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第17课 原毁.ppt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735960 上传时间:2018-08-2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第17课 原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第17课 原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第17课 原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第17课 原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第17课 原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唐宋议论文,第17课 原 毁, 文本导学, 学后自评,内容索引, 文本导学,1.通假字 (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同 , 。 (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同 , 。 2.古今异义 (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_ 今义:_,1,“惧”,害怕,“悦”,高兴,一般人。,大家,许多人。,(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古义:_ 今义:_ _ (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古义:_ 今义:_ (4)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_ 今义:_,虽然如此。,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曾经试验。,

2、试验,试。,有技能的人。,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某些手工艺工人。,3.一词多义,(1)病,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_ 亮疾病,卒于年:_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_,(2)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_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 素善留侯张良:_,缺点,患病,担心,擅长,好事,交好,(3)乃,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_ 圣主乃吾辈共事之主:_ 家祭无忘告乃翁:_,(4)其,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_ 去其不如周公者:_,却,是,你的,他,那些,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故人乐为善:_ 详,故人难于为善:_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 己未有善:_ 即其新

3、不究其旧:_,好事。,好事。,好事。,长处。,现在;过去。,(2)形容词作动词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_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_ (3)名词作状语 早夜以思:_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_,擅长。,擅长。,从早晨到夜里。,对外;对内。,5.文言句式 (1)外以欺于人:_ (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_ (3)懦者必说于色矣:_ (4)而以圣人望于人:_ (5)某良士,某良士:_,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6.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译文:_ _ (2)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译

4、文:_ _ (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_ _,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一、结构图解,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古之君子)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今之君子),对比,原毁,揭示原因挖掘根源 提醒注意写作目的,二、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对己待人的对比,写出了作者对当时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批判,既是对社会风气的谴责,又是为自己受压抑鸣不平。,1.吴楚材在

5、古文观止中评价原毁曰:“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请结合本文的脉络理解这句话。,3,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躬自厚薄责于人树起丰碑。“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点明“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答案,2.除了对比外,文中还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手法,请将其找出来

6、,并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排比:第三段中的几个“不然不然不若是”的句子形成排比。 作用:加强了推断的语气,将今之君子的丑恶嘴脸揭露出来,使文章更有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 反问: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作用:小结前文,加强语气,句式相似,形成呼应关系,使论证更加有力,文章更加严谨。,答案,3.在“责己”和“待人”两个方面,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着毁人扬己的现象,你觉得韩愈的分析是否有道理,谈谈你的看法。,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毁人扬己的现象,有的人喜欢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总觉得自

7、己了不起,一旦看到别人超过自己,要么是恶语中伤,要么是怒形于色,不是首先去找自己的缺点、问题。韩愈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答案, 学后自评,1.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B.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C.青雀黄龙之轴 D.得吾说而存之,1,答案,解析,A项“说”同“悦”。 B项“懼”同“惧”。 C项“轴”同“舳”。,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B.将有作于上者 C.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D.多才与艺人也,答案,解析,有作:有所作为。“众人”、“尝试”、“艺人”均属于

8、古今异义词。,3.下列各句中,“善”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勿以善小而不为 B.能善是,是亦足矣 C.素善留侯张良 D.故人乐为善,答案,解析,A、D两项“善”为“好事”。 B项擅长。C项交好。,4.下列加颜色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早夜以思 A.外以欺于人 B.即其新不究其旧 C.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D.非精言之能恶,答案,解析,A项与例句为名词作状语。 B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C、D两项为形容词作动词。,5.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而以圣人望于人 A.内以欺于心 B.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C.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D.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答案,解析,A项和

9、例句为状语后置句。 B项为判断句。 C项为省略句。 D项为被动句。,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

10、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6.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群众,大家 B.吾未见其尊己也 尊:尊重 C.怠者不能修 修:进修,要求进步 D.将有作于上者 作:作为,

11、答案,解析,众人:一般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解析,B项代词,的人。 A项连词,和/名词,党羽、朋友。 C项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项介词,在/介词,对。,A.,怠与忌之谓也 必其人之与也,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B.,懦者必说于色矣 怠者不能修,D.,强者必怒于言 尝试语于众曰,8.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 举其一不计其十 以圣人望于人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强者必怒于言 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懦者必怒于色矣 A. B. C. D.,答案,解析,都是以作者

12、自身的经历作例证,得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 是今之君子责人的态度。,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们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答案,解析,应是“国家差不多就

13、可以治理好了”。,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译文:_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_ _,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生怕别人有所造就。,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原道(节选) 韩 愈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

14、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刑、乐、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15、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1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诸夏之亡 亡:灭亡 B.郊焉而天神假 郊:祭祀(天神) C.择焉而不精 精:精当 D.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火:用火烧,答案,解析,亡:无,没有。,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与作者所主张的“道”相一

16、致的一组是 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A. B. C. D.,答案,解析,是作者揭露佛老之学的祸患, 是当时人们对佛老之学的错误做法。,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极力推崇儒家道统,反对佛、老之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B.文中阐明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批判佛老之学,强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C.本段选文分别从仁、义两个方面定义了作者所尊崇的“道”。作者认为这种“道”从尧

