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学业分层测评(打包24套)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打包24套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zip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打包24套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zip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0寒风吹彻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3.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1绝地之音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4.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2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5.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3雷雨前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6.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云南冬天的树林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7.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5森林与河流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8.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6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9.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7葡萄月令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0.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1.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9老房子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2.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我的母亲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2.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0更衣记意大利蟋蟀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4.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1春末闲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5.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2可以预约的雪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6.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3想念地坛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7.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4论快乐假如我有九条命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8.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3.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3画人记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9.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4把栏杆拍遍父亲女歌手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0.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5送考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1.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6看社戏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2.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7铃兰花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3.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8北京的春节鞋的故事怀念红狐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4.doc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9翡冷翠山居闲话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5.doc
  • 全部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0寒风吹彻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3.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1绝地之音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4.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2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5.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3雷雨前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6.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云南冬天的树林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7.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5森林与河流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8.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6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9.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7葡萄月令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0.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8家里的灶头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1.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9老房子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2.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我的母亲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52.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0更衣记意大利蟋蟀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4.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1春末闲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5.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2可以预约的雪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6.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3想念地坛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7.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4论快乐假如我有九条命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8.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2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3.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3画人记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69.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4把栏杆拍遍父亲女歌手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0.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5送考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1.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6看社戏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2.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7铃兰花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3.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8北京的春节鞋的故事怀念红狐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4.doc--点击预览
