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卷第4期 2O07年10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ocial SeieeofHunanMedical univerty V越9 No4 Oct20 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探微 黄文治,许道才,吴利娅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230039) 【摘要】孙中山是近代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未经过系统的国学训练,但孙中山早年却非常热爱中 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初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继承。 关键词】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传统文化观;历史考察;复古;托古革新;评判 【中图分类号】K2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8
2、229(2007)04一o02603 关于孙中山文化观、文化思想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以来学术界已有相当研究成果,但学术界关于孙中山早期文 化观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尝试对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 传统文化观进行较全面的历史考察与评判。 一、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中国传统文化观演进之历史考 察 孙中山在1896年11月复翟理斯函中说其“幼读儒书,十 二岁毕经业 lj(41),13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 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47),1887 1892年,在香港求学时,又对中西社会制度进行了反思,“中 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L in, 其中透视出孙
3、对西方社会制度比较折服。求学阶段,如此重 西学、西俗、西制,耳濡目染,渐渐也就“深染洋习”E1 J( ,而后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接触开始渐少,西化倾向也逐渐深 重,但不表示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就失望反感0。虽然孙 中山对传统文化的最初怀疑只是对传统教育制度的不满, “读这些书,一点也不懂,有什么意思”l 】(9),孙中山说其“于 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1(鸲),并在1891年前后写的农 功中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文化作了肯定的评价,如 “三古农书不可考已,今所传者,如齐民要术、农商辑要、 农政全书,亦多精要”J( ,且肯定三代的养民之制为“善 政【】J(m)。1894年,在上李傅相书中谈
4、到自己时,也是以 无比自豪的口吻说“于圣贤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声明根 本之计,则无时不往复于心中”J( )。1895年其在拟创立 农学会书中强调“诚以中华自古养民之政,首重农商非如边 外以游牧及西欧以商贾强国可比”L1】 )。而后在革命实践 过程中,孙中山的一些谈话、演讲、政文、论战又多次引用传 统典籍中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汤武革命,顺 乎天而应乎人”等箴言,孙虽未对这些箴言详加考证,却也表 明孙中山为革新社会计,努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与行动 合理统一的映衬根据。1905年提出的三民主义,很多方面更 是借鉴和吸
5、收了中国传统文化。 、 孙中山早年亲身实践着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 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代潮流的部分也 进行猛烈的批判。13岁之前,在家乡读书期间,孙中山就对 村中富户蓄奴、卖儿、溺婴、娶妾、缠足、拜神像等传统没落旧 俗表现愤慨 1。J( 。之后在檀香山,又带领好友破坏神 像L7j( ,都显露了孙童年批判封建落后意识的趋向。1895年 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开始西游欧美,伦敦蒙难获释后 的九个月时间里,孙中山在大荚图书馆,广泛涉猎西文典籍、 考察西方社会,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批判反思。认为以前孜 孜不倦地吸收三代两汉文之精华是中国文明之极盛,只是 “乃清虏入寇,明社丘墟
6、,中国文明沦于野蛮”,而当时日本文 明“其实就是中国的文明,他是从中国传人日本的 ”l 】( ,日本因改革风潮日烈,思想日高,文明的进步日 速,中国却只能在夜郎自大的保守中消沉了。中国革新者必 须“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 法” “,走上强国之路。这里孙言革命“以复三代之 规”,从孙中山文化思想系统的角度考察,未必是一种复古、 泥古倾向,而只是孙拿自己认为的中国最具有民主共和思想 的时代与西方相比附,作为自己革命的目标而已,其中也透 视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肯定。如上而言早年孙中山 不免带有传统的夷夏观的影响,而作出的如此发挥,同时这 种发挥也是其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
7、反思的结果。 孙中山在对比西方民主制度的同时,对中国封建专制制 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建专 制制度的统治之下,人民没有一点民主可言,实同奴隶,他说 “我国自有历史以来,人民屈服于专制政府之下,我祖我宗, 以至于我之一身,皆为专制之奴隶,受专制之压制,一切不能 自由”E2(537),因此“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 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325),于是专制统治只能 收稿日期】2OO70823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经费项目资助(20073033) 作者简介黄文治(198o一),男,安徽池州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维
8、普资讯 http:/ 第4期 黄文治,许道才,吴利娅: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探微 27 给中国带来落后与愚昧,“使我们受苦的主要祸根是愚 昧”【 J( )。孙在这里,通过中西民主制度比较,认为中国封 建专制制度,缺乏民主,只能给民众带来愚昧,而愚昧又是造 成民众痛苦的根源。另外孙中山早期对中国旧道德也展开 了批评,认为“中国之积弱不振,其根源乃是起自道德方面 的”_6 J【 ,与时人比较,孙又有其超越时代的一面。 可见,孙中山伦敦蒙难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不系统 的批判,是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而言的,出发点是让中国尽快 走上革新的道路。孙中山的文化观上的归宿与其革命政治 观的归宿是一致的,
9、因此孙中山本人也确实对中国传统文化 相当部分不满,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 那么孙中山早年西化突出,主张学习西方,就对中国传 统文化离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孙中山一生都主张x,-j#l-开放,学习西方文化,只是晚年 对西方文化趋向保守,但保守不等于守旧,孙中山一直主张 要学习西方,并不是一味反感传统、全盘西化。孙中山1906 年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就言“文明有善 果,也有恶果,需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 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有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 不平等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 做社会的国家,这决是欧美所不能及的” J(研),表明孙中
