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7p6 YZ S Sa 7 U J j6 9j H9 j /4$I F *d _ 6 O 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上之運用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上之運用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上之運用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上之運用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 NSC 94 2211 E 324 017 300K 執行期間 : 94 年 8 月 1 日至 95 年
2、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 :趙重生 博士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中 華 民 國 95 年 10 月 26 日checkbld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上之運用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上之運用因地制宜原則在
3、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上之運用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上之運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Dependence upon Local Conditions in Building Desig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計畫編號 :NSC 942211E324017300K 執行期限 :94 年 8 月 1 日至 95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 :趙重生 *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 計畫參與人員 :謝孟霖 *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計畫參與人員 :林芳如 *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4、_ *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 一一一 一、 、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為形上道及道家混沌主旨所影響 ,形下之因地制宜原則暗指 此二形上觀念 。本文之目的乃欲証明因地制宜原則深深影響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之假設 。本文擬以中國典籍 (如易經 、老子 、莊子等 )之調查來深入探究形上道及道家混沌主旨及傳統象徵主義 ,再與明 、清有關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理論中之因地制宜原則相對照,最後以一些實地勘查及記載於文獻上的現存園林建物實例來驗証上述之假設 。 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 : :因地制宜原則 、傳統象
5、徵主義 、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metaphysical Tao and by Taoist Hun-tun( chaos) theme. The physical principle of dependence upon local conditions stealthily refers to these two metaphysical concepts.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prove the following hypoth
