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面临严峻经济形势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2、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面临严峻经济形势 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面临严峻经济形势 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
3、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面临严峻经济形势 2、原因 3、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4)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35万吨,754%,46.2%,6649万吨,105%,7.4%,1.639亿吨,49%,9.3%,130.4万吨,193%,53%,827亿元,77.5%,
4、20%,1952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面临严峻经济形势 2、原因 3、措施 4、结果: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面临严峻经济形势 2、原因 3、措施 4、结果: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5、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目的为迅速
5、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目的: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 1)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增强国防能力,应对西方的敌对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重工业对其
6、他行业有促进作用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成就,特点:基本上分布于东北地区。 原因:地理:资源,交通,离苏联近历史:重工业基础好,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成就 5、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一五计划(19531957)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1
7、9531956) 1、内容 1)农业参加合作社 2)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3)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952年,1956年底,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体农民私有制,个体手工业私有制,改造后性质,改造前性质,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I,A,G,C,D,B,F,E,H,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6 1937 1945 1956,夹
8、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J,获得新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一五计划(19531957)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 1)农业参加合作社 2)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3)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性质变化) 3、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49年,1952
9、年,1956年,466亿元,1252亿元,827.2亿元,1949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经济状况比建国初有明显好转,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二、探索与失误,一)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共开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周边局势趋向缓和 2、内容 1)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评价:分
10、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二、探索与失误,一)正确探索 二)曲折失误,二、探索与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二、探索与失误,一)正确探索 二)曲折失误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路线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行动失误大跃进 1)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二、探索与失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二、探索与失误,大跃进时期宣传画,二、探索与失误,二、探索与失误,1957年,195
11、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二、探索与失误,全民大炼钢铁,留下荒山秃岭,二、探索与失误,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 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二、探索与失误,1957年,1960年,1957年,1960年,704,415,537,1605,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二、探索与失误,一)正确探索 二)曲折失误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路线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提出:1958年,中共八
12、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行动失误大跃进 1)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 2)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根源:忽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3、行动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探索与失误,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上强调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际就是搞“一平二调” 即片面强调平均,国家和集体的调用、统一管理使用。 刮起了一股“共产风”,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二、探索与失误,土地公有, 统
13、一经营, 集中劳动, 按劳分配。 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大办公共食堂。,二、探索与失误,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二、探索与失误,一)正确探索 二)曲折失误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路线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行动失误大跃进 1)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 2)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根源:忽视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3、行动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 1)危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根源: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
14、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二、探索与失误,一)正确探索 二)曲折失误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成效: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二、探索与失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二、探索与失误,失误:,正确:,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59-61,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三、
15、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 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 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原因:“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原因:“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原因: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3、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原因: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
16、效措施全面整顿,三、国民经济的劫难,4、认识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济恢复:(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三大改造:(1953-1956年)经济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966年)经济
17、遭到全面破坏,小结,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练习,1、下列各项,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2、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任务( ) A、同时进行 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 D、先工业化后改造,B,A,练习,3、1953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 )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
18、所有制的改造 C.生产技术改造 D.生产方式的改造4、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5、“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违背了 ( ) 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集中主力发展重工业的方针,B,A,A,练习,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19、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7、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8、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 A. B. C. D.,A,B,C,练习,9、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C.调整东部与西部的关系 D.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10、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A.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 C.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D.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11、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的工作大局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B,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