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外貿結構與區域經濟整合.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54508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外貿結構與區域經濟整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外貿結構與區域經濟整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外貿結構與區域經濟整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外貿結構與區域經濟整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外貿結構與區域經濟整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參、我國內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13 三、外貿結構與區域經濟整合 我國的產業為全球商品供應鏈的一環,我國的經濟成長向來以出 口為主要的驅動力,深受全球景氣的影響。金融危機襲捲全球之後, 我國面臨重大考驗,就業及經濟成長率均嚴重受挫。 (一)外貿結構 金融風暴對台灣出口貿易的衝擊 全球經濟衰退之後,產業的外銷訂單及需求下滑,2008年的前8個 月,我國出口表現仍佳,成長率多為2位數;9月之後大幅逆轉,出口 金額急速下滑,短短4個月之內,出口金額幾乎腰斬。以跨年同期的成 長率觀之,12月的出口成長率為-41.90%,2009年1-5月為-35.1%。 同屬出口導向國家的亞洲四小龍與中國大陸,都受到

2、金融風暴的 波及,但我國所受到的衝擊最大,出口成長率從2007的10.1%驟降到 2008的3.6%,降幅遠高於韓國、香港與新加坡(表1)。 台灣出口衰退的時點,不僅比台灣主要出口市場之進口衰退時點 來得早,也比競爭對手出口衰退的時點早;而出口衰退的幅度也高於 競爭對手的出口衰退幅度。 表 1 亞洲四小龍與中國之年出口成長率 單位:% 台灣 韓國 新加坡 香港 中國大 2004 21.1 31.0 24.6 16.1 35.4 2005 8.8 12.0 27.8 10.0 28.4 2006 12.9 14.4 18.4 10.4 27.2 2007 10.1 14.1 10.1 8.4 2

3、5.7 2008 3.6 13.6 16.3 6.0 17.3 20091-5 月 -35.1 -24.7 -32.3 -20.5* -21.8 說明:號代表此一數據為 1-4月的資料。 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轉型的挑戰:當 前 我國 經濟的 問題 與對 策 14 我國貿易結構的脆弱性 什麼特性或原因使得台灣近幾個月來出口快速惡化?關鍵之一 是,我國的出口項目相當集中,高度依賴電子資訊業。 從外銷接單之結構與變化可知,(比較不受景氣影響的)民生或 傳統產業所佔的比率很小;而所得彈性較高、不景氣時需求縮減幅度 較大的產業,例如化學品、基本金屬、機械、電機產品、精密儀器、 電子產品與資訊通

4、信產品等7個產業,合計佔我國外銷接單的比重近8 成。美國的消費需求趨緩對我國資訊電子產品出口的影響很大,並透 過價值鏈活動逐步影響大尺寸面板、記憶體、PC產業相關零組件的出 口。 我國外銷訂單的來源國也集中於少數國家,例如化學品、基本金 屬、機械、電機產品以及精密儀器的訂單主要來自中國,電子產品與 資訊通信產品則主要來自歐美。 不少台商赴大陸、東南亞進行直接投資,並進行台灣接單、海 外生產的操作,以利用各國的生產優勢。至2008年時,台灣接單、 海外生產的比率已高達48%。這使得台灣的出口不僅受到外銷接單的 影響,也隨著海外生產的比率而起伏。 台灣的出口中有相當比率是海外投資、海外生產所帶動的

5、中間財 貿易。隨著時間的演進,廠商有以當地原料、中間財取代台灣提供的 傾向。 問題關鍵與因應策略 總而言之,我國的對外貿易的關鍵特點為:(1)出口導向;(2) 出口產品集中於少數產業; (3)出口目的地集中於中國、美國、日本、 參、我國內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15 歐盟。 金融海嘯顯現出這三個特徵的潛在弱點。這三個特點的來源是什 麼?政府可以做什麼以為補救? 第一,出口導向 出口導向是不是問題?是否必須大幅度地轉向內需?我國是否具 備棄守出口導向的條件? 想要提振消費需求,必須針對問題之根源。近年來我國消費需求 成長遲緩的原因包括:實質薪資的成長遲緩、青壯中產階級移居大陸 等。更重要的是,台灣是

6、小型經濟體,內需市場的規模根本無法支持 持續擴張的大規模生產;若要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對外開放,參與 區域經濟的整合,透過專業化的生產,參與世界市場的爭奪。徒 靠內需、而不求將產品賣到世界的大市場,是不可能使經濟持續成長 的。 因此,出口導向乃必然之事。若轉向內需,端賴狹小的國內市場, 則持續成長的潛能並不大。發展自身的相對優勢(比較利益)、進行 專業分工,方可促進我國的長遠利益。 第二,出口產業的平衡發展 我國的內需市場小,產業必得靠出口才能發揮生產的規模效益。 小型經濟體的生產性資源也比較少,故當其從事國際分工、進行專業 化生產時,所可選擇發展的產品也必然比較少。這是我國參與國際貿 易的先

7、天限制。因此,對我國而言,要求出口產業多元發展並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僅能力求平衡、升級。不僅科技產業必須不斷升級,以 應付國際市場日益嚴峻的競爭;即便是目前已不具比較利益的傳統產 轉型的挑戰:當 前 我國 經濟的 問題 與對 策 16 業,若能結合科技、提昇技術、進行產品差異化,也可進入一個新的 產品生命循環之中,持續發展。金融風暴之後,消費生態走向大眾時 尚、平價奢華的方向,這是台灣產業有能力掌握、也可掌握的方向。 除了商品出口之外,觀光和文化服務也可成為輸出產品(服務業 輸出)。但是,服務業是人與人面對面接觸的行業;若想提高其附加 價值,所需要的人才與創意與製造業的不完全相同。例如,台北的

