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學習成就對努力歸因之影響以三明治式教學之技專院校餐飲管理科為例黃英忠 、 陳儀蓉 、 黃培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摘要本研究以技專院校餐飲管理科學生為樣本 , 目的在檢驗三明治式教學下 , 學生的 個人特性 、 學習成就對努力歸因的影響 , 以跳脫前人研究總侷限在傳統式課堂教學的情況 。 問卷改編自 ONeil the only factor that mak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the student grade point average. Moreover, the schoolyear has an interaction effect
2、 with the grade point average upon studentstendency on effort attribution.Key Word: effort attribution, the Sandwich Style Instruc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3壹 、 緒論一 、 研究背景與動機由於國人休閒 、 旅遊活動的日益普及 , 帶動了休閒餐旅事業的蓬勃發展 , 各技專院校紛紛成立餐飲管理科 , 以因應隨之增加的餐飲業人力需求 , 實施三明治教學法 則是 這些學校 流行的趨勢 。 三明治課程是一種全時校內教學和全時校外職場工作的整合性學
3、習設計 , 強調課程進行之輪替性 , 以幫助學生應用校內所學的知識與職場實務經驗的結合 。 由於課程安排常採 理論 實務 理論 或 實務 理論 實務 之方式進行 , 型式上很像三明治 , 所以稱為三明治課程 (Patterson, 1981)。實施三明治教學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習更具目標導向 , 教學 也更能貼近職場實務 , 學生不致於畢業後面臨重新學習的困境 。 李福登 ( 1997) 歸納國內技專院校餐旅管理科的三明治教學特色為 : (1)春秋兩季招生 :(2)實務導向教學 : (3)雙證並持之目標 。 就雙證並持之目標 , 目前已有部分實施三明治教學的學校 , 規定學生需取得證照才能畢業 ,
4、 這些學校在學生二年級下學期時會配合課程做考取證照的輔導 。 顯然地 , 就業市場是三明治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 但眾所皆知 , 餐飲業的工作量大 、 工作辛勤 , 需要有勤奮努力的特質才能堅持崗位 , 故在人才培育上 , 除重專業知能的培育外 , 更需重視培養努力不懈的特質 。 努力這個名詞 , 自 Heider (1958)提出努力 (trying)和能力 (power)能決定一件事情的結果之說法後 , 就一直被與成就情境相關的歸因研究所沿用 ( Weiner, 1980, 1985)。 先前的相關研究發現 , 歸因於努力會對行為表現有正面影響 , 例如 , 行為者會為了達成目標而增加
5、行為的密度 , 對將來的成果預期會較高 , 並較願意去嘗試 ( Weiner,1980; 李明堂 , 1986; Sue, Gagne, 1985; Holloway., Kashiwagi., Hess.,Mizokawa Sato, 1987; Omura., Kambara., Stevenson., Lee., Stigler., Duda, Hau, Licht, Stader, Mizokawa, Nicholls, 1975; Overwalle, 1987; Omuraet al, 1990; Rodrigue, 1980)。上述的歸因理論中 , 以 Weiner( 1985)
6、 的三向度模式最被廣為應用於教育方面 。 Weiner 認為 : 在成就行為的情境下 , 行為者會對於自己的行為作歸因 , 如能力 、 努力 、 工作難度 、 運氣 、 及其他因素 ( 如老師 、家人 、 同學等他人因素 , 或興趣 、 動機等動機因素 ) 等 ( Weiner, 1980, 1985)。 在導致成敗事件的眾多原因中 , 以能力和努力兩因素 , 最為大家所共同承認 (Weiner 梁茂森 , 1996)。 能力 (ability)和努力 (effort)的概念始自 Heider(1958)。 自從其提出能力 (power)和努力 (trying)能決定一件事情的結果之說法後 ,
7、能力與努力這兩個名詞就一直被與成就情境相關的歸因研究所沿用 ( Weiner, 1980, 1985)。 Weiner( 1979)宣稱努力乃是可以任意增加的個人因素 , 由表 1 可知努力除具有歸因所在向度裡的內控及可控性兩因素外 , 在穩定性上還可分為穩定與不穩定的特性 。總體來說 , 雖然對 努力 此歸因的認知在文化上沒有太大的差異 ( Duda Mizokawa Rodriguez, 1980; Weiner Kosmicki,1992)支持 努力 是由多個面向 (multidimensionality of effort)所組成的 。 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被命名為 嘗試意願 (the
8、 will)與 工作投入度 (the task effort)。 前者指的是個人對 努力 此歸因所持的信念 (belief), 後者為個人願意在某件工作上所花的努力程度 , 乃是對 努力 此歸因所持的態度 (attitude)。表 1 成果歸因依根源 、 穩定與可控性之分類歸因所在向度 內在 外在穩定性 穩 不穩 穩 不穩不可控制 能力 情緒 工作難度 運氣控制性 可以控制 經常性努力 當下的努力 評量者的偏見 別人意外的協助資料來源 :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
9、on. Psychological Review,92, 548-573.(二 )努力歸因 (effort attribution)之相關因素探討對成就行為的歸因型態 , 如前所述乃始於 Weiner( 1974)。 Weiner( 1980) 將努力定義為可以任意增加的個人因素 , 並主張高成就者傾向於成功時歸因於高度的能力與努力 , 失敗時則歸咎於缺乏努力 ; 但成就低者則將成功歸於外在向度 , 如運氣 。 後續研究 ( 李明堂 , 1986; William, Gagne,1985; Holloway et al., 1986; Mizokawa Sato, 1987; Omura et
