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急预案2002-08-07 发布 2002-08-30 实施发布前 言化学事故是指化学物质大量意外排放或泄漏,使空气、水源、土壤或食物受到污染引起群体中毒甚至死亡,或发生化学爆炸、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发生具有突然性且损坏性大。为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全厂职工和周边单位、居民的生命安全,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快速有效地处理事故并开展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结合工厂实际制定本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本预案由工厂安环部门提出本预案编制人: 本预案审核人:本预案批准人: 本标准于二 OO 一年首次发布。1 范围本预案规定了发生重大泄漏等事故时的应急处理办法,指挥系统、各部
2、门、车间应急状态下的职责等。本预案适用于工厂生产运行中重大泄漏事故、火灾事故等。如工厂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涉及到人员伤亡、中毒等需组织力量进行处理的,则该系统自动启动。2 工厂基本情况及原料、产品危险性2.1 2.2 工厂是生产有机硅产品的中型化工企业,工艺流程复杂具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生产过程连续性的特点,主要原料、产品有硅粉、氯甲烷、盐酸、一甲、二甲、三甲、含氢、水解物、DMC、D 3、 D4、 D5等。2.3 工厂原料、产品大部分在突然泄漏、操作失控或不可抗力情况下都存在着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环境污染等严重事故的潜在危险性,其中尤以氯甲烷、单体为最危险。3 潜在危险性评估3.1 生产原料
3、、产品潜在危险性评估物料名称 出现根源 污染对象 涉及范围 危害程度氯甲烷设备腐蚀、操作失控、贮槽断裂、阀门泄漏人体、环境周边单位及居民严重硅 粉 工艺失控、操作失控 人体 厂区 一般盐 酸设备腐蚀、操作失控、贮槽断裂、阀门泄漏人体、环境周边单位及居民中度单 体设备腐蚀、操作失控、工艺失控、贮槽断裂、火源引燃人体、环境周边单位及居民严重3.2 根据工厂生产、贮存、使用化学危险品的品种、数量,可能引起化学事故的特点以及 2.4.1物料危险性评估,确定三个岗位为应急救援的危险目标:氯甲烷球罐区域、单体合成区域、成品罐区。3.3 附工厂平面方位图(附最后)4 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组成、职责和分工4.1
4、指挥系统组成及设置4.1.1 由工厂厂长、付厂长和厂长助理及生产科、技术科、安全环保等部门领导组成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厂长任总指挥,付厂长和厂长助理任副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工作,指挥部设在生产调度办公室。若厂部领导外出时,由安全部门和生产科领导为临时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全权负责救援工作。4.2 职责4.2.1 指挥领导小组4.2.1.1 负责本预案的制定和修订。4.2.1.2 组建工厂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实施、训练和演练。4.2.1.3 检查督促重大事故隐患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4.2.2 指挥部4.2.2.1 发生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4.2.2.
5、2 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4.2.2.3 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4 .2.2.4 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4.3 人员分工4.3.1 总指挥厂长,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发布和解除救援信号。4.3.2 付厂长和厂长助理为副总指挥,负责事故报警及报告,通报情况及抢险,事故处置工作的指挥。4.3.3 指挥部成员职责和任务4.3.3.1 安全环保部门协助副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报告、通报情况和事故处置工作,指挥灭火、清洗和查明毒物性质,提出堵漏措施并负责事故现场及扩散区域监测工作的指挥。4.3.3.2 生产科科长,负责事故处置对生产系统停
6、车调度和联络通讯工作的指挥。4.3.3.3 技术科科长,协助副总指挥,负责停车技术方案及事故现场救险,抢修技术的指挥。4.3.3.4 质检管理人员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事故现场化学品采集、分析工作。4.3.3.5 付书记和综合办公室主任,协助总指挥做好通讯,联络工作,负责外来人员接待,负责事故现场及受伤、中毒人员生活必需品的组织,负责厂内治安、警戒、疏散工作的指挥,负责抢救物资供应和运输工作组织指挥,负责进厂物资转移,组织抢险物资。5 应急救援专业队组成、职责及分工5.1 应急消防队5.1.1 由工厂应急分队和义务消防队组成,由安全环保部门负责,担负着灭火、清洗和抢救伤员的任务。5.2 治安队5.