6、esis, i.e. building desig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rinciple of dependence upon local conditions. This essay intends to prove the above-mentioned hypothesis by way of: 1)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Chinese Classics ( such as I Ching, Lao Tz, Chuang Tz, e
7、tc.) so as to explicate the metaphysical Tao, Taoist Hun-tun theme and traditional Symbolism; 2)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three with the principle of dependence upon local conditions contained by building desig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found in Ming and Ching garden texts; and 3) the fin
8、al verification by looking into a number of extant garden buildings visited as well as available in published material. Keywords: Principle of Dependence upon Local Conditions, Traditional Symbolism, Building Desig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二二二 二、 、 、計劃緣由與目的 計劃緣由與目的計劃緣由與目的計劃緣由與目的 僅從建築的角度來研究傳統建
9、築 ,是很難跳脫台灣目前建築界所面臨的困 境。因此本研究擬採跨學術領域 (inter-disciplinary)的綜合研究方式,從文化 、哲學 、藝術批評及傳統象徵主義等角度來闡釋因地制宜原則 ,並以蘊含於中國傳統園林實例中之建物設計來對照因地制宜原則 ,返樸歸真,以收正本清源之效 。形下之因地制宜原則源自道、混沌主旨 。道、混沌主旨並不屬於 形下 表相層次 ,而是屬於 形上 概念層次 ,故本研究擬採用被公認為世界權威的印裔美籍藝術批評家Coomaraswamy 所提倡之傳統象徵主義 (註 1), 來作為本研究之主要理論 。從傳統象徵主義之觀點來看,傳統是一 “可傳承的道統 ”且為一 “永恒的
10、哲學” (註 2), 過去 、現在 、未來皆為傳統之連續 ,唯一不同的僅是各時代應根據其不同之時代要求、科技水平及建築材料創造性地詮釋傳統中恒久不變的精神或 形上 觀念 。 傳統不見得是現代化的絆腳石 ,最大的挑戰乃在於以一全新的方式融合傳統於現代化之中 ,進而融鑄一具傳統特色之國家現代風格 。因此首先闡明中國傳統中的形上觀念 道、混沌主旨 及其形下擬態 因地制宜原則 ,然後檢視因地2 制宜原則如何被運用在中國傳統園林之建物設計上,期能提供一溝通傳統與創新間途徑之絕佳範例,有助於重新賦予台灣一具中國風的現代建成環境,經由以 “神似 ”方式靈活地重新詮釋傳統 ,使台灣的現代建築具有批判性地域主義
11、之特質 ,進而能在世界建築舞台上占一席之地 。 三三三 三、 、 、 假設假設假設假設 、 、研究方法與理論 研究方法與理論研究方法與理論研究方法與理論 本文之假設為 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之運用上 扮演一十分重要的角色 。研究方法採釋經學研究法 、文獻調查法 、實地勘查法 、歸納演繹法及個案研究法 ,先對 形上道 、道家混沌主旨及 因地制宜原則 作一番 探溯源式之闡釋 ,分析歸納出此三者與園林建物間之密關係 ,最後以現存中國傳統園林建物 實例來驗証本文之假設 。 在以老子 道德經 及莊子 南華真經 為代表之道家思想影響下 ,身為傳統文人的造園家將 道(意)形上觀念溶入 園林 (境
