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机插与手栽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差异的比较研究关键词:手栽稻 机插稻 水稻产量 稻米品质 氮素吸收利用 生育特性摘要:试验于 2007-2008 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兴化市钓鱼镇试验基地进行,以我省主推的水稻大、中、小三种不同穗型 6 个迟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机插与手栽两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其形成、品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稻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 5左右,机插稻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其次穗粒兼顾型品种,穗数型品种第三。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机插稻的穗数高于手栽稻,而穗粒数显著
2、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不及手栽稻。 2、由于播期与秧龄等的因素,机插小苗稻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分蘖模式。(1)机插稻属一段本田分蘖型,其所有分蘖均在本田发生。一般机插小苗理论一次分蘖蘖位少 2 个左右,即减少的为 1、2 有效蘖位,最高无效蘖位不分蘖或发生率低,单株分蘖量小。一生中分蘖连续发生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 3、4、5、6、7 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1、3-2、4-1、4-2、5-1 蘖位的二次分蘖,一次分蘖由低位向高位的各蘖位分蘖发生率连续起来呈单峰曲线,其中 4、5 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但群体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为
3、70左右,而其中 4、5 蘖位的贡献在 46.5-52.3,蘖位越高的分蘖单穗重和穗粒数越低。(2)手插稻分蘖分秧田期与本田期,主要发生 1、2、3、5、6、7、8、9、10 这 9 个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5-1、6-1、6-2、7-1、7-2、8-1 蘖位的二次分蘖,大田分蘖量及有效蘖量、所占比重均比秧田期高,其单株分蘖量、成穗率均比机插稻高。由于个体分蘖模式的特性直接影响本田的茎蘖动态,机插秧苗移栽后须通过 1.5-2.5 个叶龄期的增粗过程才能分蘖,且分蘖后群体分蘖增加速度快,呈直线上升,够苗期和高峰苗期均较手栽稻有所提前,并且高峰苗数较多,因此茎蘖动态大起大落。 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
4、和穗数型品种的发生蘖位和单株分蘖发生数多于穗粒兼顾型品种;一、二级分蘖的成穗率,穗数型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一级分蘖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显著大于二级分蘖;一级分蘖的不同蘖位间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有一定差异,4、5、6 三个蘖位最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 3、由于机插稻本田群体起点物质少,至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总量仅为手栽稻的 75左右;至抽穗期其干物质与手栽稻相当,达到 97左右;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由成熟期,机插稻的干物质总量基本达到手栽稻;但个体生长量较小,单株干物重低于手栽稻。比较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生物学产
5、量的比重发现,机插稻中期生长量较大,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增长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大穗型 43.8、穗粒兼顾型 43.4、穗数型41.9;较手栽稻大 5左右。抽穗后干物质增长量所占的比重,机插稻低于手栽稻。 营养器官在产量形成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两种栽培方式表现一致,即叶片和鞘的干物质净减少,而茎秆净增加,叶片和叶鞘中抽穗前储存的同化产物在灌浆结实期向穗输出,而茎秆则仍作为库容器官,继续积累同化物。新增量为灌浆结实期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直接供应能力)以及营养器官输出、转移的同化产物(间接供应能力)之和,这是最终经济产量的物质基础,机插稻的这两项能力均弱于手栽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可
6、以看出,抽穗期机插稻叶片干物质高于手栽稻,而茎、鞘、穗低于手栽稻;成熟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均高于手栽稻,而穗的干物质低于手栽稻。 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小,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机插稻、手栽稻其稻米加工品质主要指标具有一致性,提高精米率也就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大穗型品种加工品质最差。机插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手栽稻;穗粒兼顾型品种垩白率、垩白度最高。RVA 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5、本研究表明,移栽期和够苗期机插稻稻氮素积累极显著小于手栽稻,至拔节期其氮素积累接近手栽稻 90左右。机插稻无效分蘖较多,虽然无效分蘖衰退时,作为可移动元素的氮可以进一步运输至其他器官再利用
