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64660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0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浙发改规划2006895 号 2006 年 1 2月4日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浙江的文化优势、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浙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所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十一五”时期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和趋势 “十

2、五”以来,浙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5 年,高技术产业及软件、通信等高技术服务业合计实现增加值 733 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5%。其中: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1722 亿元、增加值 385 亿元,均比 2000 年翻了一番多;软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销售收入 251 亿元,增加值 83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近 40%;通信服务业实现收入 396 亿元,增加值 265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60 亿美元,占外贸出

3、口总额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3.5%提高到 2005 年的 7.8%。 (参见专栏 1) 专栏 1:“十五”时期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名 称 2000 年值 2005 年值 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亿元) 494 1722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131 385 软件业销售收入(亿元) 55 251 软件业增加值(亿元) - 83 通信服务业收入(亿元) 229 396 通信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53 265 高技术产品出口(亿美元) 16 60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 8.2 7.8 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868 1987 全省 R&D 经费投入占 GDP

4、 比重(%) 0.6 1.1 发明型专利授权数(项) 216 1110 优势产业迅速壮大。加大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磁性材料等产业的培育力度,优势高技术产业快速成长,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日益显现。软件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居全国前列,并在证券、金融、服装、纺织、工业自动化等行业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居于领先地位。通信设备制造业 2005 年实现销售收入 461 亿元,产业规模居于国内前列,已成为全国通信设备制造大省。生物医药制造业 2005 年实现销售收入超 400 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三。 集聚发展初见成效。以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省

5、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2005 年,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 12 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1750 亿元, 比2000 年翻了两番(参见专栏 2)。同时,以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已成为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加速发展的重要依托。2005 年,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实现收入 135亿元,是 2000 年的 6.3 倍;出口创汇 5585 万美元,比 2000 年翻了三番。基地内企业达 870 家,其中 14 家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1 家在境内外上市。“十五”期间,基地内软件从业人员由 3000 余

6、人增至约 2 万人,翻了两番多。 专栏 2: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发展情况 园区名称 2005 年技工贸总收入(亿元)园区名称 2005 年技工贸总收入(亿元)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3 杭州国家级高新开发区 800 金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73 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24 台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80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0 余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37 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79 萧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53 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36 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09 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3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13 高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

7、力为目标,围绕省“十五”规划提出的 18 个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大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起到了“实施一个项目、壮大一家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的良好作用。“十五”期间,全省共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476 项,总投资 330 亿元;其中国家级 130 项,总投资 114 亿元,争取国家资金 7.5 亿元。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 1668 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 1092 项。累计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710 项。 传统产业改造取得较大进展。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8、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电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传统产业企业通过高技术改造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 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大力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及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到 2005 年,全省共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 700 余家,区域创新服务中心 55 家,孵化器 52 家。建立健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2005 年发布技术难题 12931 项,正式签订项目 2425项。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浙江

9、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相继落户浙江。加强高技术领域的技术研发,“十五”期间,累计获得发明型专利 2653 件。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我省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发展相对滞后。从规模和速度来看,2005 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且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创新能力来看,2005 年我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仅居全国第七,全省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以及企业 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国际化程度来看,2005 年我省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

10、仅为 106 亿美元,其中进口 46 亿美元、出口 60 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2.3%和 2.8%。从横向比较来看,在全国名列第七。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高起点上更高水平的发展任重道远。为缓解发展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以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符合新型工业化导向,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将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作用。从技术层面看,全球新科技革命所酝酿的重大科技突破,将带来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产业革命。电子信息产业在互

11、联、无线、宽带、数字化等新技术的推动下, 将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 生物产业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将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引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也都将进入新一轮全面高速发展时期。从产业层面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全球范围内高技术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发达国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加快将生产环节以及应用性研究开发等服务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为我国高技术产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升产业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高端产品领域围绕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的贸易摩擦和低端产品领域围绕技术壁垒、反倾销的贸易纠纷可能集中暴露出来,我国长期以来建立在技术引进

12、和仿制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浙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推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将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建设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二、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原则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重点

13、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使高技术产业成为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主导力量。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以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中心环节。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主体。加强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努力营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高技

