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总结学案中图版必修1201808061180.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案中图版必修1201808061182.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201808061186.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20180806118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总结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材 P62 探索我们根据景观图比较撒哈拉沙漠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差异,结合位置图分析两地自然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比较景观差异主要从植被、土壤等方面入手;分析景观差异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入手,重点抓住两地的气候差异及其成因。2两地的景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如下表所示:地区 撒哈拉沙漠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带 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荒漠、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 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 荒漠土 红壤自然景观 动物 鸵鸟 猕猴、灵猫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纬度稍高,太阳辐射稍弱,气温稍低形成因素 大气环流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燥少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教材 P63 思考描述气候的指标有:气温、降水、大陆度、干燥指数等;主要指标有气温和降水。教材 P67 思考1.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由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区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引发的。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 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 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教材 P67 复习题1.(1)山地对气候的影响:山地与河谷、盆地相间地区,由于处在一定海拔高度上,气流具有背风坡下沉增温的“焚风效应” ,使背风坡气温较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年平均气温高出 1℃~3℃。(2)植被对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多层结构的蒸腾作用对空气水汽凝结与滞留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干季由于雾的存在,弥补了雨量的不足,从而又促进了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及其他植物的生长。(3)海陆差异对气候的影响:海洋和大陆由于物理性质不同,在同样的辐射之下,它们的增温和冷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海陆对气候影响显著,在地球上形成了差别很大的大陆性气3候和海洋性气候。①在气温方面的表现: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变化快、变化大,因此大陆性气候的日较差、年较差数值都较大,而海洋性气候则相反;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滞后于大陆。②在湿度和降水方面,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相对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年变化小,云量多、降水量多,降水的年变化小,秋冬降水较多;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相对湿度较小,相对湿度的年变化大,云量少,晴天多,降水量少,降水的年变化大,夏季降水较多。(4)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洋流在北半球的热量平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大洋西部的暖流区,成为大气温暖的下垫面,加之蒸发强烈,大气层不甚稳定,因而降水量较大洋东岸丰沛得多。寒流控制的海区,气流以下沉为主,下沉气流本来就比较干燥,再加上处在冷下垫面上的空气特别稳定,水汽得不到相应的补充,所以空气的湿度比较小,天气寒冷而干燥。总之,如果没有洋流,地球上的赤道和热带地区,将比现在炎热得多,高纬和两极地区,则将比现在寒冷得多,温带的寒冬酷暑变化剧烈,也会令人难以忍受。2.(1)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2)人类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他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犹如一把遮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加了降水的机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这层油膜能抑制海洋水汽的蒸发,阻碍潜热的释放,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同时,由于蒸发作用减弱,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弱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海面上出现类似于沙漠的气候。总之,人为因子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3.略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材 P68 探索本“探索”以植被破坏引起的连锁反应为例,说明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植被破坏引发的连锁反应如下图所示:4这一事例说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再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教材 P69 思考赤道穿过刚果盆地,刚果盆地长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两侧的东北信风从非洲大陆西部登陆,遇到东非高原的阻碍,气流很难继续爬升,因此高原上降水少于盆地,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造成它有时被信风带控制,有时被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因此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如果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首先影响非洲地区的生态平衡问题,使得森林资源减少,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其次,还会影响到赤道两侧非洲的气候,使得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甚至形成沙漠气候。最主要的是没有森林对气候的调节,将使全球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教材 P72 思考并不是所有的大陆都是离海洋越近,降水越多。如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副热带大陆的西岸,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或者是受自陆地吹向海洋的信风的影响,干燥少雨。同时这些地带的西岸海域全部是寒流,对沿岸陆地起降温减湿作用,更加剧了干燥程度。所以并不是所有陆地都是距海洋越近降水越多。教材 P73 思考1.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海拔 8 844.43 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南坡山麓地处亚热带,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变化很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形成多种多样的垂直气候带,受其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的垂直分布也十分显著,而且类型复杂、交错分布。2.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即水平自然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别。其相似之处在南坡表现的更为显著,自然景观表现出从森林—草原—草甸—冰碛到冰川带的地带性更替。例如山麓为亚热带气候,自然带相应的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带。教材 P73 复习题1.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如:5气候与水文:丰富的降水使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河流径流量大。气候与生物: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典型植被常绿阔叶林。气候与土壤:热量、降水丰沛,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所以自然土壤的肥力偏低。2.(1)由于太阳辐射是按纬度分布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以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从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还受到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2)全球陆地降水量的 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这种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称为经度地带性。由于降水的地带性,导致植被、土壤呈现地带性。其中,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特征。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谱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谱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在干旱地区,由于水的缺乏,垂直带谱往往不明显。