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55241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8卷第1_2期 2015年4月 常州3-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128 NO12 Apr2015 doi:103969jissn16710436201501016 “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徐红丽 ,张宇 ,金卫东 (1常州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2;2常州工学院教务处,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阐述了“中职+本科”(“3+4”)培养模式的背景及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分析了课程衔接 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衔接中采取的主要措施,论证了合理的课程衔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 量的关键

2、。 关键词:“3+4”培养模式;核心课程;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0436【2015)010074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Connection Based on,3+4”Training Mode XU Hongli ,ZHANG Yu ,JIN Weidong (1School of MechanicalElectronic Engineering,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2 2Academic Affairs Di

3、vision,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2)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3+4”mode(3 year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4 year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nd the importance of curriculum connection,then analyzed the major problems in curriculum connection,proposed m

4、easures to be taken in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connection and finally demonstrated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connection is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3+4 training mode;core courses;curriculum connection 为顺应我国制造业迈向现代化,我国教育管 理部门对现行职教体系重新进行了规划,使一度 “断头”的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延伸,

5、由应用型本 科院校接棒培养优秀的中职院校的学生,继续完 成本科层次的培养,以期培养出符合现代化需求 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 为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体系的建设 中,需要正确认识课程体系衔接贯通的目标、任 务、重要功能和长远意义,确保课程体系有机衔 接,建立合理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 质量 1“3+4“分段培养模式的形成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 升级,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由于我国制造 业大而不强,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薄弱,故总 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为了提 高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质量 的技术型人才来提高其竞争力,而作为培养技术

6、型人才的高等院校,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高校的 责任,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合格的高级技术型 人才。 收稿日期:2014-113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苏教职2o13 320号) 作者简介:徐红丽(1968一),女,硕士,副教授。 第12期 徐红丽,等:“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75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例如当今世界公认的制 造业强国德国,在诸多推动德国技术革新的 因素中,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以其高质量的教学 为德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 才,使德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方面始终能够 保持强劲的势头。 基于此,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

7、理李克 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布署加快发展现代 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的 上升通道,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 高要求_2 J。而在制造业大省江苏,顺应现代 职教体系的构建早在2年前已试水“中职+本 科”模式(以下简称“3+4”模式)。从2012年起, 江苏省以中高职衔接为突破,将职业教育向本科 层次高等教育领域延伸。常州市从2012年8月 开始实施中职与普通高等院校衔接的“3+4”模 式,学生将在中职院校学习3年,达到一定的转段 条件后,升入高等院校完成4年本科学习。 对于这一新生事物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分段 培养中课程衔接是诸多问题的关键。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

8、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 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所以,“3+4”模式中职升本的运作中,需要解决 的关键问题是制定一套适应7年一贯制教学的完 整的课程衔接体系 。 2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中职教育现行的文化基础课。无法满足高等 教育的要求 由于中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 标不同,所以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不同。中等职 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期的 职业教育与培训,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 和职业意识,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而高 等院校是从普通高中的优秀学生中选拔人才,培 养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的高级工程人才。由于定 位目标

9、不同,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教育,不 同于普通高中教育。 从目前教学科目及学时安排上看,中职的文 化基础课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总 学时比普通高中少30。如果完全沿袭中职院 校的培养计划,势必造成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 的学生,在“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的学习产 生严重的障碍,大大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严 重的自卑心理,从而出现厌学和弃学等现象。因 此,根据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合理确定3年中职 院校的文化基础课的度和量,是此类人才培养试 水成功的关键之一。 22 中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课设置存 在冲突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在于为社会培 养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的专业

10、技术人才,使具 有某方面职业兴趣的个人学一技之长用于谋生与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也承担着提高受教育者 基本文化素质的任务,但由于受教育者的主要去 向是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第一线的操作岗位, 实施专业教育是其主要培养目标。所以,中职教 育的培养计划中有完整的专业课体系和实训 体系。 中职教育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如果完全照搬中 职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势必造成一部分专业课 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出现“炒冷饭”的现象。另 外,中职教育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由于文化 基础课学时的增加,就没有更多的学时全面学习 中职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而普通高等院校的实 训环节相对较弱,中职教育的实训环节是此类人 才培养

11、的一个亮点。因此,合理设置中职阶段的 专业课,保证实训课,通过课程对接协调小组的实 时监控,完善课程标准,是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良 好衔接的保证。 23普通高等院校现行培养方案中的实训环节 是人才培养的短板 “3+4”培养模式需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 替培养方式,学科教学与工程训练、专业理论与技 能训练、职业资格与创新训练紧密结合,使学生通 过7年的学习,其职业能力逐级提升至技师水平, 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 师和技师“双师型”复合型人才,或研发、工程、技 术、技能多个领域“跨界”人才 。而现行普通高 等院校的培养,仍然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培 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下

