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对策研究姓名:李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刑法指导教师:郝守才;薛胜利2011-05V摘 要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是伴随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防治流动人口犯罪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流动人口一方面满足了城市经济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给城市地方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加之对流动人口的保障性措施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流动人口犯罪。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现行刑法条文中没有明
2、确规定流动人口犯罪,司法实践中也是把流动人口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同等对待,为了更好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仅从刑事角度加大处罚是无法完成对流动人口管理的需求的。本文将立足于刑事犯罪学理论,结合我国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中的实践经验,逐步完善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流动人口犯罪概述。首先,该部分论述了流动人口概念与其相关概念的区别,具体罗列了实际部门和学术界几种对流动人口的看法,分析流动人口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别;其次,该部分结合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犯罪现象,总结出流动人口具有犯罪人数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不断上升、犯罪主体呈复杂性、犯
3、罪组织形式具有团体化、流动人口犯罪类型以财产型为主并多样化发展和犯罪活动具有流窜性四大特征;最后,该部分根据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参与违法犯罪的案件,从其犯罪行为的性质上看流动人口犯罪的种类。 第二部分: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构成。首先,该部分从所有犯罪种类看流动人口的犯罪构成,分别论述了流动人口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其次,该部分论述了犯罪的客观方面,对流动人口准确定罪和合理量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再次,该部分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主观心理,决定他的社会危害程度,查明这些因素在处以刑罚时予以体现;最后,由于流动人口主体范围广泛性、多样化,该部分基于犯罪分子的个体特征论述, 使刑罚的轻
4、重真正从主体角度体现出来, 与其责任程度相适应。 第三部分: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首先,该部分以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情况为例,论述了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其次,该VI部分由以上数据、论述为依托,论述了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发展趋势,突出了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以便实践管理部门能更好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有效遏制、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增多。 第四部分: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该部分从流动人口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来论述。首先,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观原因主要有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偏低、法律意识薄弱,再加上自身的消极观念影响,在遇到侵害自己合法权益时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盲目处
5、理以致纠纷处理不当,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其次,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在客观上,主要受城乡差异的冲击、二元制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化程度偏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这部分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分别论述。 第五部分: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治对策。首先,该部分论述了如何从完善法律体系的角度防治流动人口犯罪,这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只有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在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前提下,设立流动人口犯罪预测、预警制度,特别对外来流动人口罪犯实行移管,加大对其的教育改造力度,预防受处流动人口重新犯罪的发生,完善惩治流动人口犯罪的刑事对策;最后,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
6、一方面,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建设和对城市出租房屋的管理,让外来流动人口做到有序流动。 另一方面, 重视对流动劳工的教育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消除教育歧视,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程度,并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对流动人口犯罪“治”与“防”相结合,以期达到有效防控的目的。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成因,防治对策 VIIABSTRACT Crime is a unique social phenomenon, accompanied by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
7、he inevitable emergence. Floating Population control is not only a practical issue of crime, but also a theoretical issue. On the one han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demand for labor,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city to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8、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flux to the cities has brought some pressure on local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lack of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other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crime. Current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crime has be
9、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obile population, making the crime proble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mobile population, widespread concern by the community. Chinas current Criminal Code provision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not clearly defined crime. The judicial practice is also a floating populatio
10、n of crime and equal treatment of ordinary criminal offenses, in order to better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reased criminal penalties for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not complete management needs. This will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imin
11、al offenses, combined with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i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gradually perfect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roject construction. Except foreword and conclusion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e
12、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irst, the section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ts related concepts of difference, specifically lists the real sector and academia are several view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pop
