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晋灵公不君,大义存心钅且 麑,一个历史风尘中匆匆而过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们却看到了他身上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在本来应该杀的时刻,他却没有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钅且 麑“退之”的根本原因。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 不只是钅且 麑,还有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的配角,却在左右着历史,左右着现实,左右着
2、未来。,扪心自问,你是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再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抱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呢? 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钅且 麑之死于今,也绝不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找到现实腐化中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
3、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所记载的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它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是我国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史记问世以前我国最重要的史书。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
4、、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当代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曾说过,左传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准。,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左传善于用简练精当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和记述事件,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细节描写尤为出色;长于描写战争,且极富变化;善于记言,无论是大臣的谏说还是行人辞令(外交辞令)都描摹精当,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左传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曲创作有深远的影响。,2.背景资料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
5、文公之孙。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包括三位只出场一次的武士钅且 麑、提弥明和灵辄,也都写得光彩照人。,3.文化常识 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
6、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据说来源于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1.易误读字,自主学习, , ,2.通假字,辟,同“避”,寘,同“置”,放置,溜,通“圉”,这里指屋檐下,阙,通“缺”,过失,反,通“返”,竟,通“境”,边境,3.一词多义,犯错,超过,走过,经过,责备,探望,过分,过于,住宿,留下,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安置住宿,筑舍定居,担忧,忧患,灾祸,得病,忌讳,厌恨,逃跑,使灭亡,通
7、“无”,没有,疾病,担心,忧虑,困苦不堪,丢失,丧失,给,给予,和,同,参加,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结交,亲附,4.古今异义,记事的原则,不守信用,不合礼法,古代官职名,5.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行君道,名词作动词,犯错误,名词作动词,发出唤狗的声音,使动用法,使喝,给喝,使动用法,使吃饭,使动用法,使避免,为动用法,为而死,意动用法,以为患,名词作动词,刺杀,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动词,住宿,6.文言句式,(1)判断句 董狐,古之良史也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贼民之主,不忠,(2)倒装句 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 宣子田于首山(介词结构后置) 其我之谓矣(宾语
8、前置) 有一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赵穿攻灵公于桃园(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 遂扶(之)以下 以(之)示于朝,7.名句集锦,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文本研读,【主旨归纳】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赵盾“为法受恶” 赵盾没有杀晋灵公却被史官董狐记录为“赵盾弑其君”。孔子虽然对他寄予同情,却也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这里的“法”即“书法”,也就是史官记史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史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相,其
9、标准是当时普遍认可的礼。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要点解析,则君臣之义未绝。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反不讨贼”,他回来后没有讨伐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他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带兵讨伐赵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成了赵盾的两大罪状,赵盾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1.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10、? 思路提示: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以下几件事上:“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把他的尸体放在畚中,还让女人拿着畚走过朝堂。“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 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文本探究,2.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11、的。 思路提示:第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第二,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虐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第三,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虐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也做到了养民以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第四,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人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时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第五,董狐
12、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惋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春秋说赵盾谏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得还不够!这是名分所在!董狐也尽了臣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3.晋灵公派遣钅且 麑杀赵盾,钅且 麑被赵盾的“忠敬”感化后触槐而死,其死前的内心独白作者是从何得知的?你怎样看待这种“笔法”? 思路提示: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做“悬揣”,就是“想当然”的意思。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
13、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原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遥体人情,悬想时势”,换句话说就是“想当然”。而这种“想当然”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这种情况在左传中还有很多。因为它符合人物的性格,可以合理解释结果,所以读者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一种历史“带入感”,感到真实可信,感染力很强。,1.东道主 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的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方道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肆其西封 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是说晋国
14、不知满足,往东向郑国扩展疆界,想向西去开拓疆土。今成语“肆其西封”谓任意侵略。,3.退避三舍 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及瓜而代 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5.言归于好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归于好:彼此重新和好。 6.魑魅魍魉
15、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7.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指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8.外强中干 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形容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9.表里山河 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山:太行山。河:黄河。泛指外有河内有山,地势十分险要。
16、,10.厉兵秣马 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指做好战斗准备。 11.余勇可贾 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勇。”还有剩余的勇力可以卖给别人,即尚有余力可使。,12.灭此朝食 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意思是等待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形容斗志坚决,急于求取胜利。 13.困兽犹斗 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 14.风马牛不相及 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言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
17、失至对方地界。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15.剑及屦及 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春秋时楚庄王派往秦国的使臣申舟路过宋国时,被宋人所杀。楚庄王急于出兵给申舟报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的人追到寝门的通道,奉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后用以形容行动坚决迅速。,16.鞭不及腹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原意是鞭子诚然很长,也不能打到马肚子。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17.城下之盟 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18、 18.尔诈我虞(尔虞我诈) 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原意是我不欺骗你,你也用不着防备我。后指互相猜疑,互相欺骗。现指彼此互不信任,玩弄欺骗手段。,19.贪天之功 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原意是把天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后谓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算到自己身上。 20.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席:铺垫用具。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意谓节俭。 21.一之谓甚(一之为甚) 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错误,已经过分了。表示不可一错再错。,22.假途灭虢 僖公五年载: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去灭虢,晋灭虢后,在归途中又灭了虞国。后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的计策为假途灭虢。 其他还有骄奢淫逸,众叛亲离,大义灭亲,唯命是听,居安思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