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宁阳四中 2018 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本试卷共 47 题,共 3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论语微子记载,原在周王宫中司礼、司乐的士子乐官挚到了齐国,乐师干到了楚国,乐师缺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移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移居汉水之涯。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 文化下移引发官学崩溃B. “学在官府”局面发生变化C. 私学发展规模相当可观D. “百家争鸣”潮流已经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中原先王宫中从事礼乐文化人士流落到民间,说明官府掌控文化下移, “学在官府”局面别打破
2、,故 B 项正确;虽然文化下移并不能说明官学崩溃,故 A 项错误;此时私学刚刚开始,并不能说明规模相当可观,故 C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百家争鸣的原因,不是表现,故 D 项错误。2. 汉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多神崇拜,最为流行的当属祖先崇拜。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这反映了汉代A. 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君权神授被人们普遍接受【答案】B【解析】“祖先崇拜”属于伦理道德的层面,说明汉代统治者借助于人伦秩序维护统治,故 B 项正确;材料论述祖先崇拜的作用,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故 A 项错
3、误;促成祖先崇拜的不是皇权至上,故 C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君权神授思想,故 D 项错误。3. 记述 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乏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答案】D【解析】表格中文献
4、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 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经济实力,故 D 项正确;虽然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故 A 项错误;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故 C 项错误。4. 17 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向中国人普及欧洲的科学理念、科学文化。晚明时期的“西学东渐”A. 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B. 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C. 利于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D. 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5、答案】C【解析】晚明时期中国科学家主要是从“欧洲科学文化著作、科学理念以及科学文化”传播到中国,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故 C 项正确。A 中的普遍书法绝对,排除;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并不是因为一两本书就会改变,故 B 项错误;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开启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的新思想萌发,故 D 项错误。5. 时间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1859 年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1861 年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A. 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6、B. 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C. 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D. 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答案】A【解析】晚清最初负责外交的是“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后来“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 ,说明外交事务办理用地方收归中央,故 A 项正确;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依然是被动地位,故 B 项错误;表格说明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变化,不是膨胀,故 C 项错误;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是鸦片战争,故 D 项错误。6.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重点集中在兴办铁路、学堂和编练新军等方面。有人据此指出:“目前之急,首在筹饷,次在练兵,而筹饷练兵之本源,尤在敦劝工商,广兴学校。 ”这些情形A. 表明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有了
7、显著发展B. 与改良派所提倡的内容有吻合之处C. 阻碍了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的并行发展D. 给了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合法机会【答案】B【解析】早期改良派提倡工商业发展、兴办学校,材料“筹饷练兵之本源,尤在敦劝工商,广兴学校”中说明通过工商业发展和兴办学校达到“筹饷练兵之本源” ,属于改良派主张,故项正确;材料说明主张和洋务运动主张不符合,故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C 项错误;发展工商业属于民族工业,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故 D 项错误。7. 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决议认为“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 “总的形势,都表明中国新
8、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到我们的前面了” ,并“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为全国革命的胜利”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B.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 试图打破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D. 对革命形势作了过高的估计【答案】D【解析】材料明显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左倾错误思想,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 ,实际上是扩大了当前革命形势,故 D 项正确;材料是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不属于革命道路选择问题,故 A 项错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B 项错误;材料的意思和国民党进行大决战,显然不符合实际,故 C 项错误。8. 1956 年
9、 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毛泽东此论A. 阐明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B. 重申了必须继续借鉴苏联模式C. 主张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 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解析】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属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阐述,故 A 项正确;苏联的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没有积极性,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 C项错误;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大跃进运动,故 D 项错误。
10、9. 十二铜表法中既有同态复仇,也有罚金赔偿;既有氏族继承,也有遗嘱自由。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A. 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紧密B. 法律体系趋向完备C. 新旧制度并存现象明显D. 程式主义受到重视【答案】C【解析】“同态复仇和氏族继承”属于罗马习惯法特点, “罚金赔偿以及遗嘱自由”属于成文法的特点,体现出新旧制度并存现象,故 C 项正确;从来没有说明道德的因素,故 A 项错误;法律体系趋向完备是查士丁尼法典的制定,故 B 项错误;形式主义不是材料主旨,故项错误。”10. 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
