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乡步行街初探 徐一大 作者个人信息: 徐一大 上海大越人居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博士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资深会员; 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专家库成员; 上海市建筑学会会员; 上海市景观学会理事,景观创新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原总建筑师、总师室主任; 上海上实(集团)湖滨新城发展有限公司原总师室主任; 上海朱家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原总规划师。 徐一大先生专注于城市开发建设与规划设计行业二十余年,组织、参与或独立完成城市规划和相关建筑设计项目五十余项 ,参与规划建设上海两大新城上海青浦新城、上海嘉定新城近十年,他以求真务实、谦虚
2、严谨的态度对待每 项工程实践,在同行业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水乡步行街初探 徐一大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经济飞跃,城市建设繁荣发达,许多城市的环境与建筑开始从盲目建设走向特色经营。 本文仅以水乡绍兴的步行街建设为例,论述城市建设研究之必要性。 绍兴 中外闻名的江南古城,河网纵横的水乡泽国。 在城建发展史上,“她”以沿河建筑与桥为特色,成为城建专家关注的焦点。 绍兴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建筑古迹,且均与 水相关,至今许多绍兴的街区仍保留着“水乡”特色。 时至今日,如何评介传统步行街的现实意义,成为绍兴城建的一个课题。 一、传统步行街的成因及发展 绍兴的城建可推至两千年前,但直接对绍兴城市
3、规模及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时代是南宋王朝,当时的绍兴已是一个居民超过万户的大型城市,市容繁华,街衢整齐,正如1157 年 (绍兴二十七年 )状元王十朋所见:“栋宇峥嵘、舟车旁午、壮百雉之巍垣,镇六州而开府。”当时府城内的厢坊街巷,在这个时代也加以调整划分,全城划为五厢十一坊,井然有序。绍兴城内的街坊名称,大部分延用至今 (见 嘉庆山阴志城区平面示意图 )。这些厢坊之间的街道最宽者不过两车并行,许多以步行为主要特征。 绍兴传统街道的步行特征与绍兴的水运密切相关。 绍兴历代兴修水利,河网一直与街道网并存。由于水运畅通,船成为绍兴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车、马等交通工具的作用相对减弱,因此绍兴传统的民居、
4、店铺都是前临街、后面河,或者街河并存,这种布局形式直接影响了绍兴街道的尺度,也决定了绍兴街道的步行特征。 然而,这种步行尺度的街道,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以及人口的激增,开始变得拥挤不堪。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河道被填,扩大了街 道的尺度,使交通问题得以缓解。当时,改造最突出的是解放路,该路一直成为绍兴的主要街道。它在改造前是一河两街的形式。当时,与填河筑路并存的城建政策是拆旧建新,许多沿河建筑 (包括寺院、县署、学堂 )尽被拆毁 (这里当然也历史原因 ),使绍兴城市的传统特色逐渐退化。 由于填河筑路与拆旧建新的城建行为一度没有考虑对传统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利用,它给后续的城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5、尤其在新时期 (八、九十年代 )绍兴大力发展旅游业,退化的城市特色对游客吸引力不大已成为政府部门一个头痛的难题。 水乡步行街初探 徐一大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绍兴市的城建 才开始注意对传统民居与街道的研究,新建的商业步行街建筑组群 A 与组群 B(见组群 A、组群 B 平面示意图 )便是研究过程中的探索之例,它的形成标明了绍兴的城建实践已从盲目拆建向保护、利用传统建筑过渡。 经过十余年的使用,这两组建筑群已淹没在“新建筑”的包围之中,对其评介毁誉俱有。但这两组建筑的设计宗旨是不容置疑的:一要发扬绍兴的传统特色,二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要客观地评介这两组建筑群的成功或失败,必须以绍兴传统的步行街为背
