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梁宁建版(1-5 章)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梁宁建版)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一、心理过程1 、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2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3 、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
2、心理活动。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认识过程是基础,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作用于认识过程,将认识过程引向深入。二、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1)、个性的倾向性;(2 )、个性心理特征这两个方面。1 、个性心理倾向性(1)、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2)、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3)、个性倾向性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
3、活经历。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心理特点时,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2 、个性心理特征(1)、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人的个性的实质,个性结构及个性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三、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辩证关系一方面,没有心理过程,人的个性无法形成,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因此,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4、。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观点:1 、主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人的肉体的“ 自我“ ,并把“自我“当作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我“ 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的产物,没有“ 我“就没有世界。其代表人物有宋代的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英国的大主教贝克莱。2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 客观“ 精神,并把它当作万物的主宰者。如汉代董仲舒的“天“,宋代朱熹的“理“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 等。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
5、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2)、欧洲德莫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人的感觉和思维是一种不断放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透过感觉器官而投射到灵魂的结果。(3)、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 身心交感论“。三、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1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脱离物质实体而存在,它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的。2 、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大脑同一活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即从这一活动的生理方面看是神经系统的活动,从高级神经活动所揭露的刺激信号意义来说是心理活动
6、。3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的任务1 、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2 、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3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二、心理学的分类(1)、普通心理学(2)、实验心理学(3)、认知心理学(4)、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5)、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感知、学习和记忆;(6)、社会心理学(7)、变
7、态心理学(8)、人格心理学(以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个性心理为研究对象)2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教育心理学(2)、管理心理学(3)、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的内部因素和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4)、工业心理学(5)、心理咨询学(6)、法律心理学(7)、心理测量学(8)、临床心理学三、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1 、构造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第一个学派,冯特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意识经验的分析,为此,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他首创内省法,即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2 、机能心理学
8、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杜威、安吉尔和卡尔都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机能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而不是强调意识的结构。3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为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 1913 年创立的。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SR)的关系为研究的主要内容。4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心理学家魏特墨首创。代表人物是考夫卡,苛勒等人。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说,也不同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持的刺激反应的观点,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割的,
9、每一种经验或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5 、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欲望、生本能和死本能解释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性征期等概念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历程,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二战后,心理学在发方向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1)、一是各心理学派的理论由对立趋向于协调互补;(2)、二是放弃了追求普遍的大而全的理论,转向能解释某一方面心理现象的小型理论,并通过小型理论逐渐扩大到统一的普遍理论。6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二人在 50 年代创立的。该理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
10、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级层面的问题。特别是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 的高度。7 、认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了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式心理学,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信息的贮存,信息的提取和运用等过程。它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或信息加工器,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普通心理学笔记(华东师大版)第三章 感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概念内涵: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意义: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感觉编码内
11、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绝对感受性
12、 vs.绝对感觉阈限内涵: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关系:E1/R (E 为绝对感受性;R 为绝对感觉阈限)【理解:绝对感觉阈限并非绝对不变;人的绝对感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与狗在气味感觉阈限的差异】【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 30 英里以外的烛光听觉:安静房间 20 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 1 度的差异】差别感受性 vs.差别阈限内涵: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
