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 19散文阅读 03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听 雨季羡林“润物细无声” ,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
2、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3、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 ,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 ,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 ,顶上
4、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 6 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
5、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季羡林散文精选)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梳理。答:_2第段中“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为何带着一“竟”字?答:_3第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这句话在文
6、中的含意是什么?答:_4第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看, “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折射出了哪些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58 题。看 绿赵大年不知自何日始,我时常凝望那绿色的窗口。停笔遐想的时候,吸烟小憩的时候,追索记忆的时候,推窗通风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习惯,总要举目眺望那绿色的窗口。妻子见了,问:“那是谁家,养这么多花儿!”“不是花儿。我细看过 100 次了,除了绿,什么别的颜色也没有。 ”她也注视着:“还是有不同的颜色。 ”“绿也有浓淡老嫩,深浅明暗,很多层次。你细看,有淡绿,油绿,墨绿,翠绿,碧绿,鹅黄绿,鹦鹉绿
7、”她笑了:“你果然看得很仔细,能区分出这么多不同层次的绿色来。 ”妻子是医生,她望着那绿色的窗口,沉吟半晌,武断地说:“那家的主人是个眼科大夫。”“你认识?”“不。因为看绿可以明目,眼科大夫就提倡看绿。 ”妻子进一步告诉我,看绿,可以治疗我的近视眼,甚至还能预防视疲症,陶冶性情,延缓感情的老化。她有根有据地说:“绿色代表和平,代表信任和希望,生命之树常绿嘛!”北京众多的平房四合院,全是灰色的。面前的这些宿舍楼,除了水泥的本色便是红砖清水墙,外形又都像一些火柴盒。朴素而不可爱,或者应该说是单调,呆板,实在难看。因此,我坐在这鸽子笼一般的单元楼房里,终日伏案笔耕,头晕脑涨,也很少走到阳台上去看风景
8、。现在不同了,我的眼睛找到了目标和寄托;我的思绪也长上了绿色的翅膀。我仍在时时猜测那绿色的窗口,它的主人是谁,摆满窗台的大盆小盏到底栽种着什么植物?我细细地审视,发挥着文学的想象力,做出了初步的判断:那亭亭如盖的几盆,一定是伞竹;那披散着长发的美人头,大概是吊兰;那阔叶而闪光的品种,多半是万年青;那如烟似雾的细丝,只能是文竹而它们的培育者,却铁了心似的昼夜藏在绿叶掩映的室内,从不露面。也许是受了绿窗的启发,妻子下班时常常买一两盆仙人掌或仙人球回家,摆在我书桌前方的窗台上,使我这个苦行僧抬头见绿。日积月累,窗台摆满了,就扩展到阳台上去。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索性把它们统称为刺头。妻子为何偏爱刺头呢
9、?原来我家的阳台向北,一年四季见不着阳光,好比阴山背后,实在不配叫做阳台,而应该叫阴台,所以只好摆置这些耐风耐旱的,生命力极强的玩意儿。不过,这些刺头虽然长相不美,却也都是绿色的生物,目的既是看绿,也该一视同仁嘛。对面的绿窗,却是向阳的。我真有点嫉妒了。这天上午,秋风送爽,真是好运气,对面绿窗的主人走到阳台上来了!我赶紧跑到自家的阴台上,隔着几十米,向他行注目礼。原来他是个须发全白了的老人,花甲?古稀?也许更老一些。他扶着女儿墙,步履蹒跚地在阳台上走了一圈儿,看不清是喘气还是叹气,对屋里说了两句话,就捶着前胸咳嗽了好一阵子。此后,一连数日,都看见二三个青年男女,在那阳台上安装立柱、窗棂和玻璃,