13、ulation and its concept of the difference. Secondly, VIIIthe par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at this stage crime, summed up the number of migrants with criminal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rising crime, crime was the main complex, criminal organization with groups of migrants to
14、 the property type is the type of crime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criminal activities and flows of a four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riminal cases,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the nature of the crime types of crimes committed by migrants. The
15、 second part: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crimes of composition. First, the section from all types of crimes constitute crim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discusses the current population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object crime. Second, the objective aspect of crime, conviction and accuracy of the float
16、ing popul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asonable punishment. Again, the su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Motive for the crime elements of the crime, subjective psychology, decided that his damage done to society, to identify these factors be reflected in the penalties imposed. Finall
17、y, the subject of crime. As the scop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the main broad, diverse, that part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criminals based discussion of the severity of the penalty reflected the real point of view from the main body, adapted to their level of responsibility. The thi
18、rd part: Statu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First, the part of Tianjin, Shanghai, Guangzhou Cit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rimes committed by migrants, for example,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Secondly, the part of the data from the above is discussed as the basis,
19、 discusses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trends, highlighting crimes committed by migrants social harm, in order to practice management department can better carry out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 containment, prevention of flow Population increase in crime. IXThe fourth part: Chinas Float
20、ing Population reasons. The part of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migrants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to prove the point. First, the subjectiv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main reasons the low cultural level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poor awareness of the law, coupled with negative perce
21、ptions of their own, in case of infringement of their legal rights and benefits will be hand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ideas so that disputes the blind improper handling, or even make a criminal act. Second, the objective of crime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
22、nd rural areas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restrictions on dual syste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low level of socialization,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ocial wealth and social impact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part from the above five aspects were discussed. The fifth part: Chinas Floating
23、 Population control measures. First, the section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e prevention floating population, which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the legal system can only continue to improve laws to abide. Secondly, we must adhere to temper justice with mer
24、cy in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he premise, a mobile population, crime forecasting, early warning systems, particularly foreign criminals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creased education and reform of its efforts to prevent recidivism by the Department, the occurrence of floating p
25、opulation improve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of crimes committed by migrants countermeasures. Finally,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stitution building, on the one hand,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
26、nt of urban rental housing, so that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achieve an orderly flow.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s on education and labor mobility of migrant children education, elimination of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 improve the degree of social mobility of popul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27、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migrant crime “governance“ and “anti“ the combination, to achieve X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urposes. KEY 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 causes, control measures IV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
28、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
29、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 引 言 1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又城市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开始从农村流向城市,并形成了以“十万民工下广东”为代表的民工潮。
