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2.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2.zip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2.zip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20180816535.doc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20180816532.doc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20180816533.doc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20180816534.doc
  • 全部
    •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20180816535.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20180816532.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20180816533.doc--点击预览
    •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2018081653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个小题,每小题 4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太平天国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提倡“剪辫蓄发”。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发饰变革( )A.把西方文明引入中国 B.推动反清斗争C.实现风俗的根本性变革 D.倡导民主自由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都出于政治目的才提倡发饰变革,而其反对的共同对象是清政府。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现象表明近代( )A.服饰变革冲击等级观念B.服饰变革始于上海C.服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D.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的上海,从服饰上已看不出社会等级。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民国初年,新式婚礼最突出的特点是“文明”,这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促进了新式婚礼的流行。答案 D24.(2018河南八市联考)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解析 根据题目中“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可知,清朝时期广州出现每人用一套器具的现象,故 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各种特色菜肴,故 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只是在清代的广州出现这一现象,并非普遍接受,故 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洋的饮食风尚并未普遍传入中国,“取代”无从谈起,故 D项错误。答案 A5.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 B.法制法规日益健全C.民主政治日趋完善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 材料表明,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意识空前高涨,政党政治得到发展,这一切均是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答案 D6.下图是 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解析 材料中“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体现了 1913年章太炎仍然存在封建礼教的思想,希望女子有“从夫”的封建观念,因此选 A项。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 A37.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渐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故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解析 A、B 两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不能反映 C项,排除;故选 D项。答案 D8.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解析 根据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俗既受西方影响,也保留了中国旧的陋习,故 C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 C9. 导学号 342240451912年 6月 1日《大公报 》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无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解析 “革命巨子”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们,他们“喜用外货”“互相效法”,即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 C项正确;A、D 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错误;B 项仅提到西装革履的流行,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故 B项错误。答案 C10.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4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报纸宣传成为变革的根本动力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 题目材料认为报纸的功效在于“教民智渐开通”,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报纸的教化功能。答案 A11.(2018湖南衡阳十校联考)“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解析 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 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 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 C项错误;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反映了下层民众能阅读《申报》,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 D项正确。答案 D12.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 1854年第 12号的开篇中说:“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藉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益。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遐迩贯珍》月刊的编者认为,西方商家借报纸向大众宣传其货物,从中获利,中国如果能仿效,也能够从中受益。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价值,故选 D项。答案 D13.曹聚仁在《文坛五十年》中指出:“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5解析 注意题干限定角度“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达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 C项为最佳答案;A、B、D 三项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要求,故排除。答案 C14.电影艺术是 20世纪诞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银幕形象,反映并表现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影作品的制作周期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B.高投入、科技含量高的电影都拥有良好口碑C.现代电影特别注重和观众的现场互动D.广泛的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解析 本题考查电影媒体的特点。电影作品的制作周期一般较长,在时效性方面不占优势,A 项错误;B项的说法太绝对化,错误;电影和网络媒体不同,观看电影时基本没有互动,C 项错误;电影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因此选 D项。答案 D15.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媒介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6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状况,B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A、D 两项分别反映了互联网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不符合题意。互联网替代了其他媒介的说法不正确,故选 C 项。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小题,每小题 20分,共 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的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摘编自《女学报》材料二 有劝人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一一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是,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他。