7、,但这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影响了该阶段有效分蘖的正常生长。机插稻在抽穗前具有一定的氮素积累,但无效积累比例多,向籽粒输送能力较差,同时在抽穗以后,其氮素积累能力较弱。 依据机插与手栽稻产量构成、分蘖特性、物质生产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和不同特性,提出机插稻高产途径为:选用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培育壮秧,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控制无效分蘖并达到适宜穗数,充分利用优势分蘖,促进单株干物质积累,培育壮秆大穗,形成足够的库容,并保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获得高产。正文内容试验于 2007-2008 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兴化市钓鱼镇试验基地进行,以我省主推的水稻大、中、小三种不同穗型 6
8、 个迟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机插与手栽两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其形成、品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稻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 5左右,机插稻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其次穗粒兼顾型品种,穗数型品种第三。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机插稻的穗数高于手栽稻,而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不及手栽稻。 2、由于播期与秧龄等的因素,机插小苗稻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分蘖模式。(1)机插稻属一段本田分蘖型,其所有分蘖均在本田发生。一般机插小苗理论一次分蘖蘖位少 2 个左右,即减少的为 1、2 有效蘖位,最高无
9、效蘖位不分蘖或发生率低,单株分蘖量小。一生中分蘖连续发生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 3、4、5、6、7 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1、3-2、4-1、4-2、5-1 蘖位的二次分蘖,一次分蘖由低位向高位的各蘖位分蘖发生率连续起来呈单峰曲线,其中 4、5 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但群体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为 70左右,而其中 4、5 蘖位的贡献在 46.5-52.3,蘖位越高的分蘖单穗重和穗粒数越低。(2)手插稻分蘖分秧田期与本田期,主要发生 1、2、3、5、6、7、8、9、10 这 9 个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5-1、6-1、6-2、7-1、7-2、8-1 蘖位的二次分蘖,大田分
10、蘖量及有效蘖量、所占比重均比秧田期高,其单株分蘖量、成穗率均比机插稻高。由于个体分蘖模式的特性直接影响本田的茎蘖动态,机插秧苗移栽后须通过 1.5-2.5 个叶龄期的增粗过程才能分蘖,且分蘖后群体分蘖增加速度快,呈直线上升,够苗期和高峰苗期均较手栽稻有所提前,并且高峰苗数较多,因此茎蘖动态大起大落。 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和穗数型品种的发生蘖位和单株分蘖发生数多于穗粒兼顾型品种;一、二级分蘖的成穗率,穗数型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一级分蘖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显著大于二级分蘖;一级分蘖的不同蘖位间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有一定差异,4、5、6 三个蘖位最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
11、。 3、由于机插稻本田群体起点物质少,至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总量仅为手栽稻的 75左右;至抽穗期其干物质与手栽稻相当,达到 97左右;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由成熟期,机插稻的干物质总量基本达到手栽稻;但个体生长量较小,单株干物重低于手栽稻。比较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的比重发现,机插稻中期生长量较大,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增长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大穗型 43.8、穗粒兼顾型 43.4、穗数型41.9;较手栽稻大 5左右。抽穗后干物质增长量所占的比重,机插稻低于手栽稻。 营养器官在产量形成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两种栽培方式表现一致,即叶片
12、和鞘的干物质净减少,而茎秆净增加,叶片和叶鞘中抽穗前储存的同化产物在灌浆结实期向穗输出,而茎秆则仍作为库容器官,继续积累同化物。新增量为灌浆结实期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直接供应能力)以及营养器官输出、转移的同化产物(间接供应能力)之和,这是最终经济产量的物质基础,机插稻的这两项能力均弱于手栽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可以看出,抽穗期机插稻叶片干物质高于手栽稻,而茎、鞘、穗低于手栽稻;成熟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均高于手栽稻,而穗的干物质低于手栽稻。 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小,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机插稻、手栽稻其稻米加工品质主要指标具有一致性,提高精米率也就可以提高