12、)之形下設計作品中。老子 道德經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因此傳統造園理想強調 “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 ”之自然意趣 。在道家 思想 中, 因地制宜原則 所表之特質似乎很 接近道之特性 。 老子 道德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道生成一氣 ,再衍生為陰陽 ,陰陽交融而生成萬物。就園林而言 ,山水為自然之代表 ,故為陽;園林建物 則為陰 。因陰陽交融 之需 ,故園林建物乃以因地制宜原則來設計 ,並配合園林中之其它主要元素如假山 、水池 、植栽 ,以帶來氣韻生動之視覺效果 。建物為實 ,其週遭
13、環境 為虛 ,虛實相融之園林景象 ,方能象徵不可言傳之 道。 宜之象形文字意義為 “合適的 、正確的 、正當的 、和諧的 ”,此可由其上 、中、下部三者 之組合得知 ,即屋 (上部 宀代表 屋頂 ,下部一代表 地)中安排整齊的多 (中部 多)樣物件 。(註3)明末計成 (生於 1582年)所著之 園冶一書 ,日本造園界人士尊為世界造園學最古名著 , 書中如此定義 因地制宜原則 : 因者:隨基勢之高 下,體形之端正 ,礙木刪椏 ,泉流石注 ,互相借資 ;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不妨偏徑 ,頓置婉轉 ,斯謂 精而合宜 者也 。(註4) Sze 在繪畫之道 中國繪畫儀式性傾向之研究 (The Tao
14、of Painting A Study of the Ritual Dis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書中 ,指出謝赫在公元 500 年所創繪畫六法中之第一法 氣韻生動 是其他五法的形上原則 。故國畫 之基礎乃為氣 (陰、陽)之和諧運作 ,氣之展現如國畫家常用 “開合 、起伏 ”之辭 ,來形容 “安排 、放置、連接及平衡 ”等繪畫技巧 ,此似與造園之因地 制宜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 註 5) Capra 在 物理之道 現代物理學和東方神秘主義間平行關係之探 (The Tao of Physic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rallels b
15、etween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書中 ,提及 易繫辭下傳第八章 中之一段話來解釋現象界中永不止息之變化 : 易之為書 也不可遠 , 為道也屢遷 。 變動不居 。 周流六虛 。 上下無常 。 剛柔相易 。 不可為典要 。 唯變所適 。(註 6) 唯變所適 正是因地制宜原則的哲學思想基礎 。因地制宜原則之精神樣貌則有如易繫辭上傳第五章 所述 之“陰陽不測之謂神 。” (註 7) Girardot 在“中國宗教研究中之創世神話問題”(The Problem of Creation Mythology in the Study of Chines
16、e Religion)及“莊子中 復其初 和 渾 沌 者 之 術 ” ( Returning to the Beginning and the Arts of Mr. Hun-tun in the Chuang Tzu)二文中 ,均指出混沌主旨存在於形上不可見之觀念界 ,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註 8)而因地制宜原則則為形上觀念 混沌主旨 諸多特性之一 。 Girardot 在 早期道家思想中之神話和意義 混沌主旨 (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 The Theme of Chaos (hun-tun))書中 ,乃至目前為止學術界對道家混沌主旨所作最完整研究之成