7、2.1 各队员组成,由综合办公室主任负责,担任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挥群众疏散。5.3 通讯保障组5.3.1 由生产调度员,综合办相关人员组成,综合办主任为负责人,负责各救援队伍的联系。5.4 抢险、抢修组5.4.1 由技术科、生产科、各车间组成,包括电工、仪表工、钳工、焊工、起重工等,技术科科长为负责人,负责抢修、抢险任务。5.5 医疗救护组5.5.1 由综合办相关人员、二厂医务室组成,综合办主任负责协调,担负医疗抢救任务。5.6 环境监测组5.6.1 由质检室和环保管理人员组成,由环保管理人员负责,担负事故现场及周围环境监控,监测结果及时向指挥部汇报。5.7 物资供应组5.7.1
8、 由安环部门、综合办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提供抢险所需物资、防用品、运输车辆等等。5.8 对外联络组5.8.1 由综合办负责组成,接待前来增援的人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及兄弟单位通报事故事态发展情况。5.9 信号规定5.9.1 工厂报警信号主要采用现场警铃和电话报警。厂报警电话:调度室:,调度手机:,安环部门:。5.9.2 危险区边界用黑黄带作警戒线,警戒人员佩戴带黄袖章,救援车贴有黄色通行证。6 夜间紧急系统6.1 由厂值班调度负责组成临时指挥系统,在厂指挥系统人员未到之前行使指挥系统职责、权力,并负责向厂指挥系统汇报事故、抢险有关情况。6.2 厂门卫在通讯保障组未赶到之前,担负临时电讯联络工作
9、,负责将事故信息通报应急救援系统有关人员及有关部门。6.3 各救援小组在临时指挥系统的组织指挥下,按常规运行。7 应急救援系统的运行7.1 事故信息是应急救援系统启动的绝对指令,接到事故信息后,本系统各责任人员应立即行动,赶赴事故应急点,接受抢险指令。7.2 事故现场及附近人员应自觉组成应急救援系统,参与抢险,系统中职务最高者为系统临时负责人。7.3 指挥系统运行后,立即指挥各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根据事故信息及发展趋势及时发出指令,各救援小组负责人也可由指挥部临时指派。7.4 事故应急点为厂大门内侧,人群疏散点为厂大门外侧。7.5 对事故处理有功人员,根据事实,将实施物资、精神奖励。8 岗位
10、应急人员通则8.1 在岗人员平时应认真操作,熟悉工作环境,掌握毒物属性及防护常识,以便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同时做好自身防护,并立即将事故情况迅速向上级领导汇报。8.2 当班班长和车间值班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应立即组织处理事故和人员救护。8.3 事故发生后,机修人员、电工等有义务携带工具、防护用品、材料,进入事故点抢修。8.4 车间管理人员、车间主管领导负责指挥事故的,若其不在,其它管理人员有义务负责组织和参加事故抢险和人员救护。8.5 车间其它人员有义务参加事故抢救和人员救护。8.6 未尽职责者,工厂将从严处理。9 应急救援预案通则9.1 事故发生后,最早发现者应立即通知附近
11、同事,并立即向当班调度安全部门报警,同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9.2 当班调度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车间,要求查明事故部位和原因,下达按应急救援预案处理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指挥部成员或专业队伍迅速赶往事故现场,下令疏散周围人员,同时通知热电厂、二厂调度。9.3 指挥部成员通知自己所在部门按专业对口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公司和劳动、环保、卫生、公安等上级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同时安环部门迅速通知附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9.4 发生事故的部门,应迅速查明发生源点泄漏部位、原因,凡能以切断电源、事故源等处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则应自救为主,如事故源不能自己控制的应向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堵漏或抢修的
12、具体措施以及泄漏量或事故危害程度。9.5 指挥部成员赶到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伍立即开展救援,如事故扩大时,应及时请求救援。9.6 厂应急消防队或消防大队到达事故现场时,应穿戴好防护器具,首先查明有无中毒人员,以最快速度使中毒者脱离现场,轻者由医务救疗组治疗,严重者马上送医院抢救。9.7 安环部门、生产科、技术科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部门在查明判断事故危害程度后,视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决定,若需要紧急停车的则按紧急停车程序进行。9.8 医疗救护组到达现场后,与各救援专业组配合,立即救护伤员和中毒人员,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后送医院抢
13、救。9.9 治安组到达现场后,担负治安和交通指挥,组织纠察,设岗划分禁区,加强警戒,加强巡逻检查。9.10 安环部门到达现场后,环保人员应迅速查明泄漏和扩散情况以及发展事态,根据风向、风速、水沟分布,判断扩散方向和速度,汇同质检人员开展扩散区气、水采样快速监测,并及时汇报指挥部,必要时根据扩散区域人员分布情况、动植物特征通知人群撤离或指导采取简易有效的应急措施。9.11 抢险抢修队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迅速进行设备抢修,控制事故以防止事故扩大。9.12 如氯甲烷球罐、合成、精馏发生泄漏、火灾,当班调度应第一时间通知热电厂消防控制室,以使汽动阀迅速开启,而将消防水第一时间投用,制