13、整精米率,大穗型品种加工品质最差。机插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手栽稻;穗粒兼顾型品种垩白率、垩白度最高。RVA 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5、本研究表明,移栽期和够苗期机插稻稻氮素积累极显著小于手栽稻,至拔节期其氮素积累接近手栽稻 90左右。机插稻无效分蘖较多,虽然无效分蘖衰退时,作为可移动元素的氮可以进一步运输至其他器官再利用,但这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影响了该阶段有效分蘖的正常生长。机插稻在抽穗前具有一定的氮素积累,但无效积累比例多,向籽粒输送能力较差,同时在抽穗以后,其氮素积累能力较弱。 依据机插与手栽稻产量构成、分蘖特性、物质生产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和不同特性,提出机插稻高
14、产途径为:选用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培育壮秧,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控制无效分蘖并达到适宜穗数,充分利用优势分蘖,促进单株干物质积累,培育壮秆大穗,形成足够的库容,并保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获得高产。试验于 2007-2008 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兴化市钓鱼镇试验基地进行,以我省主推的水稻大、中、小三种不同穗型 6 个迟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机插与手栽两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其形成、品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稻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 5左右,机插稻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其次穗粒兼顾型品种,穗数型品种第三。在产量构成
15、因素上,机插稻的穗数高于手栽稻,而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不及手栽稻。 2、由于播期与秧龄等的因素,机插小苗稻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分蘖模式。(1)机插稻属一段本田分蘖型,其所有分蘖均在本田发生。一般机插小苗理论一次分蘖蘖位少 2 个左右,即减少的为 1、2 有效蘖位,最高无效蘖位不分蘖或发生率低,单株分蘖量小。一生中分蘖连续发生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 3、4、5、6、7 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1、3-2、4-1、4-2、5-1 蘖位的二次分蘖,一次分蘖由低位向高位的各蘖位分蘖发生率连续起来呈单峰曲线,其中 4、5 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但群
16、体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为 70左右,而其中 4、5 蘖位的贡献在 46.5-52.3,蘖位越高的分蘖单穗重和穗粒数越低。(2)手插稻分蘖分秧田期与本田期,主要发生1、2、3、5、6、7、8、9、10 这 9 个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5-1、6-1、6-2、7-1、7-2、8-1 蘖位的二次分蘖,大田分蘖量及有效蘖量、所占比重均比秧田期高,其单株分蘖量、成穗率均比机插稻高。由于个体分蘖模式的特性直接影响本田的茎蘖动态,机插秧苗移栽后须通过 1.5-2.5 个叶龄期的增粗过程才能分蘖,且分蘖后群体分蘖增加速度快,呈直线上升,够苗期和高峰苗期均较手栽稻有所提前,并且高峰苗数较多,因此茎
17、蘖动态大起大落。 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和穗数型品种的发生蘖位和单株分蘖发生数多于穗粒兼顾型品种;一、二级分蘖的成穗率,穗数型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一级分蘖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显著大于二级分蘖;一级分蘖的不同蘖位间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有一定差异,4、5、6 三个蘖位最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 3、由于机插稻本田群体起点物质少,至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总量仅为手栽稻的 75左右;至抽穗期其干物质与手栽稻相当,达到 97左右;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由成熟期,机插稻的干物质总量基本达到手栽稻;但个体生长量较小,单株干物重低于手栽稻
18、。比较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的比重发现,机插稻中期生长量较大,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增长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大穗型 43.8、穗粒兼顾型 43.4、穗数型 41.9;较手栽稻大 5左右。抽穗后干物质增长量所占的比重,机插稻低于手栽稻。 营养器官在产量形成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两种栽培方式表现一致,即叶片和鞘的干物质净减少,而茎秆净增加,叶片和叶鞘中抽穗前储存的同化产物在灌浆结实期向穗输出,而茎秆则仍作为库容器官,继续积累同化物。新增量为灌浆结实期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直接供应能力)以及营养器官输出、转移的同化产物(间接供应能力)之和,这是最终经济产量的物质基础,机插稻的这两项能力均
