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检测一 政治史中国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3. 请将客观题的答案写在试卷第 4 页的答题栏内。第卷 客观题(共 70 分)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符合这一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2. 下图为西周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 世代为官 B. 血缘维系C.
2、贵族分封 D. 中央集权3.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 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 ,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 ,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 品行、才学 B. 家庭背景C. 个人声望 D. 考试成绩4. 皇,古为上天 ,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 ( )A. 炫耀文治武功 B. 树立专制权威C. 寻求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5. 全球通史 载:公元前 127 年时,皇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
3、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据此判断,当时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6. 嘉定二年(1209 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C. 军机处 D. 枢密院7.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A. 行使
4、军权 B. 审核政令C. 协理奏章 D. 跪受笔录8. (2015启东中学)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 唐代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C. 宋代设立枢密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通过设军机处削弱相权9. 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 ”下列文献能够见证“起点”历史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 台湾人民痛心疾首“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与这一现象有
5、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11. 马汉在海权论 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以下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 )A. 北京条约的签订 B.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12. “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 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该项规定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3.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
6、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B.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 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D. 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14. 1912 年颁布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该规定颠覆了 ( )A.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B. “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天下为主,君为客”15. 右图是某一历史事件的路线图。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
7、天国运动B. 北伐战争C. 红军长征D. 渡江战役16. 2014 年 2 月 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 12 月 13 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纪念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C. 南京大屠杀等死难者 D. 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7. 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道: “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 ( )A. 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 确定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方针C.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D.
8、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18. 2014 年 9 月 1 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直接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A.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C. 抗日英烈都牺牲于 19371945 年间D. 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19.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 )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解放南京C.
9、战略决战 D. 百团大战2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A. B. C. D. 21. 2014 年 12 月 4 日是中国首个国家宪法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015 年是该宪法颁布 ( )A. 49 周年 B. 55 周年 C. 61 周年 D. 66 周年22.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
10、,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主集中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3. 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中国邮政通常会发行一些邮票,右图中邮票纪念的组织 ( )A. 制定了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行使执政的职能C. 通过的历史文献曾经充当临时宪法D. 使基层民主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24. 对右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发生于 1979 年 标志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应用改革开放为其奠
11、定基础A. B. C. D. 25. 1949 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A. 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 三通” B. 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C. 两岸分别成立海基会、海协会 D. 连战开启 “和平之旅”访问大陆26. 1955 年 4 月 20 日人民日报刊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我们亚非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
12、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上述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领域提出的(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方针不结盟政策A. B. C. D. 27. 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C. 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 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28. 右图情景被称作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两位历史巨人之间的握手” 。其中“握手”的原因有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失败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中国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 ( )A.
13、B. C. D. 29.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不包括 ( )A. 中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新的变化B. 美国改变了其孤立中国的传统政策C. 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兴起D. 中国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地位凸显30. 新时期我国政府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下列属于这种努力的外交活动有 ( )参加日内瓦会议 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与美、日建立外交关系 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 B. C. D. 二、 判断题(正确的填 A,错误的填 B,每题 2 分,共 10 分)31.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
14、、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32. 右图是南京名胜半山园,历史上曾是王安石的宅邸。王安石担任过北宋参知政事一职,该职位的设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 )33. 下图所示的歌曲选段最早应该传唱于全民族抗战时期。 ( )34. 1997 年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它既标志着外国占领中国领土状态的结束,也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 )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0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就是其中的典范。 ( )第卷 主观题(共 30 分)三、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 2 小题 ,每小题 10
15、 分,共 20 分)3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班固汉书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三 (宋) 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16、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请回答:(1) 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2 分)(2) 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2 分)(3) 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 分)(4) 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 分)37. 近年来,中日关系恶化与日本政坛的右倾化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现今中国已开通