14、上事故扩大。9.13 在事故得到控制后,在副总指挥的指挥下,立即成立事故专门处置小组,调查事故原因和落实防范措施及抢修方案,并组织抢修,尽快恢复生产。10 有关附件10.1 工厂危险源分布平面方位图10.2 工厂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名单10.3 工厂应急救援指挥网络图10.4 工厂应急救援联络图10.5 工厂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名单10.6 工厂应急救统筹图示10.7 工厂危险品安全周知卡11 氯甲烷应急救援预案11.1 适用范围11.1.1 适用于氯甲烷泄漏以及火灾的应急救援11.2 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11.2.1 氯甲烷罐区位于工厂西北角,配有 200m3的球罐 2 只,泵前冷却器 1 只,0
15、.48m 3卸车罐 1 只,输送泵 2 台。球罐区域西临山体,北临热电厂煤库相互距离 50m,东靠包装站相互距离距离 30m,南面是仓库相互距离为 25m。合成工段配有 2 只 60m3的立式储槽,最大储存量为 102m3。11.2.2 氯甲烷属性11.2.2.1 氯甲烷为无色易液化气体,具有醚样的微甜气味,对人体有刺激和麻醉作用,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能损坏害肝和贤,人吸入 18mg/m3以上氯甲烷即产生急性中毒,其症状是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精神错乱等,严重中毒时,可出现躁动、抽搐、昏迷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11.2.2.2 爆炸极限:719,引燃温度 6
16、32,遇火花或高热能引起爆炸,并生成剧毒的光气,接触铅及其合金能生成自燃性的铝化合物,沸点:-23.7,易溶于水、乙醇、氯仿等。11.2.3 灭火方法11.2.3.1 切断气源,使用干粉,1211 灭火器和喷雾状水灭火。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也可开启系统消防设施来火和隔、绝。11.3 防护11.3.1 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热源。应急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11.3.2 工厂医务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并针对毒物属性,认真迅速做好长期救护工作。 11.3.3 如氯甲烷球罐区域泄漏,当
17、班调度应第一时间通知热电厂循泵岗位,立即开启汽动阀喷淋。11.4 日常防护11.4.1 生产或检修过程中,在可能接触毒物前,应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包括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等,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工作现场严禁吸烟。11.5 危险源潜在危险性评估11.5.1 氯甲烷球罐或储槽与阀门管道等的连接法兰面垫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1.5.2 氯甲烷球罐与储槽的进出口阀泄漏,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1.5.3 由于腐蚀、超温、超压等,导致球罐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1.5.4 泄漏的物料因静电、明火等,引起球罐火灾。11.5.5 周边火灾,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贮
18、槽火灾甚至爆炸。11.5.6 物料灼伤人体皮肤或眼睛。11.6 事故预防措施11.6.1 氯甲烷球罐按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甲类防火进行设计,与周边建筑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同时设有防火围堤和排放沟渠;现场设置一套水喷淋装置,采用气动控制或手动控制两种;现场配备数量比较充足的灭火器;现场另安装手动报警装置 1 套;储槽北面配备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备有灭火器。11.6.2 加强球罐和贮槽的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隐患。11.6.3 按相关规程精心操作、认真巡检,杜绝违章作业及设备超负荷运行现象。11.6.4 加强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操作及安全防护技能水平。11.6.5 强化应急预案演练。1
19、1.6.6 做好防静电、防高温等相关工作。11.6.7 车间及操作人员均配备防护用具。11.6.8 规范氯甲烷装卸,加强装卸过程中的安全监督。11.7 应急处置方案11.7.1 少量泄漏11.7.1.1 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因设备的原因或操作原因造成球罐或储槽少量泄漏,由岗位操作人员巡检等方式及时发现,采取相应的消漏措施,予以处理。11.7.2 发生大量泄漏或造成重大事故11.7.2.1 操作人员虽能及时发现,但一时难以控制,毒物泄漏后可能危及人身伤亡或伤害,并波及周边范围,工厂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系统,并应采取相应救援措施。11.7.2.2 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当班班长、调度、安全部门报警,并按下
20、现场手动报警器;当班班长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职务最高者为临时总指挥,一方面组织人员向上风向进行撤离,一方面组织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如工厂防护用品不足时,由调度或安全部门迅速向二厂、热电厂求援)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进行应急处理,等待工厂救援队伍的到来.11.7.2.3 当班调度接到报警后,应立即向厂部领导汇报,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要求查明泄漏部位和泄漏原因,下达按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指令,必要时立即将事故情况通报周边单位,同时发出警报,启动工厂应急救援系统,通知指挥部成员和各专业救援队伍迅速赶往事故现场。11.7.2.4 发生事故的车间,应组织力量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点、泄漏部位和泄漏原因,