17、果 。因混沌主旨為因地制宜原則之理論基 礎,故此 書對本研究具一定之重要性 。( 註 9) 筆者之博士論文 中國傳統住宅與園林面面觀(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s and Gardens), 以少數篇幅討論了因地制宜原則對中國園林設計之影響 ,但未深入至園林建物層面 。( 註10) 清初李漁 (1611-1680)所著之 閒情偶寄 一書,其卷之八 “居室部 ”房舍第一中之 “高下 ”言及:“房舍忌似平原 ,須有高下之勢 。不獨園圃為然,居宅亦應如是 ,前卑後高 ,理之常也 。然地不如是 ,而強欲如是 ,亦病其拘 ,總有因地制宜之法。”(註 11)此
18、似為 因地 制宜 四個字第一次在有關造園的書中出現 。 周維權在 中國名山風景區 書中 ,對名山風景區的“建築營構 ”提出 “因山就勢 ”的做法 。 (註12) 潘谷西在 江南理景藝術 書中 ,闡釋 “因”為“充份利用既存的景觀資源與地形條件 ,強調設計 要結合自然 。”(註13) 丁文魁之 “漫談園林語言 ”一文 ,乃從學科 、目前園林語言問題及科學的語言等三方面來談園林語言 。造園思想無例外地仍引用計成園冶中之 “巧於因借 相地合宜 ”(註14) 3 趙立瀛之 “試論園冶的造園思想 、意境和手 法”一文 ,提出 “ 因是講園內 ,即如何利用園址的 條件 巧於利用園址地勢的高低形狀及風景資源
19、來造景 建築與園林相互穿插 、交融 。” (註15) 園林之肇造端賴造園家之 胸中丘壑 及園林組成要素如假山 、水池 、建物及 植栽 間之和諧配置。計成 園冶 相地 :“卜築貴從水面 ,立基先究源頭,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來 。” (註16)造園選地 、園林中諸多建物之選址 ,貴在 因地制宜 ,且以達到整合建物 、假山 、水池及植栽等元素為 渾 然整體設計之目的 為依歸 。 四四四 四、 、 、 假設假設假設假設 驗證驗證驗證驗證 在此重述本文之假設 :因地制宜原則在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設計之運用上扮演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篇幅所限 ,底下分 因地 制宜原則對 中國傳統園林 建物 :1) 與假山 、水
20、池三者之整合式設計 ; 2) 與植栽兩者之整合式設計 ;及3)在總體佈局 等 三層面 之影響 ,來驗証假設 。 四四四 四- -1 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對對對 對中國傳統園林 中國傳統園林中國傳統園林中國傳統園林 建物與假山建物與假山建物與假山建物與假山 、 、水池三者之整合式水池三者之整合式水池三者之整合式水池三者之整合式 設計之影響設計之影響設計之影響設計之影響 劉敦楨之 “蘇州的園林 ”一文 ,於1956年10月在南京工學院第一次科學討論會上宣讀 ,文中分小型、中型及大型園林來談蘇州園林概況 ,最後以基本形體 、設計原則及具體手法總結全文 。本文作者明言 “
21、在我國園林中使用大量建築物與山水結 合,已有兩千年以上的傳統史 。”(註17) 筆者之博士 論文 中國傳統住宅與園林面面觀(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s and Gardens)中,約略討論假山與園林建物間之對比空間效果 ,園林建物命名與季節 、氣候 、植物 、動物及宇宙象徵間之關係 ,觀景點與建物之重疊關係 及園林活動與各種建物間之關係 。( 註18) 楊鴻勛之 江南園林論 書中 ,已以三十一頁篇幅較有系統地描述 、舉証 江南園林中建物與假山 、水池間因地制宜式的相互關係 (註19), 在此不擬重複,以下 僅舉水榭一例 。 中國南方多水 ,故江南
22、私家園林中大多含有水池,在園林整體 氛圍上 ,才易形成婉約多姿的空間景象 。能成為絕佳的 道之 隱喻 的園林池面 ,須因地制宜地依池岸形狀 、高低起伏及所用石頭等之不同 來設計 ,並無一定成法 ,且經常將建物因地制宜地組織在整體池岸線上 ,最明顯的例子即水 榭。 園冶云:“榭者 ,藉也 。藉景而成者也 。或水邊 ,或花畔。制亦隨態 。”(註20)制亦隨態 意謂水榭之形式需因地制宜地隨其所處周遭環境而靈活設 計,如蘇州怡園藕香榭 。( 註21) 四四四 四- -2 因地制宜原則對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與植因地制宜原則對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與植因地制宜原則對中國傳統園林建物與植因地制宜原則對中國傳統園林建物
