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传记的评价与探究一、(2017广东肇庆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独为神州惜大儒潘剑冰陈寅恪,相信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忍不住 发出一连串的惊 叹号,惊 叹他的大脑到底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其记忆力之 强、知 识面之广简直令人叹为观 止。对于陈寅恪的记忆力,经过口口相 传, 难免带上一点传奇色彩,有人说他会背唐诗十万首,又有人说他会背十三经 。如果 这是真的话,那么陈寅恪堪称神人了。与陈寅恪的记忆力配套的,则 是他的学问。 陈寅恪的学问不 仅让凡夫俗子敬畏,就连与他比肩而立的大师都为之倾倒,其 挚友吴宓称赞他为“全中国最 为博学之人” ,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
2、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的学问,光语言一项就足以 让人震惊。其弟子季羡林在研究老师早年留学德国所作的 64 本学习笔记本时,发现 其中“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 论,数目就大得可 观。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等,算是工具语言。梵文、巴利、印度古代俗语、藏文、蒙文、西夏文、满文、新疆现代语言、新疆古代语言、伊朗古代语言、古希伯来语等等,算是研究对象语言。陈先生对于这些语言都下过深浅不同的功夫。 还有一些语言,他也涉猎过,或至少注意到了,比如印地语、尼泊尔语等等” 。季羡林只能以“泛滥无涯”来形容老 师的语言水平。陈寅恪的学识不仅名震国内,甚至 扬威国外,成 为学术界的一大 现象。前苏联学者在
3、蒙古发掘出了三个突厥碑文,各国学者加以研究,竟无人能解读。陈寅恪翻译解释之后,各国学者毫无异 词,同声 叹服。在日本史学界“被捧得如太阳”的白鸟库吉研究中亚问题遇到疑难之处,写信向柏林大学某教授求救,对方复信说应请教中国的陈寅恪教授,白鸟转向陈氏,果然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白鸟库吉感叹说,如果没有陈教授的帮助,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至死不解。令人惊异的是,陈寅恪在外留学十六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都转了一圈,且成就斐然,人人折服。然而最终他不仅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就连学士学位都没有。陈寅恪曾就这个问题向自己的侄子 陈封雄解释道:“ 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 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
4、其他知 识了。只要能学到知 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我们知道,胡适前后在国外共 获得三十几个博士学位,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不过在陈寅恪这样的“反面教材”面前,胡适那一大堆点 缀脸面的博士学位似乎 显得有点尴尬。陈寅恪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前人讲过的,我不 讲;近人 讲过的,我不 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 的,也不 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刚开始还有学生对此不信,后来大家发现陈寅恪确 实做到了。陈寅恪的这种教学境界,背后是他不 为人知的辛勤劳动。很多学生都想当然地认为以陈寅恪的水平根本无须备课,其中包括季羡林。但当季羡林看到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一些信后,他就知道自己误
5、解了陈寅恪,在信中 陈寅恪屡屡提到自己 备课的艰辛,如 “一年以来,为清华预备功课几全费去时间精力。 ”“在他人,回来即可上 课,弟则非休息及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 ”类似的话在陈寅恪书信中 还有很多。陈寅恪自小体弱多病,再加上后来双目失明,健康受到极大摧残。当时,陈寅恪是清华中文系、历史系合聘的教授,要在两个系同 时开课。时任清华历史系主任雷海宗对陈寅恪说:“您现在的身体还是比较弱的,少开一 门课吧。 ”陈寅恪答道: “我是教书匠,不叫我开课,那怎么叫教书匠啊!”新中国成立前夕,货币急剧贬值 ,即使 陈寅恪这样的大教授也 难以为生。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知道后,想赠陈寅恪一大笔美元。陈寅恪拒不接
6、受,但又迫于一家几口的生计,最后决定用自己的藏书来换胡适的美元,只象征性地收了 2000 美元。据季羡林的看法: “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辞典 市价就远远超过这 个数目了。 ”蒋介石历来对一流的文人特别重视,历史大家、 创立“食货 ”学派的陶希圣就被他网罗帐下,当了他的枪手撰写了中国的命运 一书。蒋介石自比唐太宗,想找人写一本 “太宗传” ,他知道陈寅恪是中国治隋唐史的泰山北斗,派人拿着重金上了 陈家,但是 陈寅恪毫不犹豫地拒绝了。1966 年,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 ”的浩劫拉开了序幕。 陈 寅恪未能幸免于这场政治斗争。他的家中几次受到冲击,财物被红卫兵们洗劫一空。造反派为了折磨陈
7、寅恪,以验证他惊人的记忆力为名,强迫他背 诵毛主席语录,稍有差 错便用 铜头皮带和棍棒加以毒打。此时陈寅恪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1969 年 10 月 7 日清晨 5 时许,因心力衰竭,陈寅恪终于在凄风苦雨中撒手人寰。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史学大师就这样离去了。“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是陈寅恪为好友王国维写的铭文。很多人认为名为纪念王国维,实则是 陈寅恪的“夫子自道” 。或 许 ,学术上的陈寅恪可以被超越,但是,精神上的陈寅恪很难被超越。(原文有删改)【相关链接】 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的开头提到
