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经络学说,通则不痛 通则不痛,“医者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者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总论,1.经(径也,路径的含义)络(网络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外络四肢皮部,形体官窍, 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脉:主干 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一.概念,二.组成:,经 络 系 统,经脉,络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
2、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为每一次气血运行必 经的通道,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十五络脉:十二正经、任、督各发出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可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孙络:细小络脉,浮络:体表的络脉,三.十二经脉,(一)命名:根据手足、阴阳、脏腑,1.手足:,膈以上的(脏)与手相连,心、肺、心包 为手经膈以下的(脏)与足相连,肝、脾、肾 为足经,2.阴阳:根据气血的多少分为三阴三阳,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胸腹、内属于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头面、躯干内属于腑,3.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二)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纵贯全身,1.四肢的分布规律:互为表里的脏腑经络是对应的。,行于上肢手经,阴经(内侧),阳经(外侧),手太阴肺经前缘 手厥阴心包经中线 手少阴心经后缘,手阳明大肠经前缘 手少阳三焦经中线 手太阳小肠经后缘,阴经(内侧),阳经(外侧),行于下肢足经,足阳明胃经前缘足少阳胆经中线足太阳膀胱经后缘,足太阴脾经前缘足厥阴肝经中线足少阴肾经后缘,内踝上八寸以下,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2.躯干部,手三阴胸部 足三阴胸腹部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阳明胸部、腹、面。 少阳侧腹部 太阳背腰部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3.头面部,阳
4、明前额、面部;太阳头顶、后头部;少阳头侧部,(三)表里络属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属于脏络腑,阳经属于腑络脏。,(四)循行走向,头,手,足,胸 腹,手三阴,足三阳,手三阳,足三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五)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3-5,手阳明大肠经5-7,足阳明胃经7-9,足太阴脾经9-11,手少阴心经11-13,手太阳小肠经13-15,足太阳膀胱经15-17,足少阴肾经17-19,手厥阴心包经19-21,手少阳三焦经21-23,足少阳胆经23-1,足厥阴肝经1-3,十二经脉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
5、足厥阴肝经为为止, 再由肺经逐经相传,构成了“周而复始、阴阳相贯、 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六)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四肢末端交接2.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头面部交接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胸部交接,四.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即别到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一)含义,1.督:有总管、统帅的含义。 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称为“阳脉之海”,2.任:有担任、妊养含义。任脉能调节月经,促进女之生殖,与女之妊娠有关, 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称为“阴脉之海”,3.冲:有要冲、要到含义。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涵蓄
6、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二)特点,1.不属于脏腑,无表里关系;2.循行于十二经之间,与十二经多次发生交叉交会;3.除任、督二脉有自己专属的腧穴外,其余六条无腧穴;4.调节气血,但不参与循行流动;5.一般从下向上循行(除带脉,绕腰一周)。,五.经络的作用,1.运行气血;2.联络脏腑;3.调整脏腑生理功能;4.诊断疾病。,腧 穴,一.概念,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亦是经气活动的门户。(在病理情况下,它是疾病反应的地点,同时又是邪气入侵的地方),2.,腧穴:是指人体身上所有穴位的总称输穴:是指特定的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十二经脉共有十二个输穴)俞穴:
7、是指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五脏六腑皆有背俞穴),二.腧穴的分类,三.腧穴与脏腑的关系,腧穴,经络,脏腑,隶属于,归结于,气注于,反应于,四.特定穴,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会穴、募穴、背俞穴等,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称八会穴,共计8个穴位。,脏会章门穴:主治五脏疾病。腑会中脘穴:主治六腑疾病。气会膻中穴:咳喘一切气病。血会膈俞穴:吐血、尿血、便血、一切血病。筋会阳陵泉穴:一切经筋病。脉会太渊穴:主治血脉病症。骨会大杼穴:主治一切骨病。髓会绝骨穴(悬钟):一切髓病。,五.腧穴
8、的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都是一样。,(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指骨骼,肌肉所形成的凸起、凹陷、五官、发际、爪甲、乳头、肚脐等可作为取穴标志。,2.活动标志:如:张口取听宫;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等,(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四)简便取穴法,六.腧穴的作用,(一)反应病症,协助诊断,(二)防治疾病,预防疾病作用,治疗疾病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经 络 各 论,一.手太阴肺经,(一)循行路线,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 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
