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课件+学案)(打包4套)鲁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课件学案打包4套鲁教版.zip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课件学案打包4套鲁教版.zip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201805174114.doc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鲁教版201805174113.ppt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20讲城市区位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学案鲁教版201805174116.doc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20讲城市区位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课件鲁教版201805174115.ppt
  • 全部
    •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鲁教版201805174114.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9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鲁教版201805174113.ppt
    •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20讲城市区位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学案鲁教版201805174116.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20讲城市区位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课件鲁教版201805174115.ppt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 19 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的起源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 数量 规模 功 能工业革命前 少 小 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 增加 扩大 扩展“二战”以后 继续增加 继续扩大继续扩展,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二、城市化及其特点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回答问题并填表。1.概念: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2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驱动力驱动力 含义 因素推力(乡村)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A: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B: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城市)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C:就业机会多;D: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E: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3.表现: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4.特点(1)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深度思考 1】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出两者的区别。提示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在材料图中一般斜率较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环境影响面面观(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2)不 合 理 城 市化 的 表 现 {生 物 的 多 样 性 减 少水 质 、 水 量 和 地 下 水 运 动 发 生 变 化废 渣 影 响 土 地 质 量出 现 城 市 “热 岛 ”效 应 , 影 响 日 照 、 风 速和 风 向 )(3)过 快 的 城 市 化 会 使 城 市 环 境 质 量下 降 , 甚 至 出 现 环 境 污 染 问 题 {大 气 污 染水 污 染噪 声 污 染垃 圾 污 染 )2.生态城市建设3(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深度思考 2】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城市的气温、湿度、地表径流会产生哪些影响?提示 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 ;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内涝。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2.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长期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持续的产生作用。4考点一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差异分析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 早 晚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快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大小 大 小城市人口比重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时间 19~ 20 世纪20 世纪50~70 年代20 世纪70~80 年代20 世纪 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5为城市地域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4.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2018·豫北七校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示意 1965~2015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1)1965~1975 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C.城市化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近 15 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6解析 第(1)题,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故 A 项错误;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化问题突出一般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下降,故 B、C 项错误;国家通过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迁移,会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可能导致城市化水平快速下降,故 D 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可推知,近 15 年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上升,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故近 15 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答案 (1)D (2)C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题目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考法一 城市化进程的判断1.(2017·江苏地理,21~2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双选)(1)该城市 0~6 km 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A.1985~2004 年增多 B.1985~2004 年减少C.2004~2013 年增多 D.2004~2013 年减少(2)2004 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7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 0~6 km 的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下降,数量和企业总数有关,该年数量等于总数乘以百分比,通过简单计算不难得出,1985~2004 年增多,2004~2013 年减少,故选 AD。第(2)题,2004 年之后,中心城区工业数量减少,郊区数量增多,大量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处于郊区化阶段;2004 年之后,企业数量增加迅速,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故选 BC。答案 (1)AD (2)BC考法二 城市化状况分析2.(2015·广东文综,4)下表为 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比重(%) 17 1.3 8 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 D 正确;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 C 选项表述错误;该表只能体现 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 A、B 选项可排除。答案 D3.(2013·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1)~(2)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6.49 5.72 6.22城市人口年 3.77 4.28 3.798均增长率(%)(1)1985~2011 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 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解析 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1985~2011 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即城市用地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第(2)题,1985 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增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转化而来,因此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农业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答案 (1)C (2)D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3)建设生态城市:9(2015·山东文综,3~4)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解析 第(1)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图正确获取关于交通状况的信息。