10、以五楼的阳台底座为天花板, 以四楼阳台的女儿墙为支撑,将那不足 4 平方米的小小阳台,巧妙地改造成了一个三面窗的小阁子。一定是因为冬之降至,才提前为那些可爱的绿色生物搭个暖阁子呀!果然,大盆小盏的伞竹、吊兰、万年青、文竹、蟹爪莲、君子兰,全都被迁到暖阁子里来了。那绿色的窗口,发展成绿色的玻璃温室了。好!阳光更充足,天地更广阔,喷水更方便,冬天又能遮蔽风雪,好处说不完。而且,假如玻璃窗上结满了冰花,那温室里的绿色一定更好看!它使我想到以绿会友。虽然相形见绌,我也情不自禁地把各种刺头,全部搬到阴台的女儿墙上,遥相呼应,以期那位绿屋老人也往我这边多看几眼。然而,老人家瞧不起我的刺头,并不肯推开窗扉,
11、将他那银发白须的脑袋探出来几分钟。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与他老人家的友谊,我仍然得到了若干心理上的满足,因为每天都能窥见那颗皓首如银的老人头,在美人头一般的吊兰丛中晃动几次。这几天,忽然看不见那位浓绿丛中的白发老人了。难道他是怕冷,缩回了供有暖气的卧室,就忍心不再出来给各种植物浇水,松土,施肥了吗?难道他外出了?到儿子或女婿家中去小住数日,饱叙天伦之乐?难道他生了病,卧床不起唉,那绿窗,那绿色的小阁子,竟然干扰了我的文思,常常辍笔难书。我向妻子央告了:“你是医生,就不能主动去看看对楼绿窗里的老人家吗?我猜他是病倒了!”“原来你还不知道,那个白毛老头儿故去了。 ”“啊?怎么会!”我急得语无伦次了, “
12、他那亭子间里,全是绿色的生命,氧气充足”妻子苦笑一声:“老头的孙女儿要结婚,孙子媳妇又临产了,他那个小单元实在住不下,总不能请老舍再写一部四世同堂吧,所以,年轻的就把老人家挤到阳台上去了。 ”“原来,搭那个玻璃温室为了住人呀!”“什么温室!四面透风,老头儿得了肺炎。 ”我不愿再问下去了。妻子怎么知道得这般详细?也许她曾经到那个家里去出诊,也许是邻居们公开埋怨过老人家不懂孝道的儿孙也许,人老了之后就应该去住阳台吧!我久久地凝视着那绿色的“亭子间” 。不知道仙逝的老人有没有遗孀?更不知那“亭子间”里是否还会住进去一位白毛老太太。过了一段时日,我又不愿意多看那“亭子间”了然而,我还是养成了看绿的习惯
13、。眼前常常浮现绿色的梦:许多小小的绿窗,被成林的绿树所淹没。(有删节)5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大书“绿窗”之美,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_6作者在结尾说“然而,我还是养成了看绿的习惯。眼前常常浮现绿色的梦” ,请解释“绿色的梦”在文中的含义。答:_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看绿”的理解。答:_8简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答:_参考答案1答案 先写自己听到春雨时的喜悦感受,再联想古人听雨有不同境界,最后点出听雨喜悦的原因,表达自己对农村与农民的深厚感情。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与结构的把握。可以抓住一些过渡句来理清,如第二段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 ,第三段的“中国古代诗词
14、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第五段的“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 “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2答案 竟:竟然,意料之外。从常理的角度来看,作者研究学问、写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敲铁皮的声音的确是令人讨厌的,而我却“高兴” 。从年龄和人生阅历的角度来看,作者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按照蒋捷的“听雨论” , “我”应该完全能够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然而我今天却“欢”了“喜”了。这样非同寻常的反应突出了我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情感:我宁愿承认自己是“俗人”也要关心一下“俗事”农民们的麦田久旱后能喜逢甘霖。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
