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建人高复 2018 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 在农作物生产中,经常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 ,由此可见水对植物体的重要性,下列有关水对植物体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体内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B. 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C. 水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反应的环境,但没有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D. 无机盐只有溶于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答案】C【解析】A 植物体内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或必需在水溶液中进行,A 不符合题意;B、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占细胞鲜重最多,B 不符合题意;C、水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将水光解为H和氧气, C 项符合题意;D、无机盐只有溶于水中,成
2、为离子状态,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D 不符合题意。考点: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2. 下列物质或结构在元素组成上都相同的有下面哪几组( )核糖、核糖核酸、核糖体 ATP、质粒、磷脂 纤维素、脂肪、乳糖 胆固醇、糖原、胰岛素A. B. C. D. 【答案】B【解析】核糖的组成元素是 C、H、O,核糖核酸组成元素是 C、H、O、N、P,核糖体的组成元素主要是 C、H、O、N、P,不选; ATP、质粒(DNA) 、磷脂均由 C、H、O、N、P 组成,可选;糖类(纤维素和乳糖)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 C、H、O,可选; 胆固醇的组成元素是 C、H、O,糖原的组成元素是 C、H、O,胰岛素的组成元素是 C、
3、H、O、N、S,不选。故答案选 B。考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 C、H、O 蛋白质(氨基酸) C、H、O、N、 (S)核酸(核苷酸) C、H、O、N、P脂肪 C、H、O磷脂 C、H、O、N、P胆固醇 C、H、OATP(ADP) C、H、O、N、P血红蛋白 C、H、O、N、S、Fe甲状腺激素 C、H、O、N、I生长素(植物) C、H、O、N叶绿素(植物) C、H、O、N、Mg3. 如图为氨基酸和 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管腔中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进
4、入组织液需要消耗能量C. 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D. 管腔中 Na+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是从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到达高浓度一侧,属于主动运输,A 项正确;上皮细胞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B 项错误;管腔中的 Na+进入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被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而上皮细胞中的Na+进入组织液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主动运输,C、D 项正确。4. 某色盲女人与一正常男人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 XXY 的色觉正
5、常的儿子,此染色体变异是发生在什么之中?如果父亲是色盲、母亲纯合正常,则此染色体变异发生在什么之中?( )A. 精子、卵细胞、 B. 精子、不确定C. 卵细胞、精子、 D. 卵细胞、不确定【答案】B5.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 )A. 促进细胞融合B. 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C. 促进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D. 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答案】B【解析】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复制后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故选 B。6.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A. 基因重组 B.
6、 基因突变C. 染色体变异 D. 生活条件改变【答案】A【解析】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基因型,则后代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如一娘生 9 子,个个皆不同,A 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且发生在所有的生物体内,B 错误;染色体畸变也非常少见,所有的真核生物都能发生,不一定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C 错误;由于环境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变异不遗传,也不是变异的主要原因,D 错误。【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及其意义7. 油料种子萌发时,脂肪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形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蔗糖,并转运至胚轴供给胚生长和发育(如下图所示)。
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由脂肪储存能量不利于胚的生长和发育B. 琥珀酸在线粒体内转变为苹果酸的过程形成了大量 ATPC. 油料种子萌发初期(真叶长出之前),干重先增加,后减少D. 1 分子蔗糖由 2 分子葡萄糖组成【答案】C【解析】大多数植物种子以贮藏脂肪为主,这是因为与糖类相比,相同质量的脂肪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比糖类多,因此脂肪是更好的储能物质,所以脂肪储存能量利于胚的生长和发育,A 错误;琥珀酸在线粒体内转变为苹果酸的过程没有形成大量 ATP,B 错误;早期由于大量脂肪转变为蔗糖,蔗糖的氧元素含量高于脂肪,导致干重增加;之后由于大量蔗糖用于细胞呼吸等异化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
8、代谢废物,导致干重减少,C 正确;1 分子蔗糖水解产物为 1 分子葡萄糖和 1 分子果糖,D 错误;故选 C。8. 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得到如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主要原理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B. 实验中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等仪器C. 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体积基本不变D. 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 0.20. 25mmol/L 之间【答案】B【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由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液泡里的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当其处于外界溶液中、且原生
