章 3 至 5 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6 分)3、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
22、语的表达作用。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 境4、文章为什么详细地介绍气候变暖对欧洲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5、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4 分)(二)爱恨交加说臭氧 大气中臭氧层对地球生物的保护作用现已广为人知它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动植物免遭这种射线的危害。为了弥补日渐稀薄的臭氧层乃至臭氧层空洞,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比如推广使用无氟制冷剂,以减少氟利昂等物质对臭氧的破坏。世界上还为此专门设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由此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受到保护的臭氧应该越多越好,其实不是这样,如
23、果大气中的臭氧,尤其是地面附近的大气中的臭氧聚集过多,对人类来说 反而是个祸害。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 3 个氧原子。大气中 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 1050 千米,这才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大气臭氧层。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对阻挡紫外线有一定作用。但是,近年发现地面附近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有快速增高的趋势,就令人感到不妙了。 这些臭氧是从哪里来冒出来的呢?同铅污染、硫化物等一样,它也是源于人类活动,汽车、燃料、石化等是臭氧的重要污染源。在车水马龙的街上行走,常常看
24、到空气略带浅棕色,又有一股辛辣刺激的气味,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光化学烟雾。臭氧就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它不是直接被排放的,而是转化而成的,比如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只要在阳光辐射及适合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随着汽车和工业排放的增加,地面臭氧污染在欧洲、北美、日本以及我国的许多城市中成为普遍现象。根据专家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估计,到 2005 年,近地面大气臭氧层将成为影响我国华北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研究表明,空气中臭氧浓度在 0.012ppm 水平时这也是许多城市中典型的水平,能导致人皮肤刺痒,眼睛、鼻咽、呼吸道受刺激,肺功能受影响,引起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 0.
25、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原因就在于,作为强氧化剂,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当臭氧被吸入呼吸道时,就会与呼吸道中的细胞、流体和组织很快反应,导致肺功能减弱和组织损伤。对那些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臭氧的危害更为明显。 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目前,对于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臭氧层,人们已达成共识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于臭氧层的负面作用,人们虽然已有认识,但目前除了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污染预报外,还没有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 注ppm:百万分之一(2005 年
26、浙江省宁波市)6、根据上下文,写出第 段中加点的 “这样”所指代的内容(不超过 8 个字) 。 _7、 把第段中划线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作为“臭氧”的定义。臭氧是_微量气体。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臭氧能吸收太阳释放出来的紫外线,能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B、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近地面的臭氧浓度快速增高会造成地面臭氧污染。C、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如果在近地面空气中浓度超标,就会危害人类健康。D、臭氧既可助人又会害人,但只要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预报,就能克服负面影响。9、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 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