19、弱于手栽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可以看出,抽穗期机插稻叶片干物质高于手栽稻,而茎、鞘、穗低于手栽稻;成熟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均高于手栽稻,而穗的干物质低于手栽稻。 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小,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机插稻、手栽稻其稻米加工品质主要指标具有一致性,提高精米率也就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大穗型品种加工品质最差。机插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手栽稻;穗粒兼顾型品种垩白率、垩白度最高。RVA 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5、本研究表明,移栽期和够苗期机插稻稻氮素积累极显著小于手栽稻,至拔节期其氮素积累接近手栽稻 90左右。机插稻无效分蘖较多,虽然无效分蘖衰退时,作为
20、可移动元素的氮可以进一步运输至其他器官再利用,但这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影响了该阶段有效分蘖的正常生长。机插稻在抽穗前具有一定的氮素积累,但无效积累比例多,向籽粒输送能力较差,同时在抽穗以后,其氮素积累能力较弱。 依据机插与手栽稻产量构成、分蘖特性、物质生产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和不同特性,提出机插稻高产途径为:选用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培育壮秧,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控制无效分蘖并达到适宜穗数,充分利用优势分蘖,促进单株干物质积累,培育壮秆大穗,形成足够的库容,并保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获得高产。试验于 2007-2008 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兴化市钓鱼镇试验基地进行,以我省
21、主推的水稻大、中、小三种不同穗型 6 个迟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机插与手栽两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其形成、品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稻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 5左右,机插稻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其次穗粒兼顾型品种,穗数型品种第三。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机插稻的穗数高于手栽稻,而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不及手栽稻。 2、由于播期与秧龄等的因素,机插小苗稻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分蘖模式。(1)机插稻属一段本田分蘖型,其所有分蘖均在本田发生。一般机插小苗理论一次分蘖蘖位少 2 个左右,
22、即减少的为 1、2 有效蘖位,最高无效蘖位不分蘖或发生率低,单株分蘖量小。一生中分蘖连续发生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 3、4、5、6、7 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1、3-2、4-1、4-2、5-1 蘖位的二次分蘖,一次分蘖由低位向高位的各蘖位分蘖发生率连续起来呈单峰曲线,其中 4、5 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但群体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为 70左右,而其中 4、5 蘖位的贡献在 46.5-52.3,蘖位越高的分蘖单穗重和穗粒数越低。(2)手插稻分蘖分秧田期与本田期,主要发生1、2、3、5、6、7、8、9、10 这 9 个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5-1、6-1、6-2、7-1、7-
23、2、8-1 蘖位的二次分蘖,大田分蘖量及有效蘖量、所占比重均比秧田期高,其单株分蘖量、成穗率均比机插稻高。由于个体分蘖模式的特性直接影响本田的茎蘖动态,机插秧苗移栽后须通过 1.5-2.5 个叶龄期的增粗过程才能分蘖,且分蘖后群体分蘖增加速度快,呈直线上升,够苗期和高峰苗期均较手栽稻有所提前,并且高峰苗数较多,因此茎蘖动态大起大落。 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和穗数型品种的发生蘖位和单株分蘖发生数多于穗粒兼顾型品种;一、二级分蘖的成穗率,穗数型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一级分蘖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显著大于二级分蘖;一级分蘖的不同蘖位间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有一定差异,4、5、6 三个
24、蘖位最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 3、由于机插稻本田群体起点物质少,至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总量仅为手栽稻的 75左右;至抽穗期其干物质与手栽稻相当,达到 97左右;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由成熟期,机插稻的干物质总量基本达到手栽稻;但个体生长量较小,单株干物重低于手栽稻。比较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的比重发现,机插稻中期生长量较大,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增长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大穗型 43.8、穗粒兼顾型 43.4、穗数型 41.9;较手栽稻大 5左右。抽穗后干物质增长量所占的比重,机插稻低于手栽稻。 营养器官在产量形成期的干物质积
25、累与转移两种栽培方式表现一致,即叶片和鞘的干物质净减少,而茎秆净增加,叶片和叶鞘中抽穗前储存的同化产物在灌浆结实期向穗输出,而茎秆则仍作为库容器官,继续积累同化物。新增量为灌浆结实期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直接供应能力)以及营养器官输出、转移的同化产物(间接供应能力)之和,这是最终经济产量的物质基础,机插稻的这两项能力均弱于手栽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可以看出,抽穗期机插稻叶片干物质高于手栽稻,而茎、鞘、穗低于手栽稻;成熟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均高于手栽稻,而穗的干物质低于手栽稻。 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小,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机插稻、手栽稻其稻米加工品质主要指
