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鼎湖山听泉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9.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林中小溪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30.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飞红滴翠记黄山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31.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画山绣水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32.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幻想是美丽的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5.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6.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论美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7.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成功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8.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故乡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07.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我的叔叔于勒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08.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在烈日和暴雨下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09.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0.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诗经二首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2.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庄子一则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3.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陈涉世家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4.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桃花源记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5.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与谢中书书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6.ppt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岳阳楼记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7.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醉翁亭记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8.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绿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1.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囚绿记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2.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环球城市风行绿墙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3.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一双手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4.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19.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小说家谈小说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小说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0.ppt--点击预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课件苏教版201808042121.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柯蓝风景欣赏 如画江山欣赏黄山优美风光,说说赏后感受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 南北约 40公里,东西约 30公里,风景区方圆 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属黄山市管辖。传说是中华祖先 —— 轩辕黄帝修身炼丹而飘然成仙的地方。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名可指的就有 72山峰,其中 “莲花 ”、 “光明顶 ”、 “天都 ”三大主峰,均在海拔 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黄山面积约 1200平方公里,精华景区 1154平方公里,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尤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称著于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游黄山,留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赞誉。黄山风景区被誉为国 之 瑰宝、世界奇观,已成为中华 民族壮丽山河的象征。集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恒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秀丽 于一体。号称“天下第一奇山 ”。自然分布有原生种质植物 1450种,是中国南方的植物资源宝库。黄山的高山密林溪流中,还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其中鱼类有 24种,两栖类 20种,爬行类 38种,脊椎动物 300种。 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 黄山奇,奇的令人着迷。无论是万物复苏的春天,飞瀑点翠的夏日抑或是满山红遍的秋色,玉砌冰雕的冬景,全无人工斧凿的痕迹。 黄山美 ,美的令人心醉。群峰巍峨、巧石林立、劲松苍翠、云雾缥缈、幽谷深泉、鸟语花香, 素有“人间仙境 ”之称。读准下列字的注音: • 地壳(地壳( qiào)) 澎湃(澎湃( pài)) • 挺拔(挺拔( tǐng)) 崛起(崛起( jué))• 虬枝(虬枝( qiú)) 翘首(翘首( qiáo))• 瑰宝(瑰宝( guī)) 沟壑(沟壑( hè)) • 犀牛(犀牛( xī)) 巍峨(巍峨( é)) 读准下列字的注音 •千仞(千仞( rèn)) 云霄(云霄( xiāo)) •妖娆妖娆 (ráo) 温馨(温馨( xīn))•浮想联翩(浮想联翩( piān) ) •苍穹(苍穹( qióng)) 阴晦(阴晦( huì))解释词义 • 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苍穹:天空也说穹苍。苍穹:天空也说穹苍。 • 崛起:(山峰等)突起。崛起:(山峰等)突起。• 阴晦:阴暗,昏暗。