9、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便会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所以实验主要原理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A 正确;实验中需要制备临时装片,使用盖玻片、显微镜等仪器,但不需要使用血细胞计数板,B 错误;因植物细胞壁的伸缩性非常有限,因此叶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体积基本不变,C 正确;外界溶液为 0.2mmol/L 时,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 20%,外界溶液为 0.25mmol/L 时,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 80%,说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mmol/L 之间,D 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在于对 D 选项的判断:明确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测定细胞
10、液浓度,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将待测细胞分别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处理,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范围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溶液的浓度范围之间。9. 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的试验设计与结果。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试管 纤维素悬液(mL) 2 2 2纤维素酶液(mL) 1 1 1反应温度() 30 40 50本尼迪特试剂(mL)2 2 2红黄色深浅 + + + + + +注:“+”的多少,代表颜色的深浅A. 纤维素酶液的用量是自变量B. 通过实验可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 40C.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还原糖的生成量或产生颜色的深浅D. 实验中应将纤维素悬
11、液与纤维素酶液混合后再水浴加热到要求温度【答案】C【解析】纤维素酶液的用量是无关变量,A 错误;纤维素在纤维素酶的催化下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5065 0C)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且颜色越深,说明酶的活性越强。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实验设置的 3 个温度中,40时酶的活性最强,但并不能表明 40是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B 错误;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还原糖的生成量或产生颜色的深浅,C 正确;实验中应将纤维素悬液与纤维素酶液先分别达到实验温度后再混合,D 错误。 【点睛】依据题意、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表中呈现的信息和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找出自变
12、量(温度的不同) 、因变量(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的水解产物还原糖的量并根据是否出现砖红色及砖红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选项。10. 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中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某种细胞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含有 4 个染色体组B.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C. 该细胞中发生的突变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D. 图中等位基因(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C【解析】题图显示:每一种形态的染色体各有 4 条,说明图中细胞含有 4 个染色体组,A 正确;该细胞中含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
13、有丝分裂的后期,B 正确;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两极所对应的 2 条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过着丝点分裂而形成,正常情况下应含有相同的基因,而图示的细胞两极所对应的 2 条染色体却出现了等位基因,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但不一定发生了隐性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题干无性生殖传递给后代,C 错误,D 正确。【点睛】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过着丝点分裂而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如 A、a)的原因剖析一定基因突变 一定交叉互换 两种可能体细胞有丝分裂(例:根尖分生区细胞出现上述情况)作用时期间期亲代基因型 AA 若出现上述情况出现一条染色体颜色有两种,例:绝大多数白
14、色,只在头上带一小段黑色作用时期减前期无前面任何提示,可两种情况同时考虑11. 下列有关生物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 )在镜检某基因型为 AaBb 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 AaB,此变异为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上某片段的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生物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A. 1 项 B. 2 项 C. 3 项 D. 0 项【答案】D【解析】在镜检某基因型为 AaBb 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 AaB,此变异为染色体变异,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某片段的移接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错误。同卵双生
15、兄弟之间的性状差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错误。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因为密码子具有兼并性,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错误,A、B、C 错误,D 正确。12.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将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鹰将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蝉为一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 鹰的迁入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D. 树林中的食物链以腐食食物链为主【答案】C【解析】蝉吃植物,是第二营养级,触及消费者,A 正确;鹰的迁入使食物链增加,能量损耗增加,能量利用率降低,B 正确;鹰捕食黄雀并栖
16、息于林中导致蝉的天敌数量减少,C 错误;树林中的食物链以腐食食物链为主,D 正确。13. 将灵敏的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反射反射弧中的 a 处外表面和 b 处的内表面,若在 c、d 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予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且 ac=db,有关该实验的论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膜在某种特定状态时,会出现膜外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的现象B. 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 d 左侧C. d 所在的神经元可能是中间神经元D. 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答案】B【解析】人体内神经细胞内部始终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部