在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或阳坡与阴坡,由于水与热量条件不同,导致了同一山地不同山坡的垂直带谱不同。3.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地理环境又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因此,人类利用地理环境时,既要综合开发,又要因地制宜。1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并能举例说明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别及联系。2.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各因子对气候的影响。3.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一、地理环境1.分类Error!2.自然地理环境(1)概念: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2)组成: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3.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判断1.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 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 √ )2.人文地理环境也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 )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1.概念: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2.影响气候的因素(1)太阳辐射(2)大气环流→ →大 气 环 流 不 同 降 水 的 多 少 和 季 节 分 配 特 点 不 同 气 候 不 同(3)下垫面因素因素 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差异气温: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陆地上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上大;水分:海洋上水分蒸发量、湿度、降水量比陆地上大,降水量全年分配均匀洋流 调节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和水分。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2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坡向不同,气温也有差异;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4)人类活动①释放废热 大气温度。― ― →影 响 ②改变大气成分→大气的热力性质和气候发生变化。③改变下垫面性质→局部地区气候变化→影响整个气候。思考 下列诗句分别反映了哪种地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1)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答案 (1)太阳辐射。(2)下垫面(地形)。(3)海陆位置差异。三、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气候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思考1.举例说明气候对岩石圈的影响。答案 气候作为外力作用因素,对塑造地表形态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气温的变化会引起岩石的风化,降水会侵蚀地表等。2.为什么说气候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答案 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和地形是决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基本因素。3探究点一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和教材图 3-1-1“撒哈拉沙漠景观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景观的对比” 、教材图 3-1-2“坡向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岭南北两重天。材料二 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从全球来看,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地区是干旱的沙漠或干旱草原,如西亚和北非地区;而我国的南方地区虽然也位于这一纬度带,却摆脱了成为沙漠的厄运,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材料三 55°N~70°N 之间的大西洋东岸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西岸高 16~20℃,自然景观截然不同,东岸呈现森林景观,西岸呈现苔原景观。(1)材料一中,秦岭南北两重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南、北回归线附近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为什么会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3)材料三中,同纬度的大西洋两岸的气候和自然景观为什么不同?答案 (1)山地对寒冷冬季风的阻挡。(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沙漠;而我国南方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4(3)东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岸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气温 降水 具体实例纬度——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不均引起温度的季节和地区差异通过影响大气运动而影响降水①纬度高,冬长严寒,夏短温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②两极地区,全年酷寒——极地气候暖流增温增湿洋流寒流降温减湿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西部冬季温和湿润;②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热带沙漠延伸到赤道附近海陆差异受海洋影响明显则温差小,受陆地影响明显则温差大海洋性气候湿润,大陆性气候干燥①深居内陆——中亚地区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南北纬 40°~60°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下垫面地形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原高山地区——高原高山气候大气环流通过影响降水而影响气温决定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气压带、风带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等;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气候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大气温度,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温室效应,影响大气热状况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影响降水状况“城市热岛”的形成、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等下表为世界某大洲 A、B 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mm)资料。据表回答 1~2 题。城市 位置 海拔/m 月份 1 月 4 月 7 月 10 月 12 月 年平均A 城 37°47′N 16 气温 10.413.2 14.9 16.3 11.4 13.85122°25′W 降水 116 114 0 23 108 52933°39′N 气温 7.1 16.1 26 17.1 6.7 16.4B 城84°25′W308 降水113 114 120 62 111 1 1971.关于 A 城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C.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2.造成 A、B 两城市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地势 B.大气环流C.洋流 D.纬度位置答案 1.A 2.B解析 第 1 题,表中 A 城降水数据显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而气温呈现出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即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影响。第 2 题,表中数据显示 B 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即受季风影响所致。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探究点二 气候类型的分布读下图,回答问题。(1)①②两地气候的年均温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造成④⑤两地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③两地所处纬度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请指出它们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图中②⑥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请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三方面分析它们共同的形成原因。答案 (1)纬度差异 (2)地形(3)①地: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③地: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受6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4)都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都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沿岸都有暖流流经。解析 第(1)题,①位于低纬度地区,②位于中纬度地区,两地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因而造成年均温的不同。