27、0 。_10、根据文意,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比喻意义。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 “ 保护伞”比喻:_“ 毒药”比喻:_生物共生说明文篇三:科学说明文科学说明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4 题。病毒是不是一种生物呢?病毒和化学物质不同,它不是死物,而是一种活质。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核蛋白质。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生命形态。病毒这种特殊的蛋白质之所以是最简单的生命形态,是因为它会进行生命的活动。病毒能进行生命活动的一个主要证据,就是它能繁殖和创造与自己相同的个体。另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新陈代谢。过去生物学者从生物体中把病毒分离出来,再来作新陈
28、代谢试验,结果都失败了。因为病毒脱离了生物体,就不能显示出新陈代谢的特征。病毒这种有生命的蛋白质微粒,它和最简单的细胞不同,是没有和外界环境隔离的半渗透性的表膜。另外,病毒身体里面的水分很少,而各种生物细胞,所含有的水分往往达到 8090。病毒是细胞内的寄生者,它居住在细胞里面,细胞便是它的家。它一旦离开了细胞便不能生活,迟早要遭到灭亡的命运, 至多不过数小时。 病毒的第一种交通工具是昆虫。例如黄热病和乙型脑炎的病毒平时寄生在蚊子体内,等到蚊子咬人的时候,就从蚊子的嘴里跑到人体血液里去,结果人就得病了。病毒的另一种交通工具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病毒常常吸附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身上,这样,细菌和其他
29、微生物便成为病毒的携带者。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常常和流行性感冒杆菌混在一起被发现。 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防御病毒的进攻呢?微生物学家深入地研家了病毒的本质和变异问题,他们证明了病毒也和细菌以及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如果培养它们的条件有了改变,它们的本性也会随着改变。把致病的病毒注射到对于它没有感受性的动物体内,病毒并不会死掉,而是继续繁殖着,不过不会致病。如果使病毒在没有感受性的动物身体里连续地通过几次,就可以改变它的遗传性,使它失掉致病的能力,它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活疫苗。活疫苗是人类和微生物斗争的最新、最有效的武器。 下面对病毒是有生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病毒是一种特殊化学物质,所以它是有
30、生命的 b. 因为病毒存在于活的细胞里面,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c. 因为病毒能够繁殖和新陈代谢,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d. 因为病毒能够从生物体中分离,所以它是有生命的 下面关于病毒和生物细胞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毒没有隔绝环境的表膜,自身水分很多 b. 病毒具有隔绝环境的表膜,自身水分很少 c. 病毒没有隔绝环境的表膜,自身水分很少 d. 病毒具有隔绝环境的表膜,自身水分很多 下面关于“活疫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活疫苗”是改变了遗传性的病毒 b. “活疫苗”是没有致病能力的病毒 c. “活疫苗”可以通过培养手段获得 d. “活疫苗”可以治疗病毒性的疾病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
31、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家”比喻细胞为病毒提供的寄居生存场所 b. 句:“交通工具”比喻昆虫成为病毒的发源地 c. 句:“朋友”比喻改变了本性的病毒不再是人类的敌人 d. 句:“武器”比喻“活疫苗”是预防病毒的有力工具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4 题。1990 年,人们在南极发现了一块很不寻常的月球碎岩.月球的这块碎岩是怎样来到地球南极的呢 ?众所周知,月球和所有太阳系天体都是有许多细小碎屑物质聚集而成的.在大约 40 多亿年前,地球和它的卫星就达到了现在的状态,但还会有一些残存天体撞击它们.只是现在这种碰撞的频率减少了很多.我们从存留在许多天体上的陨石坑中看到了这种碰撞的迹象.在地
32、球上这种迹象已经大部分被擦毁掉,但在月球上 ,碰撞的痕迹未受影响,表面布满了陨石坑.每个陨石坑都是一个流星体以每秒 20 英里左右的速度撞击月球造成的.这样的碰撞,会在月球表面造成巨大的爆炸,并溅射出月面物质.同样的过程在地球上也发生过,不过,地球引力使得被溅射出的物质要离开地球必须具有每秒 7 英里的速度,甚至一颗大陨星的碰撞也不能产生这样的速度.于是爆炸物质又落回到地球上来.月球是个小天体,吸引力较小 ,物体要逃逸出去仅需要每秒 1.5 英里的速度就可以离开月球了.地球经常受到小陨星的轰击,这些陨星的大多数是原初的太阳系物质,另外一些陨星是已死亡的彗星的残余,只有少数陨星是月球碎屑. 陨星