23、與植 栽栽栽 栽兩兩兩 兩者 者者 者整合式設計之影響 整合式設計之影響整合式設計之影響整合式設計之影響 植栽是園林中最富生機之園林組成元素 ,故為自然最佳代表之 ;而建物 則是無機之園林組成元素,故為人工之顯著代表 。中國城市中之傳統園林,因基地不大且須符合園林作為生活起居空間之組成部分等兩原因 ,建物在園林 組成中扮演重要之角色 ,因此楊鴻勛認為 “江南園林作品甚至即以建築作為景象構圖中心 。”(註22)然而 ,建物 與植 栽間之相互關係 。在可能的情況下 ,人工仍以尊重自然為前提 ,此可由計成 園冶 相地篇中得知 : 多年樹木礙築檐垣 ,讓一步可以立根 ,斫數椏不妨封頂 。斯謂雕棟飛楹構
24、易 ,蔭槐挺玉 成難 。( 註23) Oldham and Oldham在 各時代之花園 (Gardens in Time)書中 第二章 “Chinese Gardens”,對於園林建物群之平面佈局 與石頭 、植栽間之和諧 關係,兩人 有如下之看法 :“長久以來 ,在由直線構成的人工建物及不拘形式的自然石頭 、植栽間中國人相當成功地創造出一和諧關係 。方法之 是在建物群間及建物群與其所占之空間中以不對稱的方式來組織建物群 ,且保持一和諧的整體效果 。在尺度及形狀上 ,介乎建物間之戶外空間被小心地聯結至建物及其它戶外空間 。為求與正式的建物形狀產生對比效果 ,樹和石之自然形式被引入 ,同時經由樹
25、與石使園林與自然地景連成一片 。”(註24)簡 言之 ,成功的園林創作必須運 用因地制宜原則 。 植栽是園林元素中有生命 的東西 ,故最具 變化性及複雜性 。此文因篇幅所限 ,無法一一窮究植栽與建物間因地制宜式的相互關係 。(註25)建物與 植栽間因地制宜式的關係之 ,即為植栽 可起到陪襯建物之作用 ,以達融人工於自然之目的 : 園林建築的設計 ,在體形和空間上 ,往往考慮到與植物 的綜合構圖關係 ,不僅庭院空間如此 ,建築的主要觀賞景面也作重點的植物構圖 ,例如蘇州留園曲谿樓前斜倚古楓楊 。這裡 ,植物陪襯建築的作用 ,在於使人工要素中融匯以自 然。(註26) 四四四 四- -3 因地制宜原
26、則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對對對 對中國傳統園林建物 中國傳統園林建物中國傳統園林建物中國傳統園林建物 在在在 在總體 總體總體總體 佈局佈局佈局佈局 之影響之影響之影響之影響 潘谷西等所編之 中國建築史書 中,明白 指出“建築物在我國古代園林中佔極重要的位置 ,其數量之多 ,實為外國園林和現代公園所少見 。建築常與山 、池、花木共同組成園景 ,在局部園景中 ,它還可成為構圖的主題 。山、池是園景的骨幹 ,欣賞山池風景的位置 ,則常在建築物內 ,因此它既是觀 賞對象 ,又是風景觀賞點 。”(註27) 不同觀景點之貫串 ,即可組成觀景線 ,故園林 總體佈局可分觀景點與觀景線兩方面來
27、討論 。 四四四 四- -3-1 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對對對 對中國傳統園林建物在觀 中國傳統園林建物在觀中國傳統園林建物在觀中國傳統園林建物在觀 景點上景點上景點上景點上 之影響之影響之影響之影響 4 明末計成所著之 園冶 一書卷三 屋宇篇 ,將園林建物 細分為門樓 、堂、齋、室、房、館、樓、臺、閣、亭、榭、軒、卷、广、廊等不同類型 來討論 。 (註28) 清初李漁 (1611-1680)所著之 閒情偶寄 一書 ,專列居室部 ,對房舍 、窗欄 、牆壁 、聯匾 、山石等方面進行專題論述 ,且自稱生平兩項絕技之一就是 置造園亭 。( 註29) 清代沈復 (1763-
28、1808)所著之 浮生六記 一書 ,卷二閒情記趣中 ,談論了園亭樓閣之設計及鑑賞準 則。( 註30) 清代錢泳 (1759-1844)所著 履園叢話 一書 ,叢話十二 “藝能 ”中之 “營造 ” 小節 ,談到 園林建物設計如 “蓋廳堂要整齊如臺閣氣象 ,書房密室要參錯如園亭佈置 ,兼而有之 ,方稱妙手 。”(註 31) 清華大學建築系所編 頤和園 一書 ,所附周維權之“略談頤和園的園林藝術 ”一文 ,強調 “建築美與自然美的巧妙結合 ”,同時 指出 :1)園內絕大部份建物被集中為許多建物群 ,再分散配置於全園之內;2)園林建物對大型天然山水園景觀創造起到“組織 、點染 、剪裁 ”的積極作用 ;
