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填空题.txt 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丶 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方面。3、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5、在学与教的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要素是教学媒体。5、 ,6、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
2、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一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生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8、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也是构成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他们属于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9、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等三个过程。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9、10、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三卷本主要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别差异及其原因。11、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而完善时期是 20 世纪 80年代以后以后。12、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3、起重大影响的理论有 40 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50 年代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以及 60 年代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13、布鲁纳在 1994 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1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 1924 年廖世承编写的。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把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以及差异性。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属于形式运算阶段。4、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
4、的发展水平水平之间的差距。5、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在具体运算阶段阶段。6、少年期儿童,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7、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成人感的产生是在少年期阶段,辩证思维的出现是在青年初期阶段。8、儿童生理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存在也说明了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特点。9、学习准备是指学习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10、儿童发展过程中两个相邻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是最近发展区。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维果斯基。11、个别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特点。12
5、、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13、儿童口语发展关键期是2岁,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4岁,书面语言学习关键期是45岁。14、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15、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之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16、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称为自我同一性。17、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学习准备。18、在个体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19、根据
6、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初高中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同一性。20、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 2l、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尊自爱属于其中的自我体验。22、个体社会自我的发展是在3岁以后,到少年期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23、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被称为认知方式(认知风格)。24、有些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内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其认知风格属于场独立方式;而有些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7、,善于察言观色,其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方式。25、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26、划分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27、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28、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特征。 29、斯坦福比纳量表是推孟在比纳和西蒙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30、有些儿童解决问题的速度很快,但常出错,其认知方式主要是冲动型。31、智商的公式是IQ智力年龄(MA)/ 实际年龄(CA)*100。一个 10 岁儿童,测得其智力年龄 12 岁,其智商是120。32、智力发展
8、的差异包括智力的个体差异和智力的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又反映在个体间、个体内两个方面。33、韦氏量表主要从言语回答和动手操作两个方面来测量人的智商。34、智商超过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35、掌握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布卢姆,而程序教学的倡导者是斯金纳。36、个体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为性格。3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人格的核心是性格。 38、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为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差异两个方面。39、性格特征主要由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和情绪特征四个部分构成。40、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41、少年期是
9、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42、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少年期。43、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44、开始注重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的个体,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处于心理自我时期。45、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加涅从学习结果上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等五种类型
10、。3、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刺激 R到反应 S的联结过程,强化在这一联结中起了重要作用。4、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获得满意结果时,联结就增强,反之则削弱,这是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效果律。5、在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于信号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则属于刺激反应学习。6、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含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行为规范的学习。7、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划分,学习用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属于认知策略学习。8、通过施加满足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称为正强化;通过撒消某一厌恶刺激以提
11、高反应发生的概率,称为负强化。9、当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称为消退。10、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刺激泛化。11、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称为刺激分化。1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尝试错误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联结;而苛勒则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在主体内构造完形。13、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的的反应。14、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15、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
12、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抑制此反应的过程,称作为惩罚。16、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作为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受到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经过复述再进入长时记忆。当需要使用信息时,可以提取出来促成反应。在这个模式中,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即加涅学习类型中的认知策略)是两个重要的控制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17、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的联系。18、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19、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所以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
13、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2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1、布鲁纳提出了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程序原则、结构原则和 强化原则.22、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第四章 学习动机1、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
14、期待。3、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称为自我提高内驱力。 4、动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等三个方面。5、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我行为的成败经验。6、个体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阐述与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认知内驱力。7、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期待则是学习的诱因。8、个体为获得长辈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称为附属内驱力。9、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10、在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的构成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认知动机,属于