17、,A 错误;静息状态:a、b 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 a 处电极在外表面和 b 处在内表面,因此电位计指针偏向右同时刺激 c、d,当由 c 处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 a 时,由 d 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刚好传导到 b,此时a、b 处均为外负内正,由于 a 处电极在外表面和 b 处在内表面,因此指针先向左偏转;d 点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传递到左侧神经元,c 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向右传导时,a、b 处均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因此指针又向右偏转,故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 d 左侧,B 正确;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的完成过程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没有中间神经元,C 错误;
18、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D 错误。故选B。14. 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并在适宜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好氧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对照处理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灌胃甲状腺激素,1 次/天饲养条件 相同且适宜,正常饲料喂养,共 14 天A. 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B. 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C. 采用耗氧量为观测指标的依据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D. 若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
19、,则丙组小鼠甲状腺部位放射性强度高于乙组【答案】D【解析】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应采用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鼠进行实验,A 正确。设置乙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手术对个体的影响,B 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氧化分解,所以应采用耗氧量为观测指标,C 正确。如果在各组饲料中添加放射性碘,丙组灌胃甲状腺激素,此时体内甲状腺激素高,因为负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所以合成的甲状腺激素会少,放射性比乙组低,D 错误。15. 某实验小组选取若干长度为 2cm 的胚芽鞘,用碳素笔从胚芽鞘的尖端画一条直线到最下端,如图所示,然后将实验材料置于黑暗处培养 2-3
20、天后观察 a 和 b 段颜色的深浅,下列有关该实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作用的部位B. 一段时间后 a 段的颜色较深,b 段颜色较浅C. 设置多组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误差D. 该实验应设置没有画线的胚芽鞘作为对照组【答案】D【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作用的部位,A 正确;一段时间后 a 段长度不变,颜色较深,b 段长度增加,颜色较浅,B 正确;设置多组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误差,C 正确;该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不需要设置没有画线的胚芽鞘作为对照组,D 错误。16. 如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过程发生在细
21、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B. 酶 A、B 均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 过程所需的模板相同但原料不同 D. 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答案】B【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分别表示 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 项错误;酶 A 为 DNA 聚合酶,酶 B 为 RNA 聚合酶,二者均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B 项正确;过程所需的模板为亲代 DNA 的两条链,原料为脱氧核苷酸,过程所需的模板为 DNA 的一条链,原料为核糖核苷酸,C 项错误;过程DNA 模板链上的碱基与 mRNA 的相应碱基互补配对,即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为AU、GC、TA,过程tRN
22、A 上的反密码子与它所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即碱基互补的配对方式为 AU、GC,D 项错误。【点睛】解答此类问题需熟记并理解 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关键是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准确识别、所示生理过程及酶 A、B 所示物质的名称,据此与所学相关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7. 将蚕豆(2n=12)根尖细胞中 DNA 分子双链用 3H 标记后移入普通培养液中培养。取不同细胞周期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检测到的染色体形态有如下图所示的三种。根据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检测到 a 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尚未进入第一个细胞
23、周期B. 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均为 b 类型C. a、b 两种类型的染色体会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D. 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 b、c 染色体各 6 条【答案】B【解析】DNA 分子双链用 3H 标记的蚕豆根尖细胞移入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依据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第一个有丝分裂间期 DNA 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 DNA 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 2 个子代 DNA 分子都有 1 条链含有 3H、另一条链不含有 3H,这两个 DNA 分子分别存在于同 1 条染色体所含有的 2 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因此若检测到 a 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已经进入第一个细胞周期,A 错误;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所形成