6、景,了解步行街建筑群的结构与组织。 二、传统步行街与新建步行街 (一 )传统步行街 如前所述,绍兴传统的步行街离不开水运系统。走访绍兴现存的传统街区 ,对照历代的图文资料,大约有三种交通形式:即一河无街、一河一街、一河二街 (见步行街与沿河建筑剖面示意图 )。这三种典型形式分布于不同的街区中,“一河无街”中的建筑进深小,一般不超过 10 米,主要是店铺与平民住宅,这种形式比较多见。“一河一街”、“一河二街”中面临街、河的建筑一般比较深,常常是比较富裕的官员、商贾的住宅,也有带作坊的店铺,一般有三进院落,横跨整个街区。“一河二街”的形式目前已不多见 (原解放路属一河二街形式 )。 传统步行街临河
7、面非 常热闹,居民的采购、娱乐活动常发生于此。西郭门外的米市就是一河一街的街道,节日的时候还搭建临时的戏台,观众坐在街边、船上看戏,其乐融融。而一河二街的街道属于后街,多以日常行走为主。 临河的步行街一般由青石板铺砌而成,与河岸的条石拼成规则的席纹,河岸相隔不远便设埠头,以便船只停靠,上人、卸货。传统的步行街较少绿化,树木、花草种于宅内,只能透过墙垣或台门见到几星绿色。 不临河的步行街亦由青石板铺砌, (青石板产于本地,质坚纹美 ),与两侧建筑的台阶连在一处。有时某一侧的建筑豁然开朗,让出一方空间通向河岸,常 常是上人、卸货的埠头,也可供人聚乐,常见船工坐于此地,抽烟聊天,很有人情味 (见照片
8、“传统步行街” )。 由于步行街尺度不大,一般宽约三五米,两侧或一侧的建筑都为一层,或者二层 水乡步行街初探 徐一大 的传统住宅,结构是穿斗式的,青瓦、白墙,偶有木柱外露,漆桐油,不象东阳与徽州的住宅,在雕饰上大作文章。这些朴实、简练的做法与精明、实干的绍兴民风有很大的关系。 建筑的二层常悬挑出一米左右,一层的住宅入口亦出挑较大的屋檐,以便避雨;从远处看,参差错落,非常自然、活泼(见照片“传统步行街” 一河一街 )。临河的步行街上常常有屋顶覆盖, 下面成为市集的中心,或者是较大店铺的停留空间 ( 绍兴传统店铺沿街面摆设,似目前各住宅小区内的个人杂货店 ),这种做法与多雨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 绍
9、兴传统的步行街直接反映了绍兴传统的民风、社会各阶层的等级以及环境、气候。它是研究、制定、建设具有绍兴传统特色的城市环境的基本依据。 (二 )新建步行街 绍兴解放路段的填河筑路和拆旧建新,在解决车行、人行交通拥挤上作出了贡献,但确实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主要有两个弊病:首先是河网的中断与消失,使街、河并存的水乡特色丧失殆尽。其次,原沿河建筑的拆旧建新, 打破了原来沿河环境的尺度,小、巧、雅的传统风格随之消失。这样的城市面貌确实难以反映绍兴的传统风格。步行街建筑组群 A 与组群 B,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这两组八十年代中期的建筑群都位于解放路东侧,组群 A 北接都昌坊口,南临延安路,西面与解放
10、路之间有咸欢河环绕,是一河一街的布局形式;组群 B 北接县前街,南临东街,东侧有小巷北后街,是一河无街的布局形式,河道虽然已被填,但这种布局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 组群 B 位于绍兴原市中心轩亭口 (见“组群 B”平面示意图 )。在轩亭口秋瑾纪念碑东侧 ,组群 B 中段步行街退后,让出一块 36 15 米的小广场 ,两侧有宣传画廊 ,目前已作为停车场地使用。这块广场用地与传统“一河无街”式中的“河埠头”在文脉上是承接的关系,开、合中引起空间变化。 组群 B 的建筑处理是精心设计的,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建筑进深一般只有 10 米左右,分两跨,前跨设计成两层,后跨设计成三层,向解放路作退台处理;屋顶
11、采用民居常用的悬山两坡顶,中间隔有风火山墙,错落有致。在底层,常挑出二层楼面,横跨人行道,或挑出一层檐口,这种做法与传统民居中的店铺前空间处理不谋而合,也极符 水乡步行街初探 徐一大 合组群 B 商业建筑的特点。 其它的细部做法如檐口、窗台、窗 棂、门棂都采用了一些传统民居的做法,在色彩上,也保留了青瓦、白墙的特色,部分外露的木构件或仿木构件刷朱砂色。 组群 B 处理最成功的建筑是北首的同心楼饭店,它是一幢三层的建筑,但实际看上去却只有两层半,底层设计成半地下室,前设一小池,池前绿化、湖石、小品俱全,室内环境也别具一格,如坐船舱,与水乡传统文化气氛十分谐调。室外楼梯直接通向二层,前设石护栏,三
