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河子大学毕业论文题 目: 新疆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院(系): 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年 级: 2006级 专 业: 统 计 学 班 级: 统计2006(1)班 学 号: 2006174959 姓 名: 马丽璇 指导教师: 何剑 完成日期: 2010年6月10日 目录引言11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21.1农业结构调整理论21.2经济增长理论21.3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32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42.1大农业结构的调整42.1.1新疆大农业结构调整速度慢、幅度小42.1.2大农业结构的层次低、优势较弱42.2种植业结构的调整53新疆农业
2、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3.1实证方法的选择73.2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73.3新疆大农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73.3.1序列的单整检验73.3.2协整模型及检验83.3.3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建立83.3.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93.3.5脉冲响应函数93.3.6方差分解103.4新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113.4.1序列的单整检验113.4.2协整模型及检验113.4.3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建立123.4.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123.4.5脉冲响应函数133.4.6方差分解134结论和政策建议154.1结论154.1.
3、1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154.1.2新疆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154.2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174.2.1农林牧渔并重,着力调整大农业结构174.2.2重视粮食生产,调优种植业结构174.2.3夯实产业政策,积极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升级184.2.4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增强结构调整后劲18结束语20致谢21参考文献22附录231摘要 本文以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理论为先导,结合1978以来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从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两个层面,分别建立以农业产值比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与农业总产值为自变量的协整关系模型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
4、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以农业产值比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为代表的农业结构分别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这种均衡关系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大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期;经济增长对结构升级的反馈作用也有所显现。新疆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大农业结构层次低、发展慢,种植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跟不上结构调整的步伐问题,最后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大农业结构,调优种植业结构,增强结构调整发展后劲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向量自回归 Abstract This text with structure
5、 adjustment and economy growth theories for lead first, combin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f present condition in XinJiang since 1978, from the two sense of generalize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plan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the co-integration model and
6、vector from return to return(VAR) model with the variables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value specific weight, food farm crops sow area specific weight and total value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Whole rese
7、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y both exist a long-term stability of balance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growth, and this kind of balance relationship have anti-revise mechanism; and the adjustment of generalize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a promote function on economic growth, but exist a cer
8、tain of lag period; there also show an anti- influence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economic growth. Although there are already hav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djustment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XinJiang, the generalize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even exist problems like low
9、gradation, low speed, the plan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very identical,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can not catch up with the speed of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djustments of the generalized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pl
10、an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enhancing the potency of structure adjustment.Key words: Adjustment on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Co-integration test; Vector Auto-regressionIII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毕业论文引言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增长,这一方面归功于产业制度革新和强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制度创新的成效);另一方面归因于农业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结构效应。中国农业始终伴随
11、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而发展。因此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循环经济的建立,改善了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提高了农产品的创汇能力,同时也改变了农村居民的就业结构,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开展新农村建设,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使农业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无疑对农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己在全国各地展开,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背景之下,地处内陆欠发达干旱地区的新疆,其农业发展
12、也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自1978 年以来, 新疆农业经济先后进行了三次结构上的较大调整,都对当时及以后一个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业传统产业比重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不突出,优势产品规模小;生产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增值困难;经营方式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缺乏科学的区域布局以及政府行为不规范、市场发育不健全等等。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全力巩固新疆作为全国农业大区的特殊地位。这既是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
