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八课 咬文嚼字,经 典 晨 读,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者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客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
2、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主旨感悟】 诗的内容浅显易懂,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表现了真挚、率真的友情。,【艺术鉴赏】 1诗中的情致理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
3、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机盎然。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
4、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不难想象,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十分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2语言表达艺术。 “舍南舍北皆春水”,“皆”字表现出春江水
5、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足见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言外之意: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学 习 目 标,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字词、名句。 2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2
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等职务。,(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四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美学等。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
7、义。他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也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2了解背景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
8、就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学,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下这篇文章,指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他告诉人们:语言文字是多么美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大有讲究。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2掌握词义 (1)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2)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3)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9、 (4)斩截:形容说话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5)因缘:缘分。 (6)岑寂:寂静。 (7)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8)婵娟:(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指月亮。,(9)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10)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后来泛指写完著作。 (11)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12)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13)点铁成金:神话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14)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毫无趣味
10、。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15)清沁肺腑: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 (16)不即不离:多指对人或物的关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17)学富五车: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用“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18)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19)自鸣得意:表示自己很得意(多含贬义)。 (20)下乘:下品,下等。,4积累熟语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如:千万不可把国学变成一种时尚,甚至变成商品,袭其皮毛,弃其精华,无异于。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11、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如:在3G牌照发放的时刻,整个WCDMA的产业链都为之振奋,一方面中国联通在紧张试验,时刻准备敲响WCDMA战斗钟声,另一方面设备制造厂商也纷纷,准备投入WCDMA竞标的战斗之中。,进 入 课 堂,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工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证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证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证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标题“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
12、把题目换成“炼字”好不好? 答:“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作者在这里去掉了它的“贬”的成分,吸取它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即在文学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作者在文中实际上不只是谈炼字和锤炼语言的问题,而且还重点谈到文学上思想感情和语言运用的关系问题,因此,把题目改为“炼字”并不能涵盖文章的全部内容。,2作者由例子开篇,有什么好处? 答:作者由例子开篇,先举改得好的例子,进行分析;接着举出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与之相对照,发人深省。而且两个例子均出
13、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就更加耐人寻味、非同凡响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3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沫若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答: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4作者为了论证“咬文嚼字”的道理,列举了很多事例。这些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请找出这些例子并说说作者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1本文认为为什么必须要咬文嚼字?如何咬文嚼字?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
14、嚼字。咬文嚼字的方法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作者举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史记和贾岛“推敲”的例子分别为了阐述什么道理? 举郭沫若改台词一例,是为了说明“炼字”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能够增强感情色彩;举王若虚和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3文章中,针对韩愈替贾岛修改诗句中的“推敲”故事,作者说:“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你同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韩愈替贾
15、岛改词的故事,作为文学佳话,历来被人们作为文人“炼字”的典范,而作者却提出质疑。作者认为,语言文字是要根据思想情感来锤炼的,如果抛开贾岛当时的心情及当时的环境只去推敲这两个字,显然是不妥的,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朱先生的分析评论本身就是独立思考,“推敲”的故事流传久远,人们向来以为“敲”字比“推”字用得好,朱先生做学问,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分析得非常精细,言之有据。说明“敲”字有它的道理,它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老僧(或许正是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
16、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4“推”和“敲”到底哪一个好,作者没有下定论,为什么? 结论虽不肯定,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再次强调所要论述的中心。,C,C不即不离:既不接近也不离开,保持中立。 岑寂:寂静;寂寞。 D点铁成金:比喻把本来不太好的作品改成好的作品。 意蕴:内在意义,含义。 【解析】 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C,【解析】 坐视不
17、管:形容一个人对一件与自己有一定关联的某事某物不管不顾,袖手旁观,任由别人去处理。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D,【解析】 A两面对一面,在“引导”前加“能否”,去掉后面的“能够”。B句式杂糅,“打着做”错误。C内容交叉无法并列,“做生意”范围较大,和后面内容有包含关系,B,A,A收发网络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式。 B如果网民一味沉迷于收发网络
18、红包,那么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 C热衷收发网络红包,对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的影响。 D支付平台在依靠网络红包拓展用户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 【解析】 只有近三成的网民认为网络红包基本没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不正确。,A,D,C,B,D“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套板反应”指严格遵循语言习惯和语言规律,表意准确的语言现象。 【解析】 A项用“似乎”表明作者语言委婉,出言谨慎;C项中的“随便”与“粗枝大叶”是说明实例很多,不胜枚举,有自谦的意思;D项“套板反应”指那些习惯于旧思想、旧说法、安于套语滥调,毫无创新
