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类型【KS5U解析】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 文档编号:1735688
  • 上传时间:2018-08-20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58.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KS5U解析】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资源描述:

    1、信阳高中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二)历史试题1. 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历史材料 出处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 ,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 ,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汉书儒林传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 5000 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 礼记 孝经 医书 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A. 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B. 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C. 汉代“四书”地位超过“ 五经”D. 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答案】B【解析】从材料“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 ,终不见仁义”“忠臣孝

    2、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悼亡赋 易经 礼记 孝经 医书 论语 ”中可以分析出,汉代皇室比较重视儒家思想,平时注重儒家教育,故 B 项正确;A 项只符合汉书武五子传 ,排除;“四书”出现于宋朝,故 C 项错误; D 项不符合“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排除。2.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答案】C【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

    3、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 正确;A 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 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 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3. 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B. 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C. 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 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的缺乏是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治者的态度、社会需求

    4、和科技发展基础,故 ACD 项排除。4. 近代西方思想家鼓励各种社会团体结党营私、互相制衡,以此减少权力的滥用。晚清学者在介绍西方政治理论时却强调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这种差别说明近代中国A. 皇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B. 解决民族危机成为迫切任务C. 各种政治力量更为团结D. 保留君主制度符合时代需要【答案】B【解析】晚清人士倡导“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故 B 正确;A 与材料中内涵相反;C 中各种力量团结说法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包保留君主制,故 D 错误。5.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

    5、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 ”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A.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B. 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C. 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D. 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 ”表明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是革命阶级,这样就扩大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础,并发展了列宁的思想,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说明 A 项错误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 “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 。6. 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B.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C.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D. 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答案】C【解析】材料“早已存在的商法”“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 ”“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

    7、正义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逐渐形成了一套与市民法平行的、用于调整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相互之间民商事关系的法律体系,这就是万民法,因此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的需要,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平等”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立法,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万民法的来源,故 D 项排除。点睛:材料“早已存在的商法” “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 “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说明了万民法的来源;从中分析出答案。7. 以下为 1794 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 “法律是什

    8、么?”人们问。罗回答:“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 ”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 ”这突出反映了A. 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B. 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C. 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发展D. 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公民不遵守法律的游行行为。可见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罗伯斯庇尔只是引导公民要遵守法律,排除 C;主权在民是对主权在君的否定,但民主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法律,排除 D。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真正的扩展 法国大革命8. 弗洛伊德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

    9、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就是说, “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A. 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B. 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C. 导致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D. 开启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次打击”是指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材料中“第二次打击”是指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故 A 项正确;B 项是 A 项

    10、的具体表现,排除;C 项说法错误,错在“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D 项符合“ 第一次打击” ,排除。9. 1873 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 年 5 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这表明A. 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B. 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C. 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D. 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议会,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资产阶级自由派担心该法案会损害言论

    11、自由,所以没有通过,这就表明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 A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 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0. 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总统行政权力增强B. 福利政策已深入人心C. 对苏联威胁的担忧D. 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答案】A【解析】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促使总统权力的增大, “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说明总统行政权力的增强,故 A 正

    12、确;此时美国还没有全面实施福利制度,故 B 错误;苏联威胁属于国家事务,与材料中总统选举标准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错误;凯恩斯主义渐趋失灵时20 世纪 70 年代,故 D 错误。11. 1955 年 3 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A. 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B. 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C. 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D. 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答案】D【解析】从材料“1955 年 3 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

    13、知,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经济的活力,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错误,错在“摆脱” 。点睛:从材料“1955 年 3 月” “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中判断出是赫鲁晓夫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12. 2017 年 12 月 21 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 128 赞成、9 票反对和 35 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 世界经济政治

    14、秩序日趋合理C.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D. 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答案】A【解析】材料“决议草案最终以 128 赞成、9 票反对和 35 票弃权获得通过”反映出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 A 项正确; B 项说法错误,错在“日趋合理” ;C 项包含在 A 项之中;D 项不符合史实,联合国的职能没有发生改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 ,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

    15、 30 余处,总督 10 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

    16、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答案】 (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

    17、区。(2)相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三司互不隶属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司的事权特点、行政效率低下、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原因。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辖区不定等方面分析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

    18、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机构改组、行政效率等方面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从中央集权、新政改革等方面说明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制度、行政效率等方面回答其产生的原因。【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设问关键信息“原因及其特点、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清朝政治制度与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与特点入手,即可逐一规范作答。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时间 政治 经济 思想19 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

    19、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影响。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19 世纪下半期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断思想发展。20 世纪初期(至 1912年清朝结束)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同盟会成立;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爆发。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清末新政。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