15、外部动机的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直接发生途径途径,一是从间接发生途径途径。1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倒“U”关系。1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4、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上,从直接途径考虑,应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间接途径考虑,应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15、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完成一般作业时最佳的动机水平应适中。16、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是马斯洛,他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17、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个体
16、相应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称为替代性强化。1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9、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0、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在性)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21、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社交的需要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22、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是自我强化强化。23、在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构
17、成中,儿童早期突出表现为附属内驱力,青年期 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24、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努力程度是一种内部归因归因,且属于可控因素;运气好坏则是一种外部归因归因,且属于不可控因素。25、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学习需要。26、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学习期待。27、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诱因。28、学习动机根据其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29、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动机。30、以
18、利他主义为核心的学习动机是高尚的学习动机;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学习动机是低级的学习动机。31、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们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33、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完成一般作业,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适中;完成容易任务,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较高;困难任务,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较低。34、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预期。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被称为学习准备。2、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被称为学习迁移(也称
19、训练迁移。3、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为心向与定势。4、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具有更高概括水平的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5、学生心理发展中两个相邻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最近发展区。6、定势又称为心向。7、受 m(a+b)=ma+mb 的影响而错误地得到 lg(a+b)=lga+lgb,这种迁移是负迁移。8、常见于归纳学习中的迁移主要是垂直迁移。9、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可以迁移到多种学习中去,这种迁移是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 。10、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
20、知结构,这种迁移是顺应性迁移。11、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是同化性迁移。12、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其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以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这种迁移是重组性迁移。13、掌握了“义务即免费”的知识后,得出“义务教育即免费教育” ,这种迁移是同化性迁移。14、认为两种学习情境中刺激到反应的联结相似时,迁移才能发生,这一理论是共同要素说。15、认为迁移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一般原理的概括程度,这一理论是经验类化理论。16、格式塔代表人物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认证了关系转换理论理论,强调关系。因素在学习迁
21、移中的作用。17、形式训练说强调心理官能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共同要素说强调共同要素,经验类化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18、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并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稳定性等特性都会影响迁移的效果。19、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学习策略。它主要包括、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20、 “脑筋急转弯”主要是要消除定势。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与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感性知识可以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3、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
22、命题两种形式。4、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表述,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及为什么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5、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称为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6、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7、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8、如果学生掌握了“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那么其关于“三角形”的学习属于概念学习 学习。9、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学习主要属于符号学习中的事实性知识学习学习。10、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这种学习是命题学习学习。11、儿童学会用“狗”来代
23、表他们实际见到的动物,这种学习是符号学习学习。12、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 ,这种学习是命题学习学习。13、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学习。14、学生原来认为“学习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现在又学习认知主义的“行为潜能的变化也是一种学习” 。学生的这种学习是学习。 15、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符合同化论中的上位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则是派生类属学习。16、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这种学习模式属于下位学习中的相关类属
24、学习学习。17、学习了“苹果” 、 “梨子”以后学习“水果” ,这是上位学习学习。18、学习了“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后学习“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 ,这种学习是并列结合学习学习。19、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挂国旗是爱国主义行动”这一命题,现在学习“防治非典型肺炎也是爱国主义行动” 。这种学习是相关类属学习。20、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21、知识直观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22、电化教具的使用主要属于模象直观。23、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24、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
25、方式是变式。25、广义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大类。26、变式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其本质特征。27、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比较。28、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29、贮存时间大约为 0.252 秒的记忆是瞬时记忆记忆。其信息受到特别注意就会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59组块,其信息经过复述,则可能转入长时记忆。30、听报告时记笔记,主要是短时记忆。3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2、遗忘曲线是一条
26、倒“U”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不均衡。33、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前摄抑制;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34、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这一理论是压抑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35、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称为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好。36、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因相互干扰而遗忘,干扰有两种情形: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技能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写字属于操作技能;写作属于 心智技能。3、操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
27、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特点是:活动对象的观念性,活动进行的内潜性,活动结构的减缩性。4、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则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5、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可分为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其中用来加工外部信息,对外办事的是心智技能;用来对内调控的是认知策略。受意识明显控制,难以自动化的是 认知策略;经练习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是心智技能。6、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7、学生将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实际再现出来的阶段是操作模仿;学生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动作映象的阶段是操作定向;学生形成
28、的动作方式能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条件,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的阶段是操作熟练;学生将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形成一体化的阶段是操作整合。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的阶段是操作熟练;动作进行中经常感到疲劳、紧张的阶段是操作模仿;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间相互干扰减少的阶段是操作整合。9、练习曲线表明,练习的总趋势是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开始进步快,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高原期。10、心理模拟法主要有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11、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就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