第(2)题,④⑤地都位于赤道地区,但④地位于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第(3)题,由于①③两地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第(4)题,两者所处的海陆位置相同,都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都受西风带控制,沿岸都有暖流流经。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成因对气候类型分布和成因的分析可以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等方面综合分析,图示如下: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 B 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2)判断图中 A 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描述其特征并分析成因。(3)判断图中 C 地所属气候类型,描述该气候类型的全球分布特点;结合 C 地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分析其成因。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 (2)A 地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冬季温和多雨,夏季7炎热干燥。成因:该地处于 30°N~40°N 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3)C 地所属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球分布特点:南北纬 40°~60°大陆西岸。该地气候分布特点:分布于 40°N~60°N 大陆西岸,沿西海岸狭长地带南北延伸。成因:除受西风带常年影响之外,西海岸的地形因素(山脉阻挡)也是其分布的主要成因。 解析 第(1)题,结合 B 地经纬度位置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第(2)题,A 地位于 30°N~40°N 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据此知其气候特征及成因。第(3)题,C 地位于 40°N~60°N 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其地理位置和分布特征,从地形和大气环流两方面分析原因。1.下图中能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是( )答案 B解析 A 图为农业生产景观,B 图为荒无人烟的沙漠景观,C 图为牧场景观,D 图为人造梯田景观。2.下列有关气候现象与对应的形成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太阳辐射B.庐山成为避暑胜地——海陆位置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人类活动D.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答案 A解析 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腹地,由于地势较高,成为我国夏季的避暑胜地,并非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吐鲁番盆地夏季气温最高是由于深居内陆,夏季太阳辐射强,且盆地地形不易散热;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由于地势高。3.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有( )①影响各地的气候②调整全球热量和水分交换③向大气释放废热④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8答案 D解析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4.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C.地面状况 D.人类活动答案 B解析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受西风带的控制,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5.南极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北极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A.到达两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B.大气环流状况不同C.洋流的影响程度不同D.地表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答案 D解 析 南 极 地 区 的 气 温 低 于 同 纬 度 的 北 极 地 区 , 这 与 南 极 冰 盖 对 太 阳 辐 射 的 强 烈 反 射 作 用 有 关。6.读“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图(下图)”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气候。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3)图中甲、丙两个气候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答案 (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2)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3)甲气候区的北界比丙气候区低(约 5°纬度),因甲地区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较为显著,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丙地区更低,亚热带界线向更低纬度推移。丙地区冬季风不够显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候分布在中国和美国东南部,应该是亚热带季风气候;9该气候还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美洲东南部。第(2)题,首先从温度带上判断应该在亚热带地区,其次位于大陆东部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较大,在冬、夏季风向发生明显的改变。第(3)题,由于我国位于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冬、夏季风都很典型和明显;而其他几个地区的季风气候与之相比则要微弱得多,多表现为湿润性季风气候,即夏季风较强,冬季风不显著。1.下列环境或环境构成要素中,属于人文地理环境的是( )①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②丘陵和低山地区的缓坡梯田 ③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④沿海滩涂 ⑤苏州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 ⑥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⑦北京天安门广场A.①③④ B.②⑤⑦C.①②③ D.②⑤⑥⑦答案 D解析 ①③④属于自然地理环境,②⑤⑥⑦属于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据此回答 2~3 题。2.决定全球气温分布基本格局的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下垫面状况 D.海拔3.造成我国山东与新疆降水不同的主要原因为(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洋流 D.海拔答案 2.A 3.B解析 第 2 题,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这是决定气温差异的最基本因素。第 3题,山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来自海洋的水汽多,年降水量较大;新疆深居内陆,来自海洋的水汽少,年降水量小。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完成 4~5 题。4.左图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5.右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 7 月等温线 B.南半球 1 月等温线C.北半球 7 月等温线 D.北半球 1 月等温线10答案 4.D 5.A解析 第 4 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此降水类型为地形雨。第 5 题,根据等温线数值的大小排列可判定为南半球;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故陆地温度低于海洋,为南半球冬季(7 月)。“读世界某区域图” ,完成 6~8 题。6.图示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寒带针叶林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7.形成该地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A.受冬、夏季风影响 B.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远C.受暖流影响 D.终年受西风带影响8.受气候影响该地河流( )A.以雨水补给为主 B.多为外流河C.无结冰期 D.水量小答案 6.A 7.B 8.D解析 第 6 题,根据经纬网及图中的国家分布可知该地为中亚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第 7 题,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是因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水汽影响小。第 8 题,由于中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该地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小,有结冰期,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图 1 为“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某日 14:00 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9~10 题。119.图 1 中气温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0.图 2 中反映城郊间热力环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9.A 10.D解析 第 9 题,从图 1 中可直接看出甲处气温最高。第 10 题,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市区气温相对较高,气流做上升运动,郊区气温相对较低,气流做下沉运动。下图是“比塔姆的平均各月降水量图” 。据此完成 11~12 题。11.每年比塔姆有两个相对多雨期和两个相对少雨期,其影响因素是( )A.地势 B.洋流C.人类活动 D.太阳直射点移动12.由比塔姆向北,随纬度逐渐升高,多雨期与少雨期的变化是( )A.