24、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 DNA 均只有 1 条链含有 3H,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 DNA 分子完成复制后,位于同 1 条染色体的 2 条染色单体上的 DNA 分子,其中有 1 个 DNA 分子的 2 条链都不含 3H,另一个 DNA 分子只有 1 条链含 3H,所以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均为 b 类型,B 正确;结合对 A、B 选项的分析可知:a、b 两种类型的染色体不会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C 错误;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 2 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 2 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由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哪一极是随机的,所以第二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得到的子细胞,含有 3H
25、的染色体数在012 之间,因而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是 12,可能含有 b、c 两种类型的染色体,但 b、c 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D 错误。18. 蚊子的基因 A、B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的个体胚胎致死。用AABB 雄蚊与 aabb 雌蚊交配,F 1群体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 F2中 aaBb 的个体占( )A. 1/4 B. 1/5C. 1/7 D. 1/8【答案】C【解析】用 AABB 雄蚊与 aabb 雌蚊交配,F 1的基因型是 AaBb;F 1群体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理论上在 F2中,AAAaaa121,BBBbbb121,aaBb
26、的个体占1/4aa1/2Bb1/8,胚胎致死个体占 1/4AA1/4bb1/4aa1/4BB1/8,存活的个体占11/87/8,所以 F2中 aaBb 的个体占 1/87/81/7,C 正确,A、B、D 均错误。【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F 2中 aaBb 的个体所占比例是指占存活个体的比例,据此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先将 F1(AaBb)自交;转化 Aa 自交和 Bb 自交,分别求出它们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求出在 F2(含致死)中 aaBb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及其存活个体所占比例,最后将二者的比值相除即可的。1
27、9. 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枯草杆菌核糖体 S12 蛋白第 55-58 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 PKKP 能 0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S12 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C.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 突变型的出现为枯草杆菌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C【解析】分析表格可知,突变型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 100%,说明 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 正确;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
28、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 正确;由分析可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C 错误;突变型的出现为枯草杆菌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 正确。20.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它会引起患者头痛、肌肉痛、腹痛、口鼻出血等,死亡率极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接触埃博拉病毒前,人体就有部分 B 淋巴细胞膜表面含有识别它的受体B. 不同个体(除同卵双胞胎外)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会形成不同的抗原MHC 复合体C. 埃博拉病毒的 RNA 会直接整合到人的 DNA 上形成前病毒D. 可以通过检测人体内特异性抗体的含量来确定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答案】C【解析】接触埃博拉病毒前,人体就有部分 B 细胞膜表
29、面含有识别它的抗体,A 正确;不同个体产生的 MHC 结构存在区别,遗传你不同个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会形成不同的抗原MHC复合体,B 正确;埃博拉病毒的 RNA 会通过逆转录合成 DNA,然后整合到人的 DNA 上形成前病毒,C 错误;可以通过检测人体内特异性抗体的含量来确定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D 正确。21. 如图表示植物非绿色器官呼吸时,O 2的吸收量和 CO2产生量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 a 点比较适合长期贮存该器官B. 在 b 点仍能产生少量的乙醇C. 若 cdca 时,a 点氧浓度时厌氧呼吸强度是需氧呼吸强度的 3 倍D. 该器官有可能来自油料作物【答案】C【解析
30、】据图分析,氧气浓度为 a 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最低,有机物的消耗最少,所以比较适合长期储存该器官,A 正确;b 点时无氧呼吸为 0,此时只有有氧呼吸,没有酒精的生成,B 错误;氧气浓度为 a 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 1:3,C 正确;图中 b点之后氧气的吸收速率高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速率,说明此器官呼吸作用消耗的可能还有脂肪等物质,故该器官有可能来自油料作物,D 正确。22. “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某些生命活动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 18O 同时标记 CO2和 H2O,可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 O2来自 H2OB. 用 3H 标记尿嘧啶,研究 DNA 分子的半保
31、留复制C. 用 3H 标记亮氨酸,揭示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D. 用 15N 标记核苷酸,发现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答案】C【解析】用 18O 分别标记 CO2和 H2O(即一组用 18O 标记 CO2,另一组用 18O 标记 H2O) ,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 O2来自 H2O,A 错误;尿嘧啶是 RNA 特有的碱基,应用 3H 标记胸腺嘧啶,研究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B 错误;用 3H 标记氨基酸,揭示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C 正确;观察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不需要同位素标记法,D 错误。23. 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3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 a 点和 b 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 0-d 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零C. a-b 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b-c 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B【解析】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 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 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 死亡率,由于 a、b 两点的死亡率不相等,所以 a、b 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 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 1 时,此时出生率一死亡率小于 0,即增长率小于 0,B 正