21、凡能切断物料或其他采用其他处理措施可以消除事故的,则以自救为主。如泄漏部位自己不能控制的,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堵漏或抢修的具体措施。11.7.2.5 指挥部应按专业对口迅速向主管上级汇报事故情况。11.7.2.6 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救援专业队伍立即展开救援。如事故扩大,应请求支援。11.7.2.7 应急小分队或义务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救援人员应立即佩戴好空气呼吸器和防化服,首先要确认查明现场有无中毒人员,如有以最快速度将中毒者脱离现场,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抢救。11.7.2.8 生产管理科和技术开发科各专业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
22、的单位,在查明泄漏部位和范围后视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建议,由指挥部下达,调度车间执行。11.7.2.9 抢修抢险队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迅速进行抢修设备,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扩大。11.7.2.10 环境监测组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查明泄漏扩散情况,根据风向、风速,判断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并对泄漏下风向区域进行监测,确定结果、监测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必要时根据指挥部决定通知扩散区域内的群众撤离或指导采取简易有效的保护措施。11.7.2.11 治安组到达现场后,担负现场治安和交通指挥,组织纠察,在事故现场划分禁区并加强警戒和巡逻检查。关注事态发展,如泄漏扩散危及周边,应同环境监
23、测组和其他专业组一道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协作周边单位和住户安全转移,或采取临时的安全措施。11.7.2.12 医疗救护组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救护伤员和中毒人员,对中毒人员应根据中毒症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伤员进行包扎或输氧急救,重伤员及时送医院抢救。11.7.2.13 通讯保障组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命令,认真做好各专业队伍的联系和抢险过程中的联系工作以及对外联络工作。11.7.2.14 若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后,指挥部应立即成立二个专门工作小组:(1)、在生产副厂长指挥下,组成由安全环保、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保卫和发生事故参加参加的事故调查小组,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2) 、在生产副
24、厂长和厂长助理的指挥下,组成由设备、机修、电气修理和发生事故车间,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早恢复生产。11.7.3 发生火灾11.7.3.1 氯甲烷发生火灾,如发生在球罐上,操作人员应第一时间通知热电厂循泵岗位打开气动阀,启动喷淋系统。11.7.3.2 发生火灾后,当班人员应在第一时间报警、组织力量扑救、组织力量疏散;专业救援组必须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并立即展开抢救。11.7.3.3 火势较大,应急分队应迅速将着火源用水炮进行喷淋冷却和隔离,保证火势不向边上蔓延。11.7.3.4 其他专业组应立即展开救援工作,其方式方法同前泄漏处理方式。11.8 演练11.8.1 职能部门和生产车间应
25、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本预案,达到“人人知预案,个个会处理”的要求。11.8.2 每年至少组织二次预案演练(上下半年各一次),演练内容包括泄漏、火灾的发生,应急救援系统的启动,当班人员第一时间的处理,各专业救援组如何联系和赶赴现场,现场的抢救和维持,人体受伤救护,对外联系,事故调查等情况。11.8.3 演练必须要有演练方案,并通过批准。12 二甲基二氯硅烷应急救援计划12.1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二甲基二氯硅烷的泄漏、火灾等应急情况的处理。12.2 危险源基本情况12.2.1 二甲基二氯硅烷主要储存于精馏罐区(2 只 20m3的贮槽) ,及水裂解罐区(2 只 80 m3的贮槽) 。最大储量为 1
26、50m3。 12.2.2 周边其他生产设施布置:精馏罐区:东面 15 米外为厂区主马路;南面为精馏厂房;西面为一甲产品贮槽; 北面为厂内马路,20 米外为水裂解厂房。 精馏罐区四周设有围堰。水裂解罐区12.2.3 属性12.2.3.1 二甲基二氯硅烷为无色液体,易潮解,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受热或遇水分解反应放热,并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12.2.3.1 对眼、皮肤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产生急性炎症,能导致灼伤。12.2.3.3 消防措施:穿戴好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首先切断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泄漏源,则用大量细干砂覆盖,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