据图知,拥挤路段主要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会处及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故图示时刻最可能为上班时间。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 A 项正确。第(2)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钟摆”交通现象的含义,一天当中人们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像“钟摆”一样的交通,称为钟摆式交通。这种“钟摆”交通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10D 选项正确。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 选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 选项错误;综上所述,选项 D 正确。答案 (1)A (2)D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考法一 城市绿化隔离带功能分析1.(2017·课标Ⅰ,2)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 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景观图差异的原因。绿化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 “分离车道”,则景观整齐美观应是规划的共同要求,也是居民的共同爱好,故可排除 B、C 两项;既然11都具有分离车道的功能,则“用地类型”应相同,故可排除 A 项;则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管理差异所致,结合选项,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管理差异所致。故 D 正确。答案 D考法二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2.(2016·海南地理,10~12)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 2015 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 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 1.00 时最为平衡。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 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 C。第(2)题,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 B。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12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答案 (1)C (2)B (3)A考法三 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3.(2015·课标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解析 由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 项正确。答案 C考法四 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2015·课标Ⅱ,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 A、B 项错误;近地面13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 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 D 项正确。答案 D考法五 城市化对住宅建设的影响5.(2014·课标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1)~(2)题。(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地价较高,建设“握手楼”可以节省土地面积,同时增加房屋面积,农民将房屋出租可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握手楼”楼间距很小,说明寸土寸金,城市房价昂贵。 “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不能反映居住人口减少;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故选 B。答案 (1)D (2)B借题发挥 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气温通常比郊区高雨岛效应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干岛效应 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湿岛效应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混浊岛效应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14限时规范专练(时间:45 分钟 满分:9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湖北调研)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 年德国人口总数为 8 200 多万。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据此完成 1~2 题。城市人口规模 个数100 万的大城市 4100 万~50 万的中等城市 1050 万~10 万的小城市 7010 万的乡镇 13 5001.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2.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解析 第 1 题,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 58.32%+32.91%。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 58.32%,人口在 50 万以上的城市只有 14 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故 C 正确。第 2 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15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答案 1.C 2.D(2018·江西鹰潭一模)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单位:km),据此并结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完成 3~4 题。现状 圈层增长模式 双城增长模式 新城增长模式市级 3.40 3.50 3.31 6.17区级 1.86 1.95 1.84 1.87综合 2.21 2.33 2.21 2.943.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 )A.现状 B.圈层增长模式C.双城增长模式 D.新城增长模式4.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解析 第 3 题,表中数据显示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所以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碳也最少,故 C 正确。第 4 题,图示双城增长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故 A 正确。答案 3.C 4.A(2018·山西名校联考)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16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下图是流域型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5.图中上游城市( )A.资源的集聚效应强 B.彼此联系能力强C.多分布在沿边地区 D.与海洋联系密切6.从要素流动和产业链来看,中游城市( )A.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工业制成品B.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工业制成品C.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初级原材料D.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初级原材料解析 第 5 题,从图中可知, “上游城市”城市潜能小,城市间联系强度弱,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因此多分布在沿边地区,故选 C。第 6 题,要素的流动多从城市潜能较小的上游城市向城市潜能较大的下游城市汇集,中游城市处在产业链的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故选 B。答案 5.C 6.B(2018·蚌埠模拟)图 1 示意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建议(图 2 所示)。据此回答 7~9 题。7.图 1 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 )A.防止人为践踏 B.美化城市环境C.阻挡雨水杂物 D.减少建设成本178.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 )A.热岛问题 B.内涝问题C.拥堵问题 D.大气污染问题9.图 2 中若路面、种植池宽度均相同,下列城市的路缘石高度最大的可能是( )A.高雄市 B.重庆市C.北京市 D.乌鲁木齐市解析 第 7 题,路缘石狭窄且明显高于路面,是为了防止人为践踏种植池。第 8 题,图 2中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路面排水和下渗。第 9 题,四城市中高雄市纬度最低临海,海洋性特征显著,故高雄市降雨量最大,且降水频率更高,更易发生大范围积水。所以路缘石高度最大。答案 7.A 8.B 9.A(2018·广东联考)下图为城市住宅用地的两种布局模式。读图回答 10~11 题。10.我国目前很多住宅用地采用“大院式”布局,其主要原因是( )A.地价低廉 B.人口密度大C.便于管理 D.地形平坦11.下列关于两种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院模式有助于功能混合布局B.大院模式有助于节约城市用地C.街区模式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D.街区模式有助于节约建设成本解析 第 10 题,住宅用地采用“大院式”布局,四周有墙,相对比较安全,也便于在一个小区内统一管理,与地价、人口密度和地形关系不大。第 11 题,街区模式道路与住宅区混合布局,有助于节约城市用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会导致建设成本提高。答案 10.C 11.C二、综合题(共 46 分)1812.(2018·山东青岛模拟)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 分)材料一 “纳瑟姆曲线”是 1979 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 Ray.M.Northam 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城市发展“纳瑟姆曲线”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在 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 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 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 16 时的气温差表。