14、术产业发展工作的突出位置,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构筑自主知识产权及标准体系与加强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原始创新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在主导产业的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要在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关键领域大力开展集成创新;要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坚持国际化战略。紧紧把握世界高技术产业分工调整和加速转移的重要机遇,积极承接和吸纳国际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和研发中心转移,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良

15、好环境,全方位引进国外资金、高新技术、先进管理、优秀人才,并加快培育与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相衔接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鼓励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购并海外高技术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加快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立足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有所为,有所不为”,遴选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浙江高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集聚发展。顺

16、应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浙江的区域特色产业优势,集聚要素,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产业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努力增强核心发展能力,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密集区的集聚带动能力。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经济新增长点,自主创新能力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能力显著增强。到 2010 年,高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5000 亿元,年均增长 20%以上;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 1200 亿元,年均增长 30%以上;通信服务业实现收入 500 亿元,年均增长 5%左右;共实现增加值 2000亿元,占全省 GDP 的 10%。高技术产

17、品出口超过 150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 10%。全省 R&D 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 1.5%以上(参见专栏 3)。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其中:销售收入 100 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 10 家左右;销售收入 10 亿元以上的小型巨人企业超过 100 家;从国外引进高技术企业超过 500 家;孵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中小企业超过 2000 家。 建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企业研发机构。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2000 件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的总量规模争取翻一番。 形成一批

18、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集群。软件、集成电路、动漫、生物等成为全国重要产业基地,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及外设、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光电子、新型元器件、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形成集群化发展。专栏 3:“十一五”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0 年 年均增长 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亿元) 5000 24% 软件业销售收入(亿元) 1200 36% 通信服务业收入(亿元) 500 5% 全部高技术注产业增加值(亿元) 2000 22% 全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10% - 高技术产品出口(亿美元) 150 20%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 10% - 全省 R&D 经费投

19、入占 GDP 比重 1.5% - 发明型专利授权数(项) 2000 12% 注:全部高技术是指高技术(制造)产业、软件业、通信服务业的总和。三、优先发展的八个领域 (一)电子信息产业 网络与通信。重点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积极开发支撑下一代网络应用的网格软件平台技术和面向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的网络化平台技术, 加快发展高速路由交换设备、服务器、网络终端以及移动通信终端产品。 集成电路。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数字家电核心芯片,嵌入式 CPU 和媒体处理器,射频(RF)集成电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信息安全集成电路以及为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服务的电

20、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提高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水平,完善集成电路配套产业。 汽车电子。重点开发车身设计、总线控制、安全及故障诊断等技术,重点发展刹车防抱死系统(ABS)、燃油控制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尾气排放控制系统、 汽车行驶监控记录系统和车载娱乐影音系统、 全球定位导航系统 (GPS)等产品。 数字化音视频。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及网络视讯技术。重点支持数字电视前端设备和系统、传输技术、专用集成电路、专用软件,以及流媒体、新型信息终端、新型显示、海量信息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光电子及关键元器件。重点开发激光技术、微光机电技术、多芯片模块技术,努力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半

21、导体照明高效白光二极管技术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新型激光器件、光学薄膜器件、光电器件、微传感器件及微精密片式器件。 (二)现代生物产业 生物农业。重点研究开发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生物反应器,加快转基因技术平台建设,大力开发新型生物农(兽)药、生物肥料、添加剂及其它污染治理用制剂、新型畜禽疫病疫苗与诊断试剂等绿色生物制品。发展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技术,加快优良品种和生态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 生物制药。重点研究医药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细胞生物学新技术、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干细胞培养与组织工程等生物合成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基因诊断及治疗等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药物,以及细胞因子与免疫调节制剂、单克隆抗体治疗药

22、物、预防性疫苗、生物芯片技术及诊断试剂、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性药物等。 中药现代化及天然药物。建立完善中药的研究开发体系,重点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天然药物的结构修饰技术、药用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以及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药物新剂型、新材料。重点研究缓控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生物降解型长效注射剂、靶向制剂、生物大分子、长效及多途径给药系统,以及用于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替代的生物医用材料。 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重点发展海洋中成药和海洋保健功能食品。选取一批资源丰富、有效成分含量高、易获取和人工繁育的海洋生物,利用分离技术,进行生物活