27、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干砂,严禁用水和泡沫。12.3 防护12.3.1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向,并立即撤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及总排水沟。12.3.2 小量泄漏:用砂土等不燃物质覆盖吸附处理;大量泄漏:筑堤挖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再作处理;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其蒸气,以保护现场处理人员,但不能对泄漏点直接喷水。12.4 日常防护12.4.1 生产或检修过程中,在可能接触毒物前,应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包括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等,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工作现场严禁
28、吸烟。12.4.2 车间备有过滤式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及全密封防护服,备紧急情况时使用。12.5 潜在危险性评估12.5.1 二甲基二氯硅烷贮槽与阀门管道等的连接法兰面垫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2.5.2 二甲基二氯硅烷贮槽底阀、液位计跟部阀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2.5.3 由于腐蚀、超温、超压等,导致贮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2.5.4 泄漏的物料因静电、明火等,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贮槽火灾。12.5.5 周边物体火灾,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贮槽火灾甚至爆炸。12.5.6 物料灼伤人体皮肤或眼睛。12.6 事故预防措施12.6.1 加强贮槽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及
29、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隐患。12.6.2 严格按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巡检,杜绝违章作业及设备超负荷运行现象。12.6.3 加强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操作及安全防护技能水平。12.6.4 强化应急预案演练。12.6.5 做好防静电、防高温等相关工作。12.6.6 车间及操作人员均配备防护用具。12.6.7 罐区北面花坛配备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备有灭火器。12.7 应急处置方案12.7.1 少量泄漏12.7.1.1 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因设备的原因或操作原因造成球罐或储槽少量泄漏,由岗位操作人员巡检等方式及时发现,采取相应的消漏措施,予以处理。12.7.1.2 立即组织人员消漏,处理人员必须
30、穿戴防护器具。用砂土等不燃物质覆盖吸附处理;大量泄漏:筑堤挖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再作处理;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其蒸气,以保护现场处理人员,但不能对泄漏点直接喷水。12.7.2 大量泄漏12.7.2.1 操作人员虽能及时发现,但一时难以控制,毒物泄漏后可能危及人身伤亡或伤害,并波及周边范围,工厂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系统,并应采取相应救援措施。12.7.2.2 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当班班长、调度、安全部门报警,并按下现场手动报警器;当班班长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职务最高者为临时总指挥,一方面组织人员向上风向进行撤离,一方面组织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如工厂防护用品不足时,由调度或安全部门迅速向二厂、
31、热电厂求援)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进行应急处理,等待工厂救援队伍的到来.12.7.2.3 当班调度接到报警后,应立即向厂部领导汇报,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要求查明泄漏部位和泄漏原因,下达按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指令,必要时立即将事故情况通报周边单位,同时发出警报,启动工厂应急救援系统,通知指挥部成员和各专业救援队伍迅速赶往事故现场。12.7.2.4 发生事故的车间,应组织力量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点、泄漏部位和泄漏原因,凡能切断物料或其他采用其他处理措施可以消除事故的,则以自救为主。如泄漏部位自己不能控制的,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堵漏或抢修的具体措施。12.7.2.5 指挥部应按专业对口迅速向主管上级汇
32、报事故情况。12.7.2.6 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救援专业队伍立即展开救援。如事故扩大,应请求支援。12.7.2.7 应急小分队或义务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救援人员应立即佩戴好空气呼吸器和防化服,首先要确认查明现场有无中毒人员,如有以最快速度将中毒者脱离现场,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抢救。12.7.2.8 生产管理科和技术开发科各专业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的单位,在查明泄漏部位和范围后视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建议,由指挥部下达,调度车间执行。12.7.2.9 抢修抢险队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迅速进行抢修设备,控制事故