8、了士人的最高境界:“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陈寅恪在 “文革”受难的时候,其 为王国维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铭文的纪念碑被推倒扔进清华校河,无意中竟 躲过了一劫。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寅恪在外留学多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学习过,却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获得,这是件遗憾的事情。B陈寅恪在健康受损的境况下还坚持在两个系开课,表现了他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C旁人认为凭陈寅恪的记忆力和学识,根本无须备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信中能体现他备课的认真与辛苦。D陈寅恪上课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内容,表现了他的自信,展现了他的实力,更
9、多的是背后艰辛的付出;从他的教学境界看,他自诩教书匠实在过谦。【解析】 对于陈寅恪没有获得学士学位的问题,作者没有表示出遗憾,而是感到惊异。【答案】 A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评价陈寅恪的语言水平达到了 “泛滥无涯”的地步,既有惊叹赞赏,又暗藏批评:多而不精。B文章第三段,引用了陈寅恪挚友吴宓和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所说的话,从侧面烘托出陈寅恪学问之广博,令人敬服。C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陈寅恪写的铭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意在体现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敬佩。D陈
10、寅恪在文革中受尽折磨,终因心力衰竭,陈寅恪终于在凄风苦雨中撒手人寰,令人同情和感叹。E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大量的材料,充分地表现出陈寅恪记忆力强、知识面广的特点。【解析】 A无批评意。C. 引用陈寅恪写的铭文意在说明学术上的陈寅恪可以被超越,但是,精神上的陈寅恪很难被超越。E.全文结构不是总分总 ,内容上除了表 现陈寅恪超强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外,还写到了他的气 节、 风骨等。【答案】 BD3.如何理解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寅恪生平事迹作分析。答: 【答案】 这是陈寅恪的人生写照。独立人格是知识分子有气节、有风骨的表现;自由思想是众多知识分子的精神
11、追求,不受政治、权势等左右。两者相统一。陈寅恪用藏书换美元,体现了他人格的独立。拒绝为蒋介石当枪手,体现了思想的自由。二、(2017江西省重点中学二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大国工匠:高凤林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 高凤林。当年我国卫星发射成功后,年幼的高 凤林曾问父母:“卫星是怎么 飞到天上去的?”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面临抉择时,母 亲一句“报考七机部技校吧,去解你小时候的迷惑” 。从此,他便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迈出校门的高凤
12、林,走进了人才 济济的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 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师傅给学 员们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 史, 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还有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从那 时起, “航天 ”两个字深深镌刻在高凤林的内心。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 拿筷子比画着焊接送丝的 动作,喝水 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 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 观 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积攒的能量迸发了出来。20 世纪 90 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 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 喷管的形状有点儿像 牵牛花的喇叭口
13、,是复 杂的变截面螺旋管束式,延伸段由 248 根壁厚只有 0.33 毫米的 细方管通过工人手工焊接而成。全部焊缝长达近 900 米,管壁比一 张纸还薄, 焊枪停留 0.1 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 喷管面临报废, 损失百万,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 艺攻克了烧 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然而,焊接出的第一台大喷管 X 光检测显 示,焊缝有 200 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 。高 凤林没有被吓倒,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排查。最终,在高层技术分析会上,他在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中大胆言,是假裂纹!经过