23、性物质的筛选和提取分离,开发海洋药物和保健功能食品。 (三)新材料产业 纳米材料。重点发展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催化材料以及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改性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积极开发材料表面纳米化和纳米分散技术,大力推动纳米材料规模化应用。 磁性材料。重点发展稀土磁性材料、高性能软磁铁氧体、永磁铁氧体、磁记录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及磁性液体等,加强研究针对优势产品的先进工艺,加快重要装备的国产化。 工程塑料及新型催化剂。重点研究塑料改性技术,无卤阻燃技术,低毒稳定技术以及氟塑料成形加工技术。 加快发展交联聚乙烯和通讯、 电器、 汽车、建筑等塑料专用料, 万吨级通信和电力电缆用及油气输送用聚烯烃管材

24、生产技术及设备。积极开发新型聚烯烃合成催化剂、高效硝基苯加氢催化剂。 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加快发展碳纤维、无碱玻璃纤维、新型功能性纤维、芳纶纤维、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研究开发功能性树脂的制备技术,熔体直纺超细纤维、复合超细短纤维、功能性短纤维纺丝及加工技术,纤维缠绕技术及挤拉成型技术。 结构材料。重点开发新型铝合金、铜合金、锌合金和钛合金等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高韧性陶瓷、高强轻质材料、超高强度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无机结构材料。 生物基材料。积极发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重点研究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

25、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 (四)新能源产业 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积极研发新型高效清洁能源技术和石油替代技术。重点发展大型风力发电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光发电基础材料、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发电系统,生物质燃料制取与应用技术及装备,氢的安全高效制取、贮运及专用燃料电池。 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核能利用技术、先进电网技术、先进节能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重点发展大型超临界燃煤火电机组和超临界流化床发电机组及超超临界机组应用技术,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开发耗能设备的节能综合优化与控制技术,废弃物和低品位燃料的稳定燃烧技术,建筑综合节能技术。(五)

26、高技术服务业 软件与系统集成业。大力发展信息家电、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强化行业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优势,积极发展 Linux 软件、网络软件、安全软件和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产品。积极鼓励软件产品出口、外包及相关服务。 电子商务产业。大力发展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网上中介服务业,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重点建设以行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同时,加快信用服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和标准规范等支撑体系建设。通信服务业。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布局,适时导入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重点发展固话、移动通信、

27、数据三大服务。固话主要发展智能及语音增值等网络新业务,移动通信主要发展消息类业务、移动定位业务、 游戏类业务、 彩铃等增值业务, 数据服务主要发展有利于促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混合接入技术和在线数据处理、视频会议等相关业务。 数字内容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数据库,积极推进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重点发展网络教育产品、数字文化产品、网络健康与卫生服务产品、健康的娱乐内容产品等,促进信息咨询、征信服务发展。 (六)现代装备制造业 工业自动化和智能仪器仪表。加快发展集散控制系统、开放式控制系统等工业生产过程主控系统,加快开

28、发工业生产过程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技术,积极发展新一代自动化主控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智能执行器、新型科学仪器、专用分析仪器、新型医疗设备、新型计量检测仪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成套专用优化系统装置等的研发及产业化。 数控装备及智能化基础元件。重点发展通用加工中心,海水淡化、纺织机械、空分设备等成套装备,面向模具制造业、汽配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等特色行业的专用数控装备,绿色高效、节能节水、无泄漏及能量回收型流程工业装备,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器件、微系统和智能化数字基础元件等的设计与制造产业。 (七)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污染物控制与减排。重点研发农业面源污染物控制与减排技术,化肥、农

29、药减量增效施用技术,农田作物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特种水产工厂化养殖水质净化技术,有机废气生物净化成套技术,机动车排气净化技术,发展工业废水、大宗社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烟尘治理专用技术和设备等。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开发应用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技术。 大力开发和应用以节水节能技术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技术,除尘、脱硫、输灰一体化技术,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洁净煤技术,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等。 重点发展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的新型节水技术与设备, 低能耗、 低成本的新型海水淡化关键技术以及高效复合处理工艺, 现代农业、设

30、施农业的高效节水灌溉和节水养殖的关键技术与配套设备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开发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以及环境污染应急和处理技术系统和信息系统,台风、洪涝、泥石流、滑坡、赤潮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减灾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 (八)应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电子信息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和应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现代生物技术。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技术,不断提升化工、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 新材料技术。