——摘编自《教育与女性》材料三 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摘编自《女子世界》(1907 年 7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6 分)(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4 分)(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 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10 分)参考答案 (1)新气象:妇女摆脱了缠足陋俗的束缚,接受新式教育。成因:报纸的宣传,新式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2)倡导实业,救国救民,注重社会责任感。(3)经济观念:重视女子就业。教育观念:重视女子教育。社会观念:重视文明进步。审美观念:提倡自然清纯之美,反对矫揉造作。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辫发,先不剃头,又长起上唇之须。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摘编自陆灿《逃亡之孙公》材料二 12 月 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7——摘编自《大公报》(1911 年 12月 17日)材料三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摘编自《经典悦读·志传篇》(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孙中山、袁世凯剪辫子的直接目的,并由此概括近代中国剪辫运动的基本特征。(8 分)(2)根据材料三,回答辜鸿铭为什么会被称为“狂儒”。(4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心中“无形的”“辫子”难以剪除的政治原因。(8 分)参考答案 (1)直接目的:孙中山出于政治逃亡的需要;袁世凯美化自身形象,制造反对专制、拥护共和的假象。基本特征:带有明显的反清政治色彩。(2)原因:敢于在全新的政治时代仍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敢于以别出心裁的形式来警示国人,唤醒国人。(3)原因:辛亥革命不彻底;长期专制制度的影响和束缚;帝国主义的干涉和阻挠;顽固势力的强大等。1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A.断发易服 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 D.白话文风行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革命色彩,故 A 项正确;婚礼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故 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故 D 项错误。答案 A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 “伤心”无法“碧眼”是典型的崇洋心态的写照,故选 C 项。答案 C3.沈阳的锦绣春、海天春“专办英法大菜,各种点心、洋烟、洋酒一概发售”。上述现象在东北地区出现应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营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使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活开始出现西化的现象。答案 B4.近代《青浦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2解析 材料中男从事“鬻贩”,女从事“纱丝”,反映了近代工业兴起,而“奢华渐启”“礼教鲜存”反映了传统礼教思想遭受冲击,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救亡图存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危机,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礼教束缚妇女”,故 C 项错误。答案 D5.“废止缠足”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政治派别是( )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解析 在近代中国,“废止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19 世纪末,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首先提出了不缠足的主张。答案 B6.“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解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这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 B 项。答案 B7. 导学号 342240371985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C.在农村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解析 统购派购与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计划经济,后者是商品经济。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周景勋上张之洞论铁政书》(1893 年)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摘编自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同。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心理;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1862 年 6 月 26 日,《上海日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 从题目材料提供的广告可以看出,在 19 世纪 60 年代的上海,多种外国货已在上海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促进了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答案 C2. 导学号 34224038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4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解析 题干中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过渡出现的,故选 B 项。答案 B3.20 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 )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解析 根据“20 世纪初”“新制初更阳历年”“三民对五权”,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可知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4.“命令官府焚毁刑具,禁止刑讯;整顿吏治,严禁违法乱纪;革除‘大人老爷’的称呼……禁止缠足、赌博、种植和吸食鸦片。”发布上述命令,促进近代中国社会风尚出现重大变革的是( )A.晚清政府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C.南京国民政府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解析 根据“焚毁刑具”“革除‘大人老爷’的称呼”等信息可判断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答案 B5.1897 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当时上海某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5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评论可知,当时上海舆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认同,但并不能说明政府赞成、人们基本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故选 D 项。答案 D6.20 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解析 20 世纪初,“婚姻自由”是一种时尚,但还没有普及,所以成为普遍时尚有夸大的成分,A 项错误;材料与“民生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婚俗中西合璧”,而是体现了对新式婚嫁习俗的赞美,对旧俗的抨击,所以 C 项错误,D 项正确。答案 D7.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故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20 世纪 20 年代的成都,妇女的发型体现了现代潮流,而成都警察厅通令要进行惩罚是因为妇女发型的变化“伤风俗”,即冲击了旧习俗。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C8.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衣食住宿 68 23书籍教 23 326育娱乐享受 9 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 题干中傅斯年的观点是只根据材料得出相关结论,对材料的内容不延伸。吴虞在成都的消费,衣食住宿占了消费总额的大部分,而他在北京的消费,娱乐享受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C9. 导学号 3422403920 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B.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C.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面上看是中国百姓排斥西方工业文明。结合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现实,可知当时的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外民族矛盾尖锐,百姓排斥工业文明,是抵抗西方侵略的反映。