两个多雨期的时间间隔变长B.两个少雨期的时间间隔变长C.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D.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两个少雨期12答案 11.D 12.C解析 第 11 题,比塔姆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其降水类型主要是对流雨,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每年有两次直射机会,当太阳直射比塔姆时,气温升高,对流旺盛,降水较多。因此,每年比塔姆有两个相对多雨期和两个相对少雨期。第 12 题,由比塔姆向北,随纬度逐渐升高,两次太阳直射的时间间隔变短,两个多雨期会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较长的多雨期和一个较长的少雨期。13.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分析影响甲地气候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C.下垫面因素 D.人类活动答案 B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14.(2018·长春调研)读“世界略图” ,回答问题。(1)比较④⑤两地气候类型。④地 ⑤地气候类型特点分布规律(2)②地常年盛行________风(填风向)。(3)③地的气候为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4)④地被称为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洲” ,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④地 ⑤地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低温)少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分布规律 北纬 25°~35°大陆东岸 南北纬 30°~ 40°大陆西岸(2)西南(西)(3)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4)④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介于世界最大大洋和世界最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季风环流;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带来丰沛降水解析 (1)结合④⑤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④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⑤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2)②地由于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而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3)③地位于北非,为热带沙漠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而形成的。(4)④地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环流,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 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下图示意索契的位置。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答案 背山面海,位于西风带(盛行西南风),黑海蒸发的水汽随盛行风遇山地抬升,云多雨丰(多地形雨)。纬度约 44°N,夏季气温高。冬季山脉阻挡北面冷空气侵袭,且黑海海面水温较高(对气温调节作用较强),气温较高。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 ,而“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 ,说明索契的气候、地形等特征符合茶树的生长习性。从图中可以看出,索契纬度较高,从地带性规律看,该地应该为温带地区,其夏季气温高,适宜茶树生长;从图中等高线分布规律可以看出,索契北部为山地,冬季时能有效14地阻挡来自北方(亚欧大陆北部)的寒冷空气的侵袭,加上黑海海水的调节作用,使得该地气温具有亚热带的特征。该地西临黑海,东为山地,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为充足。因此形成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1第 1 课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通过图解或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图示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气候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现象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的影响植物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改变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刚果盆地 东非高原纬度位置 赤道附近 赤道附近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地势低平,利于海洋气流深入,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降水丰沛,地表水丰富,地貌深受流水作用影响。湿热的气候形成了茂密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且海洋水汽难以大量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进而形成了不同2的森林。热带雨林植被和气候、水文条件又影响土壤的发育的水文、生物、土壤条件和地貌景观(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思考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2.为什么说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 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所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探究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材料一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 200 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材料二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 “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3(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2)材料二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3)材料二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哪一特征?答案 (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表现为:气候特征:干旱;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特征:植被稀少,耐旱草原、荒漠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统一。(2)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 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Error!(3)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河床抬升→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威胁加重。说明了地理环境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例如,撒哈拉沙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4(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读图,回答 1~3 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时期的地理环境类似的是(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答案 1.B 2.D 3.A解析 第 1 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析如下:①当地地形起伏较小,植被为森林;②当地中部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当地中部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形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形变化的结果,故地理5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 2 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了巴塔哥尼亚荒漠。故 D 项正确。第 3 题,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下面两幅漫画,完成 1~2 题。1.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 B.降水减少C.砍伐森林 D.酸雨严重2.两图现象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答案 1.C 2.A解析 第 1 题,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都是由砍伐森林造成的。第 2 题,图示由于森林的砍伐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产生,是“一种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属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 ,回答 3~4 题。3.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单一性C.整体性 D.区域性4.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下列选项与其相符的是( )A.风力大 B.沙漠广布6C.光照强烈 D.植被茂盛答案 3.C 4.D解析 第 3 题,图中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 4 题,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5.