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一 部 中国钢铁工业 在宏观经济变动中发展 袁钢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研究中心主任 3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钢铁工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影响全局的重要位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钢铁工业十分落后,钢铁产量只有 15.8万吨,居 世界第26位。加快发展钢铁工业,一直是中国尽快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目标。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阶段。 1、“大炼钢铁”运动发起和失败( 950年-1977年)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提出“以钢为纲”,把加快钢铁工业发展置于整个经济发展的优先主导地位。在原苏联援助下修复和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三家国家级大型钢铁厂。全国各地还建成
2、了20多家中小钢铁厂。这些钢铁厂成为以后时期全国各地发展钢铁工业的基础。1958年,中国政府提出钢铁产量15年后超过英国达到2500万吨,发动了“大炼钢铁”、“大跃进”运动。1958年至 1960年连续三年钢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粗钢产量从1957年的 535万吨增加到1960年的1866万吨,三年分别增长49.5%、 73.4.5%和34.5%。在经 济发展水平很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大量资源投入到钢铁工业中,虽然促成钢铁产量短期迅速增加,但是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衡,经济增长急剧下跌,钢铁正常生产无法维持。 1960年至1962年, 经济增长速度跌落为-1.4%、-29.7%、-6.5%,1961
3、年和1962年,粗钢产 量下降到870万吨、667万吨,钢铁产量增长速度下降为-5 3.4%、-23.3%。追求钢铁产 量超速增长的过高目标,欲速不达,反而造成经济增长和钢铁工业的剧烈波动和倒退。 “大炼钢铁”失败后,中国钢铁工业飞跃发展的愿望一直十分强烈,教训长时期里没有得到认真反思。从1963年到改革开放前夕1977年的15年里,钢铁生产又发生两次大起大落。第一次,1964至 1966年,粗 钢产量连续三年高速增长25% -26%,1966年粗钢产量增加到 1532万吨。 随后两年增长速度跌落为-3 3.4%、-11.4%,粗钢产量下降到904万吨。第二次,1969年至1971年, 钢铁产
4、量增长速度回升到20 %-48%,到1973年粗钢产量上升到 2522万吨, 实现了15年前提出的目标。 但是, 钢铁生产扩张速度过快,缺少经济基础支持, 1974年和1976年钢铁 产量又出现大幅度下跌,直到 1977年还没有恢复到1973年时的钢铁产量水平。 4表 1. 中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及增长 万吨、 % 生铁 粗钢 钢材 产量 增长率 产量 增长率 产量 增长率 1949 25 15.8 14 1952 193 33.1 135 50.0 113 68.7 1953 223 15.5 177 31.1 151 33.6 1957 594 23 535 19.7 436 33.4
5、1958 1369 130.5 800 49.5 620 42.2 1959 2191 60.0 1387 73.4 935 50.8 1960 2716 24.0 1866 34.5 1175 25.7 1961 1281 -52.8 870 -53.4 658 -44.0 1962 805 -37.2 667 -23.3 469 -28.7 1963 741 -8.0 762 14.2 539 14.9 1964 902 21.7 964 26.5 697 29.3 1965 1077 19.4 1223 26.9 895 28.4 1966 1334 23.9 1532 25.3 105
6、1 17.4 1967 963 -27.8 1020 -33.4 740 -29.6 1968 857 -11.0 904 -11.4 687 -7.2 1969 1280 49.4 1333 47.5 956 39.2 1970 1706 33.3 1779 33.5 1223 27.9 1971 1100 -35.5 2132 19.8 1441 17.8 1972 2355 114.1 2338 9.7 1561 8.3 1973 2490 5.7 2522 7.9 1684 7.9 1974 2062 -17.2 2112 -16.3 1467 -12.9 1975 2449 18.8
