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型组织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实证研究与组织情境的跨层次作用 马腾 曹吉鸣 王立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摘 要: 知识是项目型组织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 PBOs) 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 其有效地转移和共享不但有助于项目的成功, 更有利于 PBOs 的长远发展。本研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 通过采集和分析来自中国建筑第*工程局有限公司的480 个项目型组织样本问卷数据, 探讨组织情景对项目型组织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跨层次影响。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动机是决定知识转移行为的关键所在;组织情境差异化影响成员的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
2、转移效果。这一发现揭示了组织情景影响成员知识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内在机理, 拓展了主流文献的相关研究, 并为项目型组织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关键词: 知识转移; 项目型组织; 知识转移动机; 组织情境; 作者简介:马腾 (1983-) , 女 (汉) , 河北保定人,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作者简介:曹吉鸣 (1960-) , 男 (汉) , 上海人, 同济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知识管理, 设施管理。作者简介:王立强 (1982-) , 男 (汉) , 河北邢台人, 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工程师, 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工程成本控制。收稿日期:
3、2015-02-17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型组织知识转移系统复杂性及演化机理研究” (项目编号:留金发 20143026;起止时间 2014.10-2015.09)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motivation in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inter-hierarchical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Ma Teng Cao Jiming Wang Li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
4、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The First Construction Co., Ltd.of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Abstract: Knowledge is a key resource in the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 and its transfer or sharing not only effe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long-term deve
5、lopment of PBOs. In this study, th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r-hierarchical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motivation and effect of the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 members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480 sample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China
6、 Construction Building (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tiv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i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behavior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has a different influence in the motivation and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e findings rev
7、eal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in which organizational context influences the motivation and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y will extend related research of mainstream literatur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BOs.Keyword: knowledge transfer;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s; kn
8、owledge transfer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context; Received: 2015-02-171 引言项目型组织是指以项目的形式为外部或内部客户提供成熟产品或服务的组织1。项目知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和使用的各种知识的总和2。项目知识转移是组织和个人获取和积累知识的关键渠道。项目型组织知识转移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Ajmal 和 Koskinen3认为项目型组织知识转移通过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展开, “知识转移”并不仅是转移“知识”, 而是对知识共享组织文化的培育。Decker 和 Landaeta4指出项目知识是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组织情
9、境下相互作用的产物, 项目知识的吸收、应用和转移必然在组织情境的作用下完成。此外, 知识转移动机是组织成员知识转移的推动力, 组织情境影响成员知识转移动机从而影响其知识转移行为。因此, 组织成员是否参与知识转移受到其自身的知识转移动机与组织情境的双重作用。项目型组织具有区别于一般组织的特有情境, 且对组织情境更具依赖性5。实践中项目型组织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包括:割裂的行业结构、项目建设过程的分离、缺乏全生命周期意识、缺乏沟通与协作;组织成员的异构性等6,7。目前关于组织情境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研究已有较多文献, 但是研究成员知识转移动机与组织情境交互作用的文献鲜见。已有研究将组织情境与成员知识
