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届国际潮流沉积学会议召开 2008 年 9 月 2029 日,由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国际潮流沉积学会议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idal Environments, Tidalites 2008) 在青岛召开。 会议之前,由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共同承办了“杭州湾观潮 长江口崇明岛潮滩 江苏如东苏北潮滩和洋口港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连云港基岩港湾海岸与潮滩 青岛”会前地质考察,我单
2、位王福和田立柱参加。 此次会议分为 7 个主题: (1) 现代和古代潮汐沉积及相关的物理、地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2) 潮控海岸动力过程及其稳定性; (3) 潮流沉积相与油气资源和淡水资源; (4) 潮控三角洲的开发与保护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潮流动力学和沉积动力地貌的监测和数值模拟; (6) 高、低纬度潮流沉积体系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7) 台风、海啸及其它极端事件对潮流沉积的改造。 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的王宏、李建芬、王福、商志文、田立柱、耿岩和水环院的谢海澜、杜东及方成参加了会议,介绍了我中心近年来的海岸带研究成果,并与国内外同行广泛讨论、交流。 参观贝壳堤博物馆 牡蛎
3、礁剖面合影 我们介绍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的地质环境: 现状和趋势、渤海湾210Pb 和137Cs 沉积曲线、渤海湾 CH119 孔硅藻组合与古环境、渤海湾西部浅海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渤海湾东北部浅海区潮流沙脊的特征和沉积影响,以及曹妃甸海区沉积和海洋动力环境改变等。其中,对现代沉积物210Pb 和137Cs 测年复杂性的讨论、沉积物粒度分析等 ,引起丹麦、德国同行的兴趣并为后续合作研究打下了基础。 27 日大会结束后,日本、德国、丹麦、新西兰、韩国、加拿大及国内海洋二所、广海局的 13 位代表参加了我中心主办的、题为“渤海湾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与人类影响 (The Coast o
4、f Bohai Bay: Recent and Present Geo-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Impacts)”的会后地质旅行。 考察地点包括贝壳堤(后唐堡残存贝壳堤、上古林贝壳堤博物馆) 、马棚口湾现代泥质潮坪、临港工业区、天津新港东疆港区太平洋公司码头和人工沙滩、牡蛎礁、七里海湿地、蛏头沽侵蚀岸线、天津中新生态城起步区等。 在后唐堡贝壳堤, 代表们讨论了可能的多成因过程、 实地考察了堤下伏泥层、上部的风成沉积。在贝壳堤博物馆,馆方破例让异常兴奋的代表们直接接触构成贝壳堤的贝壳碎屑沉积物。 在马棚口泥质潮滩,讨论了滩面的物质组成、沉积物压实作用。 9
5、月 28 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刚刚视察过临港工业区。当天下午,在工业区管委会有关部门的引领下,我们又沿着温总理的参观路线,亲身领略了规模宏大的围海造陆场面。 2004 年 10 月的“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期间,我们即曾组织参观过临港工业区。时隔四年,围海造陆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 同样,天津港东疆港区太平洋公司码头,也是温总理刚视察过的。这里,代表们看到了作为国内第四大港、世界排名前 20 位的天津港的建设情况。 9 月 29 日,在大吴庄牡蛎礁剖面,代表们看到了刚刚特意疏干的礁坑,牡蛎密集排列而成的数米厚的礁体、上覆的泥层,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我们介绍了礁体内部的正常建礁层与水平夹
6、层的互层现象、牡蛎个体的形态、礁体向上转变为泥层。中科院王颖院士表达了合作研究的愿望。 30 日,随着会后地质旅行的结束,第七届国际潮汐环境与沉积学会议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全体成员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认真筹备、参与会议组织,并单独承办了会后地质旅行。商志文、范昌福等编写了详细的会后地质考察手册。裴艳东等负责地质考察的接待,范昌福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向代表们介绍了牡蛎礁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此次会议,介绍了我们的工作、锻炼了队伍,并为今后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机会。 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理研究所(地理系)主办的上一届(第六届)国际潮流沉积学会议( Tidalites 2004),于 2004 年 8 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召开。我单位代表在大会上介绍了环渤海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成果、 并参加了丹麦日德兰半岛海岸线地质考察(相关报道载天津地调园地 , 2004 年第 9 期; “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 ”的参考资料集的“第六届国际潮汐沉积学会议简介” , 2004) 。 (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供稿,耿岩执笔) 参观临港工业区沙盘 参观东疆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