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星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722128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7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星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星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星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星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产养殖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星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关键词:条斑星鲽 圆斑星鲽 染色体 核型 带型摘要:星鲽属鱼类包括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

2、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

3、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4、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

5、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6、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正文内容星鲽属鱼类包括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

7、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

8、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

9、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

10、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

11、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

12、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星鲽属鱼类包括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

13、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

14、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

15、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

16、,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

17、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星鲽属鱼类包括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

18、、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

19、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

20、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

21、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

22、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星鲽属鱼类包括

23、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

24、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

25、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

26、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

27、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

28、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星鲽属鱼类包括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

29、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

30、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

31、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2、。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

33、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星鲽属鱼类包括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

34、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

35、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

36、,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

37、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38、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

39、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星鲽属鱼类包括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

40、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

41、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

42、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

43、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44、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星鲽属鱼类包括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两个种类,为冷温性大型底栖鲽类。圆斑星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但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圆斑星鲽自然资源衰退,

45、捕获量极少,形不成一定的渔获量。条斑星鲽在我国黄渤海区曾有分布记录,现已多年未见渔获,接近濒危程度;星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耐低温等优良特性,外观形体较大,肉质细嫩鲜美,鳍边胶质厚而有弹性,营养丰富,易于烹饪,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捕野生圆斑星鲽亲鱼进行驯养,并逐步开展了人工育苗试验,到目前已能达到规模化繁育苗种;对条斑星鲽的研究始于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条斑星鲽苗种,随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和开发,现也达到了规模化苗种繁育。星鲽属于名贵海水鱼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核型及带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核型特征和演化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比

46、较了两者亲缘关系的远近,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为星鲽鱼类的杂交育种、增养殖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提供遗传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1.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法制备星鲽染色体。实验鱼头肾细胞经体内短期培养,取出体外经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Giemsa 染液染色后获得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染色体数目均为 2n=46,核型分别为条斑星鲽:2n=2sm+44t,NF=48;圆斑星鲽:2n=46t,NF=46。在星鲽染色体中尚未发现有多倍体的现象,也未发现异型性染

47、色体和随体染色体。两者的核型显示其在鱼类系统上属于高位类,是比较原始的类群。条斑星鲽可能比圆斑星鲽较为特化。 2.采用 Sumner(1972)的方法稍作修改后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C 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 C带,有 4 对整条呈阳性深染,分别为 3 号、13 号、20 号和 22 号染色体;有 3 对具居间 C带,分别为 1 号、4 号和 8 号;9 号染色体整条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 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 54.91。圆斑星鲽的 46 条染色体均有大小不一的 C带,其中第 22 对染色体整条呈阳性深染,第 18 对染色体具有端部 C带,其余均为着丝粒

48、C带,圆斑星鲽无居间 C带。计算得出圆斑星鲽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为 30,少于条斑星鲽的54.91。从 C带带型看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进化关系,条斑星鲽似乎比圆斑星鲽较为进化,这与其核型特征是相一致的。 3.按 Howell(1980)快速银染法进行了星鲽染色体 AgNORs 带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均显示 1 对 NOR,条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 AgNOR。圆斑星鲽的 AgNORs 位于 2 号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也为端部AgNOR。条斑星鲽亚中部染色体按相对长度也属于 2 号染色体,这很可能说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的 2 号染色体具有很高

49、的同源性,可能是经罗伯逊易位形成的,显示了两者之间较高的亲缘关系。1 对端部 NORs 表明其核型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这与核型研究的结果相同。 4.采用胰酶法显带进行了星鲽染色体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具有差异较大的 G带带纹,但总的带纹数目相同,均为 59 条带。其中条斑星鲽有 37 条深带,22 条浅带;圆斑星鲽有 38 条深带,21 条浅带。G带带型的研究由于受染色体收缩程度影响较大,本文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也可能是因为鱼类染色体数目多、形态小,且与它们的染色体 DNA 组成有关。 5.利用谭远德、吴昌谋提出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公式计算了星鲽的核型似近系数()和核型进化距离(De)。通过计算得出 =0.98,De=0.02,表明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核型差异很小,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星鲽属鱼类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