7、 2390 13.2 1622 10.6 1976 2233 -8.8 2045 -14.4 1466 -9.6 5(续表) 1977 2505 12.2 2374 16.1 1633 11.4 1978 3479 38.9 3178 33.9 2208 35.2 1979 3673 5.6 3448 8.5 2497 13.1 1980 3802 3.5 3712 7.7 2716 8.8 1981 3417 -10.1 3560 -4.1 2670 -1.7 1982 3550 3.9 3716 4.4 2902 8.7 1983 3738 5.3 4002 7.7 3072 5.9 19
8、84 4001 7.0 4384 9.5 3372 9.8 1985 4384 9.6 4679 6.7 3692 9.5 1986 5064 15.5 5221 11.6 4058 9.9 1987 5503 8.7 5628 7.8 4386 8.1 1988 5704 3.7 5943 5.6 4689 6.9 1989 5820 2.0 6159 3.6 4859 3.6 1990 6237 7.2 6535 6.1 5153 6.1 1991 6765 8.5 7100 8.6 5638 9.4 1992 7589 12.2 8093 14.0 6694 18.7 1993 8738
9、 15.1 8954 10.6 7707 15.1 1994 9741 11.5 9261 3.4 8428 9.4 1995 10529 8.1 9536 3.0 8980 6.5 1996 10721 1.8 10124 6.2 9338 4.0 1997 11511 7.4 10891 7.6 9987 7.0 1998 11852 3.0 11459 5.2 10738 7.5 1999 12533 5.7 12395 8.2 12102 12.7 2000 13101 4.5 12850 3.7 13146 8.6 2001 15554 18.7 15113 17.6 16068 2
10、2.2 2002 17079 9.8 18225 20.6 19250 19.8 2003 21367 25.1 22234 22.0 24108 25.2 6(续表) 2004 26831 25.6 28291 27.2 31976 32.6 2005 34375 28.1 35324 24.9 37771 18.1 2006 40417 17.6 41878 18.6 46685 24.5 2、国家投资建设宝钢(1978-1991) 1978年中国经 济开始改革开放,上海宝山钢铁厂建设项目开工,由国家集中投资,引进日本新日铁公司成套设备技术。宝钢建设工程是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开放发展新道路的代
11、表性项目。1958年发动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大量小钢铁厂生产工艺原始粗糙,产品质量低劣,失败有目共睹。1960年代中期至 197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发展和钢铁工业遭受“文化大革命”动荡冲击。 1960年中国 钢铁产量1866万吨,同日本的2200万吨差距不大。 在以后近20年时间里, 中国经济处在封闭环境中, 技术停步不前。除70年代中期引进国外一米七轧机安装在武钢之外,中国钢铁工业现代技术装备几乎空白。到1970年代末,很多小钢铁厂技术落后,产量很低, 100多万吨产量的钢厂只有五、六家,全国钢铁产量 2000多万吨, 品种单一。同时其,日本钢铁工业飞速发展,中国钢铁部门受到强烈震动。日本全
12、面引进欧美各国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以新日铁为代表的8个千万吨级钢铁厂, 1973年钢铁 产量增大到119亿吨,钢铁产量和技术跃居世界高峰。中国钢铁工业和日本钢铁工业的差距急速拉大。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宝钢工程迅即开工。宝钢一期年产 300万吨钢、二期增大到 600万吨钢 的现代化工厂于1985年和1992 年建成投产,生产出热轧带钢、冷轧带钢、钢管等钢材品种,填补了国内当时不能生产的品种空白,产生出进口替代效果。建设宝钢这样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重视提高钢铁生产技术水平,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一种新的做法。宝钢的建成,对提高中国钢铁技术水平、改善中国钢铁产品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宝钢建设
13、采取国家集中投资大力支持的发展模式,在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和经济转型艰难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宝钢建设投入国家大量资金,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难以承受。宝钢一、二期工程共投资30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 128亿元,完全是国家财政出资。宝钢一期投资,相当于 1979年财政 支出总额和财政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0%和24.9%,宝钢等 大型项目集中使用国家财政资金,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占财7政支出比重上升到 40%,财政负担加重,财政收支从1978年盈余10亿元变成1979年赤字170.6亿元 ,财政赤字占国民收入5%。宝钢等大项目使用大量外汇,引发中国外汇收支危机。1980年中国外汇储备降低到-13亿