    • 2018版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9翡冷翠山居闲话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蚜20170618217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学业分层测评(十) 寒风吹彻[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卫生厅长评价某些医疗乱象时说,有些医院,从不把想方设法降低老百姓负担的事放在心上,而是________想办法赚钱。②为打好经济下行阻击战,我市创新方式,多措并举,积极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________支持企业渡过难关,提振企业信心,促进企业稳生产增效益。③像《飘》 、 《魂断蓝桥》这样令人赞叹的中文翻译名有很多,而这些译名只有在译者,有时甚至数位翻译者长时间________、苦苦思索后才能产生出来。A.挖空心思 千方百计 搜肠刮肚B.搜肠刮肚 千方百计 挖空心思C.千方百计 挖空心思 搜肠刮肚D.搜肠刮肚 挖空心思 千方百计【解析】 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贬义词。①句强调的是医院的恶劣行径,所以选“挖空心思”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②句强调想尽一切办法支持企业渡过难关,所以选“千方百计” 。搜肠刮肚:比喻绞尽脑汁,苦思冥想。③句突出“绞尽脑汁” ,所以选“搜肠刮肚”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我国, “有偿拼车”一直游离于非法与合法之间,不仅有非法营运之嫌,而且一旦出事故,责任如何认定也是问题。B.线装书局近年来除了立足于出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外,更着眼于我国当代大家精品的出版,不断扩大“古今兼容,推陈出新”的出版之路。C.春节长假后义乌劳动力市场已经陆续开门且供需两旺,但部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仍处在观望阶段,真正达成用工协议的不多。D.系列电影的形成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系列电影意味着电影要品牌化和系列化,观众会对其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需要。【解析】 A 项, “游离”使用错误,可将“游离”改为“徘徊” 。B 项, “之外”多余,应删去;“扩大”与“出版之路”搭配不当,可将“扩大”改为“拓展” 。D 项, “这”指代不明,可将“这”改为“系列电影” 。【答案】 C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对于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2①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学生负担轻了。因此,才会出现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古诗词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②__________________,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在教材中的比例不但不应该删除,而是应该增加比重。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③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段文字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空从上句“总拿教材开刀”和下句“负担轻了”可推断,此处应从减少教材内容角度作答;第二空可从下文“只关注了减少生字” “而是”可推断,此空应从不是或绝不是认识生字的角度作答;第三空可从上文“古诗词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可推断,此处应从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角度组织答案。【答案】 ①片面地认为教材薄了(片面地认为教材内容少了) ②绝不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几个生字 ③而忽略了古诗所承载的文化意义4.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1)给漫画拟一个四字短语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这幅漫画的寓意。(20 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拒之门外(2)节日年关,把住廉政之门,将不正之风拒之门外。[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柴 禾刘亮程我们搬离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 【注】 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3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待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有删改)【注】 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5.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6.第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7.第六段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8.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1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绝地之音[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昆曲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昆曲的旋律节奏很慢,演员们的表演也更加细腻,服装非常漂亮。B.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大多数考生都忙于在题海遨游,不能自拔。C.几个月过去了,那场景至今让原告刻骨铭心。D.松山湖新兴综合市场内猪肉、水产、副食、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解析】 A 项,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B 项, “不能自拔”指深深陷入某种境况,自己没办法摆脱;C 项, “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D 项,“一应俱全”指一切齐全,应有尽有。【答案】 B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B.今年以来,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经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一线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C.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到场的不少爱心企业、慈善组织和热心人士大多希望在活动经费方面支持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D.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解析】 A 项,中途易辙,导致主宾搭配不当。B 项,语序不当, “虽然”应移至“全国房价”前。D 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同样不可小视” 。【答案】 C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 PM2.5 的 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 10%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 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 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 10%【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2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 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 ;C 项, “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 项, “不管……都……”句式,不如 A 项的“即使……也……”语句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 A 项更恰当。【答案】 A4.