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速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拓展延伸,观看两幅慈湖图片,任选一幅说说特点并学习课文安排说明顺序。,总说(完美的图画)(第2段),层
2、次(第6段),色彩(第9段),本文的结构,布局(第3段),配合(第4段),映衬(第5段),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回忆第6、7、8段说明的内容,思考与前4段的关系。,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运用准确的特点,2、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句中红色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的追求是:务必使(句中红色的字是否可以去掉?),1、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
3、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5、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指出下列语句的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精读第四段。,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
4、什么?,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苏州园林美点解读,不对称、不整齐。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自然灵动之美。对称和整齐也是一种美,如故宫。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图案美”,而非“图画美”。“图案美”虽然规范、整齐、华美,甚至可能雄伟、恢宏。然而,中国士大夫们认为其缺乏自然之灵气与生机,便无画意、画趣,显得死板。“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艺术追求的是“活”、是灵动,最忌讳“死”。因自然本身不是整齐划一、工整呆板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貌各异、个性纷呈,变化无常,曲折万端。中国人追求的审美理想是与道合一,与自然合一,因此,在整个艺术中皆体现出这种追求。
5、西方音乐重个体内心的情感抒发,如小夜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等等。而中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以山水返照内心,在自然的吟唱中找到心灵的慰籍。中国之绘画以山水、花鸟画最为著名,仍重在追求自然之灵动之趣。这种对不对称、不整齐的自然灵动之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总体的审美取向。,苏州园林美点解读,隔而不隔,界而不界。这一特点是中国画虚实相生审美趣味的反映。中国画历来讲究实景与虚景的结合,已形成了委婉曲折、深邃幽远之意境。在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上,非常强调隔、界。因其隔、界,便不能一眼望穿,便有曲折之感便显得含蓄蕴藉,更能勾起人幽深玄远之思。一眼望穿,一览无余便没了趣、没了韵。又因其不隔、不界便能灵气贯通,隔死了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灵气。正是在这隔与不隔之间,体现了深邃幽远含蓄之美。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惊奇感。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吧。,作 业,巩固课前预习内容; 练习簿:课后练习指出本文的结构,并作简要分析;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作简要分析;找出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各一句,指出其作用。 完成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