时间 1 月 2 月 7 月 10 月 全年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1)1990~2030 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8 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6 分)(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8 分)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答案 (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1913.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24 分)(1)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6 分)(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6 分)(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6 分)(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6 分)解析 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由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 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从 1980 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答案 (1)1980 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3)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1第 20 讲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多以模式图或某局部区域图为命题背景,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或调整),考查频度较高,多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一、城市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河流 供水和水运功能(两河交汇处、河口位置、水陆联运)气候a.中低纬地区气温适宜,沿海地区降水丰富(适度);b.城市地处热带高原(高山)地区,气候凉爽宜人地形a.平原地形自然环境优越,农耕发达,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且对外联系方便;b.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势平坦,供水充足自然因素矿产资源 矿产开发促进工矿业发展交通区位沿海、沿江、铁路干线、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经济发展农业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工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布局调整促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如深圳政治 首都、省会促进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因素旅游、科技 促进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新因素【易错辨析】 城市区位包含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城市的位置是指每个城市分布的具体地理位置(即在哪里),而城市的分布则是指城市的总体布局状况(即哪里多,哪里少)。二、城市体系21.城市作用:区域服务和管理中心;经济增长中心。2.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中心地等级 服务范围 商品和服务 数量 彼此距离高级中心地 大 高级 少 远低级中心地 小 低级 多 近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深度思考 1】 若北京和香港是相同等级的城市,其服务范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提示 不一定。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三、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读下图,回答问题。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类型 分布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3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3)特点:①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深度思考 2】 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令人赞叹,这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什么功能区而存在?这种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提示 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 {地 租 的 高 低 {交 通 便 捷 程 度距 离 市 中 心 远 近 )不 同 功 能 活 动 的 付 租 能 力 )(2)社会因素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收 入知 名 度种 族 或 宗 教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深度思考 3】 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这里交通便捷,为什么没有高层建筑物?提示 因为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地区古建筑的风格,与保留历史遗迹这一原则不符。考点一 城市区位与城市等级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42.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2018·河南适应性测试)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2)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解析 第(1)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故 A 正确。第(2)题,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5越大,服务越全面,城镇间距离越远(区域内密度越小);城镇等级越低,则服务范围越小,城镇间距离越近。图示县城为等级最低的城镇,故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答案 (1)A (2)C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城市按规模和等级来看有大小、高低之分,一般规模大、等级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比规模小、等级低的城市大,而规模和等级相当的城市的服务范围需进行综合考虑分析。现从单一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如下:影响因素 原因分析 实例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如沿海地区,便于对外联系,服务范围广;相反如处于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其服务范围小上海市乌鲁木齐市资源条件资源丰富的城市如矿业城市,或特种资源城市如旅游城市,以资源为依托,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提供服务大同市黄山市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借助便捷的交通,可为更远的地区提供服务湖南株洲市人口密度与消费水平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的地区,较小范围内的人口与消费活动即可使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达到饱和,同种服务的范围相对人口密度小、消费水平低的地区要小上海市考法一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2014·课标Ⅰ,6)20 世纪 50 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下图,完成下题。50 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解析 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6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答案 B2.(2014·大纲全国,10~1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2)题。(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甲城市建有港口,而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故甲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港口。第(2)题,因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城市是该国最主要的港口,甲城市逐步发展成为该国的经济中心,进而发展成为该国的首都。答案 (1)D (2)D考法二 城市区位与城市职能分析3.(2015·海南地理,10~12)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 1 800 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 年 3 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 500 万居民,提供 175 万个长期工作职位。如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回答(1)~(3)题。(1)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7A.平衡地区发展 B.提升国家形象C.分散开罗人口 D.吸引国际投资(2)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农业发达 B.用地充足C.基础设施完善 D.交通便利(3)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A.农业 B.制造业 C.建筑业 D.服务业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信息“埃及沙漠广布”可知,大部分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人口稀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 1 800 万” ,据此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分散开罗人口。第(2)题,新首都选址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人口少,农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但是用地较为充足。第(3)题,埃及新首都定位为埃及的政治中心,所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最有可能属于服务业部门。答案 (1)C (2)B (3)D考法三 城市等级体系分析4.(2017·课标Ⅲ,4)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下题。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解析 地铁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站点综合服务等级高低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周边的人流量。答案 B5.(2015·北京文综,3)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8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等级体系。