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即封建统治者仍然幻想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统治,说明血缘政治影响深远。故答案为 B 项。分封制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排除 A 项;从四次“反动”的结果看,没有得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排除 C 项
2、;封建社会分封制残余的存在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排除 D 项。点睛:由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仍有少数统治者试图以分封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初靖难之役等史实都表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或分封制残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不能满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 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的国际关系。他们都了解国王的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生存。下列孟子的哪一言论与该背景相近A.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舍生而取义者矣” D. “教亦多术矣
3、”【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周王权力弱小,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A 项反映了“王”的称谓被滥用,分封制遭到破坏,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3.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 惩处犯罪的效果性C. 对犯罪证据的采信 D. 制定法律的出发点【答案】D【解析】秦朝法律仅仅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因此实行轻罪重罚,用暴力统治人民。罗马法追求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因此二者在法律规定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故答案为 D 项。A 项
4、属于二者不同点之一,但不是“最大差别” ,排除;B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4.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道:“中国的经济形态,由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隋唐之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定型为士绅经济,历一千年左右的演进,其后再无进步。这三种经济形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官商经济。 ”作者意在强调A. 宋代以后的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B. 区分清楚三个时期的经济形态C. 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 D. 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答案】D【解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封建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排除 A;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会生产
5、力得到提高,商周以来的井田制逐渐瓦解,所以“贵族经济” 的基础是小农经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贵族官僚地主凭借自身特权,大量兼并土地,是土地集中到世家大族手中,形成这一时期独特的世家经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借此把持朝政,世族经济由此构成门阀政治的基础,士绅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所以士绅经济必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材料的转型是强调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故选 D。我国封建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经济不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逐渐趋于瓦解,所以
6、材料没有古代经济形态演变的基本态势,排除 C ;材料强调古代经济形态受政治强势干预,故排除 B,选 D。5. 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唐代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A. 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B. 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C. 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D. 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答案】A【解析】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
7、邻居有两个头发花白的女子,因织布挑纹手艺出众为娘家羁留贻误青春,不能嫁出去。反映了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提高竞争力, 维护自己的地位,技术世代传习。故 A 正确;B 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技术世代传习,密不外传,不利于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C 错误;D 选项不符合“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排除 D。6.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
8、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不选, “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 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 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
9、分权制衡。7. 据南宋叶适集水心别集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据此可知A. 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成为合法的社会现实 B. 土地国有制是汉唐时期的主要土地制度C.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 宋代政府立契券保护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说明政府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即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成为合法的社会现实。故答案为 A 项。汉唐时期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矛盾尖锐” ,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政策,不能说明“
10、保护商品经济” ,排除 D 项。点睛:宋朝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宋朝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对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率。另一方面,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前代相比,加速了封建社会对于土地所有权竞争与垄断机制的运行速度。因为“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8. 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 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额占百分之八十。1069 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分别占百分之四十和六十。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 B. 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作准备C. 政府实现货币金融
11、体系的转型 D. 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发行的交子面值由大变小,特别是小额面值逐步增多。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币值较小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交子的使用更为普遍,因此从本质上反映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C 项。9. 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A. 历代封建政府的不断强制 B. 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C. 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D. 尽可能减少了对农时的影响【答案】B【解析】因为年这
