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答:“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 “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这种 “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实验与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我认为,要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
2、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基础 社会心理环境就是指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应该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应该呼吁整个社会给教师“减压” 、 “减负” ,还教师一个正常的、平静的生存环境。(二):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是关键 1、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这样,当教师处于“高原期”时,则不会有太大的精神压力和太多的精神负担,从而为克服“高原现象”在
3、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 2、实行民主的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作为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由于厌倦、自卑等因素造成的“高原现象” 。 3、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千差万别,学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提高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 (三)教师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根本 “解
4、铃还需系铃人” ,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 ,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 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 。很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 “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或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产生 “高原现象”后,常常茫然不知所措。这种认识与做法会给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积极面对,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 2、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造成教师产生 “高原现象”的原因千差万别,如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结构
5、不合理;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还有的则可能是因为对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 当在专业成长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不要人云亦云。 3、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敬业精神、自我发展需求、自我钻研与对教育、教学反思密不可分,教师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钻研与努力。此外,寻求教研组的帮助,也是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
6、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 4、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博”中“学会教学” ,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在“课堂拼搏”中不断进步。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