读图可知,⑤级别最高,②、③次之且级别相等,④⑥比②③级别低且两者相等,①级别最低。博物馆服务范围最大,乡(镇)行政机构次之、集贸市场最小,B 项正确。答案 B考点二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图表归纳城市三大功能区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区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工业区 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原因: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原因: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住宅区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原因: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9图 1 为我国某大城市主干街道上的甲、乙两个公交车站台分布图,经统计,不同时刻上下车人数随时间变化有明显差异(见图 2、图 3)。读图完成(1)~(2)题。(1)图 1 所示区域最可能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公交枢纽(2)关于街道 M、N 方向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A.M、N 方向皆为郊外 B.M、N 方向皆近商业区C.M 方向近市中心 D.N 方向近旅游区解析 第(1)题,图中两站台都是 7:00 上车人数多于下车人数,17:00 上车人数少于下车人数,且站台人数多时为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说明该区域人员多数早出晚归,符合住宅区的特点。第(2)题,我国交通为右行制,据图可知,上车(出行)人数最多的是 M 方向,N 方向出行人数少,说明 M 方向近市中心。答案 (1)B (2)C“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10(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考法一 城市功能区特点分析1.(2016·课标Ⅰ,4、6)自 20 世纪 50 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 3 000 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 20 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2)题。(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而且城市之间相互独立。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四个核心区都有各自的主要服务功能,核心区之间服务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四个核心城市服务的种类是不同的,但每个核心区的服务范围都覆盖整个城市,等级也相同,人口具有流动性,所以不可能限制服务人口,故选 A 项。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20 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城市群,但城镇扩张程度小,结构体系稳定,说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故选 D 项。答案 (1)A (2)D考法二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2.(2016·北京文综,11)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下题。1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若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则出行次数应该多,A 项错误;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郊区,则出行次数多,又加上距离住宅区远,出行能耗较高,B 项正确;若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则出行次数应该多,C 项错误;若丁为中心商务区,则出行次数多,距离住宅区较远,出行能耗较高,D 项错误。答案 B3.(2015·四川文综,5~6)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 0:00 时和 10:00 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1)~(2)题。(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解析 第(1)题,在工作日中 0:00 时为绝大多数人休息的时间,10:00 时为工作时间。通过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出,甲地带在 0:00 时人口分布较为密集,而在 10:00 时变得较为稀疏,说明甲地带的功能以居民休息为主,应该为住宅区,故 C 项正确。第(2)题,该城市地域结构大致以中心商务区为圆心向四周成同心圆模式,形态为团块状;而山地、丘陵、河谷地区城市往往呈条带状,故 A、C、D 项错误,B 项正确。12答案 (1)C (2)B考点三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2)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2017·课标Ⅲ,5~6)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2)题。13(1)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2)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看出,甲、乙、丙三站点为一级站点或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位于内环线与地铁线相交处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此甲、乙、丙适合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故选 A。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的,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故选 C。答案 (1)A (2)C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分区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4考法一 功能区与地租曲线的判断1.(2016·江苏地理,13~14)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解析 第(1)题,住宅区在城市各功能区当中占地面积最大,分析图例可知①最可能为住宅区,正确答案为 A。第(2)题,根据各功能区布局特点分析图例可知①为住宅区、②为工业区、③为商业区、④为仓储区,因此甲—乙方向地租最高的点为③处,交通便利的地方地租较高;根据城市人为热量排放特点,工业区附近及交通流量大的住宅区及商业区附近气温较高,对比分析 C 项符合题意。答案 (1)A (2)C考法二 地租因素对城市建设影响2.(2014·重庆文综,1~2)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 90 m 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2011 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1)~(2)题。(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2)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15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C.降低建筑能耗 D.扩大用地规模解析 第(1)题,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说明香港地区高楼比重庆多,洪涝灾害,淡水资源都不是影响楼层高度的因素,A、B 项错误。香港经济发达,地价昂贵,因此楼层较高,C 项正确。香港土地成本比重庆高,D 项错误。第(2)题,城市楼层不断增高,单位土地上所建建筑面积增多因而可以节约建筑用地,A 项正确。楼层不断增高,人口相对密集,不会缓解交通压力,B 项错误。楼层不断增高,增加施工难度,从而提高建筑能耗,C 项错误。城市楼层不断增高,相对而言节省建筑用地,减小用地规模,D 项错误。答案 (1)C (2)A考点四 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评价1.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1)主要是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类型 布局原则当地为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当地为季风区,则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区从风向角度考虑对大气有污染(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的工矿企业(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 最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从河流角度考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如印染厂、农药厂、化肥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家具制造厂等)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从环境综合效益的角度考虑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有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2)住宅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3)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2.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16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1)~(2)题。(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解析 第(1)题,组团式城市布局分散了城市功能区,且穿插布局绿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是会增加各区的距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弱化各区之间的联系。故选 B。第(2)题,物流园区要靠近交通便利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化工园区要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和城区河流的下游河段,以便减少对城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从等高线分布可见,图示区域河流总体由东向西流,因此分别选①和③。故选 A。答案 (1)B (2)A城市规划要注意“风” “水” “宝” “地”(1)“风”——注意图中的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17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有水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河流下游。(3)“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是否需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点或接近科研中心等。