30、流动人口一方面对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城市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经济状况,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盲目地流向城市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流动人口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流动人口犯罪居高不下,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成为了我国当下犯罪现状的最大威胁。重视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的产生,有效遏制、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对完善我国刑事犯罪学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于流动人口犯罪 ,国外已有的研究更多是关注移民犯罪 ,而中国流动人口犯罪无论从其产生原因、特点 ,还是其防控对策都具有一定独特性;且国内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流动人口犯
31、罪的宏观分析 ,忽视了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微观分析。只有在分析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借鉴中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 ,运用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的理论和学习方法 ,从多角度探讨流动人口犯罪,才能寻求犯罪对策。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 3月 2号透漏,去年我国流动人口为 2.21亿人,占世界流动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多。可见,流动人口的转移成为必然,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避免不了的现象,但是世界上却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尚未实现,流动人口的流入打破了城市社区原有的平衡状态,城乡差异大,且流动人口自身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流动性大,
32、不易管理,收入低,权益经常得不到保障等综合原因诱发,使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的地区内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成为了影响其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本文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观察、记录、统计与此相伴随的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各种自变量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2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因涉及刑法学中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运用了跨学科分析法从整体上对流动人口犯罪进行综合研究;又有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对流动人口犯罪现象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从而提出解决这一问
33、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概述 3一、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概述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流动人口的概念 流动人口,是一社会学概念,因流动人口的普遍存在,并涉及人口的流动时间、户籍性质、流动方向等多方面内容,如何准确界定还尚存争议,学界对这一概念仍没有统一的表述。 在实际部门和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对流动人口的看法:( 1)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是否具有某地的常住户口为依据,认为流动人口是在某地滞留,而无常住户口的人口;( 2)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产业结构为依据,将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从第一产业中游离出来的未能进入城市正规部门的劳动力视为流动人口或外来劳动力;(
34、 3)从人口学的角度出发,以常住地是否改变为唯一标志,将流动人口定义为展示离开其常住地而非迁移的各种移动人口;( 4)从人口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流动人口是人口空间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发生短暂流动行为的那部分居民。上述不同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国新形势下出现的流动人口现象。在实际生活中,部分省市对流动人口管理规定也对流动人口做了不同的界定,试举例如下: ( 1)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规定:“本规定所称的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市县,到其他地区暂住的公民。” ( 2)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本条例所称外来流动人员(以下简称外来人员),是指进入本市、无本市常住户籍的
35、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员。” ( 3)海南省流动人口管理规定:“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城市市区或者农村乡镇,到其他地区暂住的人的总称。具体的流动的自然人称为流动人口或者暂住人员。” 麻国安著:中国的流动人口与犯罪,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2 页。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4( 4)天津市流动人口管理暂行规定:“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地,到其他地区暂住 3 日以上的下列人员:(一)外埠常住人口到本市暂住或者本市常住人口到外埠暂住的;(二)本市常住人口在本市中心区和其他区县之间以及在其他区县之间跨地区暂住的。已取得本市蓝印户口或者出入境的人员不适用本
36、规定。” ( 5)青岛市流动人口管理暂行办法:“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南、市北、四方、李沧等四区(以下简称市内四区)。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包括:(一)外地及本市各县级市(区)来本市市内四区探亲、访友、治病、上学、旅游及因公出差的;(二)外地及本市各县级市(区)来本市市区四区务工、务农、经商办企业及外地在市内四区设的办事机构中的外地工作人员;(三)本市市内四区居民离开其常住户口管辖区(街道办事处、乡镇)到市内四区其他户口管辖区暂住的。本办法所称暂住人口是指前款(一)、(二)项规定人员在本市暂时居住 3 日以上的。” 通过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在“实际意义”中,流动人口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离开了其常住户
37、口地;第二,流动到其他地区(以跨市、县作为地域范围的口径)暂住。实际上,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各省、市自行开展的流动人口调查,都是以人户分离作为流动人口的标志的。因此,确切的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现居地不是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中国公民。 2流动人口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1)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的区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 15 条规定,暂住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地的市区或乡镇到其他地区居住 3 日以上的人员。长期暂住的,应领取暂住证,暂住人口不包括旅行等临时过境人员。根据前述的流动人口概念,对比可知,流动人口包括暂住人口,暂住人口仅为流动人口外延的一部分。 暂住人口流动人
38、口 暂住人口 一、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概述 5( 2)流动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区别 外来人口是相对于本地人口而言的,可以指从外地或外国来的人员。如苏州是外来人口管理规定:“本规定所称外来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跨市在本市居住的人员,以及在本市行政辖区内跨县(市)、乡(镇)居住的人员。”成都市外来人口治安管理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外来人口,是指常住户口不在本市五城区(锦江区、 青年区、 金牛区、 武侯区、 成华区) 而到五城区或者常住户口不在本市其他区 (市)县的乡、镇而到这些乡、镇的下列人员:( 1)从事生产、经营、服务、建筑、运输等人员;( 2)外地驻蓉机构中未办理专项户口的人员;( 3)外来
39、学习、实习、讲修、培训的人员;( 4)外来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寄养、寄读的人员;( 5)其他没有常住户口的人员。 流动人口,包括流入和流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一批流动人口在原常住户口所在地甲,称流出人口,也称外出人口或外出流动人员;而在流入暂住地乙,称流入人口,也称外来人口或外来流动人口。因此,外来人口的外延与流动人口完全重合,只是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本文中,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外来流动人口意义相同。 ( 3)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的区别 在理论和现实生活中,人口流动与人口移动、人口迁移常常会被混淆,虽然它们共同表示为人口的地理区位的变化,即人口位移,而且在很快场合下也可以通用。但