11、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主张A. 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B. 创造正义和民主的政治体制C. 抛弃邦联体制的重要内容D. 建立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答案】D【解析】美国建国初期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弱,为此年宪法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材料“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属于有限权力, “贯彻公共利益”属于有效权力,显然这里的意思是说加强中央权力,故项正确;分权是中央政府运作的特点,故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正义的信息,故项错误;材料目的就是提倡联邦制度,故项错误。11. (苏维埃)国家仍要制定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制定政策要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这种临时政策下,食品生产开始恢
12、复,从而使这个政权获得了巩固共产主义体系所需要的时间。对此种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 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B. 在分配领域推行实物配给制C. 扩大了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答案】A【解析】“与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说明发挥地方和个人自主性,属于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下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故项正确;实物配给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项错误;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D 是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的影响。12. 1963 年,经互会成员国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 19%,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 12%;到 20世纪 80 年代,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 27
13、%-33%,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占 14%-17%内部贸易占 48%-52%。这一变化表明A.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完成重建B. 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C. 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扫清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答案】B【解析】经互会属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马歇尔计划建立的经济组织,主要限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材料显示 20 世纪 80 年代和 1963 年相比,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明显上升,说明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趋向缓和,故 B 项正确;战后经济秩序建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故 A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扫除是苏联解体之后,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是两大阵营的贸易,不是区
14、域经济组织贸易,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13 年和 1833 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 20 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 年,又取消了 605 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 1035 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 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 年终止了从 17 世纪 50 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1860 年,英、法
15、签订英法通商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材料二: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先后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由各国的相互隔绝的时代变为互相“联属”的时代。他们还认识到,导致这种时代变动的原因是西方各国工业发展,商务发达,使“环地球九万里之中,无不周游贩运” 。通商贸易是沟通各国的桥梁,联系世界的纽带。他们谈到这种认识时说, “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 “划疆自穹,不相往来百货流商云集” ,从而形成了各国交往、相互通商的新局面。薛福成说:“余观火轮舟车之迅捷,因念人心由拙而巧,风气由朴而华,固系宇宙间自然之理。
16、”在对这种局势发出的大声疾呼中,郑观应以“鲸吞蚕食,虎踞狼食”来描绘这个局面竞争的残酷,可谓痛切而形象。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行的通商贸易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得以推行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 (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往的保护性关税政策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障碍;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不懈斗争。影响:使英国的机器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为大宗工业品的输出和大宗原料、粮食的输入拓宽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国际
17、贸易的飞速发展:促使世界贸易进入自由贸易时代。(2)认识:西方世界引发的工业化浪潮,蓬勃发展的商业贸易,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促使世界连为一体;科技进步对工商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剧了各国的激烈竞争。评价:他们认为在世界各国商业互通、发展和竞争的时代背景下,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这种认识体现了洋务思潮的较高水平;这种对世界现代化大势的认识,虽然还比较直观、肤浅,但已不同于近代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世界观念;这种新的世界观念的确立,使洋务知识分子从思想观念上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型体系,走向现代的开放型世界,从而奠定了维新思潮的思想基础。【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后贸易政策的变化,近代
18、中国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从材料中的“1813 年和 1833 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该政策得以推行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涉及到的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来回答。该政策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如拓宽世界市场、促进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和使世界贸易进入自由贸易时代等方面来回答。(2)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先后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由各国的相互隔绝的时代变为互相联属 的时代”“ 薛福成说:余观火轮舟
19、车之迅捷,因念人心由拙而巧,风气由朴而华,固系宇宙间自然之理 ”“郑观应以鲸吞蚕食,虎踞狼贪” 来描述这个局面竞争的残酷,可谓痛切而形象 ”等信息概括得出。对此简要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进行分析,如这种认识体现了洋务思潮的较高水平、不同于近代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世界观念,这种新的世界观念的确立使洋务知识分子从思想观念上开始走出传统的封闭型体系,走向现代的开放型世界,从而奠定了维新思潮的思想基础,等等。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中的“简要评价” ,均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
20、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农业社会的经济因素虽然不如政治因素那样,对行政区划的层级边界的变迁带有根本性的影响,但对于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地理分布趋势的变化却有直接的关系。秦代以来南方和北方郡县分布密度的逆转,正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置废夯合和地理分布趋势变化过程的反映。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建置和地理分布”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逻辑严谨,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秦代以