26、标具有一致性,提高精米率也就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大穗型品种加工品质最差。机插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手栽稻;穗粒兼顾型品种垩白率、垩白度最高。RVA 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5、本研究表明,移栽期和够苗期机插稻稻氮素积累极显著小于手栽稻,至拔节期其氮素积累接近手栽稻 90左右。机插稻无效分蘖较多,虽然无效分蘖衰退时,作为可移动元素的氮可以进一步运输至其他器官再利用,但这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影响了该阶段有效分蘖的正常生长。机插稻在抽穗前具有一定的氮素积累,但无效积累比例多,向籽粒输送能力较差,同时在抽穗以后,其氮素积累能力较弱。 依据机插与手栽稻产量构成、分蘖特性、物质生产以及氮素吸
27、收利用的差异和不同特性,提出机插稻高产途径为:选用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培育壮秧,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控制无效分蘖并达到适宜穗数,充分利用优势分蘖,促进单株干物质积累,培育壮秆大穗,形成足够的库容,并保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获得高产。试验于 2007-2008 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兴化市钓鱼镇试验基地进行,以我省主推的水稻大、中、小三种不同穗型 6 个迟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机插与手栽两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其形成、品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稻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 5左右,机插稻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其次穗粒兼
28、顾型品种,穗数型品种第三。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机插稻的穗数高于手栽稻,而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不及手栽稻。 2、由于播期与秧龄等的因素,机插小苗稻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分蘖模式。(1)机插稻属一段本田分蘖型,其所有分蘖均在本田发生。一般机插小苗理论一次分蘖蘖位少 2 个左右,即减少的为 1、2 有效蘖位,最高无效蘖位不分蘖或发生率低,单株分蘖量小。一生中分蘖连续发生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 3、4、5、6、7 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1、3-2、4-1、4-2、5-1 蘖位的二次分蘖,一次分蘖由低位向高位的各蘖位分蘖发生率连续起来呈单峰曲线,其中 4、5
29、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但群体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为 70左右,而其中 4、5 蘖位的贡献在 46.5-52.3,蘖位越高的分蘖单穗重和穗粒数越低。(2)手插稻分蘖分秧田期与本田期,主要发生1、2、3、5、6、7、8、9、10 这 9 个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5-1、6-1、6-2、7-1、7-2、8-1 蘖位的二次分蘖,大田分蘖量及有效蘖量、所占比重均比秧田期高,其单株分蘖量、成穗率均比机插稻高。由于个体分蘖模式的特性直接影响本田的茎蘖动态,机插秧苗移栽后须通过 1.5-2.5 个叶龄期的增粗过程才能分蘖,且分蘖后群体分蘖增加速度快,呈直线上升,够苗期和高峰苗期均较手栽
30、稻有所提前,并且高峰苗数较多,因此茎蘖动态大起大落。 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和穗数型品种的发生蘖位和单株分蘖发生数多于穗粒兼顾型品种;一、二级分蘖的成穗率,穗数型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一级分蘖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显著大于二级分蘖;一级分蘖的不同蘖位间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有一定差异,4、5、6 三个蘖位最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 3、由于机插稻本田群体起点物质少,至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总量仅为手栽稻的 75左右;至抽穗期其干物质与手栽稻相当,达到 97左右;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由成熟期,机插稻的干物质总量基本达到手栽稻;但
31、个体生长量较小,单株干物重低于手栽稻。比较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的比重发现,机插稻中期生长量较大,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增长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大穗型 43.8、穗粒兼顾型 43.4、穗数型 41.9;较手栽稻大 5左右。抽穗后干物质增长量所占的比重,机插稻低于手栽稻。 营养器官在产量形成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两种栽培方式表现一致,即叶片和鞘的干物质净减少,而茎秆净增加,叶片和叶鞘中抽穗前储存的同化产物在灌浆结实期向穗输出,而茎秆则仍作为库容器官,继续积累同化物。新增量为灌浆结实期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直接供应能力)以及营养器官输出、转移的同化产物(间接供应能力)之和,这是最终经济
