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氏家乘第二编 蒙氏渊源第一章 蒙氏家族探源第一节 蒙姓渊源蒙姓得姓历史悠久,距今约 5000 年的历史。蒙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较有影响的一些大多由地名或国名、山名而来。蒙姓源自蒙双,始祖高阳氏。蒙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志姓氏篇 。据资料记载,蒙姓主要有以下几个历史来源:第一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上古时候,人文始祖黄帝是著名的氏族联盟首领,他的一个孙子叫做颛顼,后来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即“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据路氏疏仡(ge,yi)记 、 元和姓纂 、 姓氏考略 、 姓源所载,在夏王朝的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高阳氏的后
2、代分封于蒙双城(即庄周所居之地,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蒙阳县西南) ,为诸侯蒙,春秋鲁邑,其后代便以国名为姓,称蒙双氏、双蒙氏,后简改为单姓蒙氏和双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尊高阳氏为得姓始祖,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 姓纂云:高阳后,封以为蒙双,有蒙氏、双氏。罗泌云:颛顼之后有蒙氏。第二个渊源:出自周朝掌管蒙山之官东蒙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实行分封制。朝廷在当时蒙山颛臾国(在今山东沂蒙地区,蒙阴县南)设立祭坛,替周天子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管理蒙山、主持祭祀蒙山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
3、姓蒙氏、东氏、山氏,世代相传至今。据风俗通 、 通志氏族略记载:东蒙主以蒙山为氏,蒙山氏之后有蒙姓。秦有将军蒙骜,生武,武生恬,皆仕秦。第三个渊源:唐代开元年间赐南昭王皮逻阁姓蒙,名归义,唐时封为云南王,为父子联名,哀牢之后代,居于蒙舍州,其后裔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等地(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后裔子孙多以原国名“大蒙国”为姓氏,称蒙氏,世代相传至今。第四个渊源:以食邑为姓。据路氏所载,楚国有人以蒙(今湖北荆门西之蒙山)为食邑(楚大夫食采) ,后来也以蒙为姓,从而成为另一支蒙姓人。(据元和姓纂记载,时间在夏初) 。第五个渊源:出自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始祖原为福建黄连镇的巫罗俊。明
4、洪武年间,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在广东兴宁为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长河堡西山定居,生子巫万承(蒙万承),遂改为蒙氏,世代相传至今,并以将其正式定入八修“昌远堂”蒙氏族谱中。巫万承(蒙万承)生三子:蒙念四郎、蒙念五郎、蒙念六郎。第六个渊源: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数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流中被同化,随汉族习惯来命姓,这种情形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变姓” 。蒙姓同其它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其它民族的血液。元朝时,蒙古人统一中国,由于一些原因,有不少人改姓蒙古(复姓蒙古氏) ,后来随着元王朝败退漠北以及时间之推移,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这些蒙姓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北京
5、、河北等地。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蒙古尔济氏多冠以汉姓为蒙氏、孟氏。今壮族、苗族、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蒙氏,世代相传至今。蒙氏的由来,综上所述,有多种说法:一说源自高阳氏,为颛顼后裔;二是以官职命姓;三是赐姓;四是由食邑为姓;五是由复姓过渡而来;六是改姓而来。第二节 蒙姓始祖蒙姓始祖据记载主要有高阳帝、蒙双、东蒙主、巫万承(蒙万承)等。高阳帝: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仡记中记载,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 4500 年
