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七篇.docx

上传人:嘀嘀 文档编号:1751060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9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第一课时 有趣的游戏(口语交际)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2、能把自己做过的游戏说出来。3、交流感受,学习提问。教学重点:说清楚游戏怎样做,怎样有趣。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游戏”1、师带学生做“我说你做”的游戏。2、这个游戏可不可以一个人自己玩呢?(请生试着自已说自已做,然后谈感受)3、老师小结:做游戏至少要有两个人以上才能玩,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做游戏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还能让我们交上朋友。老师能和你们做朋友吗?(握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和我的好朋友一块做游戏,说游戏,好不好?二、大家一起“做游戏”。1、首先,我

2、给大家介绍一个有趣的游戏,这个游戏叫“贴鼻子”。(介绍玩法,而后组织学生玩“贴鼻子”的游戏。)2、同学们都笑得好开心,你觉得刚才玩游戏的时候,谁最有趣?(游戏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听、玩和自己的观察,感受游戏的是“怎样玩”和“怎样有趣”的,为后面的“说”作铺垫。)三、分享快乐“说游戏”。1、快乐要和别人一块分享,今天晚上你回到家里,就把这个有趣的游戏说给妈妈听,好不好?想想,你要告诉妈妈,你们今天做过的游戏怎样好玩,怎样有趣,那该怎么说呢?2、师生扮角色进行情境对话表演,其间教师相机指导,反馈纠正学生在表达中出现的问题。3、师生共同小结:先介绍是什么

3、游戏再说说这个游戏怎么玩最后讲讲玩的时候怎么有趣,为什么大家会哈哈大笑。四、合作交流“学游戏”。1、你们还玩过什么游戏呢?2、呵,你们会玩的游戏可真多!把你的快乐和大家分享吧。现在,你愿不愿意把自己玩过的游戏说给大家听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样做好不好:你们先在小组里说给自己小组的同学听听,大家呢,要认真地听,看看谁说的游戏最有趣,你们就选他作你们小组的代表,待会上讲台说给大家听,好不好?3、小组为单位,交流游戏怎么玩,怎么有趣。4、推选代表把组内最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全班同学。(师:发言的同学说完之后,你如果还是没弄清楚游戏是怎么玩的,你可以继续问他。)5、小朋友,会玩也是一种本领哟。今天同学

4、们介绍的游戏你都会玩了吗?如果还有你很想玩又还不会玩的游戏,快找他问一问吧。(下位自由交流)五、儿歌升华“乐游戏”。1、做游戏,真有趣。游戏给我们还来了快乐,游戏使小伙伴更加亲密。今天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块做游戏,说游戏,非常地快乐。就让我送一首儿歌给大家作为礼物吧。要不要? 请大家注意听,这样才能收下我的礼物哟。2、师诵儿歌:做游戏,真有趣,大家一起多开心。小伙伴,快快来,我们一起玩游戏。你笑,他叫!好朋友们哈哈笑!哈哈!3、指名读。齐读。4、看来,我的礼物同学们都收下了。谢谢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学习目标分析

5、: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

6、赛。(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问题:谁赢了?为什么?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二、新知探究(一)、认识平均数1、合作讨论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教师适时板书:(7+3+8)3=183=6(个)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

7、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小组讨论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3、 即时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组织汇报,交流方法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4、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8、?为什么?(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四、拓展延伸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板书

9、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重点: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10、)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读课本注解)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 快速浏览课文,对照注释,把不懂的画出来。2、放录音,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阙(qu)叠嶂(zhng)曦(x)月襄(xing)陵沿溯s)素湍(tun)绝巘(yn)长啸(xio)属(zh)引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4、学生两两互读,

11、相互指出。2、研读课文(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 疏通文意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12、。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第一段:略无阙处(毫无)(通 缺)自非亭午夜分(如果)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第二段:夏水襄陵(漫上)不见曦月(太阳)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断)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不以疾也(不如) (快)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第三段;11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12飞漱其间(冲刷)13良多趣味(确实)第四段 14属引凄异(连续;延长)14林寒涧肃(寂静)16哀转久绝(转同啭声音曲折)(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

