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海燕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2017063016.doc--点击预览
-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2017063015.doc--点击预览
-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石榴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2017063014.doc--点击预览
-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2017063013.doc--点击预览
-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马说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苏教版2017063012.doc--点击预览
-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紫藤萝瀑布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201706301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海燕》《海燕》课堂学习活动单【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高尔 基的文学常识和本文写作背景。2.理解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简介】苏联时代伟大的文学家, “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木工 家庭, 4 岁丧父,10 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坊工人和更夫,倍尝人间苦难,亲眼见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 ,这就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步曲《 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 【背景 介绍】《海燕》写于 1901 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同年 2 月 19 日,他从尼日尼·诺夫格勒特(现在的高尔基城)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 40 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尖锐的 演说,还参加了 学生的示威游行等活动,根据 这次斗争的经历,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 ,著名的《海燕》就是它的最后一章。【学习过程】活动 1: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介绍“我”所知道的高尔基以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熟读背 诵材料→抽学号交流→小组统计活动 2:朗读体验个性调整2个人朗读→组内展示(组内探讨停顿、重音、语速和感情)→小组合作展示→听名家朗读后,全班齐读。附:老师朗读指导范例:读第一句,要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风”是主语,应该强调,需重读, 应拖音。表现海燕形象时, “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 ,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整个这一小节的基调是先缓慢后加快,先低抑后昂扬。活动 3:感知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1.画出对海燕的描写的 句子,品读,说说海燕的形象。2.文章写海面的景色及描写其它海鸟有何作用?3.海燕及海鸥、海鸭和企鹅在文中象征什么?组长发问,大家讨论→ 组内交流整理→班级交流活动 4:精读课文过渡语:有人评价高尔基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 ,让我们从以下这些角度来研读课文吧。投影显示:1.准确生动的用词;2.灵活多变的句式;3.丰富多彩的修辞;4.形式多样的表达;5.圆熟精湛的技法;6.典型鲜活的形象。方法点拨:以上活动可由小组长分工,组员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然 后组 内交流后向全班展示。组长分工,讨论交流→批注→班级展示3活动 5:拓展延伸人生不是一片坦途,请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主题,进行演说。活动提示:写作→个人朗读准备(语言激昂,可适当加上动作)→小组内演练→推举代表→全班展示注:写作可以在预习时完成,以便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后记:1《白杨礼赞》《白杨礼赞》课堂学习活动单一、学习目标:1.准确而 有感情的 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2.理解象征、衬托手法的运用。知识链接: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 法是“ 托义于物” ,也就是 “借此言彼” 。背景阅读:《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 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 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 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2.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重要字词,并整理在下面的表格里。我积累的字词:个性调整2活动 1:预习交流与检测(1)交流我所了解的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春蚕》 、 《林家铺子》等。(2)互默易错字词。订正栏活动 2:朗读课文,把握线索朗读课文,画出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句子或段落→独立思考本文线索→组内交流→全班展示。活动 3:整体感知,概括画面思考: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独立概括→组内交流→全班展示活动 4:品读课文,赏析美图思考:1.赏析白杨特写图。白杨树 的外形是怎样的?从哪几个方面写它的外形?它的内在气质是怎样的?小组合作读、品、析课文 5—7 段。32.赏析“物人联想图” ,作者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3.赏析“高原风景图” ,分析衬托手法的运用。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1)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在文中5—8段都 写出来了,那么文章开头写高原景色是不是多余?(2)作者为什么既写 黄土高原的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又写它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呢?小组合作品析→组内交流→班级交流活动 5:总结提升,分享学习成果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写下来与组内同学交流。教学后记:1《石榴》《石榴》课堂学习活动单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积累字词。2.有感情朗读,学习作者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石榴的生长特点。3.感受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知识链接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诗歌有《凤凰涅磐》 、 《地球.我的母亲》 、 《炉中煤》等,历史剧《王昭君》 、 《聂莹》 、 《卓文君》 、 《蔡文姬》 、 《武则天》 、 《李白与杜甫》等。七年级我们曾学过他的《天上的街市》一诗,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关于石榴石榴,又名安石榴,相传是汉朝时从安石国传入的,是落叶乔木或灌木,不高大,大多丛生,枝条直挺而细密,附有硬刺。五月,石榴开花时期,长期孕育的生机便焕发了。先是枝头长出一个个花生状的红花骨 朵,顶端不断涨大,最后裂成五瓣,就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又从开裂处吐出蕊来。石榴花有红 黄白三色,以红者多见,花赤可爱,似一团团火苗,有红杜鹃般鲜艳。一树开花笑满枝,百朵千朵绿映 红。当花凋零时,子房便不断膨胀,犹如一个个大瘤,这就是石榴命名的由来。石榴一般拳头大小,未成熟时,皮呈青色,顶端仍残留着花托。七月,渐渐转 赤,皮面依稀出现小黑斑,这时候的石榴别提有多逗人喜爱了。秋天,霜打之后石榴纳金,完全成熟了。种子一个个紧挨着,充满整个外种皮即果皮,晶莹透亮,就像一粒粒藏在金窑里的珠子。那种子可食,有甜、酸、苦三味。学习过程:2活动 1:走近作者,初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①说说对郭沫若的了解,小组成员可互相补充其事迹及作品介绍。②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小组组织默写→组内互查、纠正。活动 2:再读课文,理解石榴的特点。(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表现生长特点的句子,概括特点→组内讨论 、交流→小组展示。 )活动 3:圈画品读,体会感情。选你喜爱的语句读一读,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诵读,读出感情。(学生圈画出欣赏的语句→自由朗 读、思考、体味→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抓住某个词或生动形象的句子〉→组长分配任务,合作展示→有感情朗读。 )展示示例:“你看,它逐渐翻 红,……,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 用“红玛瑙琢成……花瓶儿”比喻石榴花前期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地 整裂为四个厚实花瓣的成长过程,用“精巧地插上了花”的“花瓶儿”比喻后期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美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方法小贴士 品味语言可从修辞手法入手,可从句式入手,可从词语入手,可从韵律入手,根据具 体句子综合考虑 ,可分析表达效果,可想像 画面,可体会语句所蕴含的感情。