14、剖切试验,200 倍的显微镜下显示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了试车台,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 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 。高凤林是“金手天焊” ,他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不仅因为 他练就了一手绝活, 还因为他 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 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 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金手天焊”是高凤林技艺高超,屡屡攻克 焊接技术难关的写照,更是新时代航天高技能工人风采的体现。高凤林深知作为知识工人的重要。离开学校 8 年后,他重新走进校园,捧起课本,开始了长达 4
15、年艰苦的业余学习。快 毕业的时候,高 凤林还在一次航天系 统大型技术比赛中报了名。白天穿梭于工作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三四点钟,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到 30 岁的他 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 终于,高凤林先在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后来他又拿到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凭。一枝独秀不是春。高凤林在实 践中不断培养了一批像他一 样优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能进高师傅的班组,跟着他学技 术,本身就是很荣幸的事情,他的成功事迹及其敬 业、钻研、不断突破极限的精神,都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 给我们树立了很高的标杆。 ”他的徒弟说。在技术传承上,高凤林把自己的丰富
16、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给年轻人。他指 导徒弟如何掌握好焊接的工艺控制过程,来达到最佳 焊接效果。 针对出现 的问题,他能够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手把手地指导,帮助徒弟举一反三。今天,他所在的班组, 19 名组员中有 5 名全国技术能手、1 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 1 名航天技术能手。“事业为天,技能是地” ,高凤林参加工作 35 年来,默默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摘编自中国人才2015 年第 11 期)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凤林从小对卫星上天很好奇,中学毕业时,母亲要他报考七机部技
17、校。这说明正是他母亲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并正确引导,才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B工作后的高凤林,其师傅不仅给他传授技艺,还向他讲授中国航天的艰难创业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以及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这使高凤林牢记航天使命,并把它化作实际行动,努力钻研神技,最终成为了“金手天焊” 。C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最大难题是喷管的焊接,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接时焊枪停留 0.1 秒钟都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焊漏。是高凤林和同事的不断摸索,才攻克了这一难题。D高凤林参加工作 30 多年,始终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焊接高
18、技能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解析】 取得事业成功的理由不充分,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A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高凤林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好学勤思,醉心技术攻关,后来能取得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B本文通过记述高凤林的工作生活,突出了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了他精研刻苦、执着追求的精神。C在焊接第一台火箭大喷管过程中,高凤林力排众议,抵制了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并取得最后的成功。D因为高凤林有绝活,焊接对象十分金贵,是火箭的 “心脏”发动机,再加上他在火箭焊接领域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人们称为“金手天焊
19、” ,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E高凤林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 ,所以在技术传承上,他做得极其出色,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别人。【解析】 A 项的“文化水平不高”于文无据。C 项,原文是就“焊缝裂纹”问题力排专家质疑,不是在“焊接第一台火箭大 喷管过程中” 。E 项,根据原文, “一枝独秀不是春”是作者的观点,不是高凤林的观点。【答案】 BD3.作为一位火箭发动机焊接工匠,高凤林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文本概括。答: 【答案】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高凤林牢记使命,练就焊接神技。在解决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题当中,高凤林与同事不断摸索,全方位分析排查,作出大胆而正确的判断。为了提升自己,高凤林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学校,刻苦攻读,取得优异成绩。为培养航天高技能人才,高凤林无私奉献,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