31、在纺织、皮革、机械、化工、塑料、建材、模具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纳米等新材料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 加快传统企业向高技术企业的转换。发挥机械、石化、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链的整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促进传统企业向高技术企业的转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见专栏 4)。 专栏 4:“十一五”高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方向 优 先 发 展 领 域 重 点 方 向 电子信息产业 网络与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数字化音视频、光电子及关键元器件 现代生物产业 生物农业、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及天然药物、药物新剂型和新材料、海洋药物和保健

32、食品 新材料产业 纳米材料、磁性材料、工程塑料及新型催化剂、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结构材料、生物基材料 新能源产业 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高技术服务业 软件、电子商务产业、通信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 现代装备制造业 工业自动化和智能仪器仪表、数控装备及智能化基础元件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污染物控制与减排、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应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加快传统产业企业向高技术企业转换。 四、重点实施的五项工程 (一)产业规模壮大工程 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电子信

33、息、生物、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 电子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信息产业群。要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分工细化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重大机遇, 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加强环境建设,切实提高吸纳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在保持信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效益和质量。 生物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将是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坚持“科学谋划、创新先行、国际合作、重点

34、突破、集聚发展”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速现代生物产业发展,在生物医药、海洋生物、生物农业、中药现代化等重点领域有所建树。 新材料产业不仅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先导的作用,也推动着机械、轻纺、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要根据当前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加速融合、产业结构呈现横向扩散的趋势,按照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化、低成本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材料设计和制备技术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新材料产业,努力在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解决我省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现

35、实的意义。要加快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领域成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业,努力降低我省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有效缓解并最终解决能源紧张问题。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产业以及系统集成服务业和科技中介服务业,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二)传统产业升级工程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引进、整合国内外高技术成果和研发资源, 运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不断提高我省产业层次和产业整体竞争力。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

36、渗透。通过计算机辅助集成(CAX)、网络化制造(NM)、柔性制造系统(FMS)、重构制造系统(RMS)以及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的协同化、供应链管理的网络化、产品制造的数字化、生产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和绿色化,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加速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进金融、商业、物流、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的产业化。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打造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发挥生物技术强大的渗透性、带动力和成长性,通过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快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增强高

37、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型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建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省、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转变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产业发展集聚工程 以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为指导,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高技术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一批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浙江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同时

38、,发挥高技术产业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加大产业集聚载体建设力度。要将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养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将宁波、绍兴、嘉兴等省级高新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成为所在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同时,各地要依托优势产业积极创建新的省级高新园区。 要发挥各类国家级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中的作用,重点建设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动漫等产业基地。要大力发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方面要努力增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

39、力度,提高孵化质量;另一方面, 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自身建设, 不断扩大孵化器数量和孵化规模。产业集聚要坚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努力形成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产业化到规模化发展的完整创新体系。其中:信息产业以环杭州湾地区为重点,主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软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智能家电等产业,同时在温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发展汽车电子、 新型元器件、 光电子等产业, 在金衢丽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发展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氟硅材料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特色产业。生物产业重点创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以杭州“新药港”为核心区块,同时建设以抗感染、抗肿瘤、维生素为重点的

40、绍兴袍江扩展区;以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农药为重点的湖州扩展区;以生物工程原料药为重点的台州扩展区;以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为重点的金华扩展区(参见专栏 5)。 专栏 5:“十一五”时期全省高技术产业布局优化方向 区 域 产业基础 “十一五”发展重点环杭州湾高技术产业密集区 杭州软件、计算机与网络,富阳光纤光缆,萧山高性能机电基础件,平湖光机电,桐乡新型纤维,南浔特种电磁线,嘉善电子信息,海宁纺织新材料,海宁软磁材料,海盐智能仪器仪表,德清生物医药,长兴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绍兴纺织新材料,诸暨环保装备,宁波北仑软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生物医药、生物农药和现代中药 注塑机,宁波磁性材料,

