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匣可眭皿2014年1月第12卷第3期 普外科常用的特殊诊断技术简介 郜明东 (建平县医院普外科,辽宁建平122400) 管理教育教学245 【关键词】普外科;特殊诊断;技术简介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30245-02 现代外科诊断技术,除了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外, 还需要考虑采用其他检查方法。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放射学 诊断技术飞跃发展。20世纪7O年代各种影响检查,如CT、B超、核素 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相继问世,8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等 影像技术及介人放射诊断学的临床应用,影像诊断发生了革命性变 化,
2、此外,光导纤维内镜检查等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当前,已有种类繁多的检查技术用于诊断普外科疾病。但传统x 线检查,如胸腹部透视、摄片和造影检查如胃肠、胆道造影以及乙 状结肠镜检等仍是普外科最常见、最基本的检查方法。B超、CT、 MRJ、核素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及纤维胃镜、十二指肠、 全结肠镜等,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不可缺少 的特殊诊断技术,并形成相应的专科,由专职人员操作检查,协助诊 断。但是,普外科医师对这些诊断技术仍需要有较为深入地了解,特 别是各种检查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以及适用范围等,方可扬长避短, 较为合理地选用。 1 B超检查 B超检查是超声诊断方法的一种。
3、它是基于超声波在介质传播 中,具有方向性、直线型、反射性、折射性和被介质吸收衰减以及频 胆管的损伤时胆囊切除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通过打开腹腔 进行胆囊切除的发生概率为02o4,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发生概率 是05 O8。对于胆囊切除的手术还有另一种不易被发现的并发 症,那就是血管损伤,其不易被发现的原因是它引起的症状不是很明 显。有这样一尸检系列曾经这样报道过,开腹胆囊切除损伤血管的比率 达到了7【】。如果损伤了胆管,那么就有可能提高血管损伤的概率回。 本文在研究方面主要是通过FMJS#t,文全文系统检索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管合并血管损伤的相关文献l3篇,这l3篇相关的文献一共报道了886 例的
4、胆管损伤患者。根据其结果,我们知道在这中间有21 1例患者是合 并血管损伤,其中胆管合并血管损伤的发生概率在65,-469,平均 为226。 与开腹胆囊切除相比较而言,腹腔镜胆囊切除损伤血管的比例并 不是很高。由于这个原因,有笔者认为胆道损伤的事件并不是造成胆 道损伤的方法是血管损伤的预测因素。也就是说,在手术过程中只要 是损伤了胆道,那么对于无论是开腹胆囊切除还是腹腔镜胆囊切除, 都同等程度的损伤血管。 表1胆管合并血管损伤发生情况 2胆管合并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 胆管损伤在手术中就能够体现出来的占到了20-50,还有一 些胆管损伤是在手术中无法体现的,它主要是在手术结束之后的一段 时
5、间内表现出来。在以后的延迟表现中,腹痛是最为常见的症状,除 此之外,肝组织缺血和延迟性感到狭窄也是胆管合并血管损伤的两个 明显的并发症。 21诊断 腹腔镜胆囊切除的过程中有出血的现象发生,在手术后早期丙氨 酸转氨酶有突然升高的现象,腹部x线平片发现多枚金属夹等情况就 说明可能有血管损伤。这是因为胆管损伤的处理及其结果很有可能受 到了合并血管损伤的影响。 22肝缺血、坏死 血管损伤在比较近的时间内就表现为肝组织缺血。有的笔者 认为,肝动脉重建对减少肝组织缺血有较为明显的帮助,但是, 此观点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求患者的血管损伤要早 期发现。 2_3合并血管损伤的处理 在手术中如果发现了胆
6、管合并血管损伤,那么就很有必要进行胆 管和血管的同时修复,这样就会使术后肝坏死、胆管狭窄等的状况得 到良好的避免。 当前的许多文献大多数是在胆管损伤的第一次手术不成功以后才 送到三级医院去的病例。所以,这些患者有可能并不全是在腹腔镜胆 囊切除时导致血管损伤。所以说,在修复胆道损伤时,保护好肝动脉 也是很有必要的件事。 参考文献 1Halasz NACholecystectomy and hepatic artery injuryJArch Surg,1991,126(2):137138 2】wudel LJ,Wrighr JK,Pinson CW,et a1Bile duct injury f
7、Ollow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ctomy:a cause for continued concernJAm surg,2001,67(5):557563 246管理教育教学 移等物理特性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B超可提供人体内部某一体层的 断面声像图,显示出脏器或病灶的轮廓、内部结构以及与邻近脏器的 关系等信息。常见的回声信息包括:无回声区(主要见于含液性器官 或病变),低回声区(多见于实质性器官或病变),强回声区(见于 钙化、骨骼、肺、肠胃等),声影即在强光图之后形成的一条暗带。 11 B超检查的优点 B超检查具有以下特点:可提供较清晰的多切面断层图像, 较准确地
8、鉴别囊性和实质性病变。在其引导下可行穿刺检查,提供 细胞学、组织学和病因学诊断以及介入性治疗等。如采用超声多普 勒诊断仪,还可提供血流信息,观察内脏和病变的血流灌注,以及 了解肢体动、静脉血流情况,因此也被称为“无创性血管造影检 查”。操作方便、检查判断结果迅速,可用于术中或床旁以及急 诊检查。无损伤、无痛苦、无放射性辐射、检查费用较低,可追 踪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可适用于孕妇、儿童,一般不需要造影剂。B 超检查的这些特点,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易推广普及。在影像检查筛 选中,为首选的方法。 12 B超检查的缺点 B超检查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在:不易查出小病灶,特别是 囊性05 cm,实性10 cm。