12、层悬挑出一米五,做垂花,水泥混凝土材料道明这座建筑并非原物,但又不失真趣 (见照片步行街建筑组群 B“同心楼” )。 比较而言,组群 A 的布局比组群 B 较为复杂, 首先它是沿河的步行街,它的独立性较强,组群 B 直接面临所有干道,而组群 A 有咸欢河相隔,其次,组群 A 临近鲁迅故居、秋瑾故居、以及塔山(上有应天塔,是绍兴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必须照顾这些古迹,不能形成视线遮挡。 组群 A 的街道用预制水泥板铺砌成席纹,与河岸相接,并且设有河埠头与石桥,体现出一些水乡特色。 组群 A 的建筑处理与组群 B 相仿,但不如组群 B 精致。 组群 A 最具特色的处理是室外环境的曲折、变化,尤其是
13、建筑 H P 段 (见“组群 A平面示意图” ),有开、合变化,亦有高差处理,并且结合水景处理,比较成功。组群 A的绿化处理也很有特色,这比传统的步行街要进步得多,岸边有垂柳,常绿灌木 ,还有灯饰 (见照片步行街建筑组群 A(一) 灯具 )。 总之,相对于传统的步行街,组群 A 与组群 B 无论在建筑结构、材料以及环境处理上都有进步,卫生程度也大大提高,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建设应该达到的。 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仅仅从把握传统的特征上做设计,搞城市建设,远远不够,步行街建筑的组群 A 与组群 B,仍有许多处理还不够深入,有待于设计人员反省与提高。 三、现状的批评 针对新建步
14、行街现状,仅提出三点批评: 1、步行街与水系关系不明确 水乡步行街初探 徐一大 这主要体现在组群 A 中,沿步行街的商店功能走题以及水系的闲置是突出的问题。目前组群 A 的建筑功能几乎没有专售土特产与小吃的内容,许多店面都易为办事处,街道已被花、鸟市场所占据,与建筑组群 A 的宗旨大相径庭。这是由于传统步行街依附于水运系统的关系已不复存在而引起的,步行街与水系的关系须重新确立。按照旅游的需要,游客在步行街采购绍兴土特产,品尝小吃,还可以在步行街登舟,泛舟游览绍兴的名胜古迹,往日的水运系统可逐渐过渡成为游览专线。如果做到这一点,便与意大利的威尼斯有同工异曲之妙了。 2、环境设计无系统性,对细部考
15、虑不足 一个步行街的环境,须考虑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协调以及自身的特性。作为商业性的步行街,其沿街建筑的立面、造型以及招牌、匾额,都应深入设计。例如开窗的形式、尺度都应与传统建筑相吻合,长条铝合金玻璃窗显得过于草率。除了建筑,街道本身的路面、小品、灯具以及花圃都应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设计,目前,组群 A 与组群 B在系统设计上严重欠缺。另外,室内环境也应与室外环境相配套,否则,便缺乏整体的设计构思。 3、对人的关怀不足 组群 A 与组群 B 都是横贯街区的步行街,但几乎没有一处能供 人休息的场所,尤其在组群 A 中,河岸环境完全有理由设置石凳、石椅,甚至可以设计成木椅、木凳,上设坡屋顶的雨篷,夏
16、天亦可遮阳。沿街的建筑立面尺度太大,与“小、巧、雅”的民居风格相去甚远,使人感到不够亲切,当然,这里也涉及到细部设计的问题。 小 结 通过对绍兴城市建设的观察思考,尤其对步行街建筑群的深入研究,笔者对文化、历史性城市之新建筑的营建与构思有以下建议: 、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的特色,进行城市建设,而不是零散的、片言碎语的、各行其是的营造活动。必须深入研究城市所处的地域文化,以及城 市本身的文化特色,这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研究之一,也是高品位城市风貌产生的客观依据。 、深入研究传统城市设施及建筑格局之存在的客观依据,因时、因地地分析对比现状与历史环境的差异,合理采用传统的营建手法与建筑语汇。 、在新的时代
17、特征下,依据交通、能源、环境、古迹保护等文件约束下,最大地 水乡步行街初探 徐一大 体现对市民的关怀,对游客的照顾,这是传统城市走向新世纪的必经之路,缺乏对社会与个体人的研究,将会造成城市荒漠感,使人从心理上背弃所居住的城市,这样的教训西方国家已经总结了不少。 总之,一个城市的经营特色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努 力的结果,而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体现的不仅是该城市居民的集体智慧,更应体现该城市居民最优秀的精神风范,这才是城市特色的最根本的内容。我国有许多古城,都有其传统特色,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城市都制定了新的城市规划内容,有些已经实施,而评价与研究这些城市建设的得失,仍有待广大建筑工作者与研究人员的努力。 (本文曾于 1999 年 01 月 新建筑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