10、 al, 1990; Stevenson et al., 1990)。 Lee(1987)的研究更指出 : 表現愈好的 , 歸因於努力的傾向愈強 。 Stevenson Nicholls, 1975)則認為性別在歸因傾向上有所差異 。 後者之研究發現女性傾向外控的歸因 , 如運氣 ; 男性則傾向歸因於內控的因素 , 如能力 。Hau Gagne, 1985; Holloway et al., 1986; Mizokawa Sato, 1987; Omura et al, 1990; Stevenson et al., 1990)。 此外 , 年級與學業成績在預測 學生努力歸因傾向的強度上會有交
11、互作用 , 亦即二年級的學生將學習成就歸因於自己努力的因素 , 要比一年級學生來得強 。 如前所述 , 三明治教學讓學生到職場上去實習 , 是否因此令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就與努力此歸因的連結更緊密 , 則有待後續研究分析 。雖然從研究架構的形成 , 乃至抽樣 、 分析資料等過程 , 本研究力求合乎科學研究的要求 , 但仍避免不了研究限制 。 首先 , 本研究以實施三明治教學的技專院校餐飲管理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 , 樣本的同質性頗高 , 故在概化 ( generalization) 上會稍嫌不足 , 不宜驟然推論結果至其他對象 ; 再者 , 本研究屬量化 、 橫斷面的研究 , 問卷內容又以受試者主
12、觀感受為主 , 所得結果難免會受樣本主觀認知不同而有所影響 。 建議後續研究輔以縱貫面 、 質性的研究法 , 對成就高低與努力歸因間的因果關係將有更深切的了解 。此外 , 基於降低架構複雜性的考量 , 以減少干擾變項的影響 , 故未將所有因素納入研究中討論 , 這些因素 , 如年齡與教育水準 , 與努力歸因間的作用 , 則為另一值得研究的主題 。 由於學習成果與校外實習的績效 , 目前尚無明確有效的指標 , 本研究遂基於三明治教學的特性 , 將學校學學業成績與證照取得作為學習成就的指標 。 只是國內餐飲業的技術證照制度尚未健全 , 目前只 有中餐烹調與烘焙實施證照測驗 , 再加上學業成績雖然是
13、各校在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標準 , 其比重卻有下降的趨勢 。 這些外在因素對指標有效性的影響 , 使得本研究的解釋力降低 , 然亦因此得知學校需調整評量學生學習成果指標的必要性 。 除了學業成績外 , 更應包含業界所要的人才指標 , 如工作配合度 、 團隊精神 、 積極主動與勤奮努力等人格特質 ,建議學校可考慮將社團服務與活動出席率等納入評量學生學習表現的標準 。三明治課程如同其他的建教合作方式 , 必須隨時代的巨輪 , 依國內的教育政策和體系 , 考量經濟 、 文化 、 政治和產業結構發展 , 因時空與環境的改變而調適 , 才能迎合業界 、 學校和學生的需求 , 營造合作的機制 , 達到三
14、明治課程設計的預期目標與功能 (許全守 , 2000)。 本研究的貢獻在 以三明治教學為背景 , 探10討可能影響學生努力歸因傾向的可能因素 , 並驗證了學業成就與努力歸因間的關聯性 ; 同時檢驗改編過的努力歸因量表 ( the Effort Attribution Scale) 對學生施測之可行性 , 且因此而發現努力為一多面向度的構念( Chen & Villar, 1992)。 這些結果皆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努力此特性 , 此乃開創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 對學術界在後續研究上具有啟發作用 。參考書目( 一 ) 中文 書目 :1. 王大延 ( 1985)。 國小學童歸因方式與學業成就期望關係之研
15、究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李明堂 ( 1986)。 常模參照回饋 、 自我參照回饋對國小學童成敗歸因 、 成就動機 、 測試焦慮影響之研究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福登 ( 1997)。 三明治教學法在技職教育上的驗證 。 技術及職業教育 , 第 38 期 , 14-17 頁 。4. 林佩怡 ( 1998)。 二專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姜家訓 ( 1989)。 歸 因理論在管理控制系統中之應用 。 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梁茂森 ( 1996)。 魏納歸因理論之研
16、討 。 高雄師大學報 , 7, 101-126 頁 。7. 許全守 ( 2000)。 三明治課程在高等教育的實施策略 。 技術及職業教育 , 58, 46-51 頁 。8. 陳惠邦 ( 1989)。 自我跛足與行為歸因之研究 。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黃政傑 ( 1999)。 三明治教學的推動 。 技職簡訊 , 96, 1 頁 。( 二 ) 英文書目 :1. Chen, Y. J. (1993). A Comparison of Effort Attribution between High-track and Low-track Junior High Students
17、inTaiwan. Unpublished manuscript.2. Chen, Y. J., & Villar, I.D.A. (1992). Establishing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across cultural: A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Portugese version of the ONeil JR. and Snows Effort Scale. Unpublished manuscript.3. Chiu, L. H. (1986). Locus of control in intellectual situatio
18、n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school childr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1,167-176.4. Duda, J. L., & Allison, M. T. (1989). The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ross-cultural consider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3(1), 37-55.5. Dweck, C. S. (1975).