阴晦:阴暗,昏暗。 • 旭日:刚出来的太阳。旭日:刚出来的太阳。• 壑:山沟。壑:山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了黄山的哪些内容? 分写山上 奇峰怪石古松云雾日出( 1-3)( 4--17) ( 18)浏览课文,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整体感知飞红 —— 文中的黄山日出;滴翠 —— 青山苍松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你能通过研读课文分析出来并作具体的解说吗(提示:时间,空间,逻辑)黄山地质的形成: 时间顺序上山到出山: 空间顺序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等景物逐一带出,相互独立: 逻辑顺序整体感知从时间顺序上说说黄山是怎样形成的。(或用简明示图画表示)汪洋大海 —— 丘陵 —— 地壳运动,形成基础 ——喜马拉雅运动,黄山形成 —— 冰山侵蚀,形成奇特的造型。用吟哦讽诵读书法朗读课文,回顾前面风景,标出文中所写景物及特点。奇峰 —— 高而险; 古松 —— 苍翠奇特; 怪石 —— 千姿百态; 云海 —— 轻盈; 日出 —— 瑰丽、壮观、辉煌; 温泉 —— 令人有温馨感。品味赏析: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 ( 1)、 “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萃 ”。 • 总写黄山的美景,四字词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总写黄山的美景,四字词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而景象万千。上口,语言简洁而景象万千。 • ( 2)、 “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 …… 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一个,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丝中。 ” • “斧劈刀削斧劈刀削 ”形象地表现了石阶的陡,几乎是垂直形象地表现了石阶的陡,几乎是垂直的了,的了, “如同飘动的彩带如同飘动的彩带 ”虽然给人美感,但也给虽然给人美感,但也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这两句很准确地表达出黄山人摇摇欲坠的感觉。这两句很准确地表达出黄山石阶又陡又险的特点,看后有使人身临其境的感石阶又陡又险的特点,看后有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觉。 • ( 3)、 “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 ” • 作者把静态的山峰写动起来了。起伏的群作者把静态的山峰写动起来了。起伏的群峰,就像汪洋大海中的航船和岛屿。表现峰,就像汪洋大海中的航船和岛屿。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 ( 4)、 “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 •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 “殷勤殷勤”,, “招手致意招手致意 ”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 • ( 5)、 “不少就长在峭壁岩缝之中,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显示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 ” • 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 • ( 6)、 “‘猴子观海 ’是一只石猴蹲在狮子峰顶,也真难为它有这么好的耐心,千万年来一动不动地观望着眼前飘逝的烟云。 ” • “真难为它真难为它 ”“一动不动一动不动 ”写出了作者的怜爱之心,写出了作者的怜爱之心,写出了石的巧、趣。写出了石的巧、趣。 • ( 7)、 第第 15自然段写了黄山烟云的柔美:自然段写了黄山烟云的柔美: “轻盈轻盈”、、 “皎洁皎洁 ”、、 “飘舞飘舞 ”写出了烟云与山峰的关系,写出了烟云与山峰的关系, “恋人恋人 ”“难舍难分难舍难分 ”,写出了烟云使黄山成了梦幼的,写出了烟云使黄山成了梦幼的艺术之宫,成了人间仙境。艺术之宫,成了人间仙境。 • ( 8)、 “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情感,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 ……” • 这段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高声赞美这这段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高声赞美这 “给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太阳给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太阳 ”,即使是,即使是落日也落日也 “给人们留下新的启示给人们留下新的启示 ”。黄山观日。黄山观日给出了作者无穷无尽的遐想。如果把整篇给出了作者无穷无尽的遐想。如果把整篇课文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黄山日出应该是课文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黄山日出应该是最高亢、最辉煌的乐章。最高亢、最辉煌的乐章。•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并把转换的语句标出是怎样转换的。并把转换的语句标出来。来。• “从高空俯视 …… 神游天外了。 ”( ) • “巍峨黄山 …… 取名天都峰。 ”( ) •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 …… 登山的集体。 ”• “…… 当我们登上 …… 真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 ’啊! ” 俯视俯视仰望仰望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从峰顶俯视从峰顶俯视• “沿 ‘百步云梯而下 ’…… 驮着一只金龟。 ”• “西海中的 ‘飞来峰 ’…… 称它为仙桃峰。 ”• “黄山著名的巧石 ……‘ 猴子观太平 ’了。 ” • “清晨 …… 神奇的仙山琼阁。 ” ()翘首昂视翘首昂视如听导游解说如听导游解说如听导游解说如听导游解说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视角• 小结:小结: 课文是课文是 电视解说词电视解说词 ,是为多部电视旅,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游风光片 《《 话说长江话说长江 》》 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 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 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举例分析。•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开头关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开头关于黄山地质史的部分是比较严格的科学说于黄山地质史的部分是比较严格的科学说明,主体部分明,主体部分 ———— 介绍黄山风光和特点的介绍黄山风光和特点的,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表现,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表现日出的部分用了抒情。日出的部分用了抒情。主题主题本文通过对黄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本文通过对黄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提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描写,提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感情;认识大自然的祖国山河的热爱的感情;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解说黄山反复吟读课文有关段落,结合下列风景画,选择你所最喜欢的试着为黄山风景解说议论文幻想是美丽的10同学们,你们爱幻想吗?