8、飲 食 (food) 蜚聲海外,但台北餐飲業的服務技巧 (service)與裝潢 (deco) 似乎與其食物名聲不完全匹配;而服務技巧與餐廳裝潢是歐美權威性 餐飲評鑑極其重視的兩項重點。台北市在飲食方面顯然有其比較利 益,但如何提高服務技巧、增加其附加價值,以吸引更多的外人、並 帶動其他的服務業輸出,仍然有待人才與經驗的累積。 第三,出口目的地多元化的問題 專業化生產的目的是把產品賣到(現在和未來的)世界大市場去; 不論是出口和直接投資皆如此。美國、中國、日本、歐盟幾乎包含了 當前世界全部的大市場(其中絕大部分對中國的出口,其目的地仍是 歐美市場);我國產業之出口集中於斯,是目前的現實。 然而

9、金融海嘯之後,歐美受創頗深。美國現在的儲蓄率已達5%, 等於一年減少約七千億元的消費。顯然台灣不能再如過去一般的依賴 歐美市場,而應改為歐美與新興市場並重。中國、金磚四國、東南亞 各國的經濟逐漸崛起,其龐大的人口及內需消費的潛力,將是我國企 業未來應努力開拓的另一個大市場。然而新興市場的風險較大,政府 應協助中小企業,跨出拓展新興市場的第一步。 參、我國內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17 (二)區域性的經濟整合 經濟整合的熱潮對台灣形成排擠的壓力 由於世界各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架構下的多邊談判進 展緩慢,199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紛紛尋找伙伴進行區域性的經濟整 合,再加上全球化的競爭,經濟整合也

10、有跨洲發展的現象。其結果是, 經濟整合體的內部成員彼此之間的交易成本降低。 各區域體之間的交易障礙雖然較高,有礙於世界市場的整合,但 是,若區域經濟體的規模夠大,其內部成員還是可以利用比較利益原 則,與經濟體內的成員進行專業分工。其成員所可得的潛在效益就是, 整合體內無障礙貿易的利益,包括:生產規模擴大使得生產成本降低、 專業化分工增強使得資源配置更有效率,所得水準因而提升(靜態的 福利效果)。此外,市場競爭度的提高、資本累積的加速,可進一步 帶動長期的經濟成長(動態的成長效果)。 遭區域經濟體排除在外的孤立國家則受損,其成長潛能因交易成 本相對升高、市場範圍相對縮小而受到限制,甚至面臨貿易移

11、轉、投 資移轉的負面效果,影響長期的經濟成長。 過去十年間,東亞各國已簽署了七十餘個自由貿易協定(FTA), 亞太各國簽署的FTA更在百個以上;目前各國在談判中或已進行可行 性研究的整合計畫更不在少數。台灣所受到的排擠與影響不容忽視, 因此,台灣必須積極研擬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策略。 我國的應對之方 我國參與國際經濟整合最大的障礙是:對象國對於我國國際政治 地位的疑慮。目前,政府正在推動兩岸 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onomic 轉型的挑戰:當 前 我國 經濟的 問題 與對 策 18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希望藉此突破政治的障礙。 ECFA的

12、主要內容可能包含:商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強 投資保障等;其潛在的效益包括:加強兩岸產業的專業化分工、擴大 經濟的規模、提升市場競爭的程度、增進資源配置的效益,並可能吸 引更多的外人直接投資 (FDI) ,有利於投資的增長、技術的引進、 產業結構的升級。 從國際政治的生態來看,兩岸關係的改善、並將之納入WTO的架 構之下,可能是台灣與各個主要貿易夥伴進行經濟整合協商的必要過 程。因此,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如何進一步地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 進行經濟結盟之協商,應該是當前決策者必須同時考慮的課題。 目前,我國60%以上的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集中在東亞地區,東亞 各國又在積極發展與擴大經濟

13、整合。因此,加強與東亞各國的FTA談 判、以求未來相互開放市場,將是我國必須面對的課題。此外,與歐 美的經濟結盟可能既有政治效益、也可消減韓美FTA、韓歐FTA對我國 的潛在影響,因此,歐美也應當是我國未來FTA的洽簽對象。但是歐 美國家對於FTA有相當高的自由化標準,對此國內產業與政策主管單 位均必須有開放市場的準備與因應。 在FTA的架構之下,市場是互惠的開放,我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可以因此而得到更大發展的空間,故我國將出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個 別業者必須提升本身的競爭力。至於缺乏調整能力,需要政府協助、 以渡過調整期的產業和勞工,相對上會是少數。故就政策規畫而言, 政府應推動下列的工作:(1)擴大FTA的協商對象,以參與東亞、亞 太,甚至歐亞的經濟整合;(2)保有防衛機制、加強救濟措施,以協 助勞工和產業的調整;(3)加強科技研發、加速創新,以提升產業的 參、我國內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19 競爭力;(4)加強人才培訓,厚植人力資本,提升勞工的生產力;(5) 管制措施加速鬆綁,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國際投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