19、The role of expectation and attributions on the allevia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74-685.6. Dweck, C. 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040-1048.7. Gagne, E.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
20、l learning. Boston, MA: Little Brown Company.8. Hau, K. T., & Salili, F. (1989). Attribution of examination result: Chine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Psychological, 32, 163-171.119. Hau, K. T., & Salili, F. (1991). Structure and semantic differential placement of specific causes: Academic
21、 causalattribu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6 (2), 175-193.10.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11. Hess, R. D., Chang, C. M., & Mcdevitt, T. M. (1987). Cultural variations in family beliefs about childrens
22、performancein mathematics: Comparisons amo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American, and Caucasian-American famili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2), 179-188.12. Higuchi, K., Kambara, M., & Ohtsuk, Y. (1983). An examination of causal attribution model about academicachievement of eleme
23、ntary school children. Japane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7, 1487-1504.13. Holloway, S. D., Kashiwagi, K., Hess, R. D., & Azuma, H. (1986). Causal attributions by Japanese and Americanmothers and children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1(3), 26
24、9-286.14. Huffine, J. H. (1988). Causal attributions, attributional dimension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 school setting.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 49 (1-B), 258.15. Kahneman, D. (1973). Attention and effor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6. Kosmicki, J. (1992). Testing instructi
25、on affects on metacognition worry, effort and math achievement. Unpublishedmanuscript.17. Lee, S. Y. (1987). Effort and ability: A comparison of the achievement belief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hildren andtheir mother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48(6-B), 1828.18. Licht, B. G., Stader, S.
26、R., & Swenson, C. C. (1989). Childrens achievement-related beliefs: Effects of academic area,sex, and achievement lev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2(5), 253-260.19. Logan, F. A. (1960). Incentive. New Haven, Ct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 Mak, M. S. (198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achiev
27、ement, causal attribution, and adolescent perception of parentbehavior among Euro-Canadian, Chinese-Canadian and Hong Kong Chinese adolesc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International, 49(9-B), 4037.21. Mizokawa, D. T., & Ryckman, D.B. (1990). Attributions of academic success and failure: A comparison o
28、f sixAsian-American ethnic group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1(4), 434-451.22. Nicholls, J. G. (1975). Causal attributions and other achievement-related cognitions: Effects of task outcome,attainment value, and sex.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379-389.23. Omura, A.
29、, Kambara, M., & Taketsuna, S. (1990). A causal attribution model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eniorhigh-school.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32(3), 137-147.24. ONeil, H.F. Jr., & Snow, R. (1990). Effort Scale. Los Angel.25. Overwalle, F.V. (1987). Structure of freshmens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e
30、xa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Psychology, 81(3), 400-407.26. Patterson, J. (1981). Sandwich education at Ulster Polytechnic. CIHED Newsletter, 4(2), 24-31. Available ERICNo. ED201800.27. Rodriguez, A. (1980). Causal a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chievement related outcome: A cross-cultural
31、comparison.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4, 378-389.28. Salili, F., & Mak, P. H. T. (1988). Subjective meaning of success in high and low achiev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2, 125-138.29. Sato, S. (1987). Causal attributions by Japanese and Japanese-Am
32、erican mother and children about schoolperforma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8(11-A), 2847.30. Stevenson, H. W., & Stigler, J. W. (1992). The learning gap. New York, NY: Summit Books.31. Stevenson, H. W., Lee, S. Y., Stigler, J. W., & Chen, C. (1990). Contexts of Achievement: A study o
33、f American,Chinese, and Japanese children.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5, 1-123.32. Sue, S., & Okazaki, S. (1990). Asian-America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A phenomenon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913-920.33. Weiner, B. (1974). Achievement
34、 motivation and attribution theory. Morristown. N. J.: General Learning Press.34. Weiner, B. (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1).3-25.35. Weiner, B. (1980). Human moti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36. Weiner, B. (1985).
3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548-573.37. Weiner, B., & Peter, N. (1973).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achievement and moral judgeme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9, 290-309.38. William, & Terence. (1995). Responses to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Self-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Decision Processes, 62,( 3), 28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