幻想,听起来好像总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所有的幻想都是不能实现,毫无意义的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本篇文章。1、学 习 并掌握本文的 论证 手法。2、引 导 学生提升精神境界。3、品味文章的 语 言。(重点)( 难 点)何塞 •埃切加赖( 1832 -1916),出生于马德里。西班牙著名政治家、剧作家和 诗人。他是 19世纪末期西班牙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与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 •米斯特拉尔一起获得了 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西班牙人。他的代表作有 《 伟大的牵线人 》 。一 读一读字音jǔ cāodiàn zhào沮 ( )丧 粗 糙 ( )神 殿 ( ) 召 ( )唤 驯 ( )服xùn二 写一写字形huǎn( )慢缓三 记一记词义1. 沮丧 :2. 一无所获 :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3. 一成不变 :4. 枯竭:5. 驯服 :6. 摄取 :吸收(营养等)。灰心失望。一经形成,不再改变。干涸;断绝。温和顺从。导思 1.美丽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二 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幻想与现实 导思 2. 作者在阐明美丽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二者关系的基础上, 向我们发出什么号召?文章观点导思 3.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方法幻想关键词 :幻想美丽现实残酷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 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 问号 标注。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 此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生动形象地阐明想法来源于一念,工作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打磨的漫长过程,将二者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想法变成现实是一个持久、艰苦、平凡、费力气的过程。1.列举 “ 洞穴寓言 ” 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答案】 列举 “ 洞穴寓言 ” 的事例,论证了无形的和有形的是并行的,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力。2.“ 其中一个极端在 …… ” 理解这句话。【答案】 “ 一个极端在燃烧 ” 指幻想是美丽的,是富有创造性的,是会给人带来激情的。 “ 另一个极端是冰冷的 ” 指实现幻想的过程是艰辛的、费力的、耗时的。3.第 11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 幻想 ” 鼓舞、激励、指引着 “ 我们 ”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幻想 ”对 “ 我们 ” 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 “ 幻想 ” 的赞美之情。4.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一成不变?【答案】 “ 幻想总是美丽的,令人欣慰的;现实则总是枯燥的、严酷的、冰冷的 ” 是一成不变的;理想的不可能实现和为了这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所做的努力也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理想在召唤着人们,因为理想永不枯竭,因为理想永远达不到,因为我们始终喜欢理想,所以它一成不变。5.结尾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 有什么作用?此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在严酷现实中不断追求理想比喻为为能够望见更广阔的地平线而接近近处的山、为跑得更快而把马驯服和为了距离越来越短而接受轮船的翅膀。通俗易懂而又形象鲜明地阐明在现实内部摄取可能的东西,距离理想的实现会越来越近这一观点。6.【 难点探究 】 文章的含义非常丰富,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答案 】 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提出想法萌生得快,但实现却很缓慢这一话题;接下来指出幻想和现实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的形式并行存在且无处不在、一成不变;然后阐述我们喜欢理想的召唤、永不枯竭和永远达不到,并为实现理想努力着。最后以排比、比喻做结语,希望人们心怀理想,并为之不断地拼搏奋斗。语言通俗易懂,号召力强,实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幻想是美丽的幻想 —— 燃烧现实 —— 冰冷并行无处不在 喜欢幻想摄取可能接近成功作者通 过对 美 丽 的幻想与 严 酷的 现实 并行存在且无 处 不在的 现实 的 论 述,号召人 们 要心 怀 理想,并 为之不断地拼搏 奋 斗,就会接近成功。1.文中多用比喻,通俗易懂。 如将创造比喻为电火花,将工作比喻为锉刀,形象生动地阐明幻想的实现过程是漫长、费力的。还有文章结尾处以通俗的比喻,告诉读者,在现实中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理想。2.说理透彻,层次分明。 作者先阐述无形的幻想与有形的现实并行存在,在论述 “ 对人类的智慧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一内容时,列举 “ 洞穴寓言 ” 的事例进行论证。接下来更深一层论述二者的无处不在和一成不变,论述层层深入,说理明白透彻。埃切加赖的戏剧,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清新。他的戏剧结构严谨,戏剧冲 突较强,起因、发展和结局都合乎情理,但在浪漫主义的夸张中往往带有感伤色彩 和脱离现实的倾向。他的剧作道德感异常突出,令人赞佩,他特别善于把握观众的情绪,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吸引 着观众。他的戏剧被公认为西班牙后期 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 “ 由于他的剧作的 独特的新颖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 ” (颁奖词)学问和智慧罗家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简介作者 ; 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 章思路。3、研读第一部分。自学提纲 质疑问难 15分钟1、简介作者 2、积累字词。3、整体感知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思路。4、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运用什么修辞说明学问和智慧的区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比较课文与字典中对学问和智慧的解说在表达上的异同。5、讨论: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这说法对吗?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罗家伦 (1897— 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留学。 1928年 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 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 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1969年 12月 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陶冶 ( ) 探骊得珠 ( )蕴( )含 譬( )如晦( )涩 犀( )锐蚌( )壳 铢( )子鞭辟入里 ( ) 相辅为用 ( )yùn pìhuì xībàng zhūyě lípì fǔ成语解释1、 探骊得珠2、 无关宏旨3、 鞭辟入里4、 浮光掠影5、 融会贯通6、 寸积铢累: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比喻印象不深刻。