32、产量的物质基础,机插稻的这两项能力均弱于手栽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可以看出,抽穗期机插稻叶片干物质高于手栽稻,而茎、鞘、穗低于手栽稻;成熟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均高于手栽稻,而穗的干物质低于手栽稻。 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小,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机插稻、手栽稻其稻米加工品质主要指标具有一致性,提高精米率也就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大穗型品种加工品质最差。机插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手栽稻;穗粒兼顾型品种垩白率、垩白度最高。RVA 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5、本研究表明,移栽期和够苗期机插稻稻氮素积累极显著小于手栽稻,至拔节期其氮素积累接近手栽稻 90左右。机插稻无
33、效分蘖较多,虽然无效分蘖衰退时,作为可移动元素的氮可以进一步运输至其他器官再利用,但这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影响了该阶段有效分蘖的正常生长。机插稻在抽穗前具有一定的氮素积累,但无效积累比例多,向籽粒输送能力较差,同时在抽穗以后,其氮素积累能力较弱。 依据机插与手栽稻产量构成、分蘖特性、物质生产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和不同特性,提出机插稻高产途径为:选用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培育壮秧,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控制无效分蘖并达到适宜穗数,充分利用优势分蘖,促进单株干物质积累,培育壮秆大穗,形成足够的库容,并保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获得高产。试验于 2007-2008 年在江苏里下河
34、地区兴化市钓鱼镇试验基地进行,以我省主推的水稻大、中、小三种不同穗型 6 个迟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机插与手栽两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其形成、品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稻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 5左右,机插稻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其次穗粒兼顾型品种,穗数型品种第三。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机插稻的穗数高于手栽稻,而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不及手栽稻。 2、由于播期与秧龄等的因素,机插小苗稻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分蘖模式。(1)机插稻属一段本田分蘖型,其所有分蘖均在本田发生。一般机插
35、小苗理论一次分蘖蘖位少 2 个左右,即减少的为 1、2 有效蘖位,最高无效蘖位不分蘖或发生率低,单株分蘖量小。一生中分蘖连续发生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 3、4、5、6、7 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1、3-2、4-1、4-2、5-1 蘖位的二次分蘖,一次分蘖由低位向高位的各蘖位分蘖发生率连续起来呈单峰曲线,其中 4、5 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但群体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为 70左右,而其中 4、5 蘖位的贡献在 46.5-52.3,蘖位越高的分蘖单穗重和穗粒数越低。(2)手插稻分蘖分秧田期与本田期,主要发生1、2、3、5、6、7、8、9、10 这 9 个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6、5-1、6-1、6-2、7-1、7-2、8-1 蘖位的二次分蘖,大田分蘖量及有效蘖量、所占比重均比秧田期高,其单株分蘖量、成穗率均比机插稻高。由于个体分蘖模式的特性直接影响本田的茎蘖动态,机插秧苗移栽后须通过 1.5-2.5 个叶龄期的增粗过程才能分蘖,且分蘖后群体分蘖增加速度快,呈直线上升,够苗期和高峰苗期均较手栽稻有所提前,并且高峰苗数较多,因此茎蘖动态大起大落。 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和穗数型品种的发生蘖位和单株分蘖发生数多于穗粒兼顾型品种;一、二级分蘖的成穗率,穗数型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一级分蘖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显著大于二级分蘖;一级分蘖的不同蘖位间的穗粒数
37、和单穗重有一定差异,4、5、6 三个蘖位最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 3、由于机插稻本田群体起点物质少,至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总量仅为手栽稻的 75左右;至抽穗期其干物质与手栽稻相当,达到 97左右;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由成熟期,机插稻的干物质总量基本达到手栽稻;但个体生长量较小,单株干物重低于手栽稻。比较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的比重发现,机插稻中期生长量较大,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增长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大穗型 43.8、穗粒兼顾型 43.4、穗数型 41.9;较手栽稻大 5左右。抽穗后干物质增长量所占的比重,机插稻低于手栽