13、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着飞奔的马或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3、朗读比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4、反馈交流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

14、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课堂练习。小结:本节课只要学习和这篇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翻译重点句子【一词多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停止)属: 属引凄异神情与苏黄不属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虽乘奔御风 (

15、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不以疾也 (疾 古义:快今义:疾病)4、良多趣味 (良 古义:真,实在今义:好)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 ”表示。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达到背诵目的。(多媒体板书)1、请学生朗读有关山的语句,找出关键字词说明山的特点。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2、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关键字词来背诵山的语句。3、请学生朗读有关水的语句,说出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6、。顺序:季节顺序:夏、春冬、秋;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4、请学生找出关键字词说明每个季节水的特点。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问题二、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讨论明确: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

17、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

18、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

19、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五、 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六、 布置作业1、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附:板书设计:三峡郦道元北魏山:长、多、陡、高峻夏水:凶险、迅疾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秋:悲寂凄凉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第五册的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

20、,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为了充分体现出教学主体性,优化课堂结构,我设计并尝试了以下教学:【教学目标】、识陶、懦等几个生字。会写陶、谦等个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教学重点】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寓意【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点明学法、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揭示学法,学生可采用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二、读中感知、层层递进大纲明确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

21、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实施了分布教学法:、读:指导学生自由读准每一个字音,对于直呼困难的多拼读几遍。、反馈读:通过指名、开火车等形式检查、反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逐步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了解读:图文并茂,读思结合,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会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三、借助电教质疑解疑生动鲜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我将课文内容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呈现,创设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集感知、想象、领悟、表达于一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创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这个故事中,有那些地方不理解,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22、。、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表现有那些不同点?学生边看图片边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全班进行交流不同点之一:铁罐很傲慢,而陶罐很谦虚。不同点之二:铁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很想和铁罐和睦相处。不同点之三: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的命运都不一样。许多年过去了,人们在厚厚的堆积物里发现了陶罐,人们看见陶罐后,心情如何呢?陶罐对人们又说了些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没有发现铁罐呢?它到哪里去了?想象一下,假如铁罐听到陶罐对人们说的话,它会怎么想呢?四、精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内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结合学

23、生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你觉得铁罐和陶罐分别都象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表现他们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教师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同时理解奚落、谦虚、懦弱、轻蔑等词语。、小组在次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五、议中感悟知道实践议论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议论出见解,才能不断开拓思维,提高认识,最终运用于实践。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讨论话题如下:、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为什么?、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的事情。知道实践,做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六、注意观察、认真书写、出示个生字,并认读。、学生指出难写的字

24、。、师范写难字,生指出不足点,师改正。、学生练写,同桌互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北师大版)第一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2.过

25、程与方法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学情分析】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

26、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设计思路】1教法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2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

27、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最低降至5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组成一个什么数列?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

28、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学生:1:0,5,10,15,20,25,2:18,155,13,105,8,55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0,5,10,15,20,25,18,155,13

29、,105,8,55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

30、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1)1,1,1,1,1;(2)1,0,1,0,1;(3)2,1,0,-1,-2;(4)4,7,10,13,16.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设计

31、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

32、能力)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 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3求等差数列 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七:归纳总结:1.一个定义: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2.一个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二个应用:定义和通项公

33、式的应用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设计反思】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

34、率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的】1、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的尾巴的再生的特点等有关科学常识,并受到文明礼貌教育。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利用课文提供的知识和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引入新课1、师:四肢短短,身体扁平;墙上爬行,专吃蚊蝇;尾巴易断,断了再生。2、学生猜出后出示“壁虎”图。师: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评:根据小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编成谜语,唤起学生头脑中小壁虎的表象。“壁虎”一词用谜语引出,可以避免生硬地介绍有关知识,然后由壁虎自然引出课题。教学环节的衔接流畅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

