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0课 过秦论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目标 重点1.积累 “ 制、亡、利、固、遗、度 ” 等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3.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栏目索引自知 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 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15)氓 隶 ( ) (16)蹑 足 ( )(17)锄 櫌 ( ) (18)棘 矜 ( )(19)长 铩 ( ) (20)谪 戍 ( )(21)度长 絜 大 ( )(8)藩 篱 ( )(9)黔 首 ( ) (10)隳 名城 ( )(11)合 从 缔交 (
2、) (12)锋 镝 ( )(13)劲 弩 ( ) (14)瓮牖 ( )1.读准字音(1)崤 函 ( ) (2)膏 腴 ( )(3)召 滑 ( ) (4)逡 巡 ( )(5)箭 镞 ( ) (6)鞭 笞 ( )(7)蒙 恬 ( ) 自 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xioyshoqnzchtinfnqinhuzndjnwn yumnniyuqnshzhxi2.理解词义(1)通假字 合 从 缔交 : 锄 櫌 棘矜 : (2)一词多义答案 固秦孝公据崤函之 固 : 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 心之 固 ,固不可彻 : 得 鱼腹中书, 固 以怪之矣 : 名词,险固之地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
3、来通 “ 纵 ”同 “ 耰 ” ,碎土平田用的农具答案 致以 致 天下之士 : 致 万乘之势 : 制赵奢之伦 制 其兵 : 秦 有余力而 制 其弊 : 履 至尊而 制 六合 : 乃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 : 动词,招纳动词,达到动词,统领、统率动词,控制并利用动词,统治名词,规模答案 亡追 亡 逐北,伏尸百万 : 秦 无 亡 矢遗镞之费 : 吞 二周而 亡 诸侯 : 利因 利 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信 臣精卒陈 利 兵而谁何 : 有 蒋氏者,专其 利 三世矣 : 名词,逃走的人动词,失去动词,使 灭亡名词,有利的形势形容词,锋利名词,好处答案 遗秦无亡矢 遗 镞之费 : 蒙 故业,因
4、 遗 策 : 夜不闭户 ,路不拾 遗 : 是 以先帝简拔以 遗 陛下 : 延秦人开关 延 敌 : 延 及孝文王、庄襄王 : 余 人各复 延 至其家 : 动词,丢失形容词,原来的、旧的名词,遗失之物动词,读 wi,给予动词,迎战动词,延续动词,邀请答案 因因 遗策 : 因 利乘便 : 因 河为池 : 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 致天下之士 : 尝 以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 南 取百越之地, 以 为桂林、象郡 : 然 秦 以 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介词,凭借、就着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介词,把介词,凭借答案 而振长策 而 御宇内 : 吞 二周 而 亡诸侯 : 争 割地
5、 而 赂秦 : 而 迁徙之徒也 : 仁义 不施 而 攻守之势异也 :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目的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因果(3)古今异义 山东 豪俊古义 : 今义 : 赢 粮而景从古义 : 今义 : 流血漂 橹古义 : 今义 : 答案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山东省。担负。胜,与 “ 输 ” 相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答案 不 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义 : 今义 : 迁徙 之徒也古义 : 今义 : 皆 明智 而忠信古义 : 今义 : 吝惜。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征发。迁移。见识明,有智谋。懂事理,有远见。答案 才能不及 中人古义 : 今义 : 平常的人。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
6、证的人。(4)词类活用 有 席 卷天下, 包 举宇内, 囊 括四海之意 : 天下 云 集 响 应 : 赢粮而 景 从 : 内 立法度 : 南 取汉中 : 序 八州而朝同列 : 履 至尊而制六合 : 然陈涉 瓮 牖 绳 枢之子 : 答案名词 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 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名词用作动词,登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 追 亡 逐北 : 却 匈奴七百余里 : 约从 离 衡 : 序八州而 朝 同列 : 外连衡而 斗 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亡 秦族矣 : 会盟而谋 弱
7、 秦 : 以 弱 天下之民 : 以 愚 黔首 : 且夫天下非 小弱 也 : 答案动词用作名词,逃走的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离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朝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灭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变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弱,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愚蠢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答案3.特殊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2)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判断句 ,“ 也 ” 表判断 状语后置句,应为 “ 于钩戟
8、长铩铦 ”状语后置句,应为 “ 于九国之师抗 ”宾语前置句,应为 “ 不施仁义 ”被动句, “ 为 ” 表被动品读感悟答案一、图表知全局总结本文的中心,完成图表内容。答案 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其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表示反对,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答案二、细读析文本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答案 主要写了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
9、的成果。答案2.我们知道, “ 席卷 ”“ 包举 ”“ 囊括 ” 都有 “ 吞并 ” 的意思, “ 宇内”“ 四海 ”“ 八荒 ” 都有 “ 天下 ” 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 “ 有 之意, 之心 ” 句换成 “ 有吞并天下之心 ” ,好吗?答案 不好。 (1)文段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2)这样写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做了铺垫 。(3)这样写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答案3.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可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层意。答案 本段可分为两个大的层