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10.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辛亥革命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变化”是什么,然后再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清末和民国初年”,设问角度“根本原因”。“变化”是指女子从“恪守‘三从四德’”7到拥有一些权利。四个备选项都是导致“变化”的原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答案 D11.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B.改革开放的促进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受西方学术影响”可知,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样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由此可见,正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史学研究开始转型。故 B 项为最佳选项。答案 B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申报》(1873 年 4 月 7 日)材料二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申报》(1892 年 1 月 18 日)材料三 风俗之靡不自今日始矣,服色之奢亦不自今日始矣。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近今风俗之侈靡日甚一日,较之三十年前已有霄壤之别。——《申报》(1894 年 3 月 16 日)(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材料一中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8(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 (1)变化:从重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2)原因:开辟通商口岸;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3)风气:尊卑失序,不念故旧,以钱衡人,崇洋,奢侈。(4)影响:有利于冲击旧的社会风气,但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13.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材料二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1990 年,共建了 102 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 121 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化,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参考答案 (1)大家庭解体,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2)转变: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在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国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9(3)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1第 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1867 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道:“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阻力解析 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交通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清廷都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因素,故选 D 项。答案 D2.1882 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解析 电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其禁乃开”说明电的应用已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答案 C3.据记载,1888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便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2解析 慈禧太后的做法说明她非常讲究封建等级秩序,她害怕近代科技的应用会破坏封建等级制度,这充分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是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迟滞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 B4.下图是吴淞道路公司于 1876 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解析 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国人的观念发生变化,但不是彻底改变,故 B 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 C 项正确;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答案 C5.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做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 ( )A.服饰 B.发型C.交通工具 D.建筑装饰风格解析 黄包车是近代从外国传入的,故 C 项正确;图片上的服饰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 A 项不正确;图片上人物的发型也属于传统发型,没有体现近代气息,故 B 项不正确;图片上没有看出建筑装饰风格,故D 项不正确。答案 C6.盛宣怀曾上疏介绍某种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他所介绍的发明是( )3A.火车 B.电话C.电报 D.轮船解析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说明他所介绍的是通讯方面的发明。电报需要“译录”,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7. 导学号 34224040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在《论电报》中指出:“夫世之至神至速,倏去倏来者,盖莫如电。藉电以传信,则其捷也可知。……今泰西各邦……无论隔山阻海,顷刻通音,诚启古今未有之奇,泄造化莫名之秘。”这反映出他已认识到( )A.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源B.发展电讯事业的重要性C.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D.抵制外来侵略的迫切性解析 郑观应在其论断中,较为客观地阐述了电报的作用和价值,这反映出他已经认识到近代电讯事业的重要价值。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清廷决定恢复从山海关至沈阳的关外段铁路工程,并先完成锦州段工程。当时有关官吏,因恐怕雇佣外国工程师勘测线路会激起民变,故不得不起用詹天佑。于是,詹天佑被调任山海关至锦州段的驻段工程师。詹天佑负责主持锦州段铁路的修筑任务,其工程相当艰巨。它包括锦州铁路和营口支线两部分,前者沿线需建大小桥梁九十余座,线路还要跨越干柴岭山沟;后者沿途地势低洼、水质含碱量大,不宜饮用和做机车用水,为此,需建数座水塔和蓄水池。詹天佑精心勘测筹划,日以继夜,深入工地,指挥修筑。工程虽然艰巨,但进展较快,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关外铁路通车至锦州,次年通车至大虎山,营口支线也全部通车。正当此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关内外铁路被英、俄两军占领而被迫停工。——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说明詹天佑在铁路修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重大困难,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参考答案 (1)克服的困难: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内外压力。品质:不畏困难,勤于思考,身先士卒,平易近人。(2)封建政府的腐朽;帝国主义对中国路权的争夺;技术手段的落后等。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41.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解析 从材料“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可以得出城乡思想观念的不同,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答案 B2.1867 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办电线、铁路,则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舟、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民之附和洋人者行之,亦以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地认识到( )A.外资入侵的危害性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侵略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重要表现,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材料中曾国藩只看到了近代交通通讯带来的灾难,没有看到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故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3. 