33、以防事故扩大。12.7.2.10 环境监测组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查明泄漏扩散情况,根据风向、风速,判断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并对泄漏下风向区域进行监测,确定结果、监测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必要时根据指挥部决定通知扩散区域内的群众撤离或指导采取简易有效的保护措施。12.7.2.11 安组到达现场后,担负现场治安和交通指挥,组织纠察,在事故现场划分禁区并加强警戒和巡逻检查。关注事态发展,如泄漏扩散危及周边,应同环境监测组和其他专业组一道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协作周边单位和住户安全转移,或采取临时的安全措施。12.7.2.12 疗救护组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救护伤员和中毒人员,对中毒人员应根据中毒症状及时采取应急措
34、施,对伤员进行包扎或输氧急救,重伤员及时送医院抢救。12.7.2.13 讯保障组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命令,认真做好各专业队伍的联系和抢险过程中的联系工作以及对外联络工作。12.7.2.14 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后,指挥部应立即成立二个专门工作小组:(1)、在生产副厂长指挥下,组成由安全环保、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保卫和发生事故参加参加的事故调查小组,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2) 、在生产副厂长和厂长助理的指挥下,组成由设备、机修、电气修理和发生事故车间,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早恢复生产。12.7.3 发生火灾12.7.3.1 应第一时间报警、组织力量扑救、组织力量疏散;
35、专业救援组必须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并立即展开抢救。12.7.3.2 火势较大,应急分队应迅速将着火源用水炮进行喷淋冷却和隔离,保证火势不向边上蔓延。12.7.3.3 迅速将着火点与系统隔离,同时撤出着火点附近的易燃易爆物品。对一时无法撤出的应进行有效冷却。12.7.3.4 如火灾发生在贮槽、管道等带压系统,应密切注意系统的压力,做好降温工作,防止超压。12.7.3.5 对火势严重的,应立即启动工厂应急救援系统。12.7.3.6 其他专业组应立即展开救援工作,其方式方法同前泄漏处理方式。12.8 演练12.8.1 职能部门和生产车间应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本预案,达到“人人知预案,个个会处理”的要求
36、。12.8.2 每年至少组织二次预案演练(上下半年各一次),演练内容包括泄漏、火灾的发生,应急救援系统的启动,当班人员第一时间的处理,各专业救援组如何联系和赶赴现场,现场的抢救和维持,人体受伤救护,对外联系,事故调查等情况。12.8.3 演练必须要有演练方案,并通过批准。13 甲基氯硅烷混合体应急预案13.1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甲基氯硅烷的泄漏、火灾等应急情况的处理。13.2 危险源基本情况13.2.1 甲基氯硅烷为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有强烈的气味,易潮解。对眼睛、皮肤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并能导致灼伤和炎症。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甲基
37、氯硅烷遇水或水蒸气反应放热,并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13.2.2 分布范围和储量13.2.3 甲基氯硅烷主要储存于合成罐区(4 只 100m3的贮槽,2 只 20 m3的检测槽) 。 最大储量为400m3。13.2.4 周边其他生产设施布置13.2.4.1 东面为尾气处理装置,30 米外为精馏生产装置;东南面 10 米外为氯甲烷压缩机房;南面为合成厂房;西面为 2 只 60 m3的氯甲烷贮槽、2 只 66 m3的硅粉贮罐,15 米外为成品仓库;南北面 30 米外为 2 只 100 m3的氯甲烷球罐;北面为厂内马路,20 米外为水裂解罐区。 合成罐区四周设有围堰。13.2.4.2 消防措施:穿戴
38、好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首先切断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泄漏源,则用大量细干砂覆盖,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干砂,严禁用水和泡沫。13.3 个人防护13.3.1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向,并立即撤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洒雾状水稀释。13.4 日常防护13.4.1 生产或检修过程中,在可能接触毒物前,应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包括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等,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工作现场严禁吸烟。13.4.2 车间备有过滤