9、图像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查者 的经验。同时检查结果可受气体、骨骼、以及肥胖和深部结构等影 响,因而诊断空腔脏器、肺和骨骼病变等可不准确。判断病变的性 质,诸如,良恶性,以及原发或继发性等,有一定困难。 2 cT检查 1969年Hounsfiel试制成第一台头部CT机,于1972年公诸于世。 现已发展到电子束成像,可显示全身各部位横断面图像。其成像的基 本原理为:由x线管发出的窄束x线,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 进行扫描,并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经转换器转变为电信 号,再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该层面的图像,也可使用图像重 建程序提供冠状面、矢状面图像,再显示出来,或由照相机摄片
10、,供 分析诊断。 21阅读CT图像时应注意的事项 了解扫描的技术条件,是平扫还是增强扫描(图像有+c、腹主 动脉显影增浓等),以及扫描的范围。观察脏器的解剖关系以及病 变情况。根据病变的密度高于、等于或低于所有器官的密度分为高密 度、等密度或低密度病变,如果密度不均则为混合密度病变。对增 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变化即有无增强,并测出cT值作出定量比 较。观察邻近器官组织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 22 CT检查的优缺点 CT的发明、应用是放射诊断领域的重大突破。与传统的x线检查 比较,它有很多优点。 221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直接观察传统x线检查无法辨认的体内 组织结构和病变。可通过测量C
11、T值对正常或病变组织的密度作定量比 较,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222能较清晰地显示增强的解剖关系和病变情况,以及病变与周围 脏器、血管的关系等,有助于设计手术方案,判断病变切除这可能性 和估计预后。 223在CT引导下,可对全身各部位行细针穿细胞学、组织学检查。 除包囊虫病、出血性疾病外,都可考虑应用。特别是适用于腹部病变 需行定性诊断者,如肝脏、胰腺占位性病变、肿大淋巴结、盆腔病变 等。需要指出的是,CT检查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将其视为常规诊断手 段。其局限性是: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发现小病变和空腔脏器病变 January 2014,Vo112,No3幽心 有一定难度;设备价格较高,检查费用也
12、较贵。 3 MRI(磁共振成像) MRI和CT都是用计算机重建体层图像,对图像解释的原则有许 多相同之处。但MRI不仅可提供横断面图像,而且也可显示矢状面和 冠状面图像,并有TIJI权像以及质子加权像等不同。MR1成像的基本 原理是:当受检者躺入有强大外磁场的专门装置中,其体内含量最多 的氢原子核受外磁场的影响而磁化。此时再加另外一个射频脉冲激发 欲检查的,则引起磁共振,质子多吸收一定能量。当激发中止后,该 能量逐渐放出,质子恢复原始磁化状态,此即弛豫过程,其所需有两 种:一是纵向弛豫时间即T ,二是横向时间即T 。如果组织的质子含 量、化学状态不同,其方能快慢多少不一,使测得的MR信号强度不
13、 等,则层面图像有差异,因而可区分组织,展示解剖,分析病变,提 供诊断。 31 MRI检查的优缺点 MRI可有用于全身,显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图像。对 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病变的诊断价值最为明显。其软组织分辨优于 CT,尤其是盆腔扫描。在肝脏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肝血管瘤的诊 断,明显优于其他检查。其可直接显示血管结构,了解血流,较准确 地区分血肿和含水病变。 MRI的局限性是: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纯骨和气体不产生磁共 振信号,成像困难,显示钙化灶不如CT清晰;扫描时间长,受胃肠运 动干扰大;体内有金属异物,如装心脏起搏器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价格昂贵,不宜推广。 4核素检查 当放射性核
14、素或其标志物,经13服或静脉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 后,可被某种细胞摄取或聚集在某些器官和组织,或参与某些器官和 组织,或参与某些代谢过程,或由某种细胞清除和排出,流经某些通 道,借助放射性控测器在体表测定其放射性核素活动和变化,或利用 照相机成像,判断体内某组织和脏器的解剖和生理改变。 41核素检查的优缺点 放射性核素检查,除可显示脏器或病变的形态结构外,还可提供 其功能信息。是B超、CT、MRI等影像检查所不能提供的。由于这种 特点,它较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核素检查的局限性是:图像欠清 晰;定性诊断不够准确;病变10 cm或深在者较难显示。 5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造影是将高浓
15、度的碘造影剂注入血管,行x线摄片显示心脏 和血管形态。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在普外科主要用于腹部动脉检 查 依据Seldinger法,经穿刺血管,如股动脉或静脉等,将导管经 导丝引导插入并调整到拟显影的部位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或下动 脉、肾动脉等。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病变。在大 出血时可显示出血部位,协助定位诊断;也可了解血管本身情况或 血管变异或病变与主要血管的关系等,有助于手术操作或判断病变 切除之可能性。 6纤维内镜检查 纤维内镜的应用,其普外科诊断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检查 部位增多,可深入到小肠、胆道等部位,而且超声内镜的应用,使对 病变的范围及其累及的深度等都可能较为精确地判断。纤维血管镜可 有助于血管病变的诊断。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影响诊断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并应用 于临床。无疑,熟悉这些新的技术,对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有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