29、及3)園林建物 為園內絕佳之觀景點 。( 註32) 道家思想 築基於宇宙萬物乃陰陽相互作用之結果此一認上 (註33),園林亦不例外 。園林中雖有假山 、建築之實景 可觀賞 ,但無水面或戶外庭院之餘白空間存在 ,必因園林壅不堪而無法欣賞其中景象之千嬌百媚 ,園林因水面之存在才能創造出佳境 ,使遊園者面對近水樓臺 、水中游魚 、水邊花木 、秋水映月 、水光山色等諸多美景而心醉神迷,達到觸景生情 、情景交融之化境 。此為園林建物作為觀賞對象之面向 。例如 計成 園冶 亭榭基 篇中,指出園林中之亭子 ,可建在 “水際 ”、“通泉竹里 ”、“山顛 ”、“翠筠茂密之阿 ”、“蒼松蟠鬱之麓 ”、“濠濮之上
30、”、“滄浪之中 ”等處 。造園家須依園 林之個別基地條件 ,因地制宜地作一全景面之景觀設計 ,故亭子 之選址並無一定的準則 。 (註34) 較好的例子如蘇州拙政園中部景區水池中主假山顛之雪 香雲蔚亭 ,被大片的林木圍繞 ,共同組成一山林蓊鬱的 全景面 ,讓遊園者得以自水池對岸遠香堂北面平台上一窺全貌 。在此雪香 雲蔚亭乃作為一被觀景之對象 。(註35)位於 蒼松蟠 鬱之麓 的亭 子案例 ,如北京西郊頤和園萬壽山西麓上之湖山真意亭 ,因地制宜地西借園外 西山群峰 ,形成一 絕佳之框景 。( 註36) 老子 道德經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能守之 ,萬物將自賓 。
31、天地相合 ,以甘 ,民莫之而自均 。” 上述摘中 ,道之同義詞 樸與園林建物之設 計亦可以餘白 之美觀念詮釋之 。餘白之美出現在寥寥數筆的黑白水墨畫之大片留白及 園林建物中素淨簡潔的室內空間或大面積的框景 ,它專注在一設計最人感到愉快之空無的部分 ,亦暗指宇宙誕生時之無中 生有 、有中會無之原始狀態 。 針對框景作 為園林建物 觀景點此 一面 向,計成園冶 立基篇 云:“凡園圃立 基,定廳堂為主 。先乎取景 ,妙在朝南 ” (註37)園林主要廳堂朝南的例子 ,如蘇州留園之五峰仙館 ,遊園者坐於其中,透過此建物南面全開 之落地窗 。可欣賞庭院粉牆前矗立的五座山峰之全貌 。( 註38)在此五峰仙
32、館乃作為一主要之觀景點 。 四四四 四- -3-2 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對對對 對中國傳統園林建物在觀 中國傳統園林建物在觀中國傳統園林建物在觀中國傳統園林建物在觀景線上景線上景線上景線上 之影響之影響之影響之影響 艾定增之 “圍繞石頭做文章 石林風景區規劃手法初探 ”一文 ,強調 “樓閣因地就勢 ,抱水銜山 ,和自然風景融為一體 建築的藏與應 結合地形地貌 。”(註39) 齊鉉之 “試論形成蘇州園林藝術風格與佈局手法的幾個問題 ”一文 ,討論 蘇州園林在總體佈局上之建物處理 ,常以隔絕或串通兩種方式行之 。當山池所占面積較小時 ,廳堂就被隔絕在山池區之外,在被隔
33、開的院落則以建物為主 。中小型園林空間無法再劃分 ,僅能以水池為中心 ,廳、堂、廊、榭串通式地環水而築 。園林建物其賞景 、宴客及從事室內文藝 (如讀書 、吟詩 、作畫 、奕棋等 )活動等三項功能 。園林建物在和山水結合上具造型多變 、襯托景物及以鴛鴦廳方式低廳堂高度等三項特 殊要求 。( 註40) 張家驥在 中國造園史書 中,第七章 “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意匠 ”第二節 “古典園林的建築 ”除約略描述園林建物之不同類型外 ,亦指出園林建物可達到以下三種功能 :1)可打破垣牆的視界 ;2)是空間圍蔽 、分隔和流通的手段 ;3)廊的延續空間與 引導作用 。( 註41) 以上三文中所言之諸 多建物
34、是以觀景點 (靜觀)之設定而存在 ,這些建物又因地制宜地被有機組合在園林之幾條觀景線 (動線 )上。楊鴻勛如此 描述園 林觀景線之理想設置 : (造園家 )通過各種形式的通路導人遊覽;通過遊覽行進 途中各種隨遇休息的設置以及重點安排的休憩 、娛樂以及其它園居活動處所 ,導人坐臥或准行某 種園居活動 。就園林觀賞的意義講 ,它剪輯諸景面 ,組織變幻的景象情調 ,使人在遊覽過程中 ,對不斷變化的景面作連續及不連續觀賞 ,從而組織遊覽情緒 ,使人獲得園林藝術的享受 。( 註42) 廊是諸 多園林建物中 ,同時兼具觀景線與 觀景點雙重作用之一種建築型式 。計成 園冶 如此描述園林中作為觀景線 一小段的