: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 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一点一滴的积累。分析标题猜测文章内容与结构区别与联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 中心论点在文末: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 —— 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 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1, 2),解说 “学问 ”与 “智慧 ”概念不同。 (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 第二部分( 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联系)第一层( 3, 4),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二层( 5, 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理清文章的脉络(或是)• 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 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 区别 ; 二( 3-5):论述学问与智慧的 联系 。 三( 6):总结全文,提出 论点 。• 运用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 喻证法 )学问: 原料 铁 工具智慧: 熔炉 电火 透视、反想、远瞻4、( 1)、课文开头部分运用什么修辞说明学问和智慧的区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这些 比喻使论证更贴切形象,通俗易比喻使论证更贴切形象,通俗易懂,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懂,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对学问与智慧。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清楚准确。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清楚准确。( 2)、比较课文与字典中对 “学问 ”和 “智慧 ”的解说在表达上的异同。学问:系统的知识。智慧:从实践中得来的聪明才干; 同 “智力 ”(指人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换成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更科学、更严谨,但是可读性不强。作者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明白。5、讨论: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这说法对吗?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说法错误。作者以说法错误。作者以 “有学问的有学问的笨伯笨伯 ”或或 “两脚书橱两脚书橱 ”“冬烘先生冬烘先生 ”作作比,证明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比,证明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 有有智慧的人。智慧的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陶冶 寸积铢累 犀锐 蚌壳 探骊得珠 • 注意字形 .• 无关 ( )旨 融 ( )贯通• 物 ( )天择 鞭 ( )入里 • ( )破 五车 浮光 ( )影 • ( )头讲章 推 ( )出新 课堂练习• 注意字形 .• 无关 ( 宏 )旨 融 ( 会 )贯通• 物 ( 竞 )天择 鞭 ( 辟 )入里 • ( 读 )破 五车 浮光 ( 掠 )影 • ( 高 )头讲章 推 ( 陈 )出新 陶冶陶冶 y ě 寸积铢累寸积铢累 zhū 犀锐犀锐 xī蚌壳蚌壳 bàng 探骊得珠 探骊得珠 lí根据拼音写汉字Xī( ) 锐kū ( )穷年 大kuǎn( )寸积 zhū( )累 犀窾 铢 矻矻回答下列问题• 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学问和智慧的联系呢?• 我们要智慧还是学问呢?• 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 智慧是心灵的发现,是创造.• 联系:• 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1、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有智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有智慧没有学问又是怎么样?慧没有学问又是怎么样?2、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 么样的论证方法?么样的论证方法? 讨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 “学问 ”和 “智慧 ”的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2、培养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有条理说理的能力。自学提纲 15分钟1、概括第二部分各段主要内容,划分层次。2、阅读第 3段与第 5段,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这两段的顺序可否调整?3、第 4段可否删掉?为什么?4、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想想为什么不 在开头提出?5、第 6段是全文的总结段,具体说说它与前 文的关系。第 3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 4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 5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第 6段: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1、概括第二部分各段主要内容,划分层次。第一层( 3—4 ):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二层( 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 3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 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先将没有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 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 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 比喻论证的方法 。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 “肥皂泡 ”,而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 “探照灯 ”,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 “珍珠泉的泉水 ”,因为这是 “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这些比喻, 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返回2、阅读第三段与第五段,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不可调整 。 因为学问是基础,智慧是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学问,作者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要能力。