33、确;a-b 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 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 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错误;b-c 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 1 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 1 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 错误。24. 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 B/b 基因控制,只含其中一个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下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乙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畸变个体B. 筛选可用光学显微镜,筛选可不用C. F1中有 1/2 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D. F1中雌雄个体的体色理论上均为灰色【答案】C
34、【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形:1、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由射线照射引起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2、甲乙杂交得到 F1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解:A、据图分析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 正确;B、筛选筛选的是染色体变异的个体,可用光学显微镜,而筛选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也可观察后代的存活情况,B 正确;C、根据图乙染色体组成可知其产生的配子异常的比例是 ,所以 F1中有 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C 错误;D、由于只含其中一个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故 F1中均含有 B 基因,故雌雄个体的体色理论上均为灰色,D 正确故选:C考点:
3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5. 下列有关“探究 DNA 的复制过程”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培养过程中,大肠杆菌将利用 NH4C1 中的 N 合成 DNA 主链的基本骨架B. 将大肠杆菌放在以 15NH4C1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所获得的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中含有 15NC. 通过对第二代大肠杆菌 DNA 的密度梯度离心,得出 DNA 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D. 将 15N15NDNA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 14NH4C1 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若将提取的子代大肠杆菌 DNA 解旋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中将只出现 1 个条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探究 DNA 的复制过程
36、”活动,要求考生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DNA 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同位素标记后 DNA 复制的过程,分析各代 DNA的组成特点,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探究 DNA 的复制过程”活动时,培养过程中,大肠杆菌将利用 NH4C1 中的 N 合成含氮碱基进而形成 DNA 两条链之间的碱基对,A 错误;核糖体中含有 RNA,RNA 中含有碱基,将大肠杆菌放在以 15NH4C1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所获得的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中含有15N,B 正确;通过对亲代、第一代、第二代大肠杆菌 DNA 的密度梯度离心,对比分析才可得出 DNA 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C 错误;将 1
37、5N15NDNA 的大肠杆菌转移到 14NH4C1 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若将提取的子代大肠杆菌 DNA 解旋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中将出现轻、重 2 个条带,D 错误。26. 如图只表示果蝇(2n=8)一次细胞分裂某一阶段(图中 12)的核 DNA 数或染色体数或染色体组数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该图表示减 I 过程中核 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 a=8B. 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 a=2C. 若着丝点分裂发生在 E 点之后(不含 E 点) ,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D. 若 CD 段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该图示的细
38、胞进行有丝分裂【答案】D【解析】若该图表示减 I 过程中核 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已经完成了染色体复制,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 2 个 DNA 分子,8 条染色体共含有 2a=16个 DNA 分子,因此 a=8, A 项正确;果蝇体细胞含有 2 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由原来的 2 个暂时性加倍为 4 个,在有丝分裂末期,因子细胞的形成使得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恢复为 2 个,所以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某一阶段,则 a=2,B 项正确;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若该图表示有丝
39、分裂,则着丝点分裂发生在 CD 段,若表示减数分裂,则着丝点分裂发生在 E 点之后(不含 E 点) ,C 项正确;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若 CD 段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则该图示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D 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理解染色体组的含义,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 DNA 数目的变化规律,能结合各问题情境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曲线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27. 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接