14、美元。宝钢工程的投资规模超过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宝钢项目受到国内广泛批评。1980年宝钢工程停工。不顾国力花费大量外汇的“洋跃进”得到纠正。宝钢停工损失很大。半年后宝钢工程在争议中复工。二是,宝钢的高技术高成本模式与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很难相合。宝钢以高强度投资方式建成了高技术高水平的钢铁企业,替代了进口产品,宝钢的生产效率、耗材耗能、经营收益等指标在同行业中领先,但是,企业投资经营资金需要量大,在资金不足和金融市场低水平情况下融资成本很高,高档次产品成本高因而销售价格高,难以和大量低成本企业展开竞争,不得不要求国家的特殊支持和保护。国家对宝钢的偏向支持,对很多钢铁企业形成歧视性压力,对其
15、它钢铁企业的合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宝钢建设采用的是政府决策集中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方式在宝钢以后的扩张发展中一直起着作用。宝钢的投资经营活动现在还和国家很多指令性配置安排紧紧连在一起。调研中我们听到,宝钢的经营领导人说宝钢乃至钢铁工业的发展不应该看市场变化,而应该按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安排进行。宝钢在钢铁工业具有的特殊地位,强烈影响着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和资源配置朝着宝钢所希望的方向倾斜。目前按照宝钢意愿所形成的政策措施中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做法,对钢铁工业的市场竞争和企业重组产生不利影响。四是,宝钢只是国家制造出来的一个样板企业,不具有普遍的示范效应。国家集中投入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设大型钢铁
16、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建造出一个宝钢。其它钢铁厂不可能得到像宝钢这样多的国家资金投入。宝钢建成后,可生产出其它钢铁厂生产不出来的优质钢材,但宝钢的钢铁产量只占全国钢铁产量7%左右。单靠宝钢模式无法使钢铁工业整体规模和质量获得快速扩大和提高。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宝钢的建设发展模式并不一定是最优最有效率的。很多钢铁厂没有得到像宝钢这样大力度的国家支持,走市场竞争道路,实现了比宝钢更快的发展。在国家集中资源建设宝钢的时期里,宝钢实现了比其他钢铁厂都快的发展,但是其他钢铁厂发展受到忽视或压抑,中国钢铁工业整体没能实现稳定快速的发展。 83、市场涨落中的钢铁产量增长(1992-2000)
17、 1992年和1993 年宏观经济过热, GDP增长升高到14.2%、14.0%,投 资增长高达44.4%、61.8% 。投资过热导致投资品供不应求,国内钢材供给缺口扩大,价格暴涨,进口激增。各种公司和人员利用钢材紧缺和双轨体制漏洞倒卖钢材。钢材被当作投机工具反复倒手,紧俏品种的钢材价格成倍翻番。 1993年 上半年经济过热和价格上涨到高峰。 1993年,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上升35 .1%, 其中钢材价格上涨74.1%,在所有投资品类中上涨幅度最高。钢材产量增长15.1%,、 10.6%,跟 不上泡沫暴涨的钢材需求。1993年进口钢材 3026万吨,进 口量比上年增加近4倍,占当年
18、钢材消费量的28%。钢铁 市场需求和价格高涨,刺激钢铁投资扩张,掀动起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钢铁投资热。 图 1. 1990 年 -2006 年钢材价格变动 1990年-2006年钢材价格变动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全部原材料钢材1994年以后, 紧缩调控下的宏观经济逐渐降温,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减慢,钢铁需求迅速从过热变为过冷。钢铁价格大幅度下降,钢铁企业收益下降,很多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这期间,钢铁产量继续增长, 1996年钢铁 产量突破1亿吨, 1999年钢铁9产量超过1.2亿吨。产量增长加