35、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3、看看壁虎的外形,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评:教会学生由题目提出问题,既训练思维,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学生第1遍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看清拼音读准确, 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几个自然段。2、第2遍读课文:指名7个学生,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音读准,尽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后老师正音。3、第3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师:我们读3遍课文,每遍的要求一样吗?评: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此处设计的三读课文,各有要求,而且逐步提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三、深

36、入学习,读议课文1、出示图一:大家先看一看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思考:要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得从哪几个自然段找答案。 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学生选第1、2自然段,各自轻声读。出示活动投影片小壁虎挣断尾巴。读后判断: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 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住后,自己挣断的。() 假如小壁虎不挣断尾巴,会出现什么情况?从壁虎挣断尾巴,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评:一年级的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大都是说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通过投影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明白,小壁虎的尾巴是挣断的。并在此基础上讲清了壁虎的尾巴,有保护自己生

37、命的作用。2、老师范读第2自然段: 要求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老师读的语气,体会小壁虎当时的心情,说说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 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评:让学生听听,说说,练练,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认真读书。3、看图,听第35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思考: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附图。 用“先然后最后”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评:结合看图听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并使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训练。4、读议第35自然段: 学习第3自然段: 用引读法让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和叙述顺序。教师引读:小壁虎爬到哪?看见谁?他怎么说?对方怎么回答? 学生比较下面的句子和标点: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小鱼

38、姐姐,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引导学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吗”等词语,及询问的语气,说明小壁虎十分有礼貌。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引导学生体会加上“氨“呢”这些语气词,可以表现小鱼是友好拒绝,和因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而为难的心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评:通过2组对话的比较和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带着情感去朗读,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 演示活动投影片:理解“摇着”、“拨水”并让学生做动作演示。 小结:课文第3段先写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再写小壁虎怎么说,最后写小鱼怎么答。这样就写清了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

39、巴的。评:教“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这一段,采用“扶”的办法,初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半扶半放,教学第4自然段: 学生自读:说说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体会到第4段与第3段写法相似,只是地点变了,借尾巴的对象变了。 指名学生用手势做“甩”的动作。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老黄牛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师生分角色朗读。 以放为主,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 学生自学本段:想一想1、2两句写什么?3、4两句写什么?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本段:让学生找出说明燕子尾巴作用的词语。(摆、掌握方向) 让学生做手势,帮助理解“摆”,“掌握方向”的意思。评:对于叙述顺序相似的3、4、5自然段

40、,教师采用教扶放的方法指导,不仅使教学环节避免了重复,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与能力。 总结3、4、5自然段:让学生把3、4、5自然段连起来朗读,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说说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没把尾巴借给小壁虎。5、让学生把手当作动物的“尾巴”,演示辨析“冶、“甩”、“摆”三个动词,体会几个词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评: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词语,有很强的直观性,把这几个重点词放在一起,学生自己演示,自己感受,再一次加以领会,效果很好。6、读议第6、7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一组反义词,说说小壁虎心情起先怎么样,后来怎么样。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从“难过”到“高兴”的

41、心情。评:通过抓一组反义词,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全概括了,教学环节简洁,又抓住了关键。 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谁来扮演小壁虎把借尾巴的经过告诉妈妈,想一想该怎样说?评:这样等于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告诉”一词的意思。四、小结全文,课堂练习1、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2、填空练习: 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黄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 (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 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 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还能(长出来)。评:总结

42、课文,既要归纳课文,又要进行语言训练。五、知识延伸,相机进行语言训练1、阅读短文有趣的尾巴了解文中提到的松鼠、啄木鸟、猴子、响尾蛇等动物尾巴的作用。2、选择上述短文中提到的一种小动物,照书上第3至第5自然段的顺序,说一说小壁虎怎样向这些动物借尾巴。评:这样训练学生说话,既拓宽了知识面,又依照课文进行成段说话的训练,将增长知识和有条理地说话训练结合起来。(点评:王秀荣)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教学任务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