21、来,地方行政建置逐步呈现出南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演变趋势。论述:在铁器未发明前,黄土高原地区土质松软,气候凉爽,易于耕种,黄河流域的农业得到有利的发展,到泰汉时期北方农业相较于南方,显出了压倒性的优势。因此,秦汉时期郡县的地理分布北密南稀。两汉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牛耕技术的发展,南方农业经济逐步向前发展。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引发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同时,南方积极发展经济。在南方加快开发的过程中,北方则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或迁移,南方的农业迅速发展并逐渐赶上北方。随着南北农业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直接导致南方地方行政建置的增没、北方地方行政建置的减少
22、。因此,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建置的地理分市逐渐呈现南北均衡状态,隋唐以后地方行政建置的地理分布则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而逐步呈现出南密北稀状态。因此,秦代以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地方行政建置的地理分布,呈现出南北街南稀到南密北稀的演变趋势。【解析】本体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信息从 “秦代以来,地方行政建置逐步呈现出南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演变趋势”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先秦、两汉、魏晋时期、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依据秦代以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地方行政建置的地理分布角度分析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点睛:(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
23、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4 年 10 月,南京国民政府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后,效果并不理想。报关出口的白银锐减,但走私的白银却剧增,1935 年仅白银走私出口额就有 15 亿元至23 亿元。有鉴于此,南京国民政府果断决定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法币,取缔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1935 年 11 月 3 日,财政部宣布实行法币政策,自 11 月 1 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以后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均以法币交易;其他银行的钞票难以流通,但应逐渐收回,不得增发;实行白银国有后,各公私机关及个人持有银
24、本位币、生银者,可到银行兑换法币;确定法币外汇本位制,法币无含金量,其价值依外汇汇率表示,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购售外汇。193b 年,法币与美元比价为100 法币折合 30 美元。至 1936 年底,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共发行法币 1407 亿元,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许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同民政府实行法市政策的意义。【答案】 (1)原因: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使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工商企业陷入困境。(2)意义:遏制了白银外流,
25、稳定了金融秩序;刺激物价回升,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贺易的发展;确立了法币的国币地位。【解析】(1)依据材料“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后,效果并不理想。报关出口的白银锐减,但走私的白银却剧增”的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影响、国白银大量外流,使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稳定了金融秩序;刺激物价回升,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贺易的发展以及确立了法币的国币地位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一般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也可以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角度回答。无论从何角度回答,都
26、需要结合材料,不要偏离主题。1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长期以列强的带头人身份出现在中国。但到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的国力限制及欧洲时局的牵制实际上已使英国在远东处于一种虚弱状态,它已没有能力再在中国充当首席列强的角色。围绕着远东危机的若干次交涉活动都表明,没有美国的积极参与,英国不肯也不能有所作为。1938 年 6 月,蒋介石对有可能对远东发生影响的英、美、俄等大国进行了一番比较分析,他认为:“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俄亦自有国策,求援无效。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义侠之感,且罗斯福总统确有解决远东整个问题之怀抱。如舆论所向、国会赞同则罗斯福总统必能有所作为。
27、 ”蒋介石提出的外交方针是“应运用英美之力,以解决中日问题” “对俄应与之联络” “对德应不即不离” 。1938年 9 月,孔祥熙在致新任驻美大使胡适的电文中明确指出了美国在列强中的领头地位,叮嘱他说:“此次使美,国家前途利赖实深。列强惟美马头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与我关系尤切。 ”这表明,到 1938 年底,中国对列强的外交中已经形成了以对美外交为主的格局。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战时外交的目的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重视对美外交的原因。【答案】 (1)目的:争取国际社会中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支持中
28、国抗战。原因:中日两国经济、军事实力及国家动员能力等差距明显;战争开始后日本很快取得了军事战场上的优势。(2)原因:美国是一战后远东华盛顿体系的缔造国,希望维护美国起主导作用的现存国际秩序,反对任何以武力变更现状的企图;中国认识到英美实力的消长变化及两国对华政策的差异。【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从争取国际社会中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支持中国抗战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日两国经济、军事实力及国家动员能力等差距明显以及抗战初期战略态势回答。(2)依据材料“英国已没有能力再在中国充当首席列强的角色”“列强惟美马头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际和国内局势分析回答即
29、可。点睛:文字材料题的解题思路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从中提炼出观点。最后归纳整理,表述成文。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颂,宋朝著名的药物学家。嘉祐二年(1057 年) ,苏颂任校正医书官。最初他参与编撰嘉祜本草 ,后来又领导图经本草的编写工作。他采用了发动广大医师和药农呈送标本和药图,并写出详细说明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书本的脱离实物的弊病,从而为纠正药物的混乱与错讹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经本草的标本、药图和说明文字来自四面八方, “今天上所上,绘事千名事有详略,言多鄙俚。向非专一整比,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
30、。为整理遗堆积如山、其乱如麻的原始材料,他提出了六项原则:前三项原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把问题研究明白;后三项原则是实事求是,既不轻易舍弃来自基层的资料,也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两说并存或存疑待考。经过统一整理,重加撰述,苏颂终于在嘉祜六年(1061 年)完成了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李时珍赞扬图经本草 “考证详明,颇有发挥” ,给予其充分的肯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颂图经本草的编写得以完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颂编写图经本草的科学意义。【答案】 (1)原因:广大医师和药农的支持:苏颂提出了科学的整理原则指导全局;苏颂不惮繁巨、不畏劳苦的
31、科研精神。(2)意义:采用标本和药图,改变了以往脱离实物的弊病,为纠正药物的混乱与错讹做出了重大贡献;考证实事求是、说明详叫具体,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而流传于后世。【解析】(1)依据材料中“发动广大医师和药农呈送标本和药图” “整理遗堆积如山、其乱如麻的原始材料”的信息从集体和个人科研精神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书本的脱离实物的弊病,从而为纠正药物的混乱与错讹做出了重大贡献”“考证详明”“传至今的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等信息归纳意义。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 ,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