38、稻。 营养器官在产量形成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两种栽培方式表现一致,即叶片和鞘的干物质净减少,而茎秆净增加,叶片和叶鞘中抽穗前储存的同化产物在灌浆结实期向穗输出,而茎秆则仍作为库容器官,继续积累同化物。新增量为灌浆结实期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直接供应能力)以及营养器官输出、转移的同化产物(间接供应能力)之和,这是最终经济产量的物质基础,机插稻的这两项能力均弱于手栽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可以看出,抽穗期机插稻叶片干物质高于手栽稻,而茎、鞘、穗低于手栽稻;成熟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均高于手栽稻,而穗的干物质低于手栽稻。 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小,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
39、。机插稻、手栽稻其稻米加工品质主要指标具有一致性,提高精米率也就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大穗型品种加工品质最差。机插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手栽稻;穗粒兼顾型品种垩白率、垩白度最高。RVA 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5、本研究表明,移栽期和够苗期机插稻稻氮素积累极显著小于手栽稻,至拔节期其氮素积累接近手栽稻 90左右。机插稻无效分蘖较多,虽然无效分蘖衰退时,作为可移动元素的氮可以进一步运输至其他器官再利用,但这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影响了该阶段有效分蘖的正常生长。机插稻在抽穗前具有一定的氮素积累,但无效积累比例多,向籽粒输送能力较差,同时在抽穗以后,其氮素积累能力较弱。 依据机插与手栽稻产
40、量构成、分蘖特性、物质生产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和不同特性,提出机插稻高产途径为:选用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培育壮秧,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控制无效分蘖并达到适宜穗数,充分利用优势分蘖,促进单株干物质积累,培育壮秆大穗,形成足够的库容,并保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获得高产。试验于 2007-2008 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兴化市钓鱼镇试验基地进行,以我省主推的水稻大、中、小三种不同穗型 6 个迟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机插与手栽两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其形成、品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稻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 5左右,
41、机插稻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其次穗粒兼顾型品种,穗数型品种第三。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机插稻的穗数高于手栽稻,而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不及手栽稻。 2、由于播期与秧龄等的因素,机插小苗稻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分蘖模式。(1)机插稻属一段本田分蘖型,其所有分蘖均在本田发生。一般机插小苗理论一次分蘖蘖位少 2 个左右,即减少的为 1、2 有效蘖位,最高无效蘖位不分蘖或发生率低,单株分蘖量小。一生中分蘖连续发生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 3、4、5、6、7 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1、3-2、4-1、4-2、5-1 蘖位的二次分蘖,一次分蘖由低位向高位的各蘖位分蘖发生
42、率连续起来呈单峰曲线,其中 4、5 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但群体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为 70左右,而其中 4、5 蘖位的贡献在 46.5-52.3,蘖位越高的分蘖单穗重和穗粒数越低。(2)手插稻分蘖分秧田期与本田期,主要发生1、2、3、5、6、7、8、9、10 这 9 个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5-1、6-1、6-2、7-1、7-2、8-1 蘖位的二次分蘖,大田分蘖量及有效蘖量、所占比重均比秧田期高,其单株分蘖量、成穗率均比机插稻高。由于个体分蘖模式的特性直接影响本田的茎蘖动态,机插秧苗移栽后须通过 1.5-2.5 个叶龄期的增粗过程才能分蘖,且分蘖后群体分蘖增加速度快,
43、呈直线上升,够苗期和高峰苗期均较手栽稻有所提前,并且高峰苗数较多,因此茎蘖动态大起大落。 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和穗数型品种的发生蘖位和单株分蘖发生数多于穗粒兼顾型品种;一、二级分蘖的成穗率,穗数型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一级分蘖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显著大于二级分蘖;一级分蘖的不同蘖位间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有一定差异,4、5、6 三个蘖位最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 3、由于机插稻本田群体起点物质少,至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总量仅为手栽稻的 75左右;至抽穗期其干物质与手栽稻相当,达到 97左右;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由成熟期,