13、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两者关系:KI /I(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 是一个常数。)韦伯定律【理解: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韦伯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世界冠军破记录,举重加一斤则不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对数定律:P=KlogI(I 指刺激量;P 指感觉量)费希纳【理解: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只按算术级数上升。】【失恋一次痛不欲生;失恋多次轻轻松松】乘方定律:P=KIn(P 是感觉量;I 是刺激量;K 和 n 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斯蒂文斯【理解:对能量分布较大的
14、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n 较低,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而对能量分 布较小的感觉通道(如温度觉、压觉),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因而物理量变化的效果更明显。】 【光的强度加倍感觉变化不大,而温度增加一倍则感觉明显。】主要参考教材:彭聃龄新版普通心理学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可见光谱:400nm700nm 的电磁波【nm 是 nanometer 的缩写,毫微米 】构成视觉的光发光体发出的光(太阳、星星、蜡烛)物体反射出的光(房屋、书本)二、视觉的生理机制眼球之结构功能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
15、内层)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眼球之结构图(点击可见)视觉的中枢机制直接投射区: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 17 区)视觉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定区域,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三、视觉的基本现象明度明度与视亮度: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其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理解:明度由物体的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视亮度,物体表面的反射率高,显得白,反射率低,显得黑。乌鸦怎么看上去都是黑的。】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明度与波长【人眼对不
16、同波长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颜色内涵: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黑白灰),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特性: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反射光中长波占优势,物体呈红色或橘黄色;短波占优势,物体呈蓝色或绿色】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酱紫色与粉红色都含有红色,但前者显得暗,后者显得亮】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高度饱和,如鲜红;混上其它颜色,则不饱和,如粉红】颜色混合:色光混合: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各种波长相加得白光】颜料混合: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红加黄得橘红;各种颜色相加得黑色】色觉缺陷: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男
17、多于女,男人占 6或 8;女人千分之四。 】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色盲测试图例(点击可见)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红绿色盲患者将短波看成蓝色,长波看成黄色,因而没有红绿经验。由于三色论假定黄是由红绿混合产生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装置的人,不应该具有黄色经验】 【彩色电视的原理】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
18、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对红绿色盲的解释:缺少感受红绿二色的锥体细胞】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比黑色背景上显得暗】【灰色纸片放在蓝色背景上显黄;放在黄色背景上显蓝(可用黑林的四色学说解释)】【视觉对比在美术、装饰等行业的具有价值】【中国人的白皮肤与染金发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
19、更暗的线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国画中的乌云托月】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视觉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时间长,解放军夜间换岗】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时间短,走出电影院】【矿井工人脱险出井口】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注视太阳之后的眼前光亮】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注视绿花,然后在白墙上看到红花
20、黑林四色学说;见教材彩页】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电影的制作原理】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周/秒)【男子频率低,女子频率高】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幅大,压力大,听到声音强】波形:正弦波得到的声音是纯音;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得到的音是复合音。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音色二、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结构和功能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
21、骨;锤骨、砧骨、镫骨- 将声音传到卵圆窗。【砧:zhen1 】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耳的结构示意图(点击可见)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听神经:由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为第八对脑神经。三、听觉的基本现象音调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并不完全对应】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主要解决人耳如何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频率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
22、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基底膜与镫骨的关系,类似于电话机和接收机的关系。当送话机说话时,它的膜片按话音的频率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使线路内的电流出现变化。在另一端,收话机的薄膜因电流的变化而振动,并产生与送话端相同的语音。这种理论也称电话理论。】共鸣理论: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
23、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人耳能接受的频率范围是 20Hz20000Hz,最高频与最低频之比是 10000:1,而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为 10:1】【共鸣理论也称位置理论】行波理论:【xing2bo1】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 500Hz 以上的声
24、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 500Hz 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当声音频率低于 500Hz 时,它在基底膜的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并对毛细胞施加了相等的影响】【有人认为,低于 500Hz,频率理论是正确的;高于 500Hz,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普通心理学笔记(华东师大版)第三章 感觉(二)神经齐射理论:人物:韦弗尔观点:当声音低于 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音响与声音的掩蔽音响: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