12、个节日是在农闲时候才有,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说明南方农历六月是农闲时节,也就是说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两熟之间的空档期正好过小年。故本题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 项与时间改变无直接关系,排除;D 项不符合“最可能”的要求,排除。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节日产生的原因。中国的节日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的特征。因此我们要从农业生产情况来分析节日时间的选定,由此得出其现实依据。10. 下表史实 结论A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B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C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
13、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禁绝了中外通商贸易中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可见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答案为 C 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后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学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政治和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排除 A 项;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主要是指在民族关系上的开明政策,排除 B 项;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多次实行海禁,但始终没有完
14、全中断中外贸易,排除 D 项。11. 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A. 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 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 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农业生产关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作物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小农经济尚未开始解体,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能反映雇佣关系的
15、“开始”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2. 有人考察了 32 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 7 个,继续维持的有 10 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 15 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 1 个。由此说明A. 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B. 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C. 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 D. 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 15 个”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手工业过渡到近代工业(机器工业) ,故 A 正确;B 与材料无关,排除;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错误;D 与材料无关,排除。【名师点睛】关键
16、信息“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 15 个” ,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手工业过渡到近代工业(机器工业) ,说明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13. 2017 年 8 月,在浏阳河河底发现一块刻字石碑(如下图),部分碑文为:“奉宪批示严禁:浏阳县虽属滩河,货船既无阻滞,粮船何至难行,准出示严禁押差船户人等,不得籍运漕粮大堤毁坝毁车,致碍粮田灌溉,如遇滩浅之处自行淘洪前进,亦不准按粮派丁,故滋扰累,如敢不遵,定行拿案,严行重处。道光十四年(1834 年)十月初三日示。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浏阳明代实行“河长制”B. 浏阳政府重视河道管理C. 浏阳的农业在湖南领先D. 浏阳货船运输非常发达【答案
17、】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得籍运漕粮大堤毁坝毁车,致碍粮田灌溉,如遇滩浅之处自行淘洪前进,亦不准按粮派丁” ,说明浏阳政府重视河道管理,既考虑水运,同时又照顾到农田灌溉。故答案为 B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CD 项。14. “元明以来,江南水乡双林镇,以纺织闻名,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缙绅他们似乎已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 ,而几乎同一时期“威尼斯商人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路扩大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典范”以上对比说明A.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商品市场导向 B.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商品经济繁荣C. 中西商品经济的发展
18、使地缘淡化 D. 中国向近代转型的社会条件不足【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对比反映的是经济的近代化,没有对商品市场进行比较,故 A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繁荣,而此时为元明时期,故 B 项排除;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地缘差异仍然存在,故 C 项排除;据题干“他们似乎已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 ,而几乎同一时期“威尼斯商人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路扩大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典范”可得出威尼斯的发展具有多种社会条件的支持,而中国在向近代转型时,社会条件明显不足,故 D 项正确。15. 1906 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指出:法
19、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 ,终致大乱。康有为在此主要强调A. 美国之政有诸多弊端 B. 革命必带来恐怖动荡C. 体制变革应因国而异 D. 各国革命需互相学习【答案】C【解析】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法国不应当不顾国情照搬美国政治体制,即康有为强调体制变革应因国而异。故答案为 C 项。AB 项材料没有反映,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16. 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
20、.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答案】B【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 B 正确;C 不符合史实;D 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排除 D。17. 公元前 427 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材料不能得出的是A. 公民大会的决议具有随意性 B. 公民大会基本能反映民意C.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
21、决策 D. 希腊小邦拥有政治自主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 ,说明公民大会对最终通过的决议是非常慎重的。A 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A 项。决议是按照大多数公民的意愿作出的,公民大会由全体公民组成,BC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最终撤销原决议可以看出雅典尊重密提林的决定,即小邦拥有政治自主权,D 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8.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作一些比较。公元前 2 世纪公元 2 世纪,这两个国家共同的显著特征是A. 两者都由混乱、分裂走向统一 B. 两者都进入了强盛时期C. 两