19、大价格下降压力,钢铁企业收益连连下滑。全部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从高峰期1993年的 290.1亿 元减少到低谷期 1996年的50.5 亿元、1998年的9亿元,销售利润率从1993年的10.2%降低到1996年的 1.9%、1998年的0.3%。有关部门认为,钢铁价格下降导致企业收益下降,原因在于钢铁产量过多,市场供大于求,只有减少钢铁供给量,才可解决钢铁价格下降问题。1999年,有关部门对钢铁行业采取限产保价措施,要求钢铁企业连续三年产量递减10%,预定到2000年底将钢铁产量总量降低到1.1亿吨以下至1亿吨以下。 政府部门对钢铁企业实施减产限产措施,不仅想解决钢铁市场供大于求问题,还想借限产
20、措施促进结构调整,关闭中小钢铁厂,减少低劣钢铁产品产量。但是,地方和民营中小钢铁厂依靠市场生存发展,不受行政措施约束,限产行政措施只对国有大中型钢铁厂产生效力。大中型钢铁厂减产腾出的市场空间,很快被中小钢铁厂的产量增加所补填。限产保价所产生的市场收益被产量增加的钢铁厂所获取。所有企业无论大小都不愿意减产。从调研得知,很多钢铁厂表面服从命令,填写报表减产,实际增大产量。限产措施实施以后,钢铁产量压不下去,仍然继续增加。 1999年粗钢铁产量突破1.2亿吨,比上年增长 8.2%,2000年1.29亿吨,增长3.7%,2001年1.52亿吨,大幅度增长17 .5%。限产措施限制了听话的国有大钢厂,限
21、制不住机动灵活的中小钢厂。大钢厂优质钢铁生产受到限制,中小钢厂低档钢铁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限产措施没有达到减少钢铁产量总量和优化产品结构的目的,不仅钢铁产量总量没有压减下去,而且产品结构也未得到改善。限产措施实施结果与初始愿望相反,政策制定部门本来想关小、限中、扶大,实际运行中变成了大厂受行政管制,小厂跟随市场变化自主发展。2001年,限产措施 的提法有所改变,强调限制滞销亏损产品、鼓励市场畅销产品。限产措施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作出调整,限产管制放松。 2001年 钢铁产量大幅度增长17.5%, 比上年升高13.8个百分点。在限产措施严厉执行的时候钢铁产量被压得很低,限产措施一放松,钢铁产量就更大幅
22、度地增长。限产措施先紧后松,没有实现限产保价的目标,反而导致并加剧了钢铁生产的波动。 从减产保价措施的失利,可以看到这一措施实施及其政策思路所存在的问题。实际上,1994年 以后钢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落,主要原因并不是有关部门所认为的钢铁企业盲目过多生产,而是宏观调控部门为控制经济过热所采取的紧缩措施过于猛烈。1993年上半年 经济过热高峰时, 各类价格全面高涨。 1993年, 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4 .7%,1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4%,原材料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 35.1%,其中钢材价格(黑色金属材料价格)上涨最高,高达 74.1%。紧 缩调控后,宏观经济由热变冷,各种价格全面下落,
23、钢材价格下降最快。 1995年,钢材 价格指数在原材料价格指数所有分项价格指数中首先变为负数,为-1.8%。 1997年至2002年期间, 宏观经济整体下滑到偏冷甚至过冷,各类价格指数纷纷下降到零以下。 1998年、1999 年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下滑到最低谷,经济增长速度最低下滑到 7.6%,投 资增长速度最低下滑到5.1%。这期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到-1.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价格指数下降到-4.1%和-4.2%,钢材价 格指数下降到 -5.3%。通货 紧缩局势下的钢材价格下降,主要是宏观调控紧缩力度过紧并且持续时间过长,而不是钢铁产量过多。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从1993年经济过
24、热时的 37.3%降 低到连续多年 15%以下,2000 年降低到12.3%,贷款增长速度从 1993年的25.1%降低到2000年的6%。钢 材价格下降,和各种商品价格全面下降一样,是紧缩过度所导致的总需求全面下滑及通货紧缩不断加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部门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关部门对钢铁工业采取限产措施,总需求下滑和通货紧缩加重顽症难以治理,钢铁价格下降问题自然也得不到解决。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长加速,发展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钢铁消费需求明显增长,即使紧缩调控后经济增速下滑到低谷,钢铁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钢铁限产措施提出连续三年减少钢铁产量10%,力图把经济增长速度压低到