40、人口移动是一个大概念,泛指人们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移动。根据移动人口的停留的时间状态看,它可以分为流动和迁移两种不同的状态。流动人口是暂时离开了常住到暂住地,他最终是要返回常住地,而迁移人口是改变了常住地,通常不在返回原来的常住地的一种迁居行为。 人口迁移常住地改变 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常住地不变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6(二)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1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 根据流动人口的概念可以简单的推出流动人口犯罪的概念,它是指现居地不是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中国公民所实施的犯罪。又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成分是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如果以农业户口来计算,占总流动人口的 81.3%
41、,本文研究的流动人口犯罪将着重放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口触犯刑法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那部分人口的犯罪。 2流动人口犯罪的特征 ( 1)流动人口犯罪人数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不断上升 目前,流动人口犯罪在全国犯罪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流动人口成正比关系。大量流入流动人口的城市, 这些地区的流动人口犯罪比例也最高。 据北京市公安局统计,1992年流动人口犯罪人数占全市犯罪人数的 37.6%, 1993年为 43%, 1994年为 56%,2009年已达到 70%以上;据上海市对刑事案件的统计, 1992 年流动人口犯罪人数占全市犯罪人数的 43.3%, 1993 年为 53.3%,
42、 1994 为 57.3%, 1997 年上升到了 58.4%。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犯罪已逐渐由城市犯罪的次要方面成为了主要方面。 ( 2)犯罪主体的的复杂性 流入城市的社会成员结构复杂,构成罪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原本满怀希望来到城市寻求致富之路的人员。这部分人怀着谋求正当职业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但历经艰辛、倍受挫折却无以为业,无处安身又迫于生计的他们,面对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抑郁踌躇,就很容易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部分已经从业的人员,因生活腐化、盲目贪财、追求高消费等原因,不满足当前正常的经济收入,也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一类人员占流动人口犯罪的比重最大。 二是流入城市专门从事
43、犯罪活动的惯犯、职业犯。这部分人以犯罪为谋生手段,根本没有谋取正当职业的初衷和想法,他们多为已被劳动教养的人员,具有多种作案方式和手段,且“流动型”较强,往往行踪不定,犯罪活动集中于商业闹区、公共场所及城乡结合地区。三是“三逃人员”,即外逃的在李冠东、宋程:浅谈流动人口犯罪防控机制建设,载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3 期。 参见法制日报 1994 年 7 月 21 日。 李冠东、宋程:浅谈流动人口犯罪防控机制建设,载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3 期。 一、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概述 7刑劳改犯、正在劳动教养期间的劳教人员及已获批准拘、捕的罪犯。这部分人在原居住地从事了犯罪活动
44、,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流入城市,他们既有犯罪的经验又有逃避法律制裁的经验,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危害性最高。 ( 3)犯罪组织形式的团体化 由于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于农村, 浓厚的乡土观念和亲缘关系, 使他们具有好抱团、易排外的心理。结成帮派,人多势众,当有不公正待遇或有利可图时可以“自救”。比如在受到老板的不公正待遇时,用暴力手段相威胁,当谈判失败时,多会构成毁坏财物、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罪名。流动人口的团体化,还可能滋生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形成,这种性质的团伙成员特别讲“江湖义气”,成员相对固定、组织严密有序,诸如近年来出现的“鞍山帮”、“四川帮”、“仙游帮”、“龙海帮”等,他们好逸恶劳、称霸一方,
45、不断强压民财、盗窃抢劫、伤害无辜,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管理。 ( 4)流动人口犯罪类型以财产型为主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的类型越趋多样化,有杀人、抢劫、强奸、贩毒、拐卖人口、诈骗、盗窃、走私、贩卖淫秽物品、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等,几乎无所不包。但其中主要以侵犯财产型的犯罪活动为主,盗窃表现最为突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墨顿对此有精辟的见解:“对实施犯罪来说,可以见到和可以接近物质财富要比完全缺乏物质财富或没有机会把它弄到手更具有刺激性。”此外,流动人口利用机动车辆、信用卡、麻醉药物、计算机等工具犯罪,使得流动人口犯罪呈现出犯罪工具日趋现代化的特点。 ( 5)犯罪活动的流窜性 流窜
46、作案的犯罪行为是流动人口犯罪中所占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犯罪。这类流窜不法分子大多没有固定住所,往往行踪不定流动频繁,作案后便会逃之夭夭或迁至另一地区,混杂在流动人口的大军中。他们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对这类案件的侦破需投入大量的警力和司法资源。据一些城市的调查,当地犯罪案件中,共同作案成员一半以上来自农村尤其盗窃案件,外来流动人口流窜作案竟达 70-80%。麻国安著:中国的流动人口与犯罪,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9 页。 陆建华著: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4 页。 公安部:中国现阶段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7、1993 年版,第 79 页。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8(三)流动人口犯罪的种类 根据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参与违法犯罪的案件,从其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上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类: 1.财产型犯罪 由于流动人口多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他们流动都抱有到大城市“淘金”的梦想,其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从此改变自己经济拮据的生活局面,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流动人口犯罪中财产型犯罪主要以“两抢一盗”、敲诈勒索和诈骗犯罪居多, 总比例占到所有犯罪类型的 60%左右。例如, 在 1995 年, 仅上海市查获的 1320起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中,盗窃案件 649 起,占 4
48、9.2%;抢劫案件 320 起,占 22.09%;诈骗案件 231 起,占 17.5%。因此可见,财产型犯罪是流动人口犯罪种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类犯罪。 2.暴力型犯罪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分子,由于文化水平偏低,为了提高其作案成功率,在作案时采用的犯罪手段比较单一,并以暴力型犯罪为主要作案手段,采用的工具有管制刀具、器械、枪支和爆炸物品等暴力性强的工具。这种犯罪手段除对公民的财产安全构成损害,更重要的是还危及到了公民的人身安全。而且不少犯罪分子因遭遇过不公正的待遇,本身带有仇视社会的心理,根本无视受害人的生命健康,为了快速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不折手段,导致了恶性暴力案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公民安全和
49、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3.智能型犯罪 从近年来侦破的流动人口犯罪案件来看,犯罪分子所利用的作案工具、犯罪手法更趋智能化、现代化。如盗窃案,除了传统的翻墙跳窗、撬门锁等作案手段外,还运用了对讲机、移动电话,对有监控的事先屏蔽闭路电视,针对锁具、保险柜等保险措施有一套熟练的开锁技术,利用化学手段消除现场作案痕迹,事后利用交通工具将赃物迅速转移,接应犯罪同伙迅速撤离现场;还有涉毒案件,虽然现在国家对缉毒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为了躲避缉毒警察的侦查,犯罪分子仍能通过海、陆、空各种途径不断钻取空子,利用运输的货物或人体植入等残忍、隐蔽的手段进行违法交易。 4.有组织犯罪 潘晶晶:论流动人口犯罪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载管理学刊 2009 年第 2 期。 李冠东,宋程:浅谈流动人口犯罪防控机制建设,载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1 期。 一、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概述 9近年来,流动人口拉帮结伙犯罪的案件明显加剧,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农村,他们往往带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又有血缘亲属关系使其好抱团、易排外,容易形成基于地缘、亲缘为纽带的小团体。在犯罪活动中,这些人也往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