10、山, 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反思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 同样具有信心,中国文化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我们学习西 方时,也要避免弊端,吸其精华,“而决不能成为它的糟粕的 牺牲品”【 (zr3),另1910年二三月间他对中国籍欧美、日本留 学生“不研究中国历史风俗民情,奉欧美至上”提出了批评, 认为“祖宗养成之特权,子孙不能用,反醉心于欧美,吾甚耻 之”_1J【444)。这些都表明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就已经认识到对 外开放,学习外国,同时要注意文明类型的差异,广泛吸收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91 1年孙在欧洲的演说,这种观点的表 达就非常的明显,“彼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 千年前旧有文化
11、而融贯之。语言仍用官话,此乃统一中国之 精神,无庸稍变。汉字每字一义,至为简洁,亦当保 存”_1 J( ),在与巴黎政治星期报记者的谈话中也强调对中 国官话、华文继承的重要性安排l】J(561)。 因此笔者认为,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一 直处在开放与发展状态,不但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也不 是一个泥古、惑古论者,而恰恰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 且善于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同时我们 在考察孙中山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候,也能窥 探孙晚年理解并极力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渊源迹象。 二、考察之后的历史反思 孙中山首先是以一个革命家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舞 台上的,他
12、曾与严复谈话言“君为思想家,鄙人乃执行 家” J( 5】,坦然承认自己是一个革命实践者,但是孙中山辛 亥革命前其文化思想却有其可取之处:处于整个近代社会转 型中的中国,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又一直交织交融为一体, 中西文化交流显得特别复杂,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处于劣势, 早年孙中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尤能对中国传统 文化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筛选与肯定,这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在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 所以考察之后反思,笔者认为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传统文 化观仍不免留有落后与权宜的东西。1896年,孙言其革命 “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 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
13、顺人之作也”_lJ( 。此语值得玩 味。前半句“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与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 义思想是一致的,这显然留有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的 痕迹。孙中山早年构建民族主义理论时,显然受到“夷夏之 辨”传统观念和中国传统秘密会社“排满”主张的影响,虽这 种“大汉族主义”概念不能同世界史研究界通用的“大民族主 义”概念雷同,但早年孙中山受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思 想中暗含落后狭隘的民族主义传统思想,这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孙中山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时,把糟粕当精华吸收了, 与孙后期发展成熟的民族主义思想比较显得很不协调,但并 不难理解,关键是看孙中山为革新社会之目的如何定位利用 的;雨后半句
14、孙言革命要“复三代之规”,以后在论及西方时, 也说“泰西诸帮崛起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 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LlJ( ,及1897年,与宫崎寅藏平山周 的谈话中又说“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 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 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 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勿谓我国民无理想之资,勿谓我国民 无进取之气,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 进步之机兆也0” ” I3)都表达了崇古羡慕三代之善政,并 且喻当时的泰西之政“深得三代之遗风”,“泰西治国之规,大 有唐虞之用意”L1J( 。在这里孙对传统文
15、化进行肯定、激发 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不免带有“西学中源论”的嫌疑。这种 “西学中源论”按照汤奇学先生的解释“正是以复古为旗帜谋 求思想解放,以妥协为形式力争进取,以杜撰的学说为根据, 激励人们去探求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L9 ,论述可谓独 到,而孙中山早期的传统文化观也确实留有某些“西学中源 论”痕迹。一方面,19世纪后半期,“西学中源”论非常流行, 孙中山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促使他带有“西学中源”论倾向;另 一方面又是中国社会革新的需要。从孙文化思想的脉络考 察,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肯定,要“复三代之规”,有崇 古思想,但并非文化复古。要知道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源自 西方,辛亥革命前晚清政治思想
16、发展又极具超前性,有很多 不成熟的地方 J(3 9J,因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在当时中 国并未蔚然成风,很多平民百姓甚为惶惑,对革命后成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更是缺乏信心,因此孙宣扬革命后成立的民主 共和国是“复三代之规”的表现,无非是在历史中找到一个传 统坐标,按照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善诱,利用国人的崇古心 理达到革新的目的,是一种“托古革新”的表现,也是一种勉 强附会之权宜策略,因为孙中山的革命主体力量及组织性都 很薄弱。 孙中山这种拿自己认为的中国最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 三代与西方共和时代相比附,作为自己革命的目标,带有利 诱的模糊性,其中也透视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肯定。 维普资讯 http