(4)“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考法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调整与影响(2016·上海地理,23~24)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据此完成(1)~(2)题。(1)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这样做是为了(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2)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是(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解析 第(1)题,秦皇岛北部是山地,南部临海;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可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来调整城市布局。D 正确。第(2)题,秦皇岛市南部沿海打造休闲旅游、出海港口建设,引导工业向中部、北部发展,可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B 正确。答案 (1)D (2)B18限时规范专练(时间:45 分钟 满分:9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临沂模拟)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在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回答 1~2 题。1.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2.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功能配套是( )A.养老院 B.医院 C.职业学校 D.小学解析 第 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功能区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移入,说明最有可能是工业区。第 2 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移入该地,将使得该地幼儿增加,因此最迫切需要增加的功能配套是小学。答案 1.C 2.D(2018·江西八校联考)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图为“江西省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 3~4 题。193.该城市各地点房价最大差值(元/平方米)可能是( )A.6 000 B.5 000 C.4 000 D.3 0004.如果你的“房子是用来住的” ,购房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 )A.M 点 B.E 点 C.F 点 D.P 点解析 第 3 题,图示房价最高处在 D 点附近,为 6 600~7 600 元/平方米之间;最低值在P、K 两地附近,为 1 600~2 600 元/平方米之间;则差值介于 4 000~6 000 元/平方米之间,但不会等于 6 000 元/平方米,故最大差值可能是 5 000 元/平方米。第 4 题,图示 M点地势较高、位于河流上游而水质较好,距离市中心也不太远且房价较低,故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 M 点。答案 3.B 4.A(2018·郑州一模)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 7 倍以上。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 ,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 5~7 题。205.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资源 C.交通 D.政治6.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 )A.服务门槛 B.服务种类 C.服务等级 D.服务范围7.“平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法国城市的( )A.空间结构 B.规模结构 C.产业协作 D.城市化进程解析 第 5 题,材料中提及巴黎一直是法国政治中心,人口高度集中于巴黎,则主导因素是政治。第 6 题,通过扩大边缘城市的服务范围,来吸引周边人口集聚在边缘城市附近,从而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图示阴影部分为“平衡城市”影响范围,没有提及服务种类和服务等级。第 7 题, “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 7 倍以上” “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 ,体现的是城市规模结构的差异。答案 5.D 6.D 7.B(2015·天津文综,6~7)图 1、图 2 分别表示 H 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 15 年间的变化。读图完成 8~9 题。图 1 H 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21图 2 H 市城区变化示意图8.结合图 1 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 )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9.结合图 2 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解析 第 8 题,本题考查人口的变化。结合人口密度图例,从图中可看出,全市人口密度绝大部分地区有所增加,东北部人口密度增加明显,因此 B 项正确。第 9 题,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变化。从图中看出,城市范围扩大,商业区的分布更广,选项 A 错误。在原有工业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 4 个工业区,选项 B 错误。湖滨地区的住宅区并未增多,选项 C 错误。从图中道路的分布可以看出,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选项 D 正确。答案 8.B 9.D(2015·江苏地理,1~2)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 10~11 题。10.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11.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解析 第 10 题,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据图分析,当时东京城位于水陆交通枢纽,人口22高度集聚,商业繁荣发达,最有利条件选择 D 项。第 11 题,考查城市功能。东京当时为北宋都城,以行政功能为主,A 项正确。答案 10.D 11.A二、综合题(共 46 分)12.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8 分)(1)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 5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6 分)(2)说出该市的 A、B、C 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6分)(3)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在该市中心城区外围的原因。(6 分)解析 第(1)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各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第(2)题,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主要是离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第(3)题,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因素: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答案 (1)该市土地利用以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交通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到 21 世纪以后,工业用地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2)A:商业区(商业文化区);B:住宅区;C:工业区。经济因素(地租高低)。(3)老城区地价高,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而郊区地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13.(2018·沈阳市一模)“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23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6 分)材料一 “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图。材料二 德清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 49.2 万(2010 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 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 7.0∶57.2∶35.8。(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6 分)(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4分)(3)提出“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建议。(6 分)解析 第(1)题,根据“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图可以看出,该区域城市体系为四级。第(2)题,明确不同等级的城市,其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城市数量越少,城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第(3)题,可从优势互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加强分工协作来作答。答案 (1)“长三角”大都市圈按城市规模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第二级南京和杭州为省会城市;第三级为省辖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如宁波、苏州、无锡等;第四级为县如德清县。(2)城市等级越高,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城市数量越少,城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3)“长三角”大都市圈中的大中小城市之间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要分工协作,各城市经济发展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4.[2015·福建文综,37(2),12 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12 分)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 ,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24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12 分)解析 此题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河流、地形、水源、气候、矿产)、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交通、文化、政治等)。结合图文材料总结即可。答案 此处为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