    20、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并全面发展。阐述:经济上: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些均推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思想上: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派主张商战和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代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这些均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开始进行制度变革的尝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建

    21、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材料反映的是 19 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首先从表中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观点,比如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化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两汉律令极为烦杂,魏时已加改革,但还不够简括。司马昭集羊祜、杜预等名儒重臣十四人,删改魏律,去其苛秽,存其清约,订定新律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二万七千六百余字。律与令合二千九百二十六条,十二万六千三百字。又从令中划分出条例章程,称为故事,各归本官府执掌。二六八年,新律修成,晋武帝令抄录死罪条目,在亭、传(旅舍)悬挂,使人民知所趋避

    22、。从汉律令和说解七百七十三万字省约到十二万字,在法律编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人民生活上,减轻动辄得罪、轻重无准的威胁。久经丧乱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才有可能来恢复社会经济,补救战争的创伤。 晋书食货志说,太康年间, “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安其业而乐其事” ,自东汉末大乱以来,这算是一个难得的光明时期。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晋武帝法制改革。【答案】 (1)背景:两汉和魏时律令不够简括;西晋初立,政局尚未稳定;人民久经战乱渴望稳定;长期的战乱导致经济凋敝。(2)评价:它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有助于恢

    23、复社会经济,补救战争的创伤:晋武帝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律令,加强了对司法的控制。【解析】依据材料中“两汉律令极为烦杂,还不够简括”并结合西晋初期政治局势以及经济发展回答。依据材料中“有可能来恢复社会经济,补救战争的创伤”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法制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司法管理”等角度思考回答。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45 年 9 月 11 日,麦克阿瑟下令逮捕以东条为首的包括珍珠港事件时整个内阁成员的 39 名战犯嫌疑人。11 月 17 日,日本政府被命令逮捕并移交包括荒木贞夫、本庄繁等 11 名主要战犯嫌疑人。这些人被认为对 1931 年、1937 年、1941 年侵

    24、略事件负主要责任,他们和之前已被捕的以及将要被抓捕的那些人将受到国际法庭的审判。东京审判是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性质在法律上的确认,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这样的认识、坚持这样的立场。从美国的角度看,试想那些战犯如果没有受到正义审判,那么他们统治日本这个国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就将难以继续维持,而恰恰是他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不仅祸害了邻国,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遭到自已人民的唾弃,才致使他们陷于非正义、不合法的地位。摘编自张郭美国外交档案中有关东京审判的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45 年东京审判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45 年东京审判的重大

    25、意义。【答案】 (1)背景:波茨坦公告发布;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中国等受害国政府和人民的期待等。(2)意义:维护了国际公平正义;宣告了日本对中美等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奠定了战后亚太秩序的法理基础;奠定了美国战后独占日本合法性的基础;有利于二战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等。【解析】(1)从材料“1945 年 9 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波茨坦公告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后日本的情况、受害国人们的期待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从材料“东京审判是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性质在法律上的确认”“从美国的角度看,试想那些战犯如果没有受到正义审判,那么他

    26、们统治日本这个国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就将难以继续维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经历也说明了林语堂在文学创作、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已为世人认可。编译古诗文在林语堂的创作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译作曾专门结集为古文小品译英出版,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提出字译与句译说,并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翻译不能以字为主体,而只能以句为本位。高健在翻译与鉴赏一书中写道,我们从林语堂那里所能吸收到的,应是那种种的“情趣、意趣、诗趣、活趣、天趣、逸趣、雅趣与野趣” 。林氏

    27、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作为一种艺术。林氏正是秉持这种工匠精神,雕琢出众多传世佳译。林语堂指出, “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 。陈平原在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中指出:“林语堂艺术思想四个支点(非功利、幽默、性灵、闲适) ,借助于道家文化,才真正汇为一体” 。摘编自胡玉岩、蒲瑶林语堂译笔下的古典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翻译家林语堂的主要翻译特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语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答案】 (1)翻译特色:力求地道的句译原则,以趣为魂的审美偏好;以翻译为艺术的工匠精神;平易典雅的中国气质等。(2)杰出贡献

    28、:学贯东西,增进了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知;以一种自信、平等的态度向西方积极传播古典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团体组织,提升了中国文化影响等。【解析】(1)从材料“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翻译不能以字为主体,而只能以句为本位”“情趣、意趣、诗趣、活趣、天趣、逸趣、雅趣与野趣”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作为一种艺术。林氏正是秉持这种工匠精神”“林语堂艺术思想四个支点(非功利、幽默、性灵、闲适) ,借助于道家文化,才真正汇为一体”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林语堂学贯东西,增进了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知;以一种自信、平等的态度向西方积极传播古典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团体组织,提升了中国文化影响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KS5U解析】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73568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