17、:/ 28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 从宣传角度解读,也实为高明,目的是激励革命之士,激发他 们的士气,为成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不能简单视为文化上 的复古逆流。 因此孙中山的早期文化观,并不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 方文化作一个简单的嫁接,而是要广泛吸收传统文化的精 华,为革命所用,但有时候精华与糟粕区别的又不是很分明, 这主要还得归咎于没有一个通用的近代尺度作为评判的标 准。从这个角度而言,孙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当然在当 时中国传统文化广泛受到批评的大背景下,孙中山所表现出 的对传统文化的这样的一种肯定与借鉴,这种理性的勇气是 应该值得肯定的。而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之所以表现出如此
18、中国传统文化观,主要是因为他深知西方文化的弊端,知道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完全照搬是行 不通的;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注重现实的革命家,为了革命 成功,他必须“托古革新”。 当然孙中山的这种“托古革新”论与康有为的“托古改 制”论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西学中源”论的改造与发 展。康的“托古改制”论是把孔子塑造成资产阶级改革的圣 人,为建立君主立宪制摇旗呐喊;孙的“托古革新”论则是把 三代塑造成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时代的榜样,为建立民主共和 国家而引吭高歌。有不同点,但是孙的“托古革新”论某种程 度而言又是对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的否定、继承与发展的 结果,因此时人对他的批判甚少
19、。 三、余论 综合考察孙中山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我们发 现,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虽不系统,但并非学界前期研究成 果所言的那样,孙中山早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逆反情绪, 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因此转向革命,我对这种观点值得商 榷。我认为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虽有直观、模 糊、片面的特点,但不能彻底的否定,仅说早年孙中山是一个 西化趋向突出者,对传统文化颇为离异。孙中山辛亥革命前 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是批判与继承统一,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 化,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内源上找到中国社会革新的理论依据与精神动力。 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文化观这种继承与批判恒 定统一,
20、一直持续到孙中山去世。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 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颂扬就更加明显了,但这已非笔者本文所 论述的重点。笔者认为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之中国传统文化 观是缺乏系统,但相对全盘西化论者,还是比较科学的。尤 其可取的是,孙中山在l9世纪末20世纪初,就中西文化进行 比较的过程中,就注意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差异的存 在。文化的时代性差异是可以通过先进或者落后的标尺来 衡量,通过学习先进文化也是能够达到的,但是文化的民族 性差异,这是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如民族素质、民族 精神等,具有稳定的特性,因此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达到一 蹴而就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孙中山又是超越时代的。另外 孙中山辛亥革命
21、前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已开始深入伦理 道德层面,并且在伦敦蒙难后,辨证地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与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再盲信西方文化的魔力,这都是难 能可贵的。 因而,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可以概括 为:孙主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剔除封建糟粕, 吸其精华,同时广泛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精华,“转弱为强,易 旧为新” 278),把中国旧文化改造成近代新文化,振兴民族 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最后为革命所用,因此孙中山早期中 国传统文化观又带有“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烙印。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指出的是,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借 鉴和引用传统文化时,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甚至无法逃脱 “西学中源”论
22、和“中体西用”论藩篱的束缚,因此“托古革新” 又是他必然性的选择。但是他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同样 也不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所束缚的文化复古主义者,孙中山的 中国传统文化观,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辨证否定观 的历史统一。 因此我们今天弘扬和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吸收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抵制西方文 化霸权主义,学习西方文化精华,完成中国文化由传统走向 现代的转换,创造中国文化的新范式,孙中山辛亥革命前的 传统文化观对今天而言仍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本课题得到安大历史系汤奇学教授、陆发春教 授、武菁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1)M中华书局,1985 2孙中山全集(2)M中华书局,1985 3孙中山全集(7)M中华书局,1985 4邵传烈孙中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广东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年谱M中华书局,1980 6吴湘相孙逸仙先生传A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2 7尚明轩孙中山传M,北京出版社,1979 8王遽常严几道年谱M商务印书馆,1936 9汤奇学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索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 社2005 维普资讯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