39、式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及全密封防护服,备紧急情况时使用。13.5 潜在危险性评估13.5.1 甲基氯硅烷贮槽与阀门管道等的连接法兰面垫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3.5.2 甲基氯硅烷贮槽底阀、液位计跟部阀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3.5.3 由于腐蚀、超温、超压等,导致贮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3.5.4 泄漏的物料因静电、明火等,引起甲基氯硅烷贮槽火灾。13.5.5 周边物体火灾,引起甲基氯硅烷贮槽火灾甚至爆炸。13.5.6 物料灼伤人体皮肤或眼睛。13.6 事故预防措施13.6.1 加强贮槽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及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隐患。13.6.2 严格
40、按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巡检,杜绝违章作业及设备超负荷运行现象。13.6.3 加强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操作及安全防护技能水平。13.6.4 强化应急预案演练。13.6.5 做好防静电、防高温等相关工作。13.6.6 车间及操作人员均配备防护用具。13.6.7 罐区北面花坛配备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备有灭火器。13.7 应急处置方案13.7.1 因甲基氯硅烷混合体物料的特性(包括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二甲基二氯硅烷相似,因此在其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可以参照前者。13.8 演练13.8.1 和二甲基二氯硅烷演练方案一样。14 甲基三氯硅烷应急预案14.1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甲基三
41、氯硅烷的泄漏、火灾等应急情况的处理。14.2 危险源基本情况14.2.1 甲基三氯硅烷为无色液体,具有刺鼻恶臭,易潮解。对眼睛、皮肤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并能导致灼伤和炎症。甲基三氯硅烷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甲基三氯硅烷受热或遇水发生分解放热反应,并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14.2.2 分布范围和储量14.2.2.1 甲基三氯硅烷主要储存于精馏罐区(1 只 10m3的贮槽) ,及水裂解罐区(2 只 80 m3的贮槽) 。最大储量为 100m3。14.2.2.2 周边其他生产设施布置:精馏罐区:东面二甲产品贮槽,20 米外为厂区主马路;南面为精馏厂房;西面为一甲、脱低塔
42、釜液槽; 北面为厂内马路,20 米外为水裂解厂房。精馏罐区四周设有围堰。水裂解罐区:14.2.3 消防措施:穿戴好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首先切断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泄漏源,则用大量细干砂覆盖,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干砂,严禁用水和泡沫。14.3 个人防护14.3.1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向,并立即撤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及总排水沟。14.3.2 小量泄漏:用砂土等不燃物质覆盖吸附处理;大量泄漏:筑堤挖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再作处理;喷
43、雾状水冷却和稀释其蒸气,以保护现场处理人员,但不能对泄漏点直接喷水。14.4 日常防护14.4.1 生产或检修过程中,在可能接触毒物前,应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包括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等,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工作现场严禁吸烟。14.4.2 车间备有过滤式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及全密封防护服,备紧急情况时使用。14.5 潜在危险性评估14.5.1 甲基三氯硅烷贮槽与阀门管道等的连接法兰面垫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4.5.2 甲基三氯硅烷贮槽底阀、液位计跟部阀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4.5.3 由于腐蚀、超温、超压等,导致贮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
44、。14.5.4 泄漏的物料因静电、明火等,引起甲基三氯硅烷贮槽火灾。14.5.5 周边物体火灾,引起甲基三氯硅烷贮槽火灾甚至爆炸。14.5.6 物料灼伤人体皮肤或眼睛。14.6 事故预防措施14.6.1 加强贮槽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及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隐患。14.6.2 严格按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巡检,杜绝违章作业及设备超负荷运行现象。14.6.3 加强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操作及安全防护技能水平。14.6.4 强化应急预案演练。14.6.5 做好防静电、防高温等相关工作。14.6.6 车间及操作人员均配备防护用具。14.6.7 罐区北面花坛配备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备有灭火器。14