25、8%、钢铁产量压低到亿吨以下的目标是不适当的。当紧缩调控将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到8%左右的时候,钢铁限产措施始终没能够将钢铁生产压低到变成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从 10%以上降低到8%左右,钢铁消费需求减弱,但仍在继续增长。钢铁消费需求并没有减弱到要将钢铁产量拉低到从正增长变为负增长的程度。 1994年以 后的几年里,宏观经济和钢铁市场状况下落到低谷,钢铁生产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但并没有变成负增长。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在缓慢增长中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日本、原苏联之后第四个钢铁产量上亿吨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1994年至1996年的三年期间,粗钢增长速度仅为3.4%、3%和6.2%。19
26、94年至2000年 期间粗钢平均增长 5.3%,低于1980年 “洋跃进”下马之后1981年至1991年期间平均增长6.5%的速度。有关部门 和很多钢铁专家不把钢铁产量超亿吨看作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成绩,而是把钢铁产量的这种增长看作是市场企业盲目扩张的后果,是企业产能扩张偏离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目标的一种失控现象。还有很多人一边称赞钢铁产量超亿吨的发展成果,一边批评钢铁产量过多11及结构不合理。中国钢铁产量超过亿吨后还在继续增长,有关部门并不感到高兴,反而忧心忡忡。有关部门认为,在钢铁价格下降情况下钢铁生产持续增长,加重了钢铁价格和钢铁企业收益的螺旋下降。有关专家以发达国家钢铁产量超亿吨后供给过
27、剩被迫限产的故事为证据,论证中国钢铁产量超过亿吨弊大于利。有关部门以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采取钢铁限产措施为例证,国际钢铁协会为解决国际钢铁市场供过于求问题决定在 2010年前关闭1 亿吨钢的生产能力,钢铁产量最多的中国更应该采取限产措施。但是,持钢铁限产观点的有关部门和专家忽视了中国经济正处在钢铁消费需求增加的发展阶段这一特征。实际上,当前中国经济在正常增长状态时存在着较快增长的钢铁需求,在1990年代中后期紧缩低谷时期总需求及钢铁需求有所减弱也不至于减弱到要使钢铁产量下降的程度。在对中国经济和钢铁工业发展状况作出误判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限产减产措施,既没有达到将钢铁生产压低到负增
28、长的不合理目标,也没有取得调节钢铁市场供求、改善钢铁企业经营环境的合理效果。 4、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的钢铁工业高速发展(2001-2006) 2002年以后, 钢铁生产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持续高速增长。 2002年,宏 观政策和运行状态发生重要转变的前夕, 钢铁投资和生产率先加速, 钢铁产量增长速度升高到20%以上。钢铁生产从波动性反弹上升推进到趋势性持续上升。 2002年至2006粗钢平均增长22.6%,2005 年增长27.2%。 2003年钢铁 产量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超过4亿吨。钢铁产量每超过1亿吨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中国钢铁产量超过除中国以外世界钢铁产量前四位的日
29、美俄韩四国钢铁产量总和,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中国钢铁产量短短几年里这样大量快速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产钢大国钢铁生产高峰时期的水平。美国、日本、原苏联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一段时间后便转变为下降。中国钢铁产量刚超过1亿吨的时候,有关部门和专家就开始忧虑钢铁产量过多造成滞销等问题。在 2001年钢铁产 量超过1.5亿吨的时候,有关部门担心钢铁产量已经进入到达顶点转变为衰退的危险时刻。从发达国家已发生过的情况看,1亿多吨是钢铁产量的顶点。2002年初,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发表文章发出中国钢铁产量已经到顶的警告,认为中国的钢铁产量应该控制在 1.5亿吨以 下,只可减少,不可增加。1政府调控