6、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即“五帝”中的颛顼。蒙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陇东和宁夏西部一带。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东蒙主:周朝时,负责蒙山(今山东沂蒙地区,蒙阴县南)祭祀,后人以蒙为姓。蒙万承(巫万承):明洪武年间,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兴、巫贵兴、巫宁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远县长河堡,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 1385 年)参与兴宁户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贵兴、巫必子,逃往江西安远县长河堡,所遗田产尽粥,用费结绝军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 年)巫发、巫成、巫新拆立
7、民户各当差。巫贵兴,字法贵,迁江西安远县东营脑(现属于都县盘古山镇人和村),生子巫万承,从此隐姓埋名改姓为蒙氏。巫万承(蒙万承)生三子:蒙念四郎、蒙念五郎、蒙念六郎;蒙念四郎迁广东省仁化恩村,其裔有居海南岛、香港等地。蒙念五郎传至三十一世蒙信立、蒙信可迁江西南康龙华乡上下蒙村。蒙信举仍居于都人和村,蒙念五郎之后裔有迁宁都县赖村乡蒙坊,广州市城内外和汕尾等地。蒙念六郎则迁广西各县、市。蒙归义:系承哀牢氏,为南诏王。初名皮罗阁,开元年间赐姓蒙。第二章 繁衍播迁根据史料记载、祖谱记录、近人研究,一致认为:中国蒙氏“得姓于山东,发族于安定” ,后播撒至全国各地。澍按:楚齐皆有蒙氏,楚有蒙谷,齐之蒙氏后
8、仕于秦。第一节 上古时期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 4500 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黄帝轩辕氏的嫡孙颛顼被封在高阳,号称高阳氏。高阳氏的后代封在蒙双(即庄周所居之地,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古属山东) 。奴隶社会末期,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实行分封制,将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封他们为诸侯让其建立相对而忠于周王室的国家,称诸侯国,国君拥有行使当地军政大权及祭祀天地山河社稷宗庙之权力。当时山东境内东蒙山下的颛臾国国君被封为“东蒙主” ,即祭祀东蒙山的主祭人。从西周初年起到战国初年止,历代颛臾国君世袭东蒙主长达八
9、百年之久。颛臾人因此把蒙山之山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现山东蒙阴县是蒙氏发源地。据山东蒙阴县历史人物记载:秦朝名将蒙恬的故里是在蒙阴县城西南 7.5 公里处的边家城子村。1995 年 8 月,蒙阴县人民政府在联城乡树立了“蒙恬故里碑” ,在县城修建了“将军亭” ;2000 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在临沂广场为他树立雕像,列为临沂“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如今,沂蒙大地已有许多用蒙恬命名的街道、厂家和商品。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蒙氏发源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却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可见其进行过大范围的迁徙。源自高阳氏之后的蒙姓,历时光飞逝,传至春秋时,由于其他源流的蒙姓加入,已散布于今山东、河南、湖
10、北等地。战国时,山东一支蒙姓播迁陕西,这一支蒙姓从蒙骜起世代为秦之名将,蒙骜官至上卿,秦庄襄王时,骜率师攻韩、赵、魏,略取六十余城,威震天下。骜子蒙武与王翦破楚,杀项燕,虏楚王负刍,又平定楚江南地,降服百越之君。武子蒙恬、蒙毅均为秦之大将,尤以蒙恬最为声名显赫。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暴病死亡,秦朝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勾结伪造皇诏立胡亥为二世,杀死长子扶苏,此变故祸患株连到秦将蒙恬、蒙毅,二公皆蒙于难。蒙恬遇难后,子孙遂逃亡流散到江苏、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成都等地蛰伏,其间约有千年,这一段蒙氏历史史书少有记载。直到唐宋时期(距今约 1400 年) ,蒙氏子孙才逐渐复出或为官
11、或为商。又载,蒙恬遇难后,为了保存蒙氏一脉,蒙氏隐姓埋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公元前 207 年,秦二世亡后,战争连年不息。公元前 206 年,西汉始建,为求蒙氏宗族繁衍、立足于世。蒙姓除一部分仍在陕西一带外,其余迁入江西、山东、广西等省区。迁入广西的即与当地僮族融为一体,现在此区居住者,多为僮族。据广西之志记载,该地蒙姓颇为旺盛,渐成为当地望族;山东蒙姓亦不少,南下随军到贵州的亦有人在;陕西、甘肃、宁夏一带蒙姓人口较多,除大部仍以“蒙”姓外,为避仇家,亦有改姓“门”的。除上述几省区外迁入江西蒙姓也较多。蒙姓在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今宁夏固原一带,此后人丁兴旺,渐昌盛为当地之大家族,该地古属安定郡(宁