40、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 A 突变体、光敏色素 B 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培养 8 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 PAC 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B. 浓度为 10-5和 10-4mol/L 的 PAC 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C. 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D. 光敏色素 B 接受光信号异常使赤霉素对主根伸长的抑制减弱【答案】B【解析】由左图可知,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 PAC 浓度
41、增加而受到抑制,A 正确;由右图可知,浓度为 10-5的 PAC 对主根生长为促进作用,B 错误;由右图可知,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C 正确;由右图可知,光敏色素 B 接受光信号异常使赤霉素对主根伸长的抑制减弱,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曲线图,确定左图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 PAC 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右图中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28. 下图是人类某甲病(A、a)、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等位基因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个体 3 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基因
42、B、b 位于常染色体上B. 个体 5 的基因型是 BbXAXA,产生的正常卵细胞的比例为 1/6C. 个体 7 的甲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个体 1D. 个体 10 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 1/12【答案】B.【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
43、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 、 “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 ,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二、非选择题29. 下表是某池塘生态系统内一个食物网中 6 个种群有机物同化量的相对值,其中是生产者的只有 A。据表回答下列问题:种群 A B C D E F有机物同化量相对值 5 000 390 110 29 21 5(1)该池塘中所
44、有的生物构成一个_。(2)若能量传递效率按 10%计算,该食物网最多有_条食物链。(3)如果池塘受到了农药污染,则位于食物链顶位的物种受害最严重,该现象称为_。(4)如果向该池塘引入以 F 为专一食物的水生动物,A、B、C、D、E 5 个种群中密度首先下降的是_。(5)一般情况下,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表明池塘生态系统的内部具有一定的_功能,这种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_关系密切。【答案】 (1). 生物群落(或群落) (2). 4 (3). 生物放大 (4). B、C (5). 自我调节 (6).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解析】 (1)该池塘中所有的生物构成
45、一个生物群落。(2)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范围分析,该食物网最多有 4 条食物链。(3)如果池塘受到了农药污染,则位于食物链顶位的物种受害最严重,该现象称为生物放大。(4)如果向该池塘引入以 F 为专一食物的水生动物,首先导致 F 减少,E 和 D 缺少天敌数量增加,E 和 D 增加的结果导致它们的食物 B 和 C 减少。(5)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决定了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反之越小。【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决定了
46、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30. 某种番茄的黄化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降低。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及相关指标如表所示。材料叶绿素 a/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净光合作用速率(molCO 2m2 s1 )细胞间 CO2浓度(molCO 2m2 s1)呼吸速率(molCO 2m2 s1 )突变体 9.30 0.32 5.66 239.07 3.60野生型 6.94 0.28 8.13 210.86 4.07(1)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_上,可用_(试剂)提取;如图为野生型叶片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离结果,其中_(填标号)色素带含有镁元素。(2)番茄细胞
47、中可以产生 CO2的具体部位是_。(3)番茄的黄化突变可能_(填“促进”或“抑制”)叶绿素 a 向叶绿素 b 转化的过程。(4)突变体叶片中叶绿体对 CO2的消耗速率比野生型降低了_(molm 2 s1 )。研究人员认为气孔因素不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依据是_。【答案】 (1). 类囊体薄膜(基粒) (2). 无水乙醇 (3). c、d (4).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5). 抑制 (6). 2.94 (7). 突变体叶片中的细胞间 CO2浓度高【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常用无水乙醇进行提取。图中的 c 表示叶绿素 a,d 表示叶
48、绿素 b,叶绿素含有镁元素,所以是 c 和d。能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进行细胞呼吸第二阶段的线粒体基质,和进行无氧呼吸的细胞质基质。分析数据在突变体中叶绿素 a/b 的比值比野生型澳,说明番茄的黄花突变可能是抑制了叶绿素 a 向叶绿素 b 的转化过程。突变体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速率是 5.66+3.60=9.26 个单位,而野生型二氧化碳消耗速率是8.13+4.07=12.20 个单位,突变体中叶绿体对二氧化碳的消耗速率比野生型降低了 12.20-9.26=2.94 个单位。但因为突变体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高于野生型,说明气孔因素不是导致突变体光合速率降低的限制因素。点睛: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如场所和过程
49、一定要牢牢掌握,还需要根据题干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解答,如该题的第(3)和(4)问都是根据题中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31. 水稻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24,E 和 e 基因分别控制抗病和感病性状,而 B 和 b 基因分别控制宽叶和窄叶性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某品种水稻自交,所得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是抗病宽叶:感病宽叶:抗病窄叶:感病窄叶=5:3:3:1。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三体抗病水稻,细胞中 7 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如下图) 。假如该水稻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其中随机两条进入一个子细胞,则产生异常的配子,这种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但是雌配子能正常参与受精作用;另一条染色体进入一个子细胞,则产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