活动 4:探究主题,朗读回味。写物是为了言志, 引导学生抓住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理解文3章所言的“志” 。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感受石榴的形态美→感受其精神美,找出具体句子→反复品读,说出内涵→明确中心)知识链接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 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1942 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活动 5:拓展延伸,学习托物言志手法。(各组自选某物为写作对象→仿照课文写法,咏物寓理→组内交流评价→小组展示)教学后记:1《马说》《马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朗读、翻译课文。学习过程:活动 1:阅读 下列材料,了解作者及文体。【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韩愈所处的中唐时 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马说》大约作于795-800 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 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 大体相似。学习时要着重体会其语言力量。对韩愈你还了解哪些内容? 写下来和同学分享。我们在初一学过一篇体裁为“说”的文章,题目是 ,作者是 朝的 。 活动 2:朗读课文,画出难读词句,组内讨论解决。小组成员分段轮读,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班级展示,展示的方式各组自定。【文言文朗读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正确进行句中停个性调整2顿,是以把握句子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确 定句子停顿有以下规律: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如:“若夫”“盖”“故”等。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而古代却是两个单音词。如: 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在主语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四、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续。如: 其一/犬坐/于前。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问/今是何世。六、节奏停 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活动 3: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圈画难点,将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翻译及原文展示在小黑板上,并在组内尝试讲解。每人都尝试现场口头翻 译。我积累的重要字词:活动 4: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祗( ) 骈( ) 食马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 ) 才美不外见( ) 其真无马邪( )2.用“/”画分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试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含义。食马者 ( ) 执策而临之( )尽其材( ) 不以其道( ) 之 策之不以其道( ) 马之千里者 ( )3其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 而 而伯乐不常有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执策而临之鸣之( ) 4..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体裁是 。教学后记:1《马说》《马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情感,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学习过程:活动 1:回顾旧知。小组展示课文朗读。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活动 2: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准备全班展示。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 本原因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活动 3:探究主旨。组内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本文中“伯乐” “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全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 4:感情诵读。小组合作画出感情强烈的句子, 讨论应读出什么感情,组内分工,确定朗读方式,然后在全班展示。个性调整2活动 5:拓展迁移。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说明理由。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活动 6:背诵课文。画出文章结构图,背诵课文,小组内 1+1 检查。【拓展阅读】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 “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3“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有点不高兴,说 :“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 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将信将疑,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 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 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 少功劳。教学后记:1《紫藤萝瀑布》《紫藤萝瀑布》课堂学习活动单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学习过程 :活动 1: 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简介】宗璞,1928 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 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 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 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 短篇小说奖。1981 年北京出版社 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 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 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 1987 年问世,获得了好评。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背景介绍】因为“文革”十年动乱,家庭遭遇迫害,加上1982 年 10 月 28 日小弟身患绝症撒手归西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你曾经看过作者的其他作品吗? 能向同学介绍吗?活动 2: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思考问题,组内讨论解决。个性调整2小组成员之间展示,然后推选代表发言。①紫藤花为什么能吸引作者久久地驻足观看?②由眼前的紫藤花作者想到了什么?③作者描写紫藤花的目的是什么?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组内讨论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 间先展示,然后在班级展示,展示的方式各组自定。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紫藤萝的美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赏析。活动提示:1.可用这样的句式:这是一株 的藤萝,因为 2.赏析后可伴有多种形式的感情诵读。活动 4:理解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3.“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活动 5:探究主旨。组内合作品读赏析有哲理的句子。以 1+1 方式展示问题 1: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 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品读示例:“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 境的。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或当遭遇不幸时,应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战胜它,坚持到底,才能从不幸的阴影中走出,走向幸福. ]3问题 2: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活动 6:拓展迁移。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生命 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 积极,进取。不要气馁,坚持到底,你终能够战胜它,获得成功和幸福。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