17、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选自北师大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册材料二 1937 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
18、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2014 年 12 月 13 日所立“国家公祭鼎”铭文(全文)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1) 材料一中相关条款出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 分)(2) 根据材料二、三,
19、列举日寇自全面侵华以来 “蹂躏我国土 ,屠杀我同胞”的具体史实。(2分)(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对于抗战胜利有何重要意义 ?(2 分)(4) 依据上述材料,请谈谈为什么在 1972 年的中日联合声明中,中日双方认为彼此“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4 分)四、 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本题 10 分)38. 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请回答:(1) 辛亥革命最大成果之一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哪些原则?(2 分)(2) 新中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何时?这次会
20、议通过的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什么?(3分)(3) 随着一届人大的召开,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3 分)(4) 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什么内容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2 分)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中史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因此,符合这一描述的历史时期是西周时期,故答案选 C。2. D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此时统治阶级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故本题应选 D 项。3. A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 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
21、兄弟 ,勤恳种田) ”可知描述察举制制度选官的标准是品行、才学 ,故本题应选 A 项。4. B 解析:秦始皇设立皇帝,显示皇权独尊,主要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 ,故本题应选 B 项。5. C 解析:材料“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指的是汉武帝为解决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所产生的王国问题而实行的“推恩令”,故答案选 C。6. 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7. C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内阁的信息,内阁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故本题选择 C。8. B 解析: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
22、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A 项错误;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C 项错误;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故清朝没有相权与皇权的斗争,D 项错误;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选B。9. A 解析: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A 项正确。10. D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台湾人民痛心疾首”可知描述的是台湾被割让的影响。台湾是在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的,故本题应选 D 项。11. 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城市,致使列强势力侵入长江流域,进入中国腹地,故 C 项正确。12.
23、 D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 仇敌之会,违者皆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辛丑条约中的禁止中国人反帝,故本题应选 D 项。13. 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材料是从民主革命阶段来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故B 项正确。14. A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信息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君主专制,故本题应选 A 项。15. C 解析:图片中瑞金、陕北的信息说明是红军长征,故 C 项正确。16. C 解析:1937 年 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时间,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等死难者而设立国家公
24、祭日,故本题应选 C 项。17. C 解析: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故 C 项正确。18. D 解析:从题干图片中国民革命军陆军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中占有 29%,说明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故 D 项正确。19. A 解析:蒋介石的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他的胸膛”是指中原地区。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被形象地称为“插上一刀”,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扭转了全国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B、C 、D 三项与材料不符。20. 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
25、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答案选 A。21. C 解析: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 1954 年,故本题选择 C 项。22. 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为“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采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 B 项正确。23. C 解析:由题目中的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制定的“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故本题应选 C 项。24. C 解析: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是 1997 年,错误;香港回归只是迈出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错误;
26、故本题答案选 C。25. B 解析:1987 年 2 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26. A 解析:“不结盟政策”属于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原则。27. 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和背景。主要国际因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对中国外交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28. 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的记忆和理解。29. A 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兴起,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使得中国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地位凸显;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美国改变了其孤立中国的传统政
27、策;80 年代后,中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新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答案选 A。30. D 解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新时期,一般特指 1978 年改革开放后,195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与美、日建立外交关系,故排除。答案选 D。二、 判断题31. A 32. A33. B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时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34. B35. B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是 2001 年。三、 材料解析题36. (1) 秦朝;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 分)(2) 三省六部制。减少决策失误。(2 分)(3) 宋: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分
28、割宰相权力。(2 分)明:废丞相,皇权空前强化。(2 分)(4) 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2 分)37. (1) 条约:马关条约 。(1 分)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1 分)(2) 侵华日军罪行: “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 年 12 月 13 日起,制造“南京大屠杀”;1941 年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 ”等。(必答南京大屠杀,其余任答一点,共得 2 分)(3) 意义:1937 年 9 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这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2 分 )(4) 当时的日本政府能够正视历史(或过去侵略战争的罪行),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两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有影响力的国家,双方恢复邦交,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稳定。(任答两点或言之有理即可,4 分)四、 问答题38. (1) 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责任内阁。( 任意两点得 2 分)(2) 1954 年。(1 分)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 分)(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分)(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