44、机插稻的干物质总量基本达到手栽稻;但个体生长量较小,单株干物重低于手栽稻。比较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的比重发现,机插稻中期生长量较大,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增长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大穗型 43.8、穗粒兼顾型 43.4、穗数型 41.9;较手栽稻大 5左右。抽穗后干物质增长量所占的比重,机插稻低于手栽稻。 营养器官在产量形成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两种栽培方式表现一致,即叶片和鞘的干物质净减少,而茎秆净增加,叶片和叶鞘中抽穗前储存的同化产物在灌浆结实期向穗输出,而茎秆则仍作为库容器官,继续积累同化物。新增量为灌浆结实期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直接供应能力)以及营养器官输出、转移的同化产
45、物(间接供应能力)之和,这是最终经济产量的物质基础,机插稻的这两项能力均弱于手栽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可以看出,抽穗期机插稻叶片干物质高于手栽稻,而茎、鞘、穗低于手栽稻;成熟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均高于手栽稻,而穗的干物质低于手栽稻。 4、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小,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机插稻、手栽稻其稻米加工品质主要指标具有一致性,提高精米率也就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大穗型品种加工品质最差。机插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高于手栽稻;穗粒兼顾型品种垩白率、垩白度最高。RVA 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5、本研究表明,移栽期和够苗期机插稻稻氮素积累极显著小于手栽稻,至拔节期其氮
46、素积累接近手栽稻 90左右。机插稻无效分蘖较多,虽然无效分蘖衰退时,作为可移动元素的氮可以进一步运输至其他器官再利用,但这不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影响了该阶段有效分蘖的正常生长。机插稻在抽穗前具有一定的氮素积累,但无效积累比例多,向籽粒输送能力较差,同时在抽穗以后,其氮素积累能力较弱。 依据机插与手栽稻产量构成、分蘖特性、物质生产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和不同特性,提出机插稻高产途径为:选用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培育壮秧,建立合理群体起点,控制无效分蘖并达到适宜穗数,充分利用优势分蘖,促进单株干物质积累,培育壮秆大穗,形成足够的库容,并保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获得高产。试验于
47、 2007-2008 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兴化市钓鱼镇试验基地进行,以我省主推的水稻大、中、小三种不同穗型 6 个迟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机插与手栽两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育特性、产量及其形成、品质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机插稻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 5左右,机插稻大穗型品种产量最高,其次穗粒兼顾型品种,穗数型品种第三。在产量构成因素上,机插稻的穗数高于手栽稻,而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不及手栽稻。 2、由于播期与秧龄等的因素,机插小苗稻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分蘖模式。(1)机插稻属一段本田分蘖
48、型,其所有分蘖均在本田发生。一般机插小苗理论一次分蘖蘖位少 2 个左右,即减少的为 1、2 有效蘖位,最高无效蘖位不分蘖或发生率低,单株分蘖量小。一生中分蘖连续发生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 3、4、5、6、7 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3-1、3-2、4-1、4-2、5-1 蘖位的二次分蘖,一次分蘖由低位向高位的各蘖位分蘖发生率连续起来呈单峰曲线,其中 4、5 蘖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较高,但群体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为 70左右,而其中 4、5 蘖位的贡献在 46.5-52.3,蘖位越高的分蘖单穗重和穗粒数越低。(2)手插稻分蘖分秧田期与本田期,主要发生1、2、3、5、6、7、8、9
49、、10 这 9 个蘖位的一次分蘖和 5-1、6-1、6-2、7-1、7-2、8-1 蘖位的二次分蘖,大田分蘖量及有效蘖量、所占比重均比秧田期高,其单株分蘖量、成穗率均比机插稻高。由于个体分蘖模式的特性直接影响本田的茎蘖动态,机插秧苗移栽后须通过 1.5-2.5 个叶龄期的增粗过程才能分蘖,且分蘖后群体分蘖增加速度快,呈直线上升,够苗期和高峰苗期均较手栽稻有所提前,并且高峰苗数较多,因此茎蘖动态大起大落。 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和穗数型品种的发生蘖位和单株分蘖发生数多于穗粒兼顾型品种;一、二级分蘖的成穗率,穗数型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一级分蘖的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显著大于二级分蘖;一级分蘖的不同蘖位间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有一定差异,4、5、6 三个蘖位最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差异不明显。 3、由于机插稻本田群体起点物质少,至拔节期机插稻干物质总量仅为手栽稻的 75左右;至抽穗期其干物质与手栽稻相当,达到 97左右;在不同穗型品种间,大穗型品种干物质积累量gt;穗粒兼顾型gt;穗数型。由成熟期,机插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