9、出 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 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 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 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 明大肠经相接。,(二)起止穴,起中府;止少商;左右各11个穴,(三)联络脏腑及经过器官,联络脏腑:肺、大肠、胃经过器官:咽喉、膈、气管,(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咽喉病胸、肺疾病循行部位病症,2.主要病候,脏病:咳嗽(脾咳)、气喘、呼吸不畅经病:恶寒、发热、缺盆中痛,1.中府(募穴),定位在胸外侧部,平第一 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五)常用腧穴,功能:调理肺气、养阴清热主治:肩背痛、咳嗽、气喘、胸痛、肺部疾病,2
10、.尺泽(合穴),定位 在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功能:清泄肺热、清上焦邪热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配伍,3.列缺(络穴),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 纹上1.5寸,当肱桡肌 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功能:宣肺疏风、通调任脉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配伍,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配迎香治疗鼻病配后溪治颈项强痛,4.太渊(输穴、原穴),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 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功能:祛风清肺、止咳化痰主治:咳嗽 、气
11、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心绞痛,5.少商(井穴),定位 在手拇指末节桡侧, 距指甲角0.1寸。,功能:清热利咽、回阳救逆、泄火主治:咽喉肿痛 、咳嗽 、鼻衄 、发热 、昏迷、癫狂。,配伍,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三棱针点刺出血,二.手阳明大肠经,(一)循行路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 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 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 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 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12、,(二)起止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个穴。,(三)联系脏腑及经过器官,大肠、肺口、下齿、鼻、膈,头面、五官咽喉病热性病经脉循行部位病症,(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2.主要病候,(1)脏腑病:腹痛、肠鸣、腹泻、便秘(2)经病:发热、咽喉肿痛、齿痛、肩背痛、上肢及手指活动不便、颈椎、鼻衄,(五)常用腧穴,1.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通降肠胃清热宣肺,功能,主 治,1.头面一切疾患。如外感头疼,身疼,头晕,目赤肿痛,鼻衄,下牙痛,牙关紧闭,耳聋,面肿,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等。2.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
13、止。3.痛经,经闭,滞产。4.胃痛,腹痛,便泌,泄泻,痢疾。5.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小儿惊风,狂躁。6.各种疼痛及精神紧张等。,“面口合谷收”,2.曲池(合穴),【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祛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功 能,主 治,一切热病、发烧、咽痛。半身不遂、肩痛不举、膝关节肿痛。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牙痛。颈椎、高血压、上肢麻木。一切皮肤病 。,3.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功 能,疏经活络散风祛湿清泄邪热通利关节,主 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疹、湿疹、荨麻疹颈椎、肩周炎、高血压,4.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
14、.5寸,鼻乳沟中取穴。,功能:散风清热、宣通鼻窍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鼻息肉。,三.足阳明胃经,(一)循行路线,行于面部、胸(4寸)腹(2寸)、下肢外侧的前缘,止于足二趾外侧端。,(二)起止点,起承泣;止厉兑;左右各45个穴,(三)联系脏腑及经过器官,胃、脾、心、小肠、大肠鼻、目、口、上齿、乳房、膈,(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头面、前额肠胃、脾咽喉病经脉循行部位病症,2.主要病候,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五)常用腧穴,1.承泣,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
15、缘之间。,功能,祛风清热明目止泪,主治:一切眼病,2.头维,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功能:祛风泄火、止痛明目,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3.天枢,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主 治:,功 能,健脾理气和胃利肠消食导滞,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4.足三里,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功 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主 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一切胃肠疾病。,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
16、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足三里可养生保健。,配 伍,5.解溪,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功能:,健脾化湿、清胃热化痰,主治:,头痛、眩晕、化痰、腹胀、便秘、下肢痿痹、胃热。,6.内庭,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功能:清胃肠热、理气镇痛,主治:齿痛、咽喉肿病、口歪、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四.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 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 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 络胃。向上