29、, “心理模型”的过程。12、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而最后一个过程又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13、学生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是原型定向。个体将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实践模式转化为头脑内部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阶段是原型内化;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头脑中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原型操作。第八章 学习策略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为学习策略。2、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3
30、、认知策略主要有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4、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6、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的学习策略是生成性学习,它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策略。7、克服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属于复述策略。8、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两个成分。 9、元认知知识包括对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三个方面。10、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资源管理策略策略。11、利用
31、多种感官复习属于复述策略,利用表象或想象帮助记忆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即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3、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很明确的问题被称为有结构问题,而己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不明确的问题是无结构问题。4、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即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5、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等四个阶段。7、先于某一活动而又指向于该
32、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被称为定势。8、个体己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学习准备。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摒弃无关因素,找出问题的关键、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的阶段是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的阶段是提出假设。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的方式有两种,即算法式和启发式;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即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2、根据创造的产品是否人类首创,创造可以分为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学生的创造一般属于类似的创造。13、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也叫求异)思维,因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
33、个方面,即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14、在规定时间内个体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流畅性特征。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表示的则是创造性的变通性特征。15、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条件。16、从智力与创造性关系来看,低智商的人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的人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人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除了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而态度的核心成分则是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3
3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其中,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4、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三种,即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由英雄人物形象唤起的情感体验属于想象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是直觉道德感情。5、品德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6、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10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7、柯尔伯格主要用两难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三个道德发展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都处于习俗水平
35、水平。8、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9、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是在初中阶段。10、态度与品德学习一般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内化。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阶段是认同;个体模仿榜样以图与榜样一致的阶段是认同,;个体将主动接受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阶段是内化。11、 “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宜用现代心理学的观察学习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1、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
36、HO)增加了社会适应;1989 年该组织又增加了道德健康。2、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一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3、心理健康的最低标准是对现实的有效知觉,最高标准是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会谈。5、肯定性训练主要包括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6、艾利斯提出的心理辅导方法是理性情绪辅导方法。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环节主要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2、教学目标具有三大功能,即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37、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3、布卢姆 提出了著名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目标的六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形成价值观念属于情感目标目标。4、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即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5、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为任务分析。6、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称为教学方法;师生之间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是教学媒体。7、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按照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到经验的图像表征直到经验的符号表征的顺序进行。8、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
38、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关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学习策略。它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类。而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为教学策略。9、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教学策略,称为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 这种策略是布鲁纳提出的。10、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11、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为个别化教学。12、掌握学习是布卢姆提出的,他特别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成绩测验,这种测验称为形成性测验。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
39、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课堂管理。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3、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4、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5、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它主要表现为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群体气氛以及人际关系。6、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课堂气氛。7、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8、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
40、过程,称合作;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称为竞争。9、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课堂纪律。10、课堂纪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11、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教师和课堂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为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12、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有可能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13、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的结果将出现三类人缘关系不同的学生。他们分别是:人缘好的学生、被人嫌弃的学生、遭受孤立的学生。第十四章
41、 教学测量与评价1、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过程。2、布卢姆特别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及时评价,以不断调整教学,这种评价称为形成性评价。3、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来评价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这种评价称为常模参照评价。4、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5、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即测验的可靠性,又称为信度。而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又称为效度。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1、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2、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教师人格特征主要是:教师的热心与同情心;教师富于激烈和想像的倾向性。3、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4、皮格马列翁效应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5、教师的成长经历了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三个阶段。6、教师开始关注班级的大小、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成绩,说明其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教师能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说明其进入了学生阶段。7、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