13、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所指,同时也是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新疆整体经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客观要求。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以往结构调整的基础之上。为此,本文选取“新疆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作为论文题目,从大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两个层面,动态分析了新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过去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及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加以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于当前和今后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制定及具体实施有启示作用。1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1.1农业结构调整理论农业结构,一般指社会分工体系中各种产业
14、之间的分类组合状况和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1。现代农业结构包含四个层次:一是农业生产结构,即大农业中的农、林、牧、渔及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农产品结构,既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三是农业经营结构,即农业经营单位的经验形式与经验规模及区域化布局的比例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四是农业生产过程结构,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比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包括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和农业经营结构调整2,本文涉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范畴,主要是农业资源再配置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品种结构调整三个层次的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的实
15、质是使农业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飞跃,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调整。其根本目的是追求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既要保证农产品总量平衡,提高农产品质量,又要全面发展,突出特色,发挥区域优胜,提高比较效益。1.2经济增长理论历史上,人们对于经济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经济增长理论从其形成以来,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时,强调要素投入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同时,他将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也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又一因素。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
16、模型,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研究的开始。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出现依赖于两个方面的理论发展:一是由柯布和道格拉斯提出的生产函数,把注意力集中在增长方程的供给方面;二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尤其是乘数概念的提出,关注了增长方程的需求一方。库兹涅茨为代表的新古典观点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一种总量增长过程,即在竞争均衡假设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长期作用的结果,从而经济增长源于供给因素,即经济增长过程是与要素投入的变化相联系的。然而,无论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就其增长模型来说,是将结构因素排斥在外的。由此可见,有关结构变化的分析以及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相
17、对贡献的考察就被排斥在增长的因素分析框架之外,经济结构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受到普遍关注。直到战后结构主义的兴起,才有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经济体系和结构环境,许多经济学家如克拉克,罗斯托和钱纳里都对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因素作过深入的研究,丰富了产业结构理论。1940年,经济学家克拉克首先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他将国民经济分为三种类型产业,即一次产业农业;二次产业工业;三次产业服务业。他经过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长期变化的考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就业人数下降,二、三产业职工人数比例增加,这
18、主要是各次产业收入需求弹性差异引起的,而且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罗斯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变化引起增长的过程,如果说新古典的总量增长是一种均衡增长的话,那么结构主义经济增长则是一种非均衡的增长过程,即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是不同的,从而存在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流动。钱纳里也认为,需求变化和部门间的资源流动,即经济结构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不仅表现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经济结构的状况不同,如人均收入悬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明显差异,而且表现为,经济结构的转变,特别是部门非均衡发展条件下的
19、结构转变能够加快经济增长。关于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结构变动的关系,钱纳里认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基本标志,一是宏观经济结构中农业份额的下降;二是伴随农业份额下降过程农业质态(即农业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既是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农业结构变动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农业结构的变动或者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1.3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我国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地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杨治教授较早将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刘朝明(1992
20、)的中外农村产业结构比较研究是较早研究农村农业结构问题的专著。他将农业问题作为分析农村问题的基点,探讨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结构政策的问题。候丽薇对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效应、结构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许朗等以江苏省为例,定量测算了结构调整对江苏农业增长的贡献3。崔元锋等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从农业结构本身的变动情况出发分析了农业结构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4。穆维松等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相互关系,并以全国和4个典型的省区为例,利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内部结构变动对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5。李光辉等采用
21、计量方法,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6。关于新疆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研究,宋岭和陈梅(2002)以吐鲁番地区为例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典型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杨德刚,许涛,李秀萍等对新疆绿洲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途径进行了较深的定性研究和审视7。何剑(2008)的研究证实他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和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对新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和趋势做了定量分析,进一步用灰关联分析法和数理模型研究证实,结构效应是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8。2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结构调整
22、的现状2.1大农业结构的调整2.1.1新疆大农业结构调整速度慢、幅度小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经济总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成就。2008年,新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总产值分别较1978年增长了6.8、3.5、5.2和4.4倍。其中,种植业增长速度最大,但其增长速率的波动性也最大;牧业的增长速度次之,但其增速相当平稳;林业与牧业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就农业内部的一级结构即大农业结构而言,新疆自1978年以来的变化不大。虽然种植业产值呈缓慢下降态势,但一直在60%以上,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24%左右,林业产值所占比重在2%左右徘徊,渔业比重低于1%。可以说,近30年来新疆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特