17、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 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 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一)循行路线,(二)起止点,起隐白;止大包;左右各21个穴,(三)联系脏腑,属脾、络胃、心、肺、肠。,(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2.主要病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舌根强痛 、四肢肌肉痿软无力、下肢浮肿。,(五)常用腧穴,1.三阴交,【定位】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後缘。,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调脾胃,功 能,主 治,1.脾胃: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肠鸣等2.泌尿:小便不利、遗尿、尿频等3.妇科:月经不调、痛经
18、、带下、不孕等4.男科:前列腺、阳痿、遗精、早泄等5.其他: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湿疹、水肿等,2.阴陵泉,【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功 能:,健脾化湿、通利三焦、益肾固精,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膝痛。,主 治:,祛湿利水要穴,3.血海,【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功 能:,健脾化湿、调经统血。,主 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宫血、贫血、股内侧痛;荨麻疹、皮肤湿疹、丹毒、皮肤瘙痒。,血症要穴,五.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 联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 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
19、经掌后锐骨端, 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 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 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一)循行路线,(二)起止点,起极泉;止少冲;左右各9个穴,(三)联系脏腑及器官,属心、络小肠;肺,咽、目、膈,(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心病胸部疾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疾病,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掌中热、失眠、神志失常。,2.主要病候,(五)常用腧穴,少海,【定位】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功能:通心窍、安神志,主治:1.心痛、癔病、健忘、癫狂善笑、痫证;2.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目眩、 腋胁痛
20、,2.神门,【定位】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功能:扶正祛邪、宁心安神,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痴呆、悲哭、等心与神志病变;呕血、吐血、目黄胁痛、失喑、喘逆上气 ;高血压; 胸胁痛。,主治:,六.手太阳小肠经,(一)循行路线,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 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 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 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 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 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二)起止点,起少泽;止听宫;左右各19个穴.,(三)联系脏腑及器官,属小肠、络心; 胃
21、,咽、眼、耳、鼻、膈,(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颈项部眼、耳、咽喉疾病肩部疼痛神志病经脉循行病症,2.主要病候,少腹胀痛、腰痛、疝气、便秘、口舌糜烂、耳聋、咽痛、颈项强直、臂外侧痛,(五)常用腧穴,1.后溪,【 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功能:散风疏经、清心安神,主治:,腰脊强痛、急性腰痛、颈椎、头痛落枕、记忆力减退、神志不清。,2.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功能:疏经散风、宽胸理气,主治:,颈椎、肩周炎、乳腺病、气喘、咳嗽、肩胛疼痛、手臂麻木。,3.肩外俞,4.肩中俞,5.听宫,【 位置】:在面部,
22、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功能:通经活络、开窍聪耳,主治:一切耳病;,七.足太阳膀胱经,(一)循行路线,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 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入颅内络脑,复 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 中线旁1.5寸,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 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 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 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
23、部(环跳穴), 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 经外踝后面,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 (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二)起止点,起睛明;止至阴;左右各67个穴,(三)联系脏腑,属膀胱、络肾;脑、其他所有脏腑,(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颈项部眼、耳、鼻腰背部及下肢病症脏腑病经脉循行所过病症,2.主要病候,恶寒、发热、鼻塞、鼻衄、头痛、目痛、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胀满、小便不利、遗尿、所有疾病。,(五)常用腧穴,1.睛明,【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功用】泄热明目,祛风通络。,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