10、转移动机割裂开来要么研究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Huang8指出单纯的经济回报不能促进知识转移, 当经济回报与互惠和利他主义等内部动机相结合时能够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要么研究组织情境对于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Luo 和 Lee9研究表明组织氛围在组织知识转移绩效中扮演重要角色, 组织信任和组织承若能够促进知识转移绩效。现有研究忽略了不同组织情境对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差异化影响。实践表明组织情景、知识转移动机往往是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 64 个项目型组织样本为基础, 收集并检验数据, 先利用零模型分析项目型组织成员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 以确定该系统是否需进行跨
11、层次分析;然后, 进行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最后, 对组织情境的跨层次调节效应假设进行检验, 从而分析组织情境对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跨层次影响。2 研究设计2.1 研究假设知识转移的概念由 Teece 首次提出, 此后被研究者们不断的发展。知识转移的定义, 如表 1 所示。表 1 知识转移的定义 Table 1 The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下载原表 目前, 学者们对知识转移的概念已达成相对一致的看法, 认为知识转移概念需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给的要素:知识转移主体;在特定的情景下;交互活动;完成特定的目的。从知识转移
12、的因果关系来看, 项目知识的载体项目组织成员处于项目环境之中, 其知识转移意愿受到项目组织情境影响, 而项目成员知识转移意愿又决定了知识转移数量与质量, 从而影响项目型组织知识转移效果, 本研究将从成员、组织两个层面分别讨论其对项目型组织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2.1.1 知识转移效果Ryu 等14认为知识转移效果是指所获知识的主体范围大小以及转移知识的丰富程度。Kostova15用知识接收方对于所接收知识的所有权和知识的掌握吸收程度作为知识转移效果的衡量标准。JensenH1b:成就动机与知识转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成就动机能够促进知识转移参与度、知识转移满意度和知识心理所有权;H1c:避免惩罚动
13、机与知识转移效果呈正相关关系。避免惩罚动机能够促进知识转移参与度、知识转移满意度和知识心理所有权;H1d:员工与组织的情感承诺越深, 知识转移效果越好。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能够促进知识转移参与度、知识转移满意度和知识心理所有权。2.1.3 组织情境组织情境是对组织成员工作起到外部促进或阻碍作用的组织结构和系统, 对组织内部或外部知识的产生和传递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学者根据组织特点对组织情境进行了不同的诠释。Gupta 和 Govindarajan26在分析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时, 用任务环境、结构特性、组织文化三方面来界定组织情境变量。Luo9从组织氛围、组织承若、信任三方面测量组织情景。
14、徐金发和许强27从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五方面来构建知识转移情境维度。关涛28构建了以组织情境 (组织支持、吸收能力) 为调节变量的知识特性作用模型。周国华等5实证研究了组织情境 (信任氛围、组织奖励、领导支持、组织正规化) 对项目成员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总结上述研究成果, 将组织目标一致性 (Project Goal Congruence, PGC) 、组织凝聚力 (Organizational Glue, OG) 从组织文化维度中抽离出来与组织支持感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POS) 一同作为项目型组织情境维度, 并提出下
15、列假设:H2:项目型组织情境包括:组织目标一致性、组织凝聚力、组织支持感三个维度。H2a:组织目标一致性对成员知识转移动机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关联有正向促进作用;H2b:组织凝聚力对成员的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关联有正向促进作用;H2c:组织支持感对成员的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关联有正向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假设构建基于组织情景、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 HLM 模型, 如图 1 所示。图 1 基于组织情景、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 HLM 模型 Figure 1 The HLM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16、 context, knowledge transfer motiv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 下载原图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组效应问题已经困扰研究者很长一段时间。个体行为既受到个体自身特征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如果只关注个体效应, 而忽视组间效应, 那么在个体层面上得到的相关系数可能有误, 因为相似背景个体相似程度比组外相似程度更高;如果只关注二层组间效应, 这样会丢失了重要的个体信息。因此, 应将个体效应与组效应分割开来。多层线性模型 (Hierarchucal Linear Model, HLM) 使研究者能够捕捉到高层结构数据对
17、低层结构数据的影响效应, 并且能够解释多层结构间的复杂关系。在项目型组织中, 不同的组织情景对其成员的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 本研究为区别项目型组织的组间效应和个体效应, 将 HLM 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到项目知识管理领域, 研究在不同的组织情境下, 其组间效应对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跨层次作用机理。2.2 研究样本与量表设计2.2.1 研究样本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由三个分量表组成:知识转移效果量表、知识转移动机量表、组织情境量表。三个分量表均是在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用修订好的问卷对中国建筑第*工程局有限公司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
18、自 2014 年 04 月开始至 2014 年 10 月底止, 历时 7 个月向 64 个项目型组织共发放 600 份问卷, 第一次发放问卷 400 份, 主要针对组织成员进行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调研, 收回并整理得到有效问卷 300 份;第二次发放问卷 200 份, 主要针对组织基层和中层领导进行组织情境调研, 收回并整理得到有效问卷 180 份, 整理得到 60 个组织的 480 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的分布情况, 如表 2 所示。表 2 样本分布情况 (n1=300, n2=180)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samples (n1=300, n2=18