10、次。第一层次 (从开头至 “ 弱国入朝 ”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续沿袭秦孝公的政策,以及六国的应对策略和结果。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第一小层 (“ 孝公既没 要害之郡 ”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攻取;第二小层 (“ 诸侯恐惧 已困矣 ” ),六国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三小层 (“ 于是从散 弱国入朝 ” ),秦与六国征战的结果。第二层 (最后一句话 ):简略写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的情况。4.朗读第三段思考:本段写了秦朝哪两个方面的哪些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答案 写了秦朝攻和守两个方面的措施。攻 (“ 及至始皇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
11、)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守 (“ 于是废先王之道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2)隳名城,杀豪杰;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写秦巧取豪夺、愚弱天下的气势和以暴政来治理天下的措施,忘却了本该遵守的 “ 仁义 ” 二字,显示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下文进一步议论做铺垫 。答案5.文章第五段为什么铺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答案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映衬手法。 (1)作者铺叙九国的 “ 强大 ” ,实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九国这样人多势众,
12、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 。(2)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陈涉地位不如诸侯,武器不如诸侯,军队不如诸侯,谋虑不如诸侯。但结果却是秦国不但不能胜陈涉,反倒被陈涉一举灭亡。一个卑微弱小的 “ 四不如 ” 诸侯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 “ 攻守之势异也 ” 。(3)作者这种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 “ 百有余年 ”、曾经吞并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作者 “ 过秦 ” 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 答案1.作者简介贾谊 (前 200 前 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的 政论家 、 文学家 ,最早 的汉赋作
13、家之一。 18岁时即以文才著称, 20岁时被 汉文帝召为 博士,不久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 提出改革 建议,触犯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 “ 自伤为傅无状 ” ,一年后也抑郁而终,年仅 33岁 。贾谊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主要作品:政论散文 过秦论 、陈政事疏 (也称治安策 )、论积贮疏等,辞赋 吊屈原赋 、 鸟赋 。n相关链接2.背景剖析汉文帝时期,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
14、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 “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 (贾谊论积贮疏 ),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刑罚严酷,民不聊生。沉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峻,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希望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3.相关知识论即策论,一种议论文体。最初是一种议论时政的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
15、点。后来,论渐渐成为一种文体。返回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答案交流释疑11.文章为什么从秦孝公写起,而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 (如秦穆公 )写起?答案 (1)秦攻夺天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首句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 “ 固守 ” 秦地,对 “ 周室 ” 亦只是暗中 “窥伺 ” 。后来由于 “ 商君佐之 ” ,才开始有了 “ 席卷天下 ” 的行动 。(2)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论证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的论点。2.第四段中,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为 “ 陈涉起义,天下响应 ” 铺陈的呢?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答案 六个方面。 出身地位, “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
16、之徒也 ”“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 个人素质, “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 。 起义军成分, “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 。 武器,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起义的影响,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 起义的结果,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好处: 从各个不同的方位、角度、方面进行描写,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全面性; 增强语势,加强了论证力量,使整个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 为第五段内容做了铺垫。答案深度研读21.本文题为 “ 过秦论 ” ,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史,试讨论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答案 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 “ 攻 ”势转为 “ 守 ” 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论证,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