35、廊之設計理念 :“躡山腰,落水面 ,任高 低曲折 ,自然斷續蜿蜒 ,園林中不可少斯一斷 (段)境界 ”(註43)由上之摘中 ,可察知園林中 廊之設計 乃運用因地制宜原則之結果,例如蘇州拙政園西 部景區水池東側之水廊 ,蜿蜒曲折 ,錯落有致 。人穿過該水廊後 ,對由它所組織成之一連串不同景面 之觀感 ,深覺含蓄雋永 、 意味無窮 。( 註44) 5 五五五 五、 、 、 結論結論結論結論 園林 建物週遭環境代表弦外之音 、象外之意,則發音之弦 、達意之象即為園林建物 。造天地萬象以隱喻同一意 ,故園林建物設計亦變化萬千 。建物 設計端賴 其週遭環境之不同而因地制宜地設 計。 中國傳統思想十分重視
36、人與自然間 之和諧關係。中國 傳統園林中之諸多建物 ,可視為遊園者(人)多方觀賞園中萬景 (自然 )之諸多不同觀點及角度 ,這些不同型式 之園中建物 ,其合適安排及恰當配置 ,端賴造園家如何巧妙地運用因地制宜原則。在此意義上 ,因地制宜地建造的園林建物與園中萬景之有機關係 ,差可視為 人乃自然有機組成中之一部份 想法之自然反映 。換言之 ,人與自然不是 一全然對立的關係 ,而是一渾然的有機整體 。此傳統對人與自然間之有機想法 ,對面臨生態浩劫,環保危機的現代人 ,應有一深長的意義存在 。 經過假設確立 ,理論剖析及假設驗証 ,本文結論為因地制宜原則在 中國傳統 園林建物 設計之運 用上扮演 十
37、分重要的角色 。 六六六 六、 、 、計畫成果自評 計畫成果自評計畫成果自評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內容與原計劃相符 ,已達成預期之目標。 本研究成果兼具學術及應用價值 。在學術價值方面 ,本研究闡示因地制宜原則 對中國傳統園林 建物設計 之深遠影響 ,開拓我國從理論層次研究中國傳統園林之學術研究領域 。在執業界應用價值方面,本研究提供國內建築師及景觀建築師一整合理論與實踐 、傳統與創新間看似矛盾但實則一體之絕佳範例 ,期能為國人創造更高品質之居住生活環境,促進我國人民生產力之大幅提昇 ,以健全國家發展 。 因限於篇幅 ,本研究成果報告在案例分析上無法詳盡 ,亦無法附上更多相 關之圖片 ,難免掛一
38、漏萬,更詳實之理論說明及較全面之案例分析 ,將於近日內公開發表 ,供對本研究課題有興趣之學者專家作進一步之探討及指正 。 七七七 七、 、 、 註釋註釋註釋註釋 1. Coomaraswamy,1977 2. Ibid,p.43 3. Sze,1963, p.635; Wieger,1927,p.165 4. 計成 ,1634,p.47 5. Sze,1963,pp.33-55,p.94 6. Capra,1983,p.123 7. Sung,1980,p.281 8. Girardot,1976,pp.289-318,1978,pp.21-69 9. Girardot,1983 10. Ch
39、ao,1989,pp.333-338 11. 李漁 ,1671,p.170 12. 周維權 ,1996,p.315 13. 潘谷西 ,2001,p.318 14. 丁文 魁,1982,pp.166-170 15. 趙立瀛 ,1982,pp.23-27,p.52 16. 計成 ,1634,p.49 17. 劉敍杰 ,1997,pp.154-167,p.155,pp.166-167 18. Chao,1989,pp.341-369 19. 楊鴻勛 ,1994,pp.121-151 20. 計成 ,1634,p.89 21. 楊鴻勛 ,1994,p.83,圖81-1 22. 同上 ,p.79 23.
40、 計成 ,1634,p.56 24. Oldham and Oldham,1980,p.52 25. 有關植栽與假山 、水池 、建物因地制宜式配置關係較詳盡之討論 ,見楊鴻勛 ,1994,pp.194- 224 26. 楊鴻勛 ,1994,p.212 27. 潘谷西等 ,1999,p.261 28. 計成 ,1634,pp.82-92 29. 李漁 ,1671,pp.167-213,p.168 30. 沈復 ,1809,p.19 31. 錢泳 ,1838,p.326 32. 清華大學建築系 ,1981,pp.116-131,pp.120-121 33. 馮鐘平 ,1989,p.146 34.