这两段的顺序可否调整?3、第 4段可否删掉?为什么?本段论述学问和智慧在书籍中的反映。作者把书籍分为两类,是对学习者的告诫,作者主张读书也要有所选择。不可。4、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想想为什么不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 —— 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 在结尾概括出论点,采用的是归纳法,这样的结构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从对事物的个体了解到对事物间关系的把握。5、第六段是全文的总结段,具体说说它与前文的关系。此段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它的最后一句话, “不但 ”句是对文章 1、 2段的总结, “而且 ”句是对文章 3、 4、 5段的总结。总结归纳全文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写作特色• 针对性强 。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有价值,如本文所涉及的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确是一般学习者说不清或是没有一直重视的,积弊已久,为害不浅。)• 辨证分析,说理透辟 。 ( 文章紧扣中心论题展开说理,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生活实际,例证有典范性,无可辩驳。)• 形象地说理,语言充满智慧 。 ( 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论美弗兰西斯 ·培根美,甘也。从羊从大。美与善同意。《《 辞海辞海 》》1.指味、色、声、态的好。2.指才德或品质的好。3.善事;好事。4.赞美;称美 。5.喜欢;称心。6.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弗兰西斯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 黑格尔评价说 “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 ” 。 《 培根论人生》《 论说随笔文集 》 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 论真理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 《 论学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 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 《 论学问 》1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勾画关键句。肃然起敬 吝啬 滑稽摄取 谚语 愧悔sù lìn sè jïshè yàn kuì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 美 。3.最高的 美 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现的。4.美 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5.晚秋的景色是最 美 好的。6.美 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于保存 的 。勾画关键句:作者围绕着 “美 ”,提出了哪些观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自主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论述过程议论文的一般思维模式 ,应当是按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即 “引论 ”、 “本论 ”、 “结论 ”) 三大块构成。课文论述的思路。一、( 1):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 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美德最美 。( 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 的比较,论述 “最高的美 ”是行为之美,即 美德之美。( 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三( 5):结论 :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二二自主思考自主思考2. 读了文章后读了文章后 ,你对文章内你对文章内容有那些疑惑容有那些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说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讨论一下 .1. 文章句子内涵丰富,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对句文章句子内涵丰富,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对句 子的理解。子的理解。(( 1)第二段写)第二段写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吗?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吗?————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 “并不都有并不都有 …………许多许多 ………… 此话也不全对此话也不全对 ……” 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里的美指外表美丽。这句话用水果作比,说明没有丰富这里的美指外表美丽。这句话用水果作比,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我对句子的理解自制格言卡文章短小精悍,许多话都可以引为格言。请你大声朗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来,仔细品析玩味,从中探寻美的真谛。赏析:这句话用宝石为喻,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朴素与华丽有一种反差,朴素的背景更能衬托出宝石的华丽,朴实无华能使有美德的人更令人尊敬,而且朴实无华本身也是一种美德。格言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从这些对美的论述中,你可以感受出培根对美的观点吗?培根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颜色之美 形体之美 优雅行为之美< <外在美 内在美(德行美)内外兼美乃至上之美三、( 5) 呼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二、( 2-4) 指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一、( 1)指出美德比美貌更重要,人要有美德。(一个比喻,一个实例)结 构:( 2)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 “内在美 ”的重要。( 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即 “美德之美 ”。( 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比较,进一步强调了“美德之美 ”论美“美 ”内在美外在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容易腐烂而难持久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 美德 美德好比宝石,在朴素的背景下反而更华丽 胜于胜于(最为重要)——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正反对比论证 ) (比喻论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作者是如何论证 “美德最美的 ”这个观点的? (掌握议论文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人应当一切都美。包括容貌、服装、心灵和思想。 ( 契诃夫)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当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别林斯基) 1.