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1)~(3)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特点。各要素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循环名称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________________。(2)图中 A、B、C、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3)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__________要素决定的。答案 (1)整体性 大气循环(2)C D(3)气候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发生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故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植被破坏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属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陆地自然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干旱,属于气候要素的直接影响。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 ,这种植物高度不足 50 cm,但根系却在 20 m 以上。据此回答 1~2 题。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植物生长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7A.① B.② C.③ D.④2.该植物生长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能源紧缺C.水土流失 D.洪涝灾害答案 1.B 2.A解析 第 1 题,该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高度较低,则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故该种植物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的地区。①图为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植被也处于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②为沙漠景观,气候干旱,可能会有该种植物的分布;③为南方的梯田景观,属于湿润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④为热带雨林景观,属于湿润地区。第 2 题,由上题可知,该种植物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面临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能源紧缺不属于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降水集中且坡度大的地区,该地降水少,不会发生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 3~4 题。3.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 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4.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答案 3.B 4.C解析 第 3 题,锡尔河和阿姆河是咸海的主要淡水来源。两河附近居民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是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第 4 题,咸海面积减小,蓄水量减少,其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导致当地气温年较差增大,风力作用加剧;同时,大面积湖底出露后形成盐漠,盐漠中盐分含量高的尘土被风扬起,形成危害极大的盐尘暴。8下图为“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 。读图,回答 5~6 题。5.关于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a.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b.②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③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④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A.ab B.bc C.cd D.ad6.该图反映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c.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关键d.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ab B.bc C.cd D.bd答案 5.C 6.D解析 第 5 题,①表示河流对气候的影响,a 项表述的是气候对河流的影响;②表示土壤对植被的影响,而 b 项表述的是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第 6 题,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性因素。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分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 7~8 题。7.判断方框 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98.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答案 7.C 8.A解析 第 7 题,修建水库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 8 题,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9~10 题。9.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答案 9.A 10.C解析 第 9 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 10 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2018·烟台高一期末)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东非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 树 , 其 粗 大 的 树 干 能 储 存 水 分 , 适 应 环 境 变 化 , 维 护 生 命 活 动 。 结 合 图 文 资 料 回 答11~ 12 题。11.猴面包树需要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 )A.全年干旱少雨 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10C.干湿季明显 D.全年高温少雨12.在考察时发现德班气温明显高于约翰内斯堡,是因为德班( )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B.白昼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C.海拔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大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答案 11.C 12.D解析 第 11 题,图中甲地位于东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 明 显 的 环 境 变 化 。 第 12 题 , 德 班 位 于 沿 海 , 其 东 部 的 海 洋 上 有 暖 流 流 过 , 增 温 增 湿 作 用 明显。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 3 000 平方千米,100 多年前尚存 500 多平方千米,1972 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 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 200 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 1 倍。材料二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 A 地至 B 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 A 地至 B 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生产发展,人口增加,河水利用增加,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 水 浪 费 。 加 上 人 为 滥 伐 流 域 内 野 生 植 物 , 破 坏 天 然 植 被 , 造 成 下 游 水 量 减 少 , 湖 水 补 给 匮乏。(3)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解析 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 A 到 B 的地势变化。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11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14.读“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 ,回答有关问题。(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性。(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主要影响?答案 (1)东北 整体(2)春季 夏季 春汛主要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3)对土壤的影响: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对河流的影响:含沙量增加,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解析 (1)据图中“三面环山、平原中开” “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及“色暗、肥沃的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2)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有两个汛期。春汛主要与季节性积雪融水有关,夏汛主要与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有关。(3)该地森林面积锐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