41、計成 ,1634,p.76 35. 劉敦楨 ,1978,pp.326-327,圖一 -37 36. 建築理論及史研究室 ,1959,圖89 37. 計成 ,1634,p.71 楊鴻勛詮釋園林廳堂配置上之妙在朝南 為“廳堂主軸南北向 ”,即廳堂主要觀景面不但可朝南 ,亦可朝北 ,見楊鴻勛,1994,p.83 38. 楊鴻勛 ,1994,p.167,圖238-3 39. 艾定增 ,1981,pp.29-41 40. 齊鉉,1983,pp.34-54 41. 張家驥 ,1986,pp.213-219 42. 楊鴻勛 ,1994,p.231 43. 計成 ,1634,p.77 44. 劉敦楨 ,197
42、8,p.3.4.5,圖一 -72 八八八 八、 、 、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 丁文魁 ,“漫談園林語言 ”, 建築師 11,1982年 8 月,pp.166-170 2. 艾定增 ,“圍繞石頭做文章 石林風景區規劃手法初探 ”, 建築師 8,1981 年 9 月,pp.29-41 3. 李漁 , 閒情偶記 . 台北 ,臺灣時代書局 (1975),1671 4. 沈復 , 浮生六記 ,俞平伯校點 .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1809 5. 周維權 , 中國名山風景區 .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6 6. 計成 , 園冶注釋 ,陳植注釋 .台北 ,崇智國際文
43、化 (1991),1634 7. 清華大學建築系編 , 頤和園 . 北京 ,朝華出版社,1981 6 8. 張家驥 , 中國造園史 .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6 9. 齊鉉 ,“試論形成蘇州園林藝術風格與佈局手法的幾個問題 ”, 建築史論文集 ,第一輯 ,1983,pp.34-54 10. 趙立瀛 ,“試論 園冶 的造園思想 、意境和手法”, 建築師 13,1982 年 12 月,pp.23-27,p.52 11. 劉敦楨編 , 蘇州古典園林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78 12. 劉敍杰編 , 1927-1997 劉敦楨建築史論著選集 .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4、,1997 13. 馮鍾平 , 中國園林建築 。臺北 ,明文書店 ,1989 14. 楊鴻勛 , 江南園林論 台北 ,南天書局 ,1994 15. 建築理論及史研究室編 , 北京古 建築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59 16. 潘谷西 等編 , 中國建築史 . 台北 ,六合出版社,1999 17. 潘谷西 等編 , 江南理景藝術 .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1 18. 錢泳 , 履園叢話 .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1838 19. Capra, Fritjof, The Tao of Physic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rallels between
45、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 London, Fontana Paperbacks, 1983, 9th impression 20. Chao, Chung-Sheng,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s and Gardens. University of Sydeny, Ph.D. thesis, 1989 21. Coomaraswamy, Ananda K., 1. Selected Papers Traditional Art and Symbolism. Roger Lipsey ed.Bo
46、llingen Series LXXXIX.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 sity Press, 1977 22. Girardot, N. J., “The Problem of Creation Mythology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History of Religions. v15, no. 4, 1976, pp.289-318 23. Girardot, N. J.,“Returning to the Beginning and the Arts of Mr. Hun-tun i
47、n the Chuang Tzu”,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5, 1978, pp.21-69 24. Girardot, N. J., 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 The Theme of Chaos (hun-tun)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25. Oldham, John and Oldham, Ray, Gardens in Time. Sydney, Lansdowne Press, 1980 26. Sung, Z. D.
48、, The Text of Yi King(and its Appendixes): Chinese Original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Taipei, Wen-hua tu-shu kung-ssu,1980,rpt. 27. Sze, Mai-Mai, The Tao of Painting A Study of the Ritual Dis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With a translation of the CHIEH TZU YUAN HUA CHUAN or MUSTARD SEED GARDEN MANUAL OF PAINTING 1679-1701. Bollingen Series XLIX.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3, 2nd edn. 28. Wieger, S. J.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