25、小,听起来响度低。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之为。【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第四节: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肤觉概述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触压觉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皮肤明显变形)温度觉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高于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温觉实验示意图(点击可见)痛觉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痛觉具有保护机体
26、免受伤害的作用。】【中国的针灸:西方心理学家一直解释为安慰剂效应。70 年代以后,发现针灸可以使动物止痛;遂采取闸门理论来解释,认为扎针时对皮肤施加压力,加上细针扎入穴道后的旋转,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而使脊髓与大脑之间的闸门关闭。】二、嗅觉和味觉嗅觉内涵: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嗅觉的适应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狗;狐臭】【气味与情绪具有重要的关系,花香与记忆】【实验:大学同寝室中女生的生理周期趋于一致其重要原因是受其它人体味的影响。】嗅觉实验(点击可见)味觉: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苦 【味觉的适应:厨师做菜越
27、做越咸;味觉的对比:吃糖之后吃苹果。应用上菜的顺序,甜点后上】【味觉常与其它感觉相互影响,是所谓色、香、味具备。不仅有舌、鼻、眼的参与;而且温觉、痛觉、动觉也参与,如,吃冰淇淋时有冷觉参与;吃辣椒有痛觉参与;磕瓜子有触觉参与。】舌的结构示意图(点击可见)三、内部感觉动觉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随意运动的基础;是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和人类的言语活动有重要关系。平衡觉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它与视觉、内脏感觉有联系。 【晕车;晕船】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
28、饥饿、恶心、便意等;胖人的饥饿观】普通心理学笔记第四章 知觉第四章 知觉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内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理解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二、知觉加工自下而上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物特性的加工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或称数据驱动加工,依赖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特性。如,颜色明暗、声音高低等。】自上而下主要由头脑中已有信息而引起的知觉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或称概念驱动加工,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如,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等。】三、知觉类别根据起主导
29、作用的感官特性: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根据人脑认识的事物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第二节: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知觉过程即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与依赖【转化:两歧图形;依赖:教室安静教师低声即可。】两歧图形图示知觉定式: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P.129【对人的第一印象。】二、知觉中整体性(P.129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13 与 B】整体优于个别【H 与 S】三、知觉的理解性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隐匿图形】理解有助于直觉的整体性【不完整图形】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wor 之后】【我是谁 2
30、0 问】四、知觉的恒常性概念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种类形状恒常性【门总是方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大小恒常性【距离与大小】明度恒常性【黄皮肤永远是黄皮肤】颜色恒常性【不同的灯光,相同的人物】【在有色眼镜下,视觉上环境变色,但保持了对其颜色不变的心理倾向。】影响因素视觉线索【人物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参见后面的错觉实验】五、知觉适应【倒置眼镜】第三节: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失去空间知觉人将不能正常生存。】一、形状知觉内涵形状知觉是物体
31、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它是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形状的特征分析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它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搜索实验:证明视觉系统对原始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熟悉人物人脸的搜索与识别。】轮廓与图形 p.138内涵: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而轮廓则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轮廓的作用: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轮廓的影响因素:空间因素图形镶嵌【认知方式: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时间因素图形掩蔽【实验:在银幕上相继投射两个图形,前面一个为目标图形(圆盘),后面的圆环为掩蔽图形,两个图形的呈现时间各为 20ms,中间相隔 100ms,
32、结果显示,在连续呈现时,圆盘的轮廓尚未形成,因而被圆环所掩蔽,这种现象称为。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是需要时间的。】主观因素: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也称错觉轮廓。可能原因:一是视觉系统的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二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图形的组成:p.140邻近性: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共同命运: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
33、组成图形。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线条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图形组成图例(点击可见)图形识别:内涵: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多种特征搜索时其搜索是序列的,而不是并行的。【P.138 及扉页彩图 】启动现象: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速度的促进作用。【医生护士】眼动与形状知觉微动:一开始对感知事物形状没有作用,但对其后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是有作用的。【实验:利用稳定网像技术,使某一物体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的一个固定位置上来排除眼球的微动,结果人们最初看到的图形清晰,然后减弱,最后消
34、失,只留下灰色视野。】 跳动: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移动。眼跳的模式受到观察任务的影响。【从一个窃贼和一个购房者对一个房间观察的角度是不同的。】二、大小知觉大小- 距离不变假说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小公式:aA/D【a 指网膜投影的大小,A 指物体的大小,D 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其含义为: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大小成反比】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膜大小距离。【此即为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它指出了一个特定的网像大小说明了知觉大小和知觉距离的一种不变的关系。】 【总之,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同时考虑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大小
35、知觉的影响因素物体的熟悉性【熟悉的物体虽然距离改变,但也使能准确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大小对比图示(点击可见)【处在小物体和大物体的不同包围中同一物体的大小知觉有差异】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会受到影响。】【荆其诚:在不同距离对比气球】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图例(点击可见)【形状知觉属于二维空间的知觉,而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贝克莱:“距离本身是看不见的 因为距离既是以其一端对着眼的一条直线,因此,它只能在眼底下投入一点。而且不论距离长短,这一点总