23、点是速度慢、幅度小,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表现出新疆大农业结构的调整能力偏弱。2008年新疆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的比重分别为66.64%、1.97%、27.04%和0.84%,虽然较1978年的76.37%、2.64%、20.39%和0.60%的结构构成有一定改善,种植业比重下降了9.73个百分点,牧业增加了6.65个百分点,但种植业比重居高不下的局面仍在持续。(见图2-1)图2-1 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2.1.2大农业结构的层次低、优势较弱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几个农业强省相比,新疆大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仍过大,这说明新疆大农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新疆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的依赖程度
24、还很高,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从与西北五省的比较中也看出,新疆具有资源优势的畜牧业、林果业的开发不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所占比重较低,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这种结构状况与我区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地位很不相称。(见下表2-1和表2-2)表2-1 2008年新疆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与全国和农业强省的比较表地区绝对数 (亿元)产值比重(%)农林牧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业总产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全国58002.228044.222152.920583.65203.410048.353.7135.498.97江苏3590.61746.864.9916.5665.81004
25、8.651.8125.5218.54浙江1780.0813.1106.9418.9407.810045.686.0123.5322.91山东5613.02895.7102.21704.9686.310051.591.8230.3712.23新疆1176.7784.223.2318.29.910066.641.9727.040.84表2-2 2008年西北五省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的比较表地区绝对数 (亿元)产值比重(%)农林牧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业总产值农业林业牧业渔业陕西1277.90775.9041.5385.36.110060.713.2530.150.47甘肃808.105
26、29.6022.4168.31.010065.532.7820.820.13青海153.4058.702.089.20.110038.291.3358.120.09宁夏227.20131.107.573.16.010057.723.2932.162.66新疆1176.70784.2023.2318.29.910066.641.9727.040.842.2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种植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农业生产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为主,以粮食生产作为基础产业;第二阶段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发展重点开始转向以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
27、发展经济作物生产,这一时期,以棉花为主导的经济作物异军突起,成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在保证粮食安全、棉花稳定的基础上,围绕以畜牧业调优种植业的新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饲草业,加大油料、甜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图2-2 1990-2008年新疆粮、经、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2000年后以棉花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作物已占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正在实现由改革开放初期单一发展粮食生产的一元结构,向粮、经“二元结构”发展,进而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化。这种发展特点与趋势表明我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如上图2-2所示
28、由于各项农作物的产品价格不同,且最终流向市场的方式和结果不同,以产值来衡量各项农作物的比重不能真实反映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因此,本文选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来衡量各项农作物在种植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新疆粮食种植面积比重持续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逐年增加,但是种植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200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果品、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作物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比重仅为6.8%;苜蓿等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1990年占种植业播种面积比重为5.35%,2008年为6.3%,只上涨了1个百分点,增幅较小(见下表2-3)。以上结构状况反映出新疆种植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
29、合理性,土地密集型产品粮、棉、油所占比重较大,2008年三者播种面积比重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75.9%,还没有完全达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换,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经济作物内部以棉花的种植为重,其比重每年都在60%以上,近几年达到80%,而油料、甜菜和蔬菜瓜果等其他作物的种植一直比较薄弱。可以说,新疆的种植业内部种植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表2-3 主要年份农作物播种面积详细构成(%)年份粮食作物薯类棉花油料甜菜蔬菜果用瓜苜蓿197876.470.764.986.690.581.821.395.79198072.230.596.059.000.811.57
30、1.326.40198565.100.378.9110.360.541.931.894.64199061.310.3614.619.042.241.950.975.35199552.210.3424.3510.052.332.340.823.94200042.660.6729.879.151.653.771.653.56200539.480.5531.064.981.874.741.897.40200836.370.7936.776.321.575.692.446.78图2-3 新疆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3新疆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3.1实证方法的选择农业结构变动究竟对经济增长产生
31、了怎样的效应,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这种均衡关系是否存在反向修正机制以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怎样?这些都是本文提出和将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经济计量中的协整理论和VAR模型,及与之相关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研究方法,从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两个层面,对农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在实证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为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参考。实证过程包括4个步骤:确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建立VAR模型;如果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在VAR模型的基础上给出向量的误差修正模型,检验是否具有
32、误差修正机制;最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研究各变量的动态特征。 3.2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主要采用两个指标加以测量,一是克拉克所定义的产业结构调整系数,即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该比重减小速度越快,说明结构调整的速度越快,产业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另一个是国内学者在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经常使用的结构调整系数,即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并结合新疆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调整的自身特点,即农、林、牧、渔大农业结构调整突出表现为种植业产值比重与牧业产值比重的此增彼涨,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又以种植业的
33、调整为重,因此在设计指标衡量农业结构调整时,类似地,我们用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作为大农业结构调整系数A,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系数P。种植业内部结构不以产值比重变动来衡量,主要是因为各农作物单位价值差异较大,以产值比重来衡量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不能准确反映出其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本文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来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指标,用字母Y来表示。为了消除物价的影响,对以现价表示的产值数据用以1978=100的总产值指数来调整。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A、P和Y三个指标序列进行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NA和LNP和LNY。全部数据来自历年新疆