19、0) 下载原表 2.2.2 量表设计本研究采用李克特 (Likert) 5 级量表。分两次针对不同对象发放问卷:第一层针对组织成员进行量表测量, 共两个部分 33 个问题;第二层针对组织情境进行量表测量, 共一个部分 16 个问题。测量量表构成, 如表 3 所示。表 3 测量量表构成 Table 3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cale 下载原表 各样本的均值、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 4 所示。表 4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Table 4 The result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下载原表 本研究中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采用 SPSS1
20、9.0 统计软件, 验证性因子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统计软件 AMOS17.2, 跨层次变量的回归分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统计软件 HLM。3 实证分析3.1 信度与效度分析根据回收的数据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本研究选用 Cronbach 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此外,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先对量表数据进行 KMO 检验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 各分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如表 5 所示。表 5 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 Table 5 The result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下载原表 由表 5 可知, 各分量表的 Cron
21、bach 系数均大于 0.7, 表明各分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量表总体是可信的。此外, Bartlett 球形检验在 0.001 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其他个分量表的 KMO 值均大于 0.7, 符合统计学上的要求, 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3.2 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 可以对模型进行拟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 Chi-Square 卡方值, Df 自由度, GFI 拟合优度指数, AGFI 调整后拟合优度指数, CFI 比较拟合参数, RMSEA 近似误差均方根, RMR 残差均方根等指标对模型拟合度进行分析。各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见表 6。表 6 各分量表验证性因素
22、分析结果 Table 6 The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based on each subscale 下载原表 由上表可见, 各分量表通过 P10.05。另外, 各分量表的各项拟合指数较好。3.3 零模型随机结果分析在对假设进行验证前, 首先运用 HLM 对知识转移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进行零模型检验, 将其分解为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 以观察二者各占的比重, 确认因变量的总变异数中可以被组间解释的百分比, 以便进行组间层次的分析。HLM 的零模型如下:第一层:Y= 0+第二层: 0= 00+ 0模型中, Y 分别为知识转移效果指标:知
23、识转移参与度、知识转移满意度、知识心理所有权;知识转移转移动机指标:互惠动机、成就动机、避免惩罚、员工情感承诺。表 7 零模型随机结果分析 Table 7 The results of zero model random analysis 下载原表 结果显示个体间的知识转移效果和知识转移动机有所差别, 并且个体内部方差均远小于个体间方差。Cohen 指出若 ICC (1) 0.06 则必须进行跨层次分析。因此, 本研究将进一步对不同组织成员的知识转移动机与知识转移效果影响进行分析。3.4 知识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建立不包括第二层自变量的随机回归模型, 对组织成员层面的个体间
24、差异进行分析。为了减少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 使截距具有明显意义, 提高估计的稳定性。根据 Enders 和 Tofighi 的研究, 本研究选择运用组均值中心化的方法对自变量数据进行处理。分别以知识转移参与度、知识转移满意度、知识心理所有权为因变量构建模型:第一层:第二层:不包括二层变量的随机结果, 见表 8 所示。表 8 不包括二层变量的随机回归结果 Table 8 The random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which does not include the second level variable 下载原表 表 8 不包括二层变量的随机回归结果 Ta
25、ble 8 The random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which does not include the second level variable 下载原表 表 8 显示了分别用知识转移参与度、知识转移满意度、知识心理所有权做因变量, 自变量分别为平衡互惠、成就动机、避免惩罚和员工情感承诺进行 HLM 分析所得结果, 除了允许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在组织间 (第二层) 随机变化外,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与通常研究中的普通多元回归模型一致。对于知识转移参与度来说, 平衡互惠动机、成就动机是显著的正向预期因子, 回归系数分别为 ( 1=0.2897, P0.05)
26、 、 ( 4=0.0996, P0.05) 。此外, 表 7 同时还显示了每个变量的回归效应在不同组织之间的变异信息。就知识转移参与度来说, 平衡互惠、成就动机、避免惩罚、员工组织情感的回归系数随组织的不同而不同。 检验结果显示了这些回归系数的组织变异程度。例如, 互惠平衡动机对于知识转移参与度的回归结果为 0.2897, 即在保持其他变量恒定的情况下, 互惠平衡动机每增加一个单位, 知识转移参与度就会平均增加 0.2897 个单位, 但具体到每个组织增加的数量略有差异。根据 检验结果显示平衡互惠回归系数的方差成分达到显著水平 (0.0436, P0.05) , 这一结果说明避免惩罚动机在不同
27、组织内对于知识转移参与度的影响高度相似或相同, 说明它不依赖于组织文化环境变异。该结果同时提示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可以不再考虑避免惩罚动机/情感承诺对知识转移参与度的影响在不同组织之间的变异而构建相应的模型方程。3.5 组织情境的跨层次调节效应假设检验以表 8 中 检验显著的回归系数做因变量, 以组织情境的相关变量做自变量建立组织层面上的回归方程来解释组织之间的变异, 结果见表 9。因变量为知识转移参与度的模型:第一层:第二层:因变量为知识转移满意度的模型:第一层:第二层:因变量为知识心理所有权的模型:第一层:第二层:包括二层变量的随机结果分析, 组织情境对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回归系数的影响, 如表 8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