仔细阅读下面这幅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的漫画,按要求作答。(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5 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语文”的角度,说说你对这一改革方案的看法及理由。(不超过 30 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北京高考英语分值降低,母语权重增(或表述为:北京高考改革,英语降分,语文及文理科综合涨分)。(2)(示例)支持(或“赞成”)。理由:①汉语是母语,承传着中华优秀的文化与传统;②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是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③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关系到国民整体素养的提升。(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打猴儿马步升①长鞭一甩,一道劲风割破空气的网, “啪”地上腾起一团黄尘,一只猴儿满地迅跑,刚挨了鞭子,猴儿转得快,在人的眼里,猴儿的两只眼睛叠成了一只。猴眼向着高天,匆遽地,一瞥,一瞥,又一瞥。如此快的转速,能瞥清楚个什么,眼里的乾坤一定是混沌的。那时候,我写作文时,常用天旋地转这个成语,实际上,至多是跌了一跤,或饿了一会儿肚子,目光有些恍惚,脚板有些虚飘,天哪里就旋了,地哪里就转了。我看见挨了鞭子的猴儿,转得快得一只眼睛赶上了另一只,我想只有当一只眼睛赶上另一只时,才算是天旋地转。②两只猴眼渐分渐离,终于各是各时,又一记重鞭,又一团黄尘,猴儿又转快了,两只眼睛又叠在一起。③鞭子在我手中,我抽,猴儿转。抽不抽,抽轻抽重,在我;转不转,转快转慢,由3不得猴儿。④这要看我的兴致。主动权在我手中,谁叫我是手掌鞭子的人,而它是不由自主的猴儿呢。⑤猴儿是木头刻的,头面平整,肚儿凸圆,腿脚尖短,通常用枣木或杏木作料,这两种木头坚硬光滑,有重量,材料家家都有。猴儿的两只眼是涂上的蓝黑墨水。墨水瓶上印着八个字:由蓝变黑,不会褪色。真的,一只猴儿挨了多年重鞭,用墨水画一次眼圈,仍是那般蓝黑蓝黑的,那种颜色是渗入木头里面的,好比人的眼睛,落地时是什么颜色,入土时也变不了多少。猴儿在有些地方叫陀螺,我们叫猴儿。猴子身形矫健,好动,手脚没有闲的时候,挨了打,又奔跳不休。把陀螺叫猴儿,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颇有些隐喻成分。⑥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⑦而猴儿的主人大抵都是不谙世事的孩童。⑧我从小学打猴儿,一直打到当生产队社员,不知抽断过多少鞭梢,不知抽烂过多少只猴儿。长大了,有力气挥鞭抽猴儿了,却不能再玩这种游戏。农村孩子长到虚岁十五,就算是大人了,就该独当一面为家分忧了。⑨确实,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打猴儿的权利只属于孩童。⑩过了多少年,蓦然回首,却发觉打猴儿的游戏从未中断过,与先前有别的是,我仿佛也是一只猴儿,鞭子却不知抓在谁手中。虽是无形之鞭,抽在身上却内外都痛。我不停地旋转、奔跑,稍作喘息,鞭子就来了。终于到了连挨鞭子的资格都没有时,缩在随便哪个角落,抚摸着身上森森鞭痕,举头向天,正感叹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猛然瞥见被扔进火塘婉转叫号的同类,心里倒涌上被饶恕的庆幸和感恩。5.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回答此题,既要整体把握文段内容,从文段所写内容出发;又要注意根据此段在文本中的位置从文章结构方面进行分析。题中,该段内容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所写童年打猴儿的经历,又引出了下文对不能4打猴儿的感悟。【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对上文写童年打猴儿经历的收束,引出下文对不能打猴儿的感悟。②内容上: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猴儿的不由自主?请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回答此题,要根据题目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猴儿不由自主”的两个方面。先写表现后总结归纳或先总结归纳后写表现都可以。比如,猴儿转不转,转快转慢,都不由它自己决定;这是行动不由自主。猴儿被随便遗弃在角落,甚至扔进火塘烧掉;这是结局不由自主。【答案】 ①转不转,转快转慢,都不由猴儿自己决定;行动不由自主。②猴儿被随便遗弃角落,甚至扔进火塘烧掉;结局不由自主。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从视觉、触觉、听觉和内心感受方面,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手拿鞭子的攻击欲。8.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探讨文本所蕴含的寓意。文本写猴儿命运的不由自主,实际就是在写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写猴儿在人的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就是在写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写人手拿鞭子就会产生鞭打猴儿的欲望,就是暗示一些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答案】 ①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②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③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1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春意挂上了树梢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语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从目前形势来看, “考公务员热”还会持续下去,因为只要大环境不发生根本改变,这依然是一种炙手可热的选择。B.老教授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甚至中外文自如切换,很是自我陶醉,但学生却经常一头雾水,不知所云。C.市长强调,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齐心协力抓项目,有条不紊促落实,恪尽职守优化投资环境,为西安追赶超越发展做贡献。D.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只有师心自用,不断学习借鉴别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才能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解析】 C 项,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A 项,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贬义词。B 项,不知所云:指说话者逻辑混乱,表达不清。D 项,师心自用: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工作组认真听取了幼儿家长的诉求,责成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多种措施,组织专家分析评估,依法对现场药品进行封存送检。B.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只是基础。C.简单来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分析千岛湖配水工程在建设中以及实施以后,会不会造成各类环境影响,以及针对可能会有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D.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阻挠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解析】 A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依法对现场药品进行封存送检,组织专家分析评估” 。B 项,成分残缺。应改为“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 。D 项,搭配不当。应改为“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答案】 C3.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江浙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在先秦时,长江下游地区以太湖为界,①________________,南为越国。吴越虽是两国,土著却是一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②______________,但越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色更浓。古老的吴越饮食文化也因地域不同而分为淮扬、金陵、苏州、杭州等不同风味,这些地域的饮食,虽有相近之处,2③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北为吴国 ②吴越的(海洋)文化特征也各自显现出来 ③但终究自成一家,各具特色(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4.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C.不希望 D.无所谓调查对象选项 学生 市民A 19.08% 11.90%B 68.79% 59.52%C 5.20% 5.95%D 6.94% 22.62%(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A.家庭 B.学校C.社会 D.以上都是调查对象选项 学生 市民A 20.23% 22.62%B 9.83% 15.48%C 8.67% 13.10%D 65.32% 58.33%调查显示,学生与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①________________。