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创造”之障碍 文章作者:孔善广 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 10 个制造行业在内共 80 余种产品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2000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 30000 亿元人民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4.4%,在世界制造总额的比例也超过 5%,位居世界第四。日本产经新闻也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无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凭借其价格低廉不断涌出国门,“征服”世界,因此,我们正在陶醉于“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的喜悦之中并充满着信心。但是,具超前观念的有识之士和无情的现实正在唤醒着我们,我们只
2、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甚至说不上是制造大国。 在 2001 年世界 500 强中,中国企业仅上榜 11 家,还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2002 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为 1.27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仅占全球 GDP 的 3.7%,只是美国的 11.5%,日本的 20%。美国商业周刊与Interbrand 公司联手推出的年度“全球 100 个最佳品牌排行榜”中,多年来一直没有任何中国品牌的身影。根据商业周刊的披露,目前中国数百万家制造业企业中,能做 OEM 的不过几万家,能做 ODM 的不过几千家,既能做 ODM 又有自有品牌的不过几十家。即使以号称技术水准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家电业
3、,真正能做好 ODM 的企业比率也不过 1/5,能做品牌的只有寥寥四五家而已!也就是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更令人沮丧的是,中国产品只是处于获利链的最低端。如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 DVD,售价 32 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 18 美元,成本 13 美元,只能赚取 1 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 79 美元的国产 MP3,国外要拿走45 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 32.5 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 美元。就算是中国微波炉第一大品牌格兰仕,其利润率也是低至35%。过低利润使企业难以积累雄厚资金搞自主技术开发,没有自主技术开发,则只能从事低级的组装加工,获取低利润,这种低层
4、次循环永远不能导致中国企业的进化升级。 事实上,我们过去过于看重引进新设备和技术制造新产品,而且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成本存在比较优势,因此我们只重视生产加工能力的投入,而不是研发创新的投入。现实已经无情地告诉我们这些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 对于如何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不少见解,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扫除“中国创造”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 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由于中国向市场化改革的转轨的过程中,生产要素仍然保持着过去体制的非市场化,要素价格的低廉为中国境内企业提供成本上的优势,如土地的行政划拨和优惠政策获取低地价;存贷款利率受行
5、政管制,企业通过银行获得低于正常使用价格的资金;国家长期以来的出口创汇政策而形成的出口补贴和人民币低汇率优势;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劳动力流动的缺口打开形成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工资长期低下,近十年无实质增长,并长期对“农民工”甚至是全体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欠帐等等。 特别是人力资源价格扭曲方面,占大多数人的普通打工者的收入水平被控制到最低,收入不高则不利于提高国内消费,也不利于人力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最后导致内需严重不足,内需不足就转向外需,外向型的经济越来越发展,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由建国初小到忽略不计到 10%、20%、30%到目前的 70%的原因
6、。而外向型的产业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反过来更依赖于廉价劳动力来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来生存,造成恶性循环。 生产要素价格的低廉是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优势,但也导致中国的企业能一直利用此优势维持“制造”而生存,对“创造”失去了原动力(压力),形成“温水煮蛙”的现象。 对外来技术、设备和资金的过度依赖 过去,我们曾有过设备、技术的“洋跃进”过程,虽然能快速缩短和外国的差距,但正是大量引进使用国外的设备和技术,造成了我们外来技术、设备过度依赖,也使我们原来具有较完整工业体系和有一定基础的设备工业丧失了巨大的市场,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另外,对于吸引外资和外来技术我们曾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各地政府
7、在税收、用工用地甚至环境保护方面,给予外来投资比国内企业更优惠的条件,市场份额却不断被外资品牌所蚕食,但真正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却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更依赖外资企业来解决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设备、技术、市场基本上掌握在外资手中,中国所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总体上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 23 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 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 85%,石油化工装备的 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 70%被进口产品占领。 最明显的是中国的汽车