12、,难以满足此类 人才对工程训练的要求。因此,在本科阶段的培 76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5往 养计划中,加强校企联合、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 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24“3十4”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教育部对中职和本科阶段的德育课程都有强 制性要求,故在“3+4”模式的7年一贯制培养计 划的制定中,德育课程无法做到一体化设计,有些 德育课程甚至出现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因此,应 尽快出台适应“3+4”模式的基于一体化设计的 德育课程体系。 虽然在“3+4”培养模式定位时提出了“纵向 本科与中职课程一体化、横向本科专业学历教育 和技师职业资格(行业执业资格)标准一体化”的 “双一体化”培养模式

13、,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普通 本科院校不具备发放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资 质,只能暂定为准技师资格,学生毕业2年后经鉴 定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对高 等学校进行学历教育与技师职业资格融通给予政 策支持和指导。 3 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 课程衔接的探索 31 合理设置中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以满足高 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认识到现行中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不足以达 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常州市教育局对此高度重视, 建立了由市职教教研部门、相关中职学校任课教 师参加的学科课程教研协作组。经研究决定:进 入“3+4”培养模式的学生在中职阶段采用现行 普通高中文化基础课教材,统一制定文化基础课

14、 的课程教学标准,研究把握教学要求,避免普通高 中的题海战术,开展校际教研协作,组织课程考核 评价体系,统一命题考试,为项目试点有序推进提 供服务保障。 32 合理设置中职阶段的核心专业课 在强化文化基础课的同时,抓紧核心专业课 建设和技能训练。为使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达到高 级工水平,中职校和高等院校在多次专业课程衔 接的讨论中一致认为,中职阶段的核心专业课对 学生技能培养起关键作用。有些专业基础课已在 中职阶段分配了大量学时进行系统学习,在本科 阶段将不再开课学习。而有些专业课因为学生的 文化基础未达到一定水平,中职阶段仅仅了解初 级入门知识,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应安排少 量学时,进一步讲精

15、讲透,做好课程衔接。 33本科阶段建立符合高技术人才培养需求的 一体化课程体系 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是本项目成功的关 键。普通高校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 及实训体系一体化上作出重大突破。基础课中, 除了强制性要求的德育课和体育课外,为了弥补 “3+4”阶段学生较弱的文化基础课,强化了高等 数学和英语教学,以期为后续学习提供保障。专 业课教学中强化工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弱化过多 理论研究性课程。在实践性环节中,为达到技师 水平,不仅安排长达半年的实习,而且在假期安排 学生顶岗实习,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提高学生的 工程素养,以达到培养目标。 34合理设置转段条件及监督考核机制 为保证培养质量,

16、对中职升入本科的学生要 设置合理的转段条件。否则,进入“3+4”分段培 养模式的学生会认为,一旦被录取就万事大吉,放 松学习,以致无法保证本科的培养质量。因此,合 理设置转段条件,保证全程监督考核机制,是本项 目成功的保证。 为达到普通高校的基本要求,学生英语、数 学、计算机等基础课应达到相应的转段条件,方可 转段。在核心专业课考核中,高校应参与命题和 监督考核,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上 应达到一定行业认可等级。转段条件过高,会打 击学生的积极性;过低,无法保证培养质量。因 此,合理设置转段条件及监督考核机制是保证人 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4保障措施 为确保”3+4”培养项目的顺利进行,

17、改革现 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 高层次人才,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提出如下各项保 障措施。 1)确保“对接协调组”定期开会,成为常态对 接机制。进入“3+4”培养模式的中职院校和普 通高等院校应保证定期举行对接协调会议,对运 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对工 第12期 徐红丽,等:“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77 作中出现的亮点积极进行总结,以保证人才培养 工程的高质量运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 双方教师加强联系,双方应在师资培养和企业资 源上共享,培养出一支既有工程实践能力又有较 高理论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Jl,N进

18、 行的根本保证。 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只有加强与企业的 联系,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和认可,随着学 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操作技能的提高,必将受到 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就业 环境提供保障。 4)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 扶持政策,不仅对试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 项目安排、招生计划等方面倾斜,鼓励试点学校开 展试点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支持试点高 校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还要 在中职与本科院校之间建立教育集团及专家队 伍,指导中职升本教育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形 势下,建立健全的“立交桥式”职教体系势在必行

19、。 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f生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分段培养模式中,课程衔 接是众多衔接问题的关键,对该问题的研究必将对 相关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小璜“3+4”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与思考J江 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4(5):5557 2张庆临打通中职到研究生通道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4):130131 3张永基于“3+4”模式的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J山东商业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5153 4陈贵兰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 思考J职教通讯,2014(6):l113 责任编

20、辑:陈 亮 (上接第64页)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 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3234 2王欣,田雨波,李锋,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 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3840 3张春燕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 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213 4李妍基于CDIO的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D长沙:中 南大学,2012 5仇润鹤,刘堂友,倪琳,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 计划制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 5962 6谢勇,方宇,管旗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 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21):5657,68 7张侃楞,刘德仿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技术工作实 践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2012(7):4445 责任编辑:陈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