41、鄞州新型计量仪表,宁海塑料模具,定海塑料挤出机温台高技术产业拓展区 乐清智能电器,永嘉特种泵阀,黄岩塑料模具,瑞安自动化设备,椒江缝制设备 汽车电子、新型元器件、光电子和生物工程原料药 金衢丽高技术产业拓展区 东阳磁性材料,兰溪市天然药物,丽水微电机 磁性材料、新型电子元件、电子材料、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 (四)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积极建设重大创新工程,充实丰富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注重共性技术的开发,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增强浙江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科技要素向企

42、业集中,发挥企业在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家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 不断提升浙江经济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提高主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加快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以深化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建设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组织, 努力使我省各主要块状经济都拥有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构筑一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行业专业创新平台、一批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专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条件,改善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增强自主创新的综

43、合能力。 继续加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工作力度,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大院名校的合作。要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大规模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和核心技术为主旨,加快现有引进院所建设,并争取再新引进一批国内外大院名校。 (五)重大项目推进工程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抓手。要以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围绕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以在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中居于产业链中心环节的企业为主体,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参见专栏 6),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带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

44、 专栏 6:高技术产业领域的重大专项 序号 专项名称 主要内容 1 网络、通讯技术及装备 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系统设备、核心芯片、商用终端,网络工程及中间件 2 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数字音视频系统与设备、 数字电视核心器件与专用软件, 液晶、等离子、有机电致发光等平板显示技术与投影显示技术 3 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 Linux 操作系统及基于 Linux 的数据库、中间件和各类应用软件,数字通信、智能家电、工业控制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 4 重大应用电子技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 机械、交通、医疗、环保等领域应用电子技术,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组件、电子陶瓷和声表器件、微波介质器件、敏感元件与传

45、感器件 5 生物制药技术 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及新型疫苗、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分子免疫检测技术 6 中药现代化 大宗药材良种选育和符合 GAP 要求的种植技术, 现代中药制药装备和标准化技术 7 农业生物技术 生物基因资源发掘技术、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关键技术,生物三药(农药、兽药、鱼药)和三剂(食品、饲料添加剂和酶制剂) 8 工程农业技术 农田数字信息快速获取技术、农产品生产流通溯源信息系统,设施农业技术,新型农机装备 9 纳米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 橡塑、合成纤维、磁性材料等领域的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及应用技术,纳米微电子及器件技术 10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太阳能光

46、伏技术、太阳能热气流综合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关键设备 11 高效节能技术 洁净煤技术,低品质燃料能源化技术,大功率变换技术,建筑节能技术 12 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 车辆制造、运行控制、牵引供电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 13 100 万伏特高压输电技术与装备 100 万伏特高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相关装备以及 100 万伏电网安全运行技术 14 重大机电装备 流程工业关键、成套设备,新型农机具、数控机床,模具制造技术及装备,五金、制鞋等传统产业装备数字化改造技术 15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节能、低污染的轿车、农用车和中高档客车的车身技术、发动机及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安全和故

47、障诊断技术 16 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工业废水、城镇污水高效处理技术,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 17 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 工业固废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 城镇生活垃圾和特种垃圾综合处置技术 18 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 海水淡化新工艺,高性能海水淡化膜、能量回收装置和高压泵等组件国产化关键技术,海水淡化车、船等移动淡化装置 19 绿色化工技术 化工生产中氰化物、光气等有毒有害原料和溶剂的替代技术,高污染化学品的绿色催化、合成等关键技术 20 现代纺织与服装加工技术及装备 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纺丝成型和改性技术,织物染色、后整理技术,新型纺织机

48、械,数字化排料打料系统,自动化服装生产线 21 高档皮塑加工技术及装备 新型皮革面料、无毒新型鞣剂,革制品生物降解技术、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低功耗、高精度塑料机械 22 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技术 高效分离提取技术、酶工程技术、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 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汽车电子、光电子、农业生物技术、风力发电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优势产品和骨干企业。 科技支撑和引领项目

49、。围绕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升级的方向,组织实施以国家 863 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省重大专项为主体的科技项目, 努力在产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国际产业转移项目。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以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引进实施一批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项目。同时,以国际产业转移项目为核心,加强与省内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互动,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 技术创新项目。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先进制造、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等专项,进一步提高优势行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 产业升级项目。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量大面广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我省各主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为支撑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五、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产业政策指导 加快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