12、夏西部、甘肃平凉) ,故后世蒙氏有以安定为其郡望堂号的。明万历十六年(公元 1588 年)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编修杨起元撰的蒙氏源委引称:“汉灭秦,徙天下豪杰以实关中,而蒙氏徙焉,其后子孙,枝挻柯布,延蔓于江、淮、襄、汴、闽、蜀” 。这些记载了秦汉以后,蒙氏族人迁徙到中华大地,迁徙到岭南两广之地。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姓以安定郡为主源,逐渐播迁于北方诸省。第四节 唐宋元明清唐末五代时期,北方蒙姓有因避难、仕宦、谋生等原因,大规模南迁,播迁之安徽、江苏、浙江和湖南等地者。唐时南诏国(今云南大理一带)有蒙姓入迁中原以及四川等地。宋靖康之耻后,更加剧了北方蒙姓南迁的步伐。宋咸淳十年甲戌
13、岁(1275年)赐进士及第文天祥在宋朝蒙氏族谱序 (三修)中称:“秦宋子孙,棋布星列于江淮闽蜀之间” 。元时,蒙古人统一中国,不少人改姓蒙古,后来随着元王朝败退漠北以及时间的推移,不少人均改为单字蒙,这些蒙姓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地。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官场黑暗,战乱频繁,灾疫连绵,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元末的农民大起义主要战场在今华东、中南之地,百姓流离失所,蒙姓同其他姓氏一样避乱四迁,有进入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者。元延祐二年(1316 年)奉议大夫前同知道州路总管府事乙丑进士及第东圆吴桂发在宋朝蒙氏族谱序 (四修)中称:“逾岭而南,蒙为著姓,源于河东,支于汴襄粤
14、闽江淮之间” 。明初,山西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蒙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被分迁到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京、甘肃、陕西、安徽、湖北、湖南籍东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蒙姓播迁台湾岛。明洪武年间,巫罗俊之后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在广东兴宁为官,因犯案避难逃至江西于都长河堡西山定居,生子巫万承,遂改姓为蒙氏,叫蒙万承,世代相传至今,并以将其正式定入八修“昌远堂”蒙氏族谱中。巫万承(蒙万承)生三子:蒙念四、蒙念五、蒙念六。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于都蒙氏
15、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其族谱记载:“蒙万承生三子,蒙念五初徏广东番禺以及河南大草坊,后又徏会昌西山,最后徏至南康崇文堡传九世。蒙信举又于宋泰定初年徏会昌之西山。 ”然而,在其清乾隆年间五修和清光绪年间七修谱的谱序中又记载:“蒙得姓于周先王封后裔以东蒙主,祀遂因以为氏,至秦有蒙骜、蒙恬;晋时有其昌者由关西安定徏金陵:五代时黄巢之乱,蒙有禧由金陵徏粤之罗江,数传至元初有富一公,由罗江徏虔之城岗,是为始袓。蒙富一生蒙以诚,又由城岗徏会昌西山,其后由西山分居仁凤、铺背、上林、旱塘等处。 ”所以,于都蒙氏称其先袓原为巫氏,始袓原为福建黄连镇的巫罗俊。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河北山东河南等
16、地蒙姓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云南、贵州、广西的蒙氏大多是明、清以前从中原大地入迁的。历民国而今,蒙姓有播迁于越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如今,越南的胡志明市、海防、河内等地都有蒙氏族人。由此可见,蒙氏宗族乃中华大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宗族之一。从远古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有史可考的就有三千多年,且宗族中有建树者不鲜。虽历史的原因,使其几经沧桑,大伤元气,然宗族的不畏强暴、强权、险恶环境的精神激励着合族长幼,经奋力搏击,终使宗族后裔遍及大江南北、海内外。第五节 当今分布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位,人口约 57.8 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036左右。蒙氏当今为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蒙姓全国分布较广,主要居住在宁夏西部、甘肃陇东、贵州南部、广西、陕西关中等地。尤以广西、贵州等地多此姓,上述二省之蒙姓约占全国汉族蒙姓人口的 64。在现代社会,就业、商贾、工作派遣、文化科学活动、征兵等是人们迁徙流动的原因。交通的发展更促进人们大范围、远距离、快速迁徙流动。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蒙姓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