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②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③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以表文转写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首先要明确图表所显示的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答案】 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3秋日的灯盏朱以撒 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4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串联起秋日里的所见所感,语言优美诗意,贴切传神,富有感染力。 B.第二段中“一枝金黄”使用了借喻的手法,指被遗漏的稻穗,作者认为它的美超过一切,是因为“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表现了田野的岑寂。 C.第四段中再现了文人创作一本书的过程,旨在说明秋日的人、文比春天里的更可爱,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秋日美景的喜爱。 D.秋日在作者看来虽没有春天的浓艳和活力,甚至有些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但“伤逝”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美。 E.本文从自然界的果实谈起,延伸到广义的“果实” ,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追求的追问。文章深入浅出,充满了作者对生命之美的哲思。【解析】 B 项, “一枝金黄”使用了借代的手法。C 项,本段的“书”是文人的劳动果实,表现了“收获”带给人的质朴和踏实之感。【答案】 BC6.文中提到了哪些“灯盏”?分别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浆果、稻穗:素洁。谷仓:实在。书:可靠,冷峻,朴实无华。7.文中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一种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对比、联想(虚写)等表达技巧。(2)比喻:将谷仓比喻为灯盏,表现了谷仓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夸张:写秋日的收获“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 ,突出其来之不易。对比:将歉收人家的黯然神伤和丰稔人家的美好心情进行对比,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联想(虚写):联想歉收人家的黯然神伤和辛苦劳作的场景,使文章内容丰富。8.文章结尾说“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句话是说,秋日固然有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流逝的伤感,但秋日滤去了春日的浮华,有着朴素和实在的美。比如学习的路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希望和构想,随着长时间的奋斗和付出,目标变得越来越实在和具体,最终回首来时的路总是有着踏实的韵味让人倍感满足。1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雷雨前[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行进在幽深的峡谷中,他们一行人屏息凝神,听着空谷足音,感到胆战心惊。B.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有人还希望过古代隐士那挥洒自如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本届规划的最终目标,必须全面实现,虽然任务比较艰巨,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难度,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不折不扣地实现目标。 ”杨宜勇说。D.一个人单打独斗难成事,你要知道团结才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正所谓“三人成虎”嘛!【解析】 A 项,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此处使用错误。B 项,挥洒自如:形容书写作画运笔自如,不受拘束。也形容写文章流畅洒脱。可改为“闲云野鹤” 。D 项,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贬义词。【答案】 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使语文课堂回归教育的本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有诗意追求的人的关键。B.音乐剧是 19 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C.农业部目前正在推动形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这很有可能是我国食品安全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契机。D.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在经历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解析】 A 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B 项,结构混乱,可把“具有”改为“的” 。C 项,语序不当,可改为“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 D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散文毕竟不是诗,仅就散文的抒情而言,①________________,否则,这感情为何不用诗来抒发呢?它们之间的不同,从整体上看,②________________,而更在于情感形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诗更倾向于一种想象世界中的“独白”式的抒情,因而③________________,而散文抒情常以客观的景和事为依托。2【答案】 ①并不完全与诗等同 ②不仅在于形式和手法的不同 ③诗的抒情具有更强的主观色彩4.下面是某学校团委组织的“情暖环卫天使”活动的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本次活动由团委组织,要求服务性社团和文艺性社团参加,服务性社团在与环卫工人进行角色换位后召开心得座谈会;文艺性社团在活动期间跟踪摄影、照相,然后组织主题展示。[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大地山河茅 盾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 “江”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3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 ① 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 ,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 。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 “柳絮因风起” ,多么清灵仪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 “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注】 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 “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 “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撮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4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解析】 本文并没有“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因而 A 项错误。B 项,无论“铺陈渲染”还是“反衬”都表述得恰当。C 项的表述浅显易懂,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障碍,无疑是正确的。D 项,作者巧用的名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 “柳絮因风起”的确起到了“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因而 B 项是正确的。根据 B、C、D 中的“渲染铺陈” 、 “反衬” 、 “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 “巧用古代名句”可以推出本文根本没有“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 、 “直抒胸臆” ,因而 E 项错误。【答案】 AE6.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7.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 ,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 ,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8.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