33、中至少有90%是岩石性的物体,从地球本身所有的岩石中辨别出这些陨星并不容易的,除非这些石质陨星降落是被实际看到,否则很难判定其陨落的位置.即使它们是陨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被地球本身物质所污损. 由于地球南极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完整的冰层,人类不可能带去岩石,更不能用其他方式使一块岩石平躺在冰上,因此探险家们在南极的冰面上碰到的任何一块岩石,都必然是陨石.正是这种例外,才使得人们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极大热情研究陨星. 我们怎样辨别出一颗陨星来源于月球呢 化学分析告示我们,地球和月球虽然是由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但是这些元素出现的比例是不同的,因为两个天体大小不同而且有不同的历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34、,不同元素的比例代表着行星的一种指纹. 下面关于月球碎屑来到地球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月球被撞击的频率高,所以撞击后的碎屑逃逸出来的机会较多 b 月球质量轻,引力小,所以撞击后的碎屑能以较低的速度逃逸出来 c 月球的物质细小轻微,所以撞击后的碎屑很容易逃逸出来 d 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撞击后的碎屑很容易落到地球上来 下列有关辨别地球上陨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地球上很少留下陨石坑,所以辨别陨星很困难 b 因为来自月球上的陨星很少,所以辨别陨星很困难 c 因为大多数陨星是太阳系中的原初物质,所以辨别陨星很困难 d 因为陨星很容易被地球物质污染和损坏,所以辨别陨星很困难对人们以历史上前
35、所未有的极大热情研究陨星的原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在南极得冰面上很容易看见岩石 b 因为在南极发现的岩石保存得最完美 c 因为在南极发现的岩石一定都是陨石 d 因为南极探险激发了人们科研的热情对文中指纹一词的理解或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指纹是一种比喻的说法b 指纹加上引号表明要重点强调 c 这里的指纹是指独特的化学构成 d 这里的指纹要靠化学分析来鉴别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4 题。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难堪的。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它们不停地交
36、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的成分。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之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只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37、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两三只白蚁,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知道何时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会把两根柱子合拢。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转而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
38、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1对第一段中“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难堪的 ”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蚂蚁具有人的顽强意志,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b 因为蚂蚁具有人的社会行为,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c 因为蚂蚁具有人的善良品质,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d 因为蚂蚁具有人的创造精神,所以让人感到难堪2作者认为“蚂蚁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是个体生活,一种是集体生活 b 一种是宁静的生活,一种是喧闹的生活 c 一种是无所事事的生活,一种是有意义的生活 d 一种是能够独立思考的生活,一种是盲动的生活3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那么几个神经元”:用轻蔑的
39、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b “瞎猫撞着死老鼠”:比喻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在偶然因素 c “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d “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形容蚂蚁在工作中十分投入,充满激情4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庞大的蚁群就是一个“整体活物”b 作者认为,庞大的蚁群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 c 作者认为,蚁群越大就越表现出智慧的因素 d 作者认为,蚁群的集体协作是受惊后的反应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4 题。假如你把一根大头针戳进气球,要过多久气球才会爆裂呢?不需要很久,而且这个时间可以利用高速摄像测定。不管怎样,橡胶在
