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负数【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 和负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课时安排】建议共分 3 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 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 和负数 1 课时第 1 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材第 2 页例 1)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 2 页主题图。 (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 (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 3各代表什么意思?)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 2 页例 1。(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2)教师讲解 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 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 (负号):如 -3表示零下 3 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 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 ”(正号) ,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 3 摄氏度,读作
3、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 3,读作三摄氏度。(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 ”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4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答案:-18温度低。【课堂小结】通过这节
4、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2 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材第 3 页例 2) 。【教学目标】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重点难点】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新课讲授】1.教学例 2。(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 (教材第 3 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 ) ”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 2000,500 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
5、-500,-132 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3)教师:上述数据中 500 和-500 意义相同吗?(500 和-500 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 100m 和向西走 200m、前进 20 步和后退25 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2.归纳正数和负数。(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00,+500,+100,+20 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 ,-4,-500,-20 这样的数,我们把它
6、叫做负数。(3)那么 0 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 0 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4 页的“做一做”第 2 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3 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 和负数【教学内容】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 5 页例 3) 。【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
7、的比较。【重点难点】认识数轴、0。【情景导入】教师用 CAI 课件演示教材第 5 页的主题图。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新课讲授】教学例 3。(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从 0 起往右依次是?从 0 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8、1.5 和-1.5 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 1.5 和-1.5 处,应如何运动?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 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2.完成教材第 6 页练习一的第 4 题。第 4 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二单元 百分数(二)【教学目标】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9、,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重点难点】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建议共分 5 课时:折扣 1 课时 成数 1 课时 税率 1 课时 利率 1 课时 解决问题 1 课时【知识结构】第 1 课时 折扣【教学内容】折扣(教材第 8 页的内容,练习二第 13 题) 。【教学目标】1.明确折扣的含义。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
10、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报调查情况。)【新课讲授】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 ,你怎么理解?(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电脑显示)大衣,原价:1000 元,现价:700 元。围巾,原价:100 元,现价:70 元。铅笔盒,原价:10 元,现价:?橡皮,原价:1 元,现价:?(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 10 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 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
11、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5)讨论,找规律。(6)归纳,得定义。(7)练习。四折是十分之( ) ,改写成百分数是( ) 。六折是十分之( )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七五折是十分之( )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九二折是十分之( )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出示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 180 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找出数量关系式。 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
12、汇报,板书:18085%=153(元)出示问题(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 160 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学生试算,独立列式。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第一种算法:原价 160 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多少钱。第二种算法:原价 160 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 10%。【课堂作业】2.完成教材第 8 页“做一做”练习题。3.完成教材第 13 页练习二第 13 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
13、练习。第 2 课时 成数【教学内容】成数(教材第 9 页内容) 。【教学目标】1.明确成数的含义。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1.成数的理解。2.成数的计算。【情景导入】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新课讲授】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 ,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 ,你怎么理解?(2)试
14、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1)出示教材第 9 页例 2:某工厂去年用电 350 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式。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 ,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9 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
15、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3 课时 税率【教学内容】税率(教材第 10 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 6、7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重点难点】1.税额的计算。2.税率的理解。【情景导入】1.口答算式。(1)100 的 5%是多少?(2)50 吨的 10%是多少?(3)1000 元的 8%是多少?(4)50 万元的 20%是多少?2.