30、部门和多数专家认为, 当前中国钢铁产量超过了合理需要量, 存在着产能过剩、1周传典: 我们到底需要多少钢? ,经济日报 2002 年 8 月 8 日 2002 年钢铁工业发展问题讨论的回顾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3 年第 2 期 12资源浪费、结构失衡、小钢厂过多和波动风险。少数专家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当前中国钢铁产量与需要量相适合,不存在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近几年中国钢铁产量持续高速增长,钢铁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结构状态也得到了改进。担忧钢铁产量过多的批评意见略微减缓。目前,钢铁生产集中度过低、企业兼并重组难于推进、钢铁产品净出口趋于增大等等,成为中国钢铁工业面对的新问题。 图 2.1
31、949 年 -2006 年中国钢材增长与产量 1949年 -2006年中国钢材增长与产量-100-5005010015020025030035019491953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15000-500050001500025000350004500055000万吨钢材增长 钢材产量钢材增长(左轴)钢材产量(右轴)二、近年来钢铁工业发展变动 1、钢铁产量在高基数上加速增长 中国钢铁产量 1996年超过1 亿吨后继续增
32、长。 1997年至2000年粗钢产 量每年平均增长6.1%。这4 年的增长率看起来不高,但在超亿吨高基数上增长的绝对量很大。从1953年到1978年的26年间, 粗钢产量从135万吨增加到3 100万吨, 平均每年增长12 .9%,每年增加粗钢 117万吨。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钢产量达到1亿吨的1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缩小到 6.6%,每年增 加的粗钢产量增大到380万吨。从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到132000年增加到1.28亿吨,4 年间平均每年增长幅度进一步缩小到6.1%,每年增加的粗钢产量增大到 680万吨。钢铁产量增大到亿吨以上,增长速度随基数升高而减缓。高基数上较低的增长速度跟过去低
33、基数上较高增长速度可比性较差。钢铁产业本来就是绝对量受到特别重视的特殊产业。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以后,按常理增长率将逐渐降低下来,巨大产量的绝对数变化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出现超乎寻常的快速发展,每年钢铁产量在高基数水平上增加的绝对数量巨大,而且增长速度很高。 中国钢铁产量 2000年超过1.2 亿吨以后,每年产量增加的绝对数量惊人。 2001年粗钢增加量2200万吨,相当于改革开放前夕钢铁工业经20多年艰苦发展达到的全年总产量,超过了当年粗钢产量排世界第11位的法国全年总产量。 2002年至2004年各年分别增加粗钢产量 3100万吨、4000万吨、5000万吨,依次
34、超过当年第8名巴西、第7名乌克兰、第5名韩国的全年总产量。 2005年 粗钢增加量8300万吨,超过第4名俄罗斯的全年总产量。按此趋势发展,中国每年增加的粗钢产量很快将超过世界第3的美国和世界第2的日本全年总产量。 2006年中国粗 钢总产量近4.2亿吨,超过粗钢产量紧跟在中国之后的前6个国家产量总和,占世界粗钢产量总和的 1/3。 中国钢铁产量超过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国的很多发达国家,占世界钢铁总产量很高比重, 同时, 中国钢铁生产过程所使用的铁矿石等原材料占世界比重也迅速升高,能源、水等耗费量、污染排放量也同样巨大。中国使用的铁矿石占世界铁矿石产量的50%。 近年来中国钢铁产量在高基数上增
35、长,速度没有减慢反而加快。 2001年中国粗钢产量增长17.5%,2002年至2 005年增长速度连续4年超过20%, 2004年增长27.2%,2006年增长速度略微回落仍高达 17.7%。目前 增长势头强劲,粗钢产量已经超出4亿吨,还看不出速度将会大幅度减慢的迹象。 自改革开放前夕起钢铁产量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同起同落(图表)。第一轮起落发生在 1976年至1981年期间,GDP增长率从 第一个低点1976年的-1.6%上升到1978年高点11.7%后下落 到第二个低点 1981年的5.2% ,粗钢产量从 1976年负增长-14.4%的低点 上升到1978年的33.9%,然 后大幅
36、度下落到 1981年的-4.1%。第二轮起落出现在1981年至1990年期间,GDP增长率 从第二个低点 1981年的5.2% 上升到第二个高点1984年的15.2%,然后下 落到第三个低点 1990年的3.8%,粗钢增长率从1981年低点14-4.1%上升到1984年高点9.5%, 粗钢增长率起步低点和上升高点的年份,和 GDP增长率低点高点的年份一样,然后粗钢增长率下落到 1989年低点3.6%,比GDP 的低点年份略早一年,增长率落得较低一些。第三轮波动, GDP增长率从第三个低点 1990年上升到第三个高点1992和 1993年的14%,然后下 落到第三个低点 1999年的7.6%,同