容貌之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 ” ---宋玉“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 —— 曹雪芹 《 红楼梦 》2.神态之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 《 沙扬娜拉 》3.风度之美:“腹有诗书气自华 ”。 — 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 黄庭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孟子的美美在他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周敦颐 《 爱莲说 》( 周敦颐的美美在他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 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美在于他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 《 过零丁洋》 (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 己亥杂诗》 (古人感叹 “无可奈何花落去 ”,而龚自珍的美在于他能以花自喻,志在培养一代新人的愿望)一、拓展延伸培根的 《 论美 》 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 21世纪的中学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性格决定气质,气质决定言行。 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季羡林)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 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6年 9月 26日, 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成为首位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被称为 “国学大师 ”。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作者的观点。• 2.反复阅读,品味文章的独特匠心,感悟作者的大家风范。• 3.对成功有自己的思考,充分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给下列加线字注音:言简意 赅 烦 琐 家 喻 户晓 兀 兀穷年 膏 油 阑珊 憔悴晷ɡāi suǒ yùwùlánshāngāoqiáocuìguǐ理清结构 全文共 10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4)提出 “成功 =天资 +勤奋+机遇 ”的观点。第二部分( 5~9)作者承认 “天资 ”“机遇 ”的作用,但更强调 “勤奋 ”是决定因素。第三部分( 10)指出王国维的疏漏,突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中心论点:论点是对所议论问题(论题)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议论文阅读理解的关键。 阅读 《 成功 》 ,指出本文的论题和中心论点。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如下方法:一、 看标题 ,有时议论文标题即其中心论点。二、 看开头 。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是议论文的常见写法,因而许多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开头部分。三、 看结尾 。一些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至文末得出结论,该结论即中心论点。四、 分析论据 。对于有些隐含的中心论点,需要我们分析文章所用的论据,看这些论据为了证明什么,此处 “什么 ”即中心论点。五、 归纳综合 ,有时中心论点分解为好几个分论点,这就需要逐个分析,再综合归纳。 • 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天资:人与人之间的天资是不相同的• 勤奋: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 机遇:机遇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天资: 由天决定机遇:机遇: 不期而遇不期而遇勤奋:勤奋: 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结论(中心论点):无论是治学或是结论(中心论点):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无能为力无能为力天资 + 勤奋 + 机遇 = 成功无能为力无能为力自己决定关键本文论题 —— 成功之道。本文中心论点 —— 勤奋是成功之道。讨论: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家喻户晓的故事引用韩愈的话引用王国维的经典比喻勤奋是成功之道。王国维的三种境界:第一境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高瞻远瞩,选定目标第二境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第三境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豁然开朗,妙手得之(立志)(追求)(获得)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 “三种境界说 ”在学术界已经成为经典的比喻,作者基本赞成 “预期 —— 勤奋—— 成功 ”的 “成功之道 ”,但是对此也有保留,作者有自己的理解。问:作者是怎样理解的?作者将第一种境界解释为 “预期”;第二种境界从文字看是写追求,作者理解为 “勤奋 ”;第三种境界是说成功,本意中也包含奋斗成功的道理。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 高瞻远瞩,选定目标第三境: 豁然开朗,妙手偶得预期第二境: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勤奋(昨夜西风凋碧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功成功探究:成功的三个条件用 “+”连接,论证时是否可以前后调换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顺序,首先论证部分的顺序要与公式的顺序相符合。其次,根据这三个条件的特点决定。因为天资是先天的,也可以看成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或基础,所以放在第一个。勤奋是后天的,但是最重要,所以紧接着就要讲勤奋。而机遇是人们无能为力的,所以放在最后。小结:文章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探究练习一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 “哥德巴赫猜想 ”,坚持每天凌晨 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材料二: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材料三:一只蜜蜂要酿造 1公斤蜂蜜,必须在 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 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 1公斤蜜,就得飞行 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 11圈。探究练习二材料一:王安石 《 伤仲永 》 一文中的方仲永, 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 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 20岁时 “泯然众人 ”。材料二:据 《 青年博览 》 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闲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所作 《 恨赋 》《 别赋 》 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 “江郎才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