导学号 34224041 在对开平煤矿的开发进行规划时,唐廷枢建议李鸿章:“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煤之利……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其建议反映出( )A.朝野上下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已达成共识B.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铁路建设的序幕C.洋务运动使人们对近代交通有了新认识D.近代铁路建设关系到洋务运动的成败解析 唐廷枢的建议反映出,他已经认识到开平煤矿的开发必须同铁路建设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开平煤矿取得较大的利润。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C54.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 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解析 从材料可知,即使在丧权辱国的晚清时期,我国的海洋事业也在艰难推进,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逐步加强,开发利用海洋也在发展。答案 C5.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双轮驰”“车舟载离别”“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根据这些关键词,可知近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选 B 项。答案 B6.观察下图,本照片摄制于 1905 年,照片中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该照片反映出晚清( )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B.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C.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D.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解析 木制自行车的出现,说明人们对自行车这种新式的代步工具非常崇尚。6答案 B7.光绪十三年(1887 年)的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中说:“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以达矣。”这反映出当时( )A.电话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B.政府重视对通讯工具的革新C.新式通讯工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D.传授科学知识成为学校主旨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主要叙述了电话的好处,“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以达矣”,这说明文章的作者已经认可电话的作用,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答案 C8.1899 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A.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英国同步B.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C.中国仍处于向西方学习器物的阶段D.中国海军建设走在世界前列解析 英国刚刚建立无线电报站的同时,中国已进口了无线电报机,这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上与英国同步。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9.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 1864~1895 年中国 (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 1895 年《马关条约》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因此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减少,排除 A 项;中国最早的铁路出现在 19 世纪 70 年代,所以排除 C 项;19 世纪末列7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茶叶出口额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由于鸦片战争后列强逐渐垄断了中国的水运,致使领水外轮吨位逐年增长,故选 B 项。答案 B10.沈葆桢认为,铁路、电报“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 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民情”,即可得出 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B11.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 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题干材料中的“不分男女座”,这实际上打破了性别的歧视,客观上冲击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有利于社会风俗的进步。答案 A12. 导学号 34224042 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把……电报视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会‘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这表明( )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C.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D.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清政府上下都抵制在中国铺设电报线,认为电报对中国无用,这充分说明清朝官员的愚昧无知。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8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 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 1838 年,英国已拥有 500 英里铁路……到 1870 年,拥有 15 500 英里铁路。——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偈议。材料三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材料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的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1)根据材料一,分析 1830~1870 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认识。参考答案 (1)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的推广;铁路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2)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匮乏;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竞争和侵略。(3)加速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发展;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等。(4)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重大发展;民族独立是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是基础;近代列强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铁路建设要服务于国计民生。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材料 长期以来,分居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古老的驿站和民信局,不但速度慢,而且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给人们的联系带来了很大不便。近代邮政系统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1896 年,中国正式开办邮政,起初主要是在沿海城市,后来逐步向内地扩展。到 20 世纪初,国家邮政系统已在全国推广,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民信局和古老的驿站。1906 年 8 月,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其后邮政事业又有所发展。根据 1911 年底数据统计,各地邮政局所已达 6 201 处,收寄函件42.1 万件,收寄包裹 432.7 万件。另外,作为快捷便利的通讯联络手段,电报线路的建设已有相当规模,到 1908 年清政府邮传部将电报收归国有时,全国商办电报线计有 41 417 华里,地方官办电报线计有 49 480 华里,总计 90 897 华里;电报通讯机构遍及全国各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邮政电信事业发展更加迅速,到 2003 年末,中国的电话用户总数位居世界第一。(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近现代邮电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2)邮电和通讯事业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参考答案 (1)历程:驿站、民信局 ——国家办理邮政,使用轮船、火车运送邮件——后来出现自行车、摩托车、飞机等运送邮件——电报——电话。(2)好处:邮电和通讯事业的建立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并改变了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