17、至孟子代代相传,孟子死后便失传了。 D.本文句式灵活多变,议论风发,气势磅礴,代表了韩愈的议论文风格。,答案,解析,选文从仁、义、道、德四个方面定义了作者所尊崇的“道”。,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译文:_ _ (2)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译文:_ _,作为儿子而不把他的父亲当父亲,作为臣僚而不把他的君主当君主,作为百姓而不致力于自己的本业。,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措施。,参考译文,(3)然则如

18、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译文:_ _,既然如此,那么怎么做才合适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参考译文 现在那些修身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毁弃伦理纲常,作为儿子而不把他的父亲当父亲,作为臣僚而不把他的君主当君主,作为百姓而不致力于自己的本业。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现在,却把异族的佛法置于古代圣王的教导之上,这和让大家都做夷狄又有多少差别呢! 我所谓先王的教导是指什么

19、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恰当地去实行称为义,按照仁、义的原则去做就是道,内心具备完美的修养,不需,要外力的支持和帮助叫做德。古代圣贤的著作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他们的方法是制礼、定刑、作乐、施政;他们治理百姓分士、农、工、商;他们确立的地位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他们让人们穿的衣服是麻布、丝绸,他们教人们建造的居处是宫室、房屋,他们给百姓吃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他们传布的道理容易明白,他们实施的教化便于通行。因此,自己奉行先王之教诲,境遇便会顺利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措施。

20、因此,活着感到心满意足,死时也得到善终。祭祀天神则天神降临,祭典祖庙则先人的魂灵也会乐于享用供品。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就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尧将这个道传给舜,舜将这个道传给禹,禹将这个道传给汤,汤将这个道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人。只有荀子和扬雄,有所择取然而并不精当(这是针对荀子的言论而说),对儒家学说论述过于简略还欠详细(主要是针对扬雄)。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在具体事务中能够得到推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这个道在他们的学说中能够得到弘扬。既

21、然如此,那么怎么做才合适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民房。倡导发扬先王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使鳏夫、寡妇、孤儿、老人、残疾人、病人都能得到照养,这样做大概也就可以了。,(2010湖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原 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

22、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3,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

23、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24、,15.对下列语句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同“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答案,解析,鄙:鄙陋,浅陋。,1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不幸一水旱, 则相枕为饿殍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 B. C. D.,答案,解析,说的是国家罢兵日久,士兵骄惰的情况。 是凶年征兵的惯例及标准。 是作者对不事农业的评价。,17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答案,解析,雇请他人来背军粮的原因不是因为士卒老迈,而是因为士卒骄惰。,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译文:_,答案,解析,簿书:官府的文书、档案,在句中作动词,整理文书。听断:判决、判断,指处理政

26、务。,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文:_ _,督:督促。被动句式。,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使用的人,也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答案,解析,(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译文:_ _,答案,解析,苟:暂且,这里理解为“只是,仅仅”。能直译的地方尽量直译,做到“信、达、雅”。,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窃取食物了。,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国家政策制订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敢轻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到有人谈论农

27、业生产的事情,就一起讥笑他说:浅陋无知啊。只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把致力于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的原因,是没有推究政治治理的本末呀。只知道从事农业生产而不知道节约用度来爱护百姓,是没有完全掌握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转移用度来互相救济。在下者(生产时)勤勉尽力,在上者使用物资节约有度。百姓不保留自己的力气,,国家不过度地浪费。统治者爱护百姓,百姓供给统治者(物资),使双方都不困顿。一个人的力量,督促他一定要尽其职守;一天的用度,约束他一定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的粮食,供给官府和百姓同食,还常常有盈余。所以三年就能节约出一年的粮食

28、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使用的人,也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一年的粮食供给官府仅够,而百姓自己的粮食仅够吃几个月。更有甚者,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就要吃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或者采集橡树的果实、存储菜根来挨过冬春。如果不幸遇到水涝干旱灾害,就相互枕着饿死在路边,这种情况真是可悲可叹啊!,国家休战三十三年了。那些曾身经百战的士兵老死将尽,后来的士兵未曾听过战鼓、懂得战阵。生于太平时期衣食无忧,那情势不能不骄纵懒惰。现在卫兵进入宿舍休息,不自己抱着东西而让人抱;禁兵运粮,不自己扛而雇人扛。他们骄惰到这种程度,怎么肯冒着辛苦来战斗呢?如果让士兵耐得住辛苦能够战斗,即使是耗费农民

29、(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空有为士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骄纵懒惰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体高大强壮的农民都在田间(劳作),农闲时就以战斗之法训练他们。现在却大不相同,一遇到荒年,州郡官吏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并且健壮的人,招他们做禁兵;其余那些不够高大稍稍怯弱的就,登记在册招为厢兵。官吏招收士兵多的就有赏赐,而老百姓在穷苦困厄中争着投奔他们。所以一经历荒年,那留在田地里的只有老弱者。而官吏却说:如果不招收他们当兵,就担心他们做贼。唉!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窃取食物了。古代身体高大强壮的让他们耕种,而老弱者游荡懒惰;现在身体高大强壮的游荡懒惰,老弱者留守耕种。反差多么大啊!可是,尽力在田间耕作的百姓,有时不免吃猪狗吃的食物,可是一旦做了和尚、士兵,就终身安逸享受丰厚的待遇,那么,种田的百姓不能不一天一天地减少。所以说,有诱惑百姓(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呀。,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