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黄山记,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文本导学,文内文外,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 2.品味精彩语句的语言表达效果,分析议论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描写山的古诗文名句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晨读积累,文本导学,氤氲( ) 凝眸
2、( ) 诡奇( ) 绮丽( ) 虔诚( ) 龙蟠坡(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肩糗( ) 菡萏( ) 褶皱( ) 狭仄( ) 战栗( ),语言积累,qi,hn dn,zh,z,l,yn yn,mu,u,q,qin,pn,sh,c,qin ln,pin,shn,yn,摄身光( ) 前拥后簇( ) 毫不悭吝( ) 翩然起舞( ) 瞬息万变( ) 喑呜变色( ),答案,刹那( ) 刹车( ),(2)多音字,参加( ) 参差( ) 人参( ),cn,cn,翘首( ) 翘尾巴( ),煞费心机( ) 煞尾( ),ch,sh,sh,sh,拾级( ) 捡拾( ),qio,qio,sh,sh,shn,削
3、壁( ) 削皮( ),xu,xio,逸兴横飞( ) 飞来横祸( ),hn,hn,答案,拔( ) 拨( ) 跋( ) 泼( ),2.辨形组词,(1),缭( ) 瞭( ) 燎( ) 潦( ),缭乱,瞭望,燎原,潦倒,(2),缥( ) 漂( ) 瞟( ) 剽( ),缥缈,漂白,瞟一眼,剽窃,(3),拔草,点拨,序跋,泼水,(4),誉( ) 誊( ) 眷( ) 券( ),荣誉,誊抄,眷恋,证券,答案,3.理解词义 (1)氤氲: (2)悭吝: (3)大手笔: (4)煞费心机: (5)高风峻骨: (6)扑朔迷离: (7)逸兴横飞: (8)卓绝云际:,形容烟或云气浓郁。,吝啬;小气。,名作家的著作;名作家;
4、规模大的影响深远的计划或举措。,形容费尽心思。煞,极,很。,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的完美。,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超逸豪放的意兴四处洋溢。,超过一切,直达云际。,答案,4.选词填空 (1)暴发爆发 由于连日下雨,引发山洪 ,导致泥石流灾害。 沉默多年的火山再次 ,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暴发,爆发,解析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解析答案,(2)简洁简捷 王校长说话 明了,做事 果断,雷厉风行,有很强的领导能力,赢得了师生们的一
5、致好评。,解析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表示直截了当或简便快捷。多用来形容速度快。,简洁,简捷,解析答案,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写黄山的。文章着重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整体把握,答案 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 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把人间与黄山胜境隔绝开,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赞美黄山的主题。 文章着重突出了黄山“险”、“奇”的特点。
6、,答案,2.给课文各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不超过6个字),答案 第一部分:胜景自然天成。 第二部分:古人登山史。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峰。 第四部分:峰顶奇观。,3.品读全文,说说第三部分中哪句话表明了文章的主旨。,答案 主旨句:“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答案,答案 不是。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 这样写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的手法独辟蹊径,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
7、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特点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黄山的形成,是否真如课文中所说,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重点突破,答案,(2)这一部分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答案 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把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云海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答案,2.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游记不仅描写大自然的风光,还糅合历史和文化内蕴,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哪些历史文化?请分别归纳。,答案 第1层(第1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
8、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 第2层(23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3层(45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瓘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答案,(2)文中写黄帝在这里飞升的“传说”,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答案 写黄帝在这里飞升的“传说”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显得有魅力;李白等人的诗、文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答案,3.第三部分仍然写黄山的“险”,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黄山的“险”?请找出来。,答案,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登山之路的对比: 古代五百级罗汉石级
9、“仅可托足” 现在石级“比较平缓、相当宽阔” 古代“天都峰”前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古代是“天都险莫能上” 现在可以“直上,直上” (2)登山之人的对比: 古代“心甚欲往”却“客怨,仆泣” 现在“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心情) 古代“归而几堕崖者”或“堕险几毙”者不在少数 现在“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可以“化险为夷”(遭遇),4.阅读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1)这一部分承黄山奇观的“奇”而来,描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奇”表现在何处?,答案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
10、,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答案,(2)这一部分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句中“溶出溶入”体现出了景致什么样的特点?,答案 “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准确、形象,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点。有云雾飘来,松与人就缓缓地消失在云雾之中;云雾散去,松枝与人就缓缓地从云雾中显现出来。景物随云气而变幻。“溶出溶入”一词用得
11、巧妙之极。读者可充分发挥想象,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答案,品味下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1)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美点赏析,答案 语言明快、奔放,短句行文,加强了行文的节奏感;拟人的手法生动自然,写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黄山的伟力,交代了黄山的特点,侧面烘托出黄山的神奇瑰丽。,答案,(2)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答案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都峰和莲花峰的外形、神韵。天都峰威武坚实,难以攀登;莲花峰惬意柔和、妩媚妖
12、娆。 对比手法,突出了两座山峰的不同特色。,答案,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 代诗人,著名 作家。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著有代表作报告文学集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练。 黄山记是徐迟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记是一种古代常见的文体,主要运用 的笔法。,现,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散文,答案,2.文体知识 游记散文的特点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
13、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更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描写山川景物的文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2)融情于景,动人心弦;(3) ;(4) 。,托物言志,含蓄隽永,写景状物栩栩如生,语言优美,妙笔生花,返回,答案,文内文外,以情缀文,卒章显志黄山记赏析 徐迟说:“散文不是只善于抒发情怀的,不是只善于描绘山水的,不是只善于絮语不已,娓娓不倦的。散文家必须是思想家。” 作者在黄山记里,展现了对祖国河山、对我们时代的深沉真挚的热爱之情。这感情
14、,首先是寓于两个伟大的形象自然与人类。这一对超凡脱俗的伟大恋人,依从一种投桃报李的依恋规律自然的诱惑。自然诱惑人类,人类钟情于自然。你看,“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煞,文内深读,费心机”地“创造”“安排”雄浑峻傲的“深谷”“幽潭”“群峰”;情薰意暖地“打开”绮丽多彩的“云”“雾”“霞光”;又毫不悭吝地“赐予”“散下”黄山各种的珍贵植物;还“格外赏赐”极罕见的“摄身光”。于是黄山成了林木溪泉、花草禽兽、宝光彩虹相映成趣,色声相辉的山水胜地。其神情意态,形象姿色,意蕴风流,可谓美不胜收,它激发了作者充溢胸际的对“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写下了如此奇文。可见人与自然形神相通,才能达到这
15、种任情自适的精神境界。,黄山,这天下第一奇山,古往今来,谁不以登临它为一大快事呢?可是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千百年来,能登上黄山三大主峰的人寥寥可数:始有轩辕黄帝,黄山,因他而命名,后有浮丘公、容成子得道飞升,还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上了莲花峰顶,留下了“吹笙舞松风”“乘桥蹑彩虹”的诗句。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绝大多数旅行家只能临峰翘望,败兴而归。作者说这些,并不是在列举登山的历史,而是告诉人们:过去要上黄山如登天,因为那时的黄山不是人民的黄山,更不是人民的公园。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情形一
16、,去不复返了,“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正如作者自豪地表白“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情到此处,唯有一句表心声: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有删改),走进香山之中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片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
17、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文外迁移,类文品悟,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
18、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鸣山更幽”,鸟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
19、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合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等诗句,都成为蕴涵人生哲理的名言,经常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运用示例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令人敬佩的是山上的奇松。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它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或伟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渡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眺望黄山松,它们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丰姿,宛然象征了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返回,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