37、一期间,粗钢增长率从低点 1989年上升到1992年的14%,粗钢增 长率和GDP增长率的高点年份和增长高度相同,然后粗钢产量下落到低点 1995年的3%和2000年的3.7%, 粗钢增长下落低点2000年比GDP低点年份 略晚一年,增长率下落得更低。第四轮波动,GDP增长率从低点1999年上升到2006年10.7%的高点,2007年GDP可能 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同时期,粗钢增长率从 2000年低点开 始了持续至今的高速增长,连续5年大幅度上升到高点2005年的27.2%,2006年粗 钢增长率有所下落但仍然很高,从 GDP还 将继续高速增长的趋势看,粗钢增长率减缓只是高速增长区间内的调整,钢
38、铁产量还将继续高速增长。 从图3可以看到,钢铁产量和经济总量增长同步变动,粗钢增长变动幅度较大。第一次波动,粗钢增长率起落大幅度超出 GDP增长率变动幅度,第二次和第三次波动,粗钢增长率升高未超过GDP增长高点,增长率下落比GDP下落得更低。 2000年以前粗钢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GDP增长速度。近年来发生的第四次波动和以前波动不同,粗钢增长率连续6年大幅度高出 GDP增长率。近几年钢铁产量增长速度高出经济增长速度,是在过去长时期里较低增长速度基础上的加速,可能是以前过低增长缺口所引起的弥补性增长。单从 2001年以来 几年钢铁增长情况看,增长速度很高,再加上钢铁产量基数很高,每年增加量很大,很
39、可能已形成钢铁产量过高过多增长,潜伏着产能过剩继而剧烈下跌的风险。但是,换一个角度,从改革开放近30年较长时期钢铁增长及其与经济增长同步变动的相互关系看,近几年钢铁产量在高基数上大增量高速增长,可能是当前经济增长加速和以前钢铁增长过低缺口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钢铁产量高速增长和今后时期一定幅度的下落都是正常的。 15图 3.1976 年 -2006 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粗钢产量增长 1976年-2006 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粗钢产量增长-20-10010203040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
40、00620082010GDP粗钢2、近三年钢铁产量年度内波动幅度很大 2001年以来钢 铁产量增长速度持续上升, 年度之间增长变化幅度并不很大, 但是,2004年以来的三年里,每年 上下半年间都发生了很大波动,都是先起后落,年初或上半年增长速度大幅度上升,下半年大幅度下落,年度内波动幅度很大。 2004年,2月、3月钢材产量增长37.7%和26.6%,5月份 陡然下落到14%,落差达20多个百分点,下半年逐月回升,到年底升高到 25.6%。2005年,5月份钢 材产量增速高达 35.5%,然后大幅度下落到21%,下落14个百分点,到年底下落到更低的 17.4%。2006年6月份钢材增长32.1
41、%,然 后大幅度下落到 16.6%,下落15个百分点, 到年底又回升上来。钢材产量大幅度波动主要受市场预期和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2003年钢材产量出人意料地大幅度增加到2.4万吨以后,钢铁企业不得不跟紧屡屡打破预想的市场需求扩张之势,同时又对钢材市场饱和及宏观紧缩调控造成的下落突变保持很强的警戒感。每年年初,各种经济预测都较为乐观, 很多新上投资项目抢先开工, 以防落在后头被宏观调控 “一刀切”切掉。年初投资扩张和钢材需求连续几年超过上年底预测水平。一季度或上半16年投资增速过快的数据公布以后,宏观调控部门立即采取一连串的货币紧缩和行政控制措施。每年一季度或半年度过后控制钢铁投资过热的严厉措施
42、出台,很多钢铁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以为钢铁市场将发生和1993下半年采取控制措施以后那样长时期的滞销下滑,贸易企业恐慌抛售,生产企业减量生产。2004年4月份的控制措施极为严厉,5月份钢材产量增长速度下降到钢铁生产回升以来没有过的低点。钢材产量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的月份,钢铁产量绝对额减少。2004年5月、 2005年6月、2006年7月钢材产量比高峰月份减少了 100万吨左右到200多万吨。 从图中看, 2004年以来的三年间,钢材产量增长出现了三次高峰四次低谷,波动幅度逐次缩小,呈现出波动幅度减缓的趋势。 图 4. 2002 年 -2006 年钢材产量及增长速度月度变动 2002年 -2006
43、年钢材产量及增长速度月度变动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Aug-02Nov-02Feb-03May-03Aug-03Nov-03Feb-04May-04Aug-04Nov-04Feb-05May-05Aug-05Nov-05Feb-06May-06Aug-06Nov-06万吨0510152025303540%钢材产量钢材增长钢材增长 (右轴 )钢材产量(左轴)3、钢铁投资从高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2001年,钢铁 工业投资从连续5年下降转变为高速增长,当年增速高达 37.8%。主要与钢铁限产措施放松的政策变化有关。这一年宏观经济还没有从货币紧缩调