45、.7 应急处置方案14.7.1 应急处置方案同前14.8 演练14.8.1 演练方案同前15 三甲基氯硅烷15.1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三甲基氯硅烷的泄漏、火灾等应急情况的处理。15.2 危险源基本情况15.2.1 三甲基氯硅烷为无色液体和淡黄式透明液体,熔点-40 沸点 57.6。易燃。闪点-28。 爆炸极限:1.8-6(V) 。15.2.2 易潮解,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受热或遇水分解反应放热,并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对眼、皮肤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产生急性炎症,能导致灼伤。15.2.3 灭火方法:干粉、二氧化碳、干石粉灭火,禁止用水及泡沫。15.2.4 消防措施:穿
46、戴好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首先切断泄漏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泄漏源,则用大量细干砂覆盖,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干砂,严禁用水和泡沫。15.3 防护15.3.1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向,并立即撤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及总排水沟。15.3.2 小量泄漏:用砂土等不燃物质覆盖吸附处理;大量泄漏:筑堤挖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再作处理;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其蒸气,以保护现场处理人员,但不能对泄漏点直接喷水。15.4 日常防护15.4.1 生产或检修过程
47、中,在可能接触毒物前,应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包括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等,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工作现场严禁吸烟。15.4.2 车间备有过滤式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及全密封防护服,备紧急情况时使用。15.5 潜在危险性评估15.5.1 二甲基二氯硅烷贮槽与阀门管道等的连接法兰面垫片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5.5.2 二甲基二氯硅烷贮槽底阀、液位计跟部阀失效,可能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5.5.3 由于腐蚀、超温、超压等,导致贮槽或管道破(爆)裂,引起大量物料泄漏。15.5.4 泄漏的物料因静电、明火等,引起二甲基二氯硅烷贮槽火灾。15.5.5 周边物体火灾,引起二甲基二
48、氯硅烷贮槽火灾甚至爆炸。15.5.6 物料灼伤人体皮肤或眼睛。15.6 事故预防措施15.6.1 加强贮槽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及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隐患。15.6.2 严格按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巡检,杜绝违章作业及设备超负荷运行现象。15.6.3 加强作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操作及安全防护技能水平。15.6.4 强化应急预案演练。15.6.5 做好防静电、防高温等相关工作。15.6.6 车间及操作人员均配备防护用具。15.6.7 罐区北面花坛配备消防水炮及室外消火栓,南面备有灭火器。15.7 应急处置方案15.7.1 应急处置方案同前。15.8 演练15.8.1 演练方案同前16.1 盐酸应
49、急预案16.1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盐酸的泄漏、火灾等应急情况的处理。16.2 危险源基本情况16.2.1 盐酸罐区位于水裂解车间生产楼西侧,有 200m3储罐 2 只,300 m 3储罐 1 只,输送泵 4 台。16.2.3 属性16.2.3.1 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有刺鼻的酸味;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且氢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有较强的腐蚀性。16.2.3.2 对眼、皮肤和鼻腔粘膜有刺激性,产生急性炎症,能导致灼伤。16.2.3.3 消防措施:穿戴好全密封防护服和空气呼吸器进入现场,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或用大量水进行扑救。16.3 防护16.3.1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向,并立即撤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不能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快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16.3.2 小量泄漏:用水稀释处理;大量泄漏:用干砂覆盖处理或筑堤挖坑,用泵转移至槽车或收集器内再作处理。16.4 日常防护16.4.1 生产或检修过程中,在可能接触毒物前,应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包括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等,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自主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工作现场严禁吸烟。16.4.2 车间备有过滤式防毒面具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