22、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 D. 两者都由统一走向分裂【答案】B19. 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图),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A. 印象派画风已盛行B. 新航路开辟促进全球贸易发展C. 世界市场已经形成D. 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答案】B【解析】根据画作中的“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 ,说明当时中国或东方的商品在欧洲社会较为普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是新航路开辟促进全球贸易发展带来的结果。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中的画作不属于印象派画风,排除 A 项;世界市场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排
23、除 C 项;D 项说法绝对,不能看出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排除。20. 1600 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 “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A.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B.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C.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答案】B【解析】 “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海禁政策,选项 A 不符
24、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世界的发现而非欧洲中心论,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欧亚间一直未彼此隔绝,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1. 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这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A. 优越的社会制度 B. 成熟的商业贸易C. 工业革命的成果 D. 传统手工业发达【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传统手工业发达,这是英国相对于荷兰拥有的优势,英国凭借这一优势最终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故答案为 D 项。荷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比英国要早,
25、排除 A 项;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商业贸易更为成熟,排除 B 项;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挑起对荷兰的战争时还没有开展,排除 C 项。22. 1879 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举” “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 ”。该巡视员话语中的可能是A. 君主立宪 B. 文化传统C. 殖民技巧 D. 工业技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9 年的德国已经建立君主立宪制;并同时开展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 世纪末的世界已经被英法瓜分完毕,德国作为后起的资
26、本主义强国,试图学习英国殖民技巧,企图挑战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故排除 AD,C 正确;德意志是欧洲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故排除 B。所以选 C23. 2012 年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有关十月革命的民意调查,受访者包括俄 46 个地区 138 个居民区的 1600 名民众。结果显示:有人认为它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发展(27%),有人认为它开创了俄历史新时代(21%),也有人将这次革命视为灾难(18%),甚至认为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17%)。对于是否支持现在爆发革命的问题,78%的人给出了坚决反对的答案。可见 21 世纪初俄罗斯人认为A.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
27、的新纪元 B. 十月革命推动了俄罗斯民族的发展C. 俄罗斯当下的困境多源于十月革命 D. 当今的俄罗斯需要一场准十月革命【答案】B24. 2017 年 8 月 5 日,两名中国游客在位于柏林的德国议会大厦前用智能手机互相拍照,并在拍照时摆出了纳粹举手礼。巡逻的保安发现他们的举动后,随即通知警方。巡警随即根据德国刑法典中的“使用违宪组织标志罪” ,逮捕了这两名中国游客。两名中国游客被捕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B. 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C. 行纳粹举手礼违背德国宪法 D. 纳粹标志代表蔑视人权与压迫【答案】D【解析】20 世纪 30、40 年代纳粹掌握德国政权时实行种族歧视
28、和屠杀政策,侵略欧洲许多国家,给许多国家带来灾难。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符合事实,目前中德关系非常友好,排除;德国政府逮捕两名中国游客的原因是“拍照时摆出了纳粹举手礼” ,不是因为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而对中国公民进行报复,排除 B 项;C 项不是“根本原因” ,排除。25. 对下图最准确的解读是A.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B. 工业带来严重污染C. 美国借反恐欲称霸D. 美国经济滑坡严重【答案】C【解析】图示反映“911”事件后美国军事势力在全球的扩张,说明美国欲借反恐旗号实现在全球的称霸。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与“911”事件无关,图示不能反映,排除 ABD 项。第卷 非选择题(共 50
29、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最早的移民来自英国。这种强烈反对宗教迫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激情随着英国的移民带到了北美大陆。这里的居民对于任何形式的专制和集权都不能容忍。正如 E.E.爱德华滋所说:“所有积极主动移居美洲的人都是不愿意服从其他人支配的那一类人。 ”对于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北美的客观环境也是得天独厚的。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不存在封建社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恩格斯说过:“美国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美国是由那些为了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社会而从欧洲的封建制度下逃出来的小资产者和农民建立起来的。 ”但是,
30、北美殖民地也存在着不利于民主制度发展的因素。因为在此时,南部殖民地的种植园中已经逐步使用奴隶劳动,黑人奴隶逐步丧失了人身自由。1661 年,弗吉尼亚立法机构制定法律,宣布黑人为奴隶,完全剥夺了他们的人身自由。与此同时,北美殖民地是在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初的移民只是在尚未站稳脚跟,需要印第安人帮助的时候才同他们和平相处的。一旦情况好转,便转而对印第安人烧杀劫掠,无所不用其极,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除此以外,从欧洲社会带来的传统的轻视妇女的思想也使北美殖民地的妇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摘编自张友伦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材料二 1803 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
31、案”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民主制度形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3)综合材料一、二,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答案】(1)有利条件:反对宗教迫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观念成为北美人民的传统;北美不存在封建社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不利因素:南部殖民地的种植园中使用奴隶劳动,黑人
32、奴隶逐步丧失了人身自由;北美殖民地是在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欧洲社会带来的传统的轻视妇女的思想也使北美殖民地的妇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2)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3)民主制度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国情;民主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民主制度形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评价能力。(1)美国民主制度形成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中的“这种强烈反对宗教迫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激情随着英