8、产业,虽然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但至今仍然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品牌。 政府宏观战略和微观政策的失误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对知识不重视,对知识产权也更不重视,虽然我国设立有种类齐全的科研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发明创造出来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大多是躺在深闺之中,未能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外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惊叹自己和别人的巨大差距,但没有采取引进与独立自主开发并举之路,梦想通过购买引进来迎头赶上,却造成对国外技术、设备的依赖。如国产“运十”的下马就成为中国人心头之痛。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中国企业对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然而,政府某些政策却在
9、束缚着企业。如中国的申请专利收费一直高得惊人,一项非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大约要 11000 元,一项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要 8 万多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重庆力帆集团拥有了 2000 多项专利,去年申请了 1000 多项,付出了 350 万元。一年的养护和再申请费用预算要 450 万,像这样发展下去,力帆要不了多久每年要缴 1000 万,甚至几千万。世界上的大企业,比如本田公司,拥有 15 万项专利,如果在中国,每年的养护费至少要两亿元。这样一个收费制度,不利于中国的创造。所以我们呼吁,我们民族市场要孵化自主的民族品牌,我们政府一定要扶植中国创造。” 对此,政府应该伸出“有为”之手,在制订宏观
10、和微观政策上要有利于本土企业研发创新和品牌建设,不能置之度外。 本土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本来市场经济是鼓励正常竞争,但国内企业之间通常是大打价格战,并最终采取偷工减料等无序竞争方式,除损害消费者利益外,更不利于本土品牌的建立。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果不能充分履行职责,不能对无序竞争作有效裁决和协调,如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对行业协会的支持等,则无形是放纵这些无序竞争方式。如中国所特有的、既有中国文化与商业完美结合的丝绸产品,就由于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压价竞争就已经在欧美高档商品市场失去了魅力,成为中国低档产品的另一个形象,另人痛心疾首。 低水平的无序竞争将会另企业慢性自杀,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它永远取代
11、不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创新。企业必须明白的是:产品中的材料成本控制是有限的,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创新可以说是无限的。 目前,中国本土企业正在面对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还要在国内外与强大的跨国品牌企业竞争,因此,“中国创造”首先要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制度环境和体制基础,扫除对于“中国创造”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形成体制上的竞争力,使企业能有高效低成本的专利技术转化条件,并充分利用现在还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即在研发的劳动力成本中同样存在的优势,并通过研发创新、品牌建设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才是中国企业摆脱低水平竞争、获取高端利润的必经之路。也许,今后的世界经济将会
12、严重依赖中国的制造企业。 附表一:2004 年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数量及价格 单位:美元 商品 名称 数量 单位 数 量 平均 单价 商品 名称 数量 单位 数 量 平均 单价 玉米 万吨 232 140.4 集装箱 万个 197 2,595.50 煤 万吨 8,666 44 录、放像机 万台 18,351 40.4 原油 万吨 549 241.3 电视机 万台 6,315 86.9 成品油 万吨 1,146 345.6 照相机 万架 5,630 5.9 棉纱线 万吨 43 3,094.40 微型计算机 万台 113,420 52.8 棉机织物 万米 530,316 1.1 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 万
13、台 14,605 97 塑料制品 万吨 633 1,449.00 摩托车 万辆 1,011 196.7 鞋 万双 588,479 2.5 自行车 万辆 5,175 31.7 钢材 万吨 1,423 585.8 汽车和汽车底盘 万辆 41 1,909.40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公布的进出口统计资料 附表二:部分制造业产品占世界总量的情况 行 业 产品 类别 产量 (万台) 占世界份额(%) 行 业 产品 类别 产量 (万台) 占世界份额(%) 彩电 3936 29 电话机 9598 50 洗衣机 1443 24 显示器 4590 42 电冰箱 1279 16 电子及 通讯设备制造 钟表 15 75 空调 1827 30 纺织 以丝代表 7.3 万吨 70 电风扇 7661 50 以上 青霉素 60 家 电 制 造 照相机 5514 50 以上 土霉素 65 拖拉机 83 以上 医药 维生素 C 50 机械 装备 集装箱 83 以上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年鉴 2003,第 17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