34、统计年鉴。基于前文理论基础,结合新疆1978年到2008年的实际数据,以下拟从大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两个层面对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加以研究。3.3新疆大农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3.3.1序列的单整检验由于只有相同单整阶数的两个变量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变量的单整阶数。进行农业产值比重LNY与农业经济增长LNA的协整分析,首先要检验这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否平稳。这里用ADF方法来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滞后期的选择上要保证随机干扰项不存在自相关,主要通过拉格朗日乘数法对随机干扰项的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采用AIC准则和SC准则。从表3-1可以看
35、出,ADF值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大于所对应的临界值,说明LnY和LnA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对两个序列做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显示两个系列的一阶差分都为平稳系列。由此可知, LnY和LnA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表3-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ADF检验值检验类型临界值/5%DW值结论LnY-1.590231(c,t,2)-3.5806232.000737非平稳LnA-1.593004(c,0,0)-2.9639721.633854非平稳DLnY-4.881212(c,t,1)-3.5806231.9699平稳DLnA-4.77502(c,t,0)-3.5742441.863961平
36、稳3.3.2协整模型及检验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通常采用E-G两步法。利用该方法进行种植业总产值比重LNA与农业经济增长LNY的协整检验,首先用OLS方法估计变量LNA对LNY的进行回归,剔除和消除不显著的变量后结果如下: LnYt=50.0467-2.3650LnAt-4.5106LnAt-1+4.1301LNYt-1 (3.1)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998,DW值为1.60,同时各个变量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再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值为-4.61,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5),因此我们接受其残差为平稳序列的备选假设,这表明农林牧渔总产值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37、系数之间是协整的,即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上式表明就长期而言,农业经济的增长不但受上期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与大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的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且这种影响关系存在一年的滞后期,当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累计每变动1%,农业经济总量将反方向变动约6.8756%(2.3650%+4.5106%)。这说明随着农业特别是传统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降低,农业经济不断增长,显示出大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3.3.3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建立为了动态揭示大农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试建立由LnY和LnA建立的VAR(p)模型进行分析。在建立VAR模型前先确定最大滞后期K
38、是重要的。既要有足够数目的滞后项,以便能完整反映所构造的模型的动态特征,又要有足够数目的自由度,否则直接影响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 从1-4阶滞后期数中初步选择最佳滞后阶数n,建立相应的VAR(n)模型,之后对VAR(n)模型残差进行JB正态性检验、LM自相关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残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无自相关、不存在异方差。最终确定了由LnY和LnA建立的拟和程度相对较好VAR(3)模型(如表3-2所示),通过检验说明它们的结构是稳定的,可以成为随后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的基础。 表3-2 VAR(3)模型的估计结果解释变量回归函数LNY回归函数L
39、NALNY(-1)0.9972-0.5397LNY(-2)-0.4942-0.0194LNY(-3)0.46450.5217LNA(-1)-0.13450.8062LNA(-2)0.29440.2248LNA(-3)-0.3161-0.4748C1.21712.4852R20.99880.6936Log likelihood68.771163.5094Akaike AIC-4.4122)(4.0364)Schwarz SC(4.0792)(3.7033)VAR(3)的极大似然函数值logL=132.8382;AIC=-8.4884;SC=-7.82233.3.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建立
40、在协整理论基础上的VEC模型既能反映不同经济序列间长期信息,又能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是长短期结合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经验模型。现结合以上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分别建立LnY与LnA的VEC模型,来探讨大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向均衡水平的短期调整机制。LnY与LnA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表3-4 VEC(3)模型的估计结果解释变量回归函数LNY回归函数LNA误差修正项-0.0243-0.0412D(LNY(-1)0.1435-0.5397D(LNY(-2)-0.5008-0.5835D(LNY(-3)0.36520.0116D(LNA(-1)0.0
41、7250.1775D(LNA(-2)0.41100.4082D(LNA(-3)-0.2299-0.2710C0.07490.0808从结果可以看出,2个误差修正项均表现显著,且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误差修正项的绝对值来看,产值结构的调整力度与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短期修正力度分别为2.43%和4.12%,后者略大于前者,说明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较大。3.3.5脉冲响应函数 下面对建立的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可反映大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可在LNY与LNA建立的VAR(3)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农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响应模型 式(3.2)中,t=1,
42、2,.T,ij已由VAR(3)模型估计得出,在此从略。其函数为: (3.2) 上式中随机扰动项称为新息(Innovation)。采用渐进解析法计算冲击响应函数的标准差,图3-1和3-2分别显示了LNY和LNA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 图3-1 LNY对冲击的响应 图3-2 LNA对冲击的响应由图3-1可知,农业经济总产值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立即有较强反映,而大农业产值结构对农业总产值的冲击在当年没有产生影响,其影响滞后一年后有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第四年后影响递增并第六年达到最大,其后影响逐渐减弱,但总的影响仍是负的,这与协整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由此可知随着大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比重的较少
43、,这种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一年的滞后期,前三年影响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产值结构的调整对GDP是有明显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这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一致的,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林牧渔产值结构不断升级,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低。由图3-2可知,农业经济增长对产值结构的冲击在当年产生正的影响,在第二年开始产生负的影响,并在第三年末达到最大,然后趋于均衡水平,但总体影响还是负的,充分说明,新疆的农业经济增长促进了农业产值增长结构向牧业、林业、渔业,特别是牧业的转移,这说明经济的增长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3.3.6方差分解为进一步
44、分析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可以建立预测方差分解模型进行分析。根据LnY与LnA组成的VAR(3)模型,对新疆大农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预测均方误差进行分解,结果见表3-6:表3-6 LnY与LnA的预侧方差分解预测期经济增长LnY的方差分解 %农业结构LnA的方差分解 %经济增长LnY占比结构变动LnA占比经济增长LnY占比结构变动LnA占比110002.6697.34297.522.488.1791.83397.642.3620.5879.42493.966.0426.4173.59586.9813.0227.7272.28679.2620.7427.8472.16773.9426.0627.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