24、、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主治】,一椎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督六七膈腧, 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 小肠十八膀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当。,2.志室,【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3.委中,【定位】腘横纹中央。,舒筋通络利腰膝泄热解毒,功 能,主 治:,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 腹痛,急性吐泻。 小便不利,遗尿。 丹毒。治疗腰背痛要穴,腰背委中求。,4.承山,【定位】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功 能
25、,疏筋骨利腰腿凉血化痔理肠通便,主 治:,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脚部劳累、膝盖劳累、便秘、腰背痛、腰腿痛、脱肛、痔疮等。,八.足少阴肾经,(一)循行路线,起于足心涌泉穴,斜 向上沿下肢内侧的后缘 上行至胸腹的第一侧线, 止于锁骨下缘。,(二)起止点,起涌泉;止俞府;左右各27个穴,(三)联系脏腑及器官,属肾、络膀胱;肝、肺、心舌、脊柱(髓)、咽喉、膈,(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经脉循行部位病症,2.主要病候,眩晕、气喘、水肿、大便秘结、泄泻、 阳痿、不孕不育;,脊背疼痛、腰痛、足痿无力、脚冷、 足心热、足心痛、脚跟痛、腿部内侧痛 口干、咽痛等。,(五
26、)常用腧穴,1.涌泉,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功 能,补益肾阴清热降火开窍醒神苏厥救逆,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妇女病、失眠、 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 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 肾脏病等。,主 治:,2.太溪,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 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功能:滋阴补肾、调理胞宫,主 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耳聋、耳鸣、咳嗽、 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 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 下肢厥冷、内踝肿痛。,九.手厥阴心包经,(一)循行路线,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向下
27、穿过膈肌,依次 络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 沿胁肋到达天池穴向上 至腋窝下,沿上肢内 侧中线下行,入掌中, 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二)起止点,起天池;止中冲;左右各9个穴,(三)联系脏腑及器官,心包、三焦膈,1.主治概要,(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心、胸、胃病症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病症,2.主要病候,手心热、肘臂曲伸困难、腋下肿、 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红、 目黄、喜笑无常、手麻、胃痛、 呕吐等。,(五)常用腧穴,1.曲泽,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功能:清心火、除烦镇惊,主治:,心痛、心悸、胃疼、呕吐、转筋、 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
28、中暑、上肢及手指麻木、咳嗽。,2.内关,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功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主 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 失眠、癫狂、黄疸、郁证、眩晕、中风、 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 肘臂挛痛。,3.劳宫,定位 在手掌心,当第、掌骨之间偏于第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功能:清心安神、泄热开窍、熄风除湿,主 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口疮、口臭、手掌多汗、高血压。,十.手少阳三焦经,(一)循行路线,起于无名指尺侧端的, 行于手背向上,沿上肢 外侧的中线上行至肩部、 经颈到达耳后,绕行耳前, 斜行于眉外端丝竹空穴。,(二)
29、起止点,起关冲;止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三)联系脏腑及器官,属三焦、络心包目、耳、膈,(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头、目、耳、咽喉病症胸胁病热病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2.主要病候,胃脘痛、腹胀、呕恶、嗳气、食不下、 黄疸、小便不利、烦心、心痛、失眠; 咽喉肿痛、目外眦痛、耳聋耳鸣、肩肘 臂外侧痛、手麻等。,(五)常用腧穴,1.中渚,定位在手背部,第4、5掌骨间凹陷处。,功能:疏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主治:手指不能屈伸、热病、糖尿病、落枕,2.阳池,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功能:调整内分泌、通达三焦之原气,主治:糖尿病、手腕痛、 咽喉肿痛,3.外关,定位在前
30、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功能,清热消肿行气化滞通经止痛,全身止痛穴,主 治:,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目赤 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 不利、手指疼痛、手颤。,5.支沟,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6.丝竹空,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十一.足少阳胆经,(一)循行路线,起于目外眦的瞳子髎穴, 斜下至耳前,到头侧下行 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到 眉上阳白穴,又向后到颈部, 沿体侧下行,然后循行于 下肢外侧的中线,经足背, 止于足四趾外侧端。,(二)起止点,起瞳子髎;止足窍阴;左右各44个穴,(三)联系脏腑及器官,属胆、络肝;心眼、耳、膈,(四)主治概要及
31、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2.主要病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眦痛、腋下肿痛、 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 口苦、虚怯、失眠、肝胆疾患。,(五)常用腧穴,1.瞳子髎,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功能:明目止痛、疏通经气,主治:,1.一切眼病2.头痛3.三叉神经痛,2.风池,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功能:祛风解表、聪耳健脑,主治:,一切风病、颈椎、感冒、头疼,3.肩井,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功能:祛风散结、疏经通络,主治:,颈椎、肩周炎、乳腺增生、中