36、是不变的。“唯心主义】肌肉线索调节: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眺望远距离的物体来改善假性近视】【调节作用只能在较小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辐合: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是双眼的机能,它使物象落在两眼网膜的中央窝内,从而获得清晰的视像。】【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对鸡眼“】单眼线索对象重叠(遮挡)【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对象重叠图示(点击可见)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线条透视图示(点击可见)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递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近处清晰远处
37、模糊。】相对高度【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纹理梯度【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远望沙滩上的石头“】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电视直播中的长跑比赛“】【运动视差是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网膜上运动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网膜上运动范围大,反之-,因此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双眼线索-两眼视差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视觉单像区:在一定的辐合条件下,在网膜对应区域成像空间中所有各点的轨迹。【位于视
38、觉单像区的物体,都将落在对应点而形成单个的映像。P.150】双像:如果两眼成像的网膜部位相差太大,那么人们看到的将是双像,即把同一个物体看成两个。P151【实验:用右手举起一支铅笔,让它和远处墙角的直线平行。如果注视墙角的直线,则近处的铅笔就出现双像;反之亦然。】四、方向定位内涵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鸽子依靠磁场;蝙蝠依靠声音】视觉的方向定位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相对位置不同,因而提供了它们的空间方位信号。视觉定位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定向指标也对视觉的定向起重要作用,且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男子:东西南北;女子:
39、上下左右。】听觉的方向定位仪器:音笼规律:左右声源容易分辨,不混淆。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易混淆。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定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易混淆。原因: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是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P.155.【时间差是指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强度差是指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一、时间知觉内涵概念: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形式:对时间的分辨;【按时间顺序把活动区别开来。】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快下课了。】对时间的预测。【下次发奖金估计得元旦了。】【黄希庭的研究
40、】空间知觉受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从三个空间等距离的点 A、B 、C 刺激被试前臂的皮肤,然后使 AB 之间的刺激时间距离大于BC 之间的时距。这时,被试将报告 AB 的空间距离大于 BC。】时间知觉的生理机制【海马结构受损丧失术前一二年的记忆;颞叶内侧受损倒溯 1020 年的逆行性遗忘;额叶受损不能估计近来或遥远发生事件的次序。】时间知觉的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潮起潮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理合;文化大革命 7、8 年又一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生理周期、情绪周期;生物钟;“按时吃饭与减肥“ 】借助计时工具。【日历、手表、手机】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普通心理学笔记
41、第五章 意识与注意第五章 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一、意识的内涵 l 是一个古老而难解的迷从心理状态看: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从心理内容看:可用语言报告的东西。【幸福体验、对往事的回忆等】从行为水平上: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选择衣服受意识支配,而传衣服是自动的】从哲学层面上: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l、不同角度的理解是一种觉知。【观察者观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如老师传新衣,腹中饥饿等】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如:无意识意识注意】
42、二、无意识的内涵 l、概念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弗洛伊德:无意识是水下的冰山。】l、种类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电影间隙播放广告片】盲视:由于脑损伤而引起。【大脑皮层 17 区受损伤的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无法觉察到刺激,但可以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l、局限性表现:许多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红外线、紫外线;孔子三月而不知肉味】缘由: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43、。【一心两用;看听结合(看电视)】l、能动性表现:有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人眼中有盲点?幻听、幻视】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l、意识的生理机制人体的生物节律:人体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周期性自然变化,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生物节律以一天为一个周期;做梦以 90 分钟为一个周期;女性月经周期为 28 天。】周期的变化与内部生理过程的变化有关。【如,荷尔蒙的分泌、体温、血压等;有个体差异。】关键位置:位于海马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的周期性变化起关键作用。【理由:影响松果腺的分泌(褪黑激素镇静剂的作用降低活动增加疲劳感);原
44、因对视觉刺激敏感,白天的光线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与梦 l、睡眠睡眠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 10 分钟。【浅睡眠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约 20 分钟。【此阶段个体很难被唤醒。】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约 40 分钟。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为标志。【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发生在此阶段;三、四阶段的睡眠被称为“慢波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
45、。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第一次持续 510 分钟,相隔 90 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报告做梦。】 睡眠的功能: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或是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缺乏证据支持,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美容?】【剥夺快速眼动睡眠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人类夜生活;动物。】 失眠:入睡困难、睡眠
46、不好的现象称为失眠。【成人 40%有此经历。】【失眠对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成为失眠症,常伴随精神失调记忆力下降等】l、梦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过程的呈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霍布森:(心理学的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快速眼动睡眠剥夺会导致对事件的记忆力的下降,特别是那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事件。】【夜晚帽:研究梦的技术的发展。】【奇异梦境特征: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境特征的错误搭配)、不连续性(人物等突然发生了改变,没有一定的规律)和认知不确定性(认知模糊)】【梦境转换:梦中的情境或物体突然转变为另一种情境或物体。80的转换是“类别内转换“,即从无生物转换成无生物,或一个人转换成另一个人;20是无生物转换成生物(绳子变蛇),或人转换成生物(人变鱼);没有发现生物转换成其它物体,尤其没有发现由非生物与人物相互转换。转换类型是由规则的,它反应了高级皮层从混乱中建立认知秩序的企图。】 对梦的猜想:对弗洛伊德:有一部分是愿望的达成,但绝对不是全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