44、控的低谷中回升上来。从图表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 1985年前后和1992年、1993年货币M2增长速度过高,达30%以上,经济过热,全社会总投 资和钢铁投资增长速度都过高,171994年以后货币M2持续紧缩, 货币量和全社会投资都下落到低谷, 钢铁投资下降更深,1997年下降到-19%。2001年 钢铁投资从低谷起步,增长幅度很高,但投资额不高,还没有恢复到投资下降之前1995年的水平。 2002 年下半年,实行多年的货币紧缩政策开始放松。广义货币 M2 和贷款增长速度分别从 5 月份的 14%以下升高到年底的近 17%。被压抑过低的国内需求随着货币政策的放松开始释放扩张,中国经济由此开始
45、摆脱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制约,转向需求扩张拉动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下半年开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从上半年增长 12.4%升高到年底增长 14.9%,GDP 增长速度从上半年的不到8%升高到年底的 9.1%。全 社会投资增长速度从上年底的 13%升高到近 17%。钢铁投资在已经回升起来的基础上更快增长。 图 5. 1980 年 -2006 年总投资、钢铁投资和货币增长速度变动 1980年-2006年总 投资、钢铁投资和货币增长速度变动-40-2002040608010012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
46、6总投资钢铁投资M22003 年钢铁 投资爆发性扩张。上半年,货币 M2 和贷款增长 20%以上,全社会投资增长 30%以上,钢铁投资 增长速度更快,一季度和上半年高达 153 .7%和 133%。下半年,货币政策温和收缩,投资增长速度平稳减缓。2004 年初投资更高幅度增长,2 月份,全社会投资增长 53%,钢铁投资惊人增长 172 .6%,在冶金、建材等热点行业中投资增长速度最快。随后,钢铁投资受宏观调控严厉措施和市场降温影响急速18下落,当年底下落到 2 6.9%的正常增长范围内。2005 年初钢铁投资同比增速出现 2个月的负数,和上年投资基数过高影响有关。 2006 年 钢铁投资增速继
47、续下落,上半年和下半年出现连续几个月负数,大多数月份投资增长速度低落到 2%以下及零以下。 图 6. 2002年 -2006年钢铁投资增速变动 2002年-2006年钢铁投资增速变动-203080130180230Feb-02May-02Aug-02Nov-02Mar-03Jun-03Sep-03Dec-03Apr-04Jul-04Oct-04Feb-05May-05Aug-05Nov-05Mar-06Jun-06Sep-06Dec-06总投资钢铁投资近几年来,钢铁投资从 10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下落到零以下负增长。这样剧烈的投资波动,引起人们对 1958 年“大炼钢铁”和 1993 年“钢铁
48、泡沫”重演的担心。当前钢铁投资下落为负增长,究竟是近几年钢铁投资过热将导致泡沫崩溃,还是钢铁投资快速增长过程中的正常波动,对此问题有关部门专家意见分歧,争论不休。到目前为止的钢铁投资变动事态,还无法给争论任一方以可靠的证据支持。 4、钢铁价格由高涨变为下降 2003 年钢铁 价格从多年下降变为上涨。在此之前,1995 年至 1999 年钢材价格(黑色金属材料价格)连续 5 年同比下降,分别为-1 .8%、-0.7%、-2.6%、-4.9%、-5.3%,2000 年和 2001 年 微弱回升,2002 年又下降为 -1.8%。2003 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发生由冷到热的明显变化,总需求由弱转强,钢
49、材价格由上年下降变为上升,319月份大幅度上涨 5%,建筑用部分钢材品种上涨 10%以上。这一年,钢材价格逐月上涨,全年累计上涨 7.9%,12 月上涨到全年最高点 14.2%。 2004 年 1 月至 4 月,钢材价格更快上涨,到 4 月份比上年同月上涨 24.8%。4 月底,控制钢 铁投资过热的严厉措施出台,5 月份钢材价格涨势发生转变,从涨幅连续升高转变为涨幅连续下落。2005 年 12 月 ,钢材同比价格指数下落到零。2006 年 1 月份,钢材价格同比指数从正数变为负数, 连续 11 个月下降, 5 月份最低下降为 -3.6%, 到 11 月份下降为-0 .4%。2006 年 12 月和 2007 年 1 月钢材价格指数微弱回升到 0.3%。 图 7. 2002 年 -2006 年中国钢铁、能源原材料价格月度变动 2002年-2006年中国钢铁、能源原材料价格月度变动9095100105110115120125130Jul-02Nov-02Mar-03Jul-03Nov-03Mar-04Jul-04Nov-04Mar-05Jul-05Nov-05Mar-06Jul-06Nov-06%全部原材料钢铁2003 年初到 2004 年 4 月 ,钢材价格急速上涨,涨幅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