32、风,4.环跳,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 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 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功能:通经络、祛风湿、强腰腿,主治:,腰腿疼、腰椎、坐骨神经痛、风疹,5.风市,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功能:祛风湿、强筋骨、调气血,主治:腰腿酸痛、下肢痿痹、脚气、全身瘙痒、中风,6.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功能: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 膝痛、脚气、胁肋痛、口苦、 呕吐、黄疸、胆结石、颈椎。,7.光明,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8.悬钟,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一)循行
33、路线,十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 沿拇指次趾缝上行, 经内踝前面沿小腿 内侧的前缘上行, 到内踝上8寸处沿 下肢内侧的中线 上行少腹、腹侧,止于期门穴。,(二)起止点,起大敦;止期门;左右各14个穴,(三)联系脏腑及器官,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外生殖器、鼻咽 、目、唇内、膈,(四)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肝病妇科、前阴病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2.主要病候,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 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 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遗尿 手足痉挛、指甲。,(五)常用腧穴,1.太冲,【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功能:平肝泻热、疏肝解郁、 清
34、头目、理下焦,主治:,失眠、高血压、乳腺增生、眩晕、 巅顶痛、月经不调、痛经等,祛肝火的要穴,2.章门,【定位】: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能:疏肝健脾,化积消滞。,主治:五脏病变、特别是肝胆脾肾。,3.期门,【定位】: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郁证、胸肋胀痛、腹胀、 呃逆、吐酸、乳腺、肝胃的病症。,主治:,十三.督脉,(一)循行路线,起于胞中,下出会阴, 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 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 颅内,络脑,并由项沿 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 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 至上唇系带处。,(二)起止点,起于长强;止于龈交;一名一穴,单
35、穴29个,(三)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相应的内脏疾病,2.主要病候,手足痉挛、抽搐、中风、头痛、 头晕、颈项强直、背腰膝腿疼、 以及阳气虚弱的病症。,(四)常用腧穴,1.长强,【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功能:调理下焦、清热利湿,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 癫狂痫。,2.命门,【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 能,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泄泻、腰脊强痛、腰椎尿频、虚损腰痛。,3.大椎,【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表清热疏风散寒
36、熄风止痉宁心安神,功 能,全身阳气总枢纽,主治:热病、疟疾、盗汗、周身畏寒 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癫痫 咳喘、风疹、咳嗽。,4.哑门,【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5.风府,【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5.百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平肝熄风升阳益气醒脑宁神清热开窍,功 能,主治:眩晕、头痛、昏厥、 中风偏瘫、不语、脱肛、 癫狂不寐。,6.水沟,【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开窍醒神苏厥救逆清热化痰宁神镇痛,功 能,急救的要穴,十四.任脉,(一)循行路线,起于胞中,下出会阴
37、, 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 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 直上,经咽喉,至下 颌,环绕口唇,沿面 颊,分行至目眶下。,(二)起止点,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一名一穴,单穴24个,(三)主治概要及主要病候,1.主治概要,腹、胸、头面的病证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强壮作用神志病,2.主要病候,月经不调、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睾丸胀痛、疝气、头晕目花、腰膝酸软、五脏虚弱。,(四)常用腧穴,1.关元,【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温肾益精培补元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功 能,主治: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小便不通、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 阴痒、不孕、产后出血、中风脱症、 虚劳体弱、脱肛、完谷不化
38、。,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2.气海,【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功能:益肾固精、升阳补气,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疝气、遗精、 阳痿、月经不调、经闭 、 和气有关病症。,3.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调理中焦,功 能,主治:胃脘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 饮食不化、咳喘痰多、黄疸、失眠、 一切胃病。,祛脾胃痰,4.膻中,【定位】:在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功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主治:气喘、气郁、气喘、胸闷、心痛、 心悸、乳汁少、呃逆、噎膈。,5.天突,【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祛肺痰,6.承浆,【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