19、的语言现象。,C,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能称为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结上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来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接着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总结全文),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地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再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
20、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答: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2什么是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
21、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答: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3作者在第8段中有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难道作者真的是“随便”举的文中的几个例子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2、。 答:作者不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前三个例子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后两个例子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咬文嚼字。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的,而是根据文章论述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的。,4朱光潜先生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大量举例子,讲道理。它们有以下共同点: (1)例子是具体的,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如果不举例子,道理就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 (2)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如屈原
23、水浒红楼梦史记等,很有代表性,也很有说服力。 (3)对例子进行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列举事例,不进行比较分析,容易造成例子与文章中心的游离。,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
24、当地使用语言文字。,(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如何理解本文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一层一层向前推进的特点? 文章先从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话谈起,引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然后从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的例子中得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结论。接着又用“推敲”的例子,更进一步阐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既然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就涉及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前者确定,易控制;后者不确定,不易控制。正因为后者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很神妙的效果,但有时也会产生
25、流弊,使人们不敢创新。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3本文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这些事例表现了作者阅读和写作的谨严精神,从作者对这些事例的“咬文嚼字”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启示?从作者的观点看,推敲文字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启示:要学点语言知识;下工夫学习和积累语言知识;品味语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运用语言要努力创新。推敲文字:基本途径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联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文字的同时,也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
26、推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途径。,4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
27、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三个“炼字”的实例进行分析,并联系
28、现实写作中的一些流弊,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1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本文大量引用古今戏剧、史传、诗歌、议论等方面的例子,用来证明观点,不仅论证充分,而且还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易懂、极富文化内涵。本文虽然举例很多,但“多而有序,多而有纲”。文章紧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这个主旨来写。大结构上采用分总式,主体部分又是层进式。第一部分先以郭沫若对文字修改的成功与不成功的例子来引出核心观点,并以史记“李广射虎”的例子加以巩固;,以“推敲”的故事从正面进一步地论证。第二部分把论题深入展开,从文字的直接意义与联想意义再一次证实核心观点的不可
29、动摇性。第三部分则作出概括总结。在简洁全面的梳理后,最后明确一下核心观点。文中总是不失时机地举出最恰当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问题,因而极具说服力;即便是看似早有定评的例证,也能从不同角度翻陈出新,显示出大学问家的深刻的卓越的见识。特别是以文艺心理学的观点,去体察探究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欣赏者、旁观者的不同心态所得出的认识,更让人们耳目一新,颇受启发。,2举例讲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论证方法。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针对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而言的,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方式,让读者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和怎样去“咬文嚼字”,即嚼出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多用演绎论证,往往由一般到个别,先说结论。再用
30、大量事例予以论证。对于“你这”和“你是”句式,列举了水浒和红楼梦中的一组骂人的句子为例,证明了选用不同句式可以表达不同意味的观点。对于“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见解,以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为例,分析得失,论证了“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对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的见解,用“推敲”的典故,分析“推”“敲”的得失,说明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3用比喻阐释论点,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晓畅明白,如“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
31、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这就是通过比喻将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内涵既生动形象又明白晓畅地说清楚。,C,C,【解析】 曲径通幽: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发聋振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穿云裂石:指(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天崩地坼: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饮鸩止渴:比喻用有严重危害的手段解决眼前问题。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预防危险发生。,A,【解析】 B搭配不当,应为“强劲增长态势”。C语序不当,应为“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D.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为“
32、并不能说解决真正的垃圾分类问题”,B,D,名著博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欣赏 保尔柯察金:书中主人公。出身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当过学徒、工人。生活的磨难使他性格倔强,具有反抗精神。13岁时参加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员朱赫来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在地下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成长为一名勇敢的红军和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极端困难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受了严峻的自身与外在环境考验,坚持参加修建铁路。后因病致残,双目失明,以至全身瘫痪。后又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是一个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无产阶级英雄。,朱赫来: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布尔什维克党员,保尔柯察金的第一个引路人。沉着干练,富有组织能力,启发和吸引了一大批保尔一样的青年参加革命活动,是老布尔什维克党人的代表。 冬妮亚: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林务官的女儿,保尔少年时的伙伴,青年时的恋人,和别的富家女子不一样,没有嘲弄和侮辱过保尔。但后来贪图安逸的生活,看不起工人,离开了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