33、国的移民带到了北美大陆。这里的居民对于任何形式的专制和集权都不能容忍”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不存在封建社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分析得出。不利条件根据材料中的“南部殖民地的种植园中已经逐步使用奴隶劳动,黑人奴隶逐步丧失了人身自由” “北美殖民地是在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从欧洲社会带来的传统的轻视妇女的思想也使北美殖民地的妇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可以分析得出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
34、、宪法权威效力获得保障以及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3)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应当根据材料反映的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点睛:概括类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比如对于第一小题美国民主制度形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回答,有利条件可以分析得出有两层意思、两个条件,不利条件介绍了三个方面的状况。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在阅读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划分层次,然后对每一层次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得出所要回答的要点。27.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关于人类的现状,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是极大的灾难。 ”接着,他认为:“工业化时代的人类,如果不是直接被高智能化的机器控制,就是被机器背后的少数精英所控制。如果是前者,那么就是人类亲手制造出自己的克星;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工业化社会的机器终端,只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中。新技术的最大问题,就是剥夺人类的自由。自由与技术进步不相容,技术越进步,自由越后退。 ”摘编自卡辛斯基论工业社会及其到来运用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 A: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是灾难
36、。工业文明的出现,可能会在诸多方面给人类带来灾难:首先,新技术的最大问题,就是剥夺人类的自由。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广泛使用,技术越进步,人类自由越后退。其次,人类可能会轻易地让自己沦落到一个完全依赖机器的位置,沦落到不能作出任何实际选择,只能接受机器的所有决策的地步,以至于人类已无能力明智地进行决策。此外,工业文明还带来了很多深刻的问题: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令生活空虚无谓,剥夺了人类的尊严,导致了心理疾病的扩散,还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综上所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问题,甚至是灾难,需要引起人类足够的思考重视,并采取对策。观点 B: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是福音。工业文明的出现,已在诸多方面给人
37、类带来了福音:首先,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十分丰富,经济水平大大提高。其次,工业文明为政治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人类民主化的进程。再次,新技术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如飞机、高铁的发达,让交通变得十分便利;互联网的使用,让生活变得十分方便,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工业文明也使人类的思想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使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综上所述,工业文明已在诸多方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正积极改变着这个世界,积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根据材料中的“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是极大的灾难”以及材料列举的事实,可以归纳得出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灾难的观
38、点。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或者联系所学,从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论证。也可提出新的观点,例如“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是福音”,然后联系教材所学,从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来论证。本题的解答题干已经说明可以就材料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加以论证,因此不必拘泥于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首先必须明确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来论证,论证过程必须史论结合。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可以根据材料总结观点,也可以提出与此相关的其他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解答开放型题,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
39、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28. (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 1450 年的时候,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式。不仅如此,人文主义的影响范围也开始传播至欧洲的其他城市。几个原因导致了人文主义思想在 1400 年后的广泛传播。人文主义者的研究成果还为统治阶级完善统治艺术提供了很大帮助。例如,对文字修辞和
40、演讲技能的研究可以极大提高说理劝诫的效果。事实上,很多人文主义作家也都是讲道理的高手,统治阶级很快就认识到应该大力扶持这样的政治宣传能手,因为统治阶级可以从中获益。虽然人文主义者大体都认为要想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使用的语言只能是古典时期的拉丁文,但许多聪明的“流行”作家能够把他们的文学天赋融入人文主义思想感情之中,并用当地人特有的语言写出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能拥有更多的读者。例如,彼特拉克用意大利语创造了众多美妙的诗歌。市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关起门来搞创造都成了社会美德,人文主义成为判断这些社会活动表现的艺术和价值是否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重要标志,一个事物是否具有人文性成为分辨这个事物好坏的
41、标准。摘编自萨克雷、芬德林世界大历史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 ,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摘编自萨克雷、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读材料一中的“人文主义” 。(2)材料一中指出“几个原因导致了人文主义思想在 1400 年后的广泛传播”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有哪几个原因。(3)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
42、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答案】(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人文主义得到权贵阶层的极大支持;人文主义作家用多种语言写出优秀作品,便于阅读传播;人文主义观念尤其受市民群体的欢迎;印刷术的出现并在欧洲快速推广。(3)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内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迅速传播的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以
43、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材料一中的“人文主义” ,应当联系所学,从教材有关内容来解读。(2)导致人文主义思想在 1400 年后广泛传播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人文主义者的研究成果还为统治阶级完善统治艺术提供了很大帮助” “许多聪明的流行作家能够把他们的文学天赋融入人文主义思想感情之中,并用当地人特有的语言写出优秀的作品” “人文主义成为判断这些社会活动表现的艺术和价值是否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重要标志”等信息概括归纳,并联系所学印刷术的作用来回答。(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 “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概括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根据材料中的“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可以概括出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理性,强调科学。产生差异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