16、什么是比率?【新课讲授】1.阅读教材第 10 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2.税率的认识。(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A. 商店按营业额的 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 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 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 20%表示什么?3.税款计算。(1)出示例 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 30 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 5%
17、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 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 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 30 万元” ,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 30 万元的 5%。(3)学生列出算式。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305%(4)学生尝试计算。(5)汇报交流。【课堂作业】1.巩固练习:教材第 10 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 14 页练习二第 6 题。【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 14 页第 7 题。第 4 课时 利率【教学内容】利率(教材第 11 页有
18、关利率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重点难点】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新课讲授】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2.阅读教材第 11 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 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例如:王奶奶 2012 年月 8 月 1 日把 5000 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 2013 年 8 月 1
19、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 5000 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 150 元,共 5150 元。 ) (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 5000 元就是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2)阅读教材第 11 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 (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1)出
20、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计算方法:若按照 2012 年 7 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 5000 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 5000 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 5375 元。【课堂作业】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 14 页第 9 题。第 5 课时
21、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材第 12 页例 5)【教学目标】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口头列式。(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 500 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 6000 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3)爸爸的月工资是 6000,扣除 3500 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
22、需要按 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4)小云将压岁钱 1000 元存入银行,存期为 3 年,年利率为 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学生交流,汇报。【新课讲授】教学例 5。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满 100 元减 50 元”是什么意思?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 100 元减去 50 元。不满 100 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解题思路:(1)在 A 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 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2)在 B 商场买,
23、先看总价中有几个 100, 230 里有两个 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 2 个 50 元。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AB,A 更省钱。4.回顾与反思。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 A 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反思:看起来满 100 减 50 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12 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
24、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的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建议共分 10 课时:1圆柱 6 课时2圆锥 3 课时整理和复习 1 课时1.圆柱第 1 课时 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
25、圆柱的认识(教材第 1720 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情景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师:好,那
26、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新课讲授】1.初步感知圆柱。(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2.教学例 1。(1)认识圆柱的面。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启发学生自
27、主探究圆柱的特征。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学生:3 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2)认识圆柱的高。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教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3.教学例 2。(1)请同
28、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 18、19 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 20 页练习三的第 1、2、3 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2 课时 圆
29、柱的表面积(1)【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1) (教材第 21 页例 3) 。【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重点难点】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复习导入】1.复习引入。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 5m,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新课讲授】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2.教学例
30、 3。(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两个底面积。(3)巩固练习:教材第 21 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3 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2) (教材第 22 页例 4)【教学目
31、标】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新课讲授】教学例 4。(1)出示例 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所算最后的得数是否正确。(4)巩固练习。教材第 22
32、页“做一做”第 1 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 22 页第 2 题。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2324 页练习四的第 712 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4 课时 圆柱的体积(1)【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教材第 25 页例 5) 。【教学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难点】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复习导入】1.口头回答。(1)什么叫体
33、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1)教师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分成 16 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 16 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学生:近似的长方体。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
34、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 32 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 64 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 128 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
35、样计算?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课堂作业】教材第 25 页“做一做”和教材第 28 页练习五的第 1 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第 5 课时 圆柱的体积(2)【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2)【教学目标】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教具。【复习导入】口头回答。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
36、回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r2h【新课讲授】1.教学例 6。(1)出示例 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2)学生尝试完成例 6。(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 6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教材第 26 页“做一做”第 1 题。(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单位,方便比较。(3)教师评讲本题。【课堂作业】教材第 26 页“做一做”第 2 题,第 28 页练习五第 3、
37、4 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6 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材第 27 页内容)【教学目标】利用圆柱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重点难点】求不规则圆柱体的体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求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更多应用。【情景导入】我们之前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找到这个长方体与圆柱各部分的联系,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那么不规则圆柱的体积要怎么求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矿泉水瓶,它的标签没有了,要怎么通过计算得出它的容积呢?【新课讲授】1
38、.教学例 7。2.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学生: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教师:所以,我们要看看,能不能将这个瓶子转化成圆柱呢?3.拿出水瓶,装上一部分水,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做出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1)瓶子里水的体积倒置后没变,水的体积加上 18cm 高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2)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容积。【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27 页“做一做” 。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瓶子正放和倒放时空余部分的容积是相等的。【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1 课时 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圆锥的认识
39、。 (教材第 3132 页例 1 及教材第 35 页练习六的第 1、2 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重点难点】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 ,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情景导入】“魔术”导入,引出课题。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 。如
40、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学生回答。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学生回答。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新课讲授】1.初步感知。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
41、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 r。( 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3)认识圆锥的高。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在黑板上画出来)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 (1 条)(4)测量圆锥的高。教师:由于圆锥
42、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 32 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 35 页练
43、习六第 1、2 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 2 课时 圆锥的体积(1)【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1) (教材第 33 页例 2) 。【教学目标】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情景导入】1.复习旧知,作出铺
44、垫。(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2)复习高的概念。【新课讲授】自主探究,操作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1)小组实验。A.学生分 6 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其中 4 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 2 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 8 倍关系的也有
45、5 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2)全班交流。组织收集信息。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 3 倍。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 3 倍。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 8 倍。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 5 倍。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 3 倍。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1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 (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参与处理信息。围绕 3 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
46、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1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 3 倍的关系呢?(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 Sh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 ?要13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34 页“做一做”第 1 题。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47、课堂小结】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 3 课时 圆锥的体积(2)【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教材第 34 页例 3)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V 圆锥= V 圆柱 = Sh13【新课讲授】1.教学例 3。(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
48、,教师板书:2.教学补充例题。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 4m,高是 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 34 页“做一做”第 2 题。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 37 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圆锥和圆柱的特征,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2.使学生能运用有
49、关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3.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准备】把学生每十人分一小组,投影片。【回顾导入】教师:同学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新的图形圆柱和圆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哪些知识呢?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并在小组中议一议,也可以翻书看一看。每个小组委派一人代表回答。教师引导有次序地归纳。【复习讲授】(一)复习圆柱。1.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形体特征有哪些?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圆柱是立体图形,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2)做第 37 页第 1 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