15、理解。文章开头说到了雨声通常带给人的感受,然后引出自己对雨声的感受,并进一步联想到古人听雨的不同境界,由此与自己进行了一种比较。整篇文章在鲜明的对比中来表达自己对于“雨敲铁皮的声音”的独特感受,借以表达自己对农民与农村的深厚感情。删掉此字,则难突出此种感情。3答案 作者并不是像古人那样追求雅致( 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怀),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而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解此题关键要弄清“雅”与“俗”的内涵。所谓“雅味”关乎的是一种无关世俗事务的个人悲喜,而“俗”则是一种关乎日常百姓生活的事情。从文章来看,我听到雨敲铁皮的声音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雨对农民与农村的巨大贡
16、献。4答案 引用的作用:印证“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的观点;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己听雨的境界;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色彩。折射出的人生境界:执著于个人的悲喜;超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关注国计民生。解析 此题第一问考查表现手法。第二问考查探究文本的文化底蕴。本文情感的着眼点是自己因雨带给农民与农村甘霖而“兴高采烈” ,引用那些诗文是为了与自己的感悟作比较。中国古代诗词中多有听雨的内容,是因这些古人借雨抒怀,不同人的感悟折射了不同的人生境界。5答案 作者大书“绿窗”环境之美,为后文“绿屋老人”的悲酸身世做铺垫,物与事,景与人形成强烈反差,赋予了文章以诗趣美,增强了它的感染效应。解析 此题考
17、查文章的表现技巧。文章的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对面窗格中那片“绿” ,它勾起了作者关于“绿”的主人的种种美好猜想,然而终于见到了时却是一个“咳嗽”着的“步履蹒跚”的“须发全白了的老人” ,这不免让人有点失落。更让作者意外的是,作者遥见的美的“绿窗”却“四面透风” ,而且作了老人的居所,老人因此而得肺炎故去了。所见所想之美与现实之丑让人嗟叹不已。6答案 表层含义:希望生活环境得到优化;深层含义:通过那“成林的绿树”来表达对孝道的呼唤,期盼每一个老人都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梦常常是人在现实之中看不见的景象,也很多时候是人之理想所托。作者此前见到对面的那片“绿”
18、,由衷高兴,也由此推想“绿屋”的主人也一定很美好。然而了解了事实之后,作者“不愿意多看那亭子间了” ,为什么呢?在“绿”的美丽后面是孝道丧失的丑陋!于是,作者寄自己的理想于“梦”里了。7答案 作者以“看绿”为线索,看“绿” ,赞“绿” ,落笔并不仅仅在挖掘绿意,而是将那“绿叶掩映”下的“绿屋老人”作为审美中心。这位老人,虽是“绿色植物”的“培育者” ,珍爱生活,渴望生存,却不能够与“绿色”长存,硬是被儿孙们从“四世同堂”的单元里挤到阳台上,以致患肺炎而故去。 “生命之树常绿” ,而“绿色”的“培育者”却不能“常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木易,育人难。所以明是写看“绿” ,实是发“育人”之慨
19、,呼唤伦理道德的复苏。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本写作意图与社会价值的探究。从内容上来看,文章确实是围绕“看绿”来写的。但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停留在那片“绿”上,而是透过那片“绿”来观看人情,观看社会。 “绿”之景象确实美,可在这美的后面是什么呢?是老人被儿孙挤到阳台感风寒患肺炎,以致病故。所以由此来看,作者“看绿”是表象,揭示社会中人情亲情的丧失才是本质。8答案 作品的结局,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结构巧妙。作者明明是要写一部“绿屋老人”的辛酸史,但不从辛酸、悲凉的正面落墨,而是围绕“绿窗”展开联想,极尽渲染之能事。几经回转,才引出 “绿屋老人”的悲酸身世,文章的笔势,跌宕起伏,顿挫有致。作者把一个悲剧性情节,巧妙地设置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二者的统一,使文章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结构艺术。这篇文章采用了小说的“欧 亨利”式结构,先浓墨重彩地描绘“绿”之景象美,最后陡转直下,大出意料,引人深思。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