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 考题突破找得准,比得狠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以偏概全1.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以偏概全”陷阱。选项: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原文:所谓“坊市制” ,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 “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在市民居住
2、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答:_答案 以偏概全, “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有误。原文说“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 ,可见“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只是少数个例。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
3、断。识破时需注意原文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如少数、部分,全、都、部分,特别、十分、稍微,通常、偶尔等。二、混淆时态2.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混淆时态”陷阱。选项:现代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重视视觉文化,已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文化现象。原文: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答:_答案 原文说“尝试理解”表明是“未然”状态,选项用“已”字变成了“已然”状态,混淆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4、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 ,也可能反之。识破时须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现在、将要、完成、成功等。三、因果混乱3.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因果混乱”陷阱。选项:(2016山东卷第 6 题 B 项)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原文:它(指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
5、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答:_答案 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先后或并列关系,而选项却加了“因而”一词,变成了因果关系。因果混乱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 ,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二是一果多因,转述时故意漏掉一个原因;三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识破时须关注原文与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看因果关系是否混乱。四、混淆是非4.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混淆是非”陷阱。选项:(2015天津卷第 6 题 D 项)“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
6、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原文: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 “求权意志” “求爱意志” ,而是“求价意志” ,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 “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答:_答案 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 ”“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 ,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中是肯定的;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这一说法中的“并非”否定了这一人类追求,混淆了是非。
7、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识破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表肯定性或否定性的词语。五、偷换概念5.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偷换概念”陷阱。选项:原始歌舞的专利和归属后来有了变化,因为与“祭祀”盛典结缘而成为“巫觋”事神的手段。原始歌舞也就成了巫觋的专业行为。原文:随着原始部落权力的集中和职业分工的产生, “歌舞”的专利与归属相应出现变化。这首先表现为“歌舞”与“祭祀”盛典结缘而成为“巫觋”事神的手段。巫觋以歌舞降神,那么,巫觋在专事神职的同时,也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歌舞艺人,因此,人们把
8、“巫觋”看作是“优伶”的远祖。答:_答案 选项将“歌舞”偷换为“原始歌舞” ,根据文意,巫觋的歌舞活动是从原始民间歌舞中脱胎而来的,并非原始歌舞的原貌继承。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识破时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六、无中生有6.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无中生有”陷阱。选项:(2016山东卷第 6 题 A 项)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
9、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原文: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答:_答案 “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识破时应仔细检查选项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七、张冠李戴7.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张冠李戴”陷阱。选项:(2015天津卷第 6 题 B 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
10、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原文:“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答:_答案 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 ,并非“自然规律” 。属于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
11、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八、曲解原文8.请仔细比对下面的选项与原文,看看如何识破“曲解原文”陷阱。选项:(2016全国丙卷第 1 题 C 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原文: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 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 穆天子传
12、等文献。答:_答案 王国维原话的意思是说疑古并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的怀疑精神和批评精神是可取的,但可惜古史材料得不到充分处理。可选项变成了“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曲解了原文意思。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意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识破时应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比对法” 。 “比对法”的内涵:找得
13、准(找准选项与原文相一致的内容),比得狠(把选项与原文内容“狠狠地”比对)。一、找得准要想找得准,正常情况下只要根据选项内容就能找到原文段落中对应的语句,且对应的语句最多三句。但个别题目要找的范围不限于该段,有时会跨越段落。针对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信息前后间是否存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仔细辨析有无强加关系或颠倒关系的现象。另外,要找得准,还有个快速诀窍,就是题号是与原文段落顺序对应的,选项顺序与段中语句顺序相一致。如第一道题目往往对应的是第一段,A 项对应的是段中的前几句。当然,命题总有意外的。二、比得狠(比对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一)比对词语,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
14、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下列表中的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比对词语 比对方法 设题陷阱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
15、、非常、可能、似乎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偷换概念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混淆是非无中生有边练边悟请用词语比对法比对选项与原文,看看下面选项错在何处1.选项:(2015安徽卷第 2 题 B 项)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原文: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
16、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比对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并没有就“孟子” “荀子”和“新儒家”各自的关注点作叙述,只是说“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 。 “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是儒家的共同特点,而选项中的“都” “只”造成了范围不清(缩小范围)。2.选项:(2015湖北卷第 6 题 D 项)“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
17、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原文:“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比对分析:原文中的“它”指代“一” ,而选项却换成了“天” ,偷换概念。3.选项:(2015重庆卷第 4 题 A 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原文: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一般以天然原
18、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比对分析:原句中有“一般”一词,选项有意丢掉了它,造成过于绝对,表述不准确。(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以文意理解、逻辑关系为考查点的试题,则把比对点锁定在对句子之间关系的比对上。句子之间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目的关系、转折关系等,句间的语意关系,制约着句意的表达,关系的改变意味着句意的改变,即理解与作者看法的不同。考试中常遇到的句间关系及比对方法见下表:关系类型 比对方法 设题陷阱因果关系
19、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关注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 ,“果”的语句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如:假设、如果、若等。看命题人是否把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如:只要就,只有
20、才等。看命题人是否把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如:不但(不仅)而且(并且)等。看命题人是否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虽然但是等。看命题人是否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比对关系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比选项中的“因”和“果”与原文相比是否一致,有无倒置现象。(2)对比选项中的改变因果关系句表达的语意与原文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3)对比选项中的
21、条件、假设、目的关系等,与原文的语法关系、表达意义是否相同。边练边悟请用关系比对法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看看错在哪里。4.选项:(2016天津卷第 6 题 B 项)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原文: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比对分析:选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表述绝对化,与原文“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
22、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矛盾。5.选项:(2015安徽卷第 3 题 D 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原文: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 “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原文“只有才能”是条件关系,选项“是为了”变成了目的关系。6.选项:(2015安徽卷第 3 题 B 项)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原文: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
23、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比对分析:“如果就可以了解”的说法过于绝对, “充分条件”不成立。7.选项:(2015湖北卷第 8 题 C 项)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原文: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
24、永恒极其困难。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为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 “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比对分析:选项中的“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中无这样的表述。(三)比对依据与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
25、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边练边悟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8.选项:(2016天津卷第 7 题 B 项)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原文: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
26、位。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对商人判断为“没有文化消费品位”太绝对化了,也不符合原文意思。9.选项:(2016上海卷第 5 题 C 项)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原文: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原文认为“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 ,但并不能反推“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10.选项:(2016上海卷第 5 题 D 项)“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原文:“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
27、?”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比对结果:不成立理由:原文意为“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像麦可白那样的坏人可以做悲剧的主角,并没有否定麦可白的悲剧性质。11.选项:(2015广东卷第 13 题 A 项)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原文: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 “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比对结果:成立理由:根据原文,文化传承是在社会群体形式下,把众多个体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形成一种文化传统,从而影响今天每个活着的个体。据此可推出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的结论。考场四“记住”(1)记住:留意分散信息。有的选项信息涉及文章中不同的地方,甚至彼此间相距甚远。故要找足找全信息。(2)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对错,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3)记住:题干中有“根据” “证据” “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一般要能构成因果关系。(4)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