40、压力之下裂开,总是要耗费“一点儿”时间的。然而,假定你取一个分子,它只有十亿分之四英寸大,对它完成相当于把一根针戳进气球的动作,那么这个分子要隔多久才会断裂呢?这个时间要比气球爆裂短得多,然而科学家现在照样能测出来。一个分子是由一团原子组成的。当这些原子互相靠得足够近,由于它们外层区域的微小电子相互交叠在一起,因而使这些原子粘合在一起了。这种电子的交叠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状态,倾向于保持不变。为了保持这种状态,原子必须继续保持紧密相连,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化学健” 。形成一个化学健的两个原子并不是保持静止不动的。在绝对零度(等于一 273)以上的任何温度下,原子总是倾向于以随机的方式随意运动。不过,
41、当它们被化学键绑在一起后,就不能再自由运动,但可以这么说,它们仍不断地尝试作自由运动。被化学键绑在一起的两个原子可能会作相互分离的运动,但是化学键会把它们拉回到一起来。它们会再作分离运动,但又被拉回,如此往复。因此,原子就在自己的位置上振动。化学键活像一个小弹簧,原子相互分离得越远,化学键施加的拉力就越强。然而,如果由于某种缘故,原子的分离运动超过了一个临界值,化学键就会紧张过度,像一根弹簧那样,出现断裂。这时,分子断裂,而原子获释。随着温度升高,原子会逐渐远离,超过化学键的束搏。如果温度升得足够高,分子肯定会断裂。同样,如果注入其他形式的能量,分子也会趋于断裂。现在的问题是一旦注入足够的能量
42、,分子断裂开的时间有多长。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化学键从受损到断裂所需的时间是 2.05?10?17 秒。光线以每秒 186262 英里的速度运动,这是我们宇宙中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如果一束极快的激光脉冲打在分子上,在化学键断裂以前,这束光也只能离开四百分之一英寸。1 从第一段文意看,对“总是要耗费一点儿时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句话意在强调气球爆裂时间的漫长 b. 这句话意在强调气球爆裂时间的极短 c. 这句话意在强调气球爆裂时间相对较长 d. 这句话意在强调气球爆裂时间相对较短2 从第二段文意看,对“倾向于保持不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句话是指电子很不容易稳定 b. 这句话
43、是指原子很不容易稳定 c. 这句话是指原子具有稳定状态 d. 这句话是指化学键具有稳定状态3 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绝对零度时,原子倾向于随意运动 b. 被化学键绑住后,原子很难自由运动 c. 被化学键绑住后,原子仍然努力运动 d. 原子的振动,是以“分离”抗争“束缚”的表现4 对第四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定的高温可以使分子断裂 b. 外力的介人可以使分子断裂 c. 化学键的拉力并不是无限的 d. 化学键的断裂需要漫长时间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4 题。不管我们怎样做,都不能看到事物现在的样子 .光从一个物体运行到我们的眼睛需要时间,所以我们总是看到事
44、物过去的样子不管我们怎样做,都不能看到事物现在的样子。光从一个物体运行到我们的眼睛需要时间,所以我们总是看到事物在过去的样子,而永远不能看到它们现在的样子。在通常情况下,这实在不重要。如果你看到一位朋友穿过马路,你正在看的是一亿分之一秒之前的他,因而也可以说是现在。然而,一旦你的视线离开地球开始转移到天体上,这种情况则更令人关注。光从月球到达我们这里需要 1.25 秒,所以只要我们逗留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总是它在 1.25 秒前的样子。光从太阳到达我们这里需要 8 分钟,所以我们始终看到 8 分钟以前的太阳。假如某种不可思议的破坏突然消灭了太阳的话,我们对此则保持在幸福的无知之中一会儿,且
45、继续沐浴在阳光里,因而仍然意识到太阳的存在,似乎它未被触动。最后的阳光到达我们这里足足需要 8 分钟,只有在此以后我们便会陷入黑暗中,从而得知太阳已经消失了。 对恒星来说,情况更极端很多。光经过 1 年传播的距离(5.88 万亿英里)为一光年,而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 ,则是 4.3 光年远。即光从半人马座 星抵达我们的眼睛需时4.3 光年,因而我们总是看见它在 4.3 年前的样子。你也许会认为事情不至于这样,因为半人马座 星很可能在 4.3 年以前同现在几乎完全一样。不错,恒星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其他天体更远。我们现在看到的是 8.8 年前的天狼星和 40 年前的大角星。现在我们能观测到离我们
46、数千万光年, 甚至几十亿光年。当我们达到如此遥远的距离时,我们正在观看如此遥远的过去,以至于连在像恒星和星系那样长寿的天体里,确实都有过时机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正设法观测它们处于比较年轻时的样子。令人遗憾的是,天体越远,当我们观察它时,我们探测到的它的过去越远,它也越暗,因而我们所能见到的也越粗略。即使最大的星系也只不过表现为极其微小的辐射体。1下面这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事物现在的样子”是指事物与观察者同时的状态 b “通常的情况”在这是是指人类的日常生活 c作者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事物现在的样子篇二: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一、说明文的定义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文体。二、说明文的四大要素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一) 、说明对象:( 1)具体事物(称为事物说明文) (2)抽象的事物(称为事理说明文)(二) 、说明特征: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