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牛何之 反而求之 舆薪之不见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然后驱而之善 莫之能御也A/ B/C / D/【解析】 动词,到,往。代词,它(他)。宾语前置标志词。助词,的。【答案】 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老 吾 老 , 以 及 人 之 老今 恩 足 以 及 禽 兽 )B.挟 太 山 以 超 北 海何 可 废 也 ? 以 羊 易 之 )C.无 以 , 则 王 乎不 推 恩 无 以 保 妻 子 )D.舆 薪 之 不 见 , 为 不 用 明 焉百 姓 之 不 见 保 , 为 不 用 恩 焉 )【解析】 A 项,都是动
2、词,推及。B 项,连词,表修饰;介词,用。C 项,不得已;没有用来的办法。D 项,动词,看见;介 词,表被动。【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为长者折枝B盖亦反其本矣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罔民而可为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 A 项, “涂”通“途” , “枝”通“肢” ;B 项, “盖”通“盍” ;C 项,“刑”通“型” , “已”通“矣” ;D 项, “罔”通“ 网” , “颁”通“斑” 。【答案】 B4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何由知吾可也?
3、C王见之,曰:“牛何之?”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解析】 D 项是判断句。A、 B、C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其中 A 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B、 C 两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前置。【答案】 D阅读课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几段文字,完成 59 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道义B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固:本来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悲切的样子【解析】 A 项,道:谈论。C 项,爱:吝惜。D 项,戚戚: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即有所领悟。【答案】 B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4、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德 何 如 , 则 可 以 王 矣 仰 不 足 以 事 父 母 )B. 臣 固 知 王 之 不 忍 也 反 而 求 之 )C. 若 寡 人 者 , 可 以 保 民 乎 哉 若 无 罪 而 就 死 地 )D. 此 心 之 所 以 合 于 王 者 所 以 遣 将 守 关 者 , 备 他 盗 之 出 入 与 非 常 也 )【解析】 A 项,用/能够;B 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C 项, 像/这样 ;D 项,都表示原因。【答案】 D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项是(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无以,则王乎 然则废衅
5、钟与 不识有诸 是心足以王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A BC D 【解析】 句是客观陈述,既不是诱导,也不是论辩;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用排除法即可。【答案】 D8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向孟子问起“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便将孔子的弟子所记载的有关他们二人如何最终称王的事情告诉了齐王。B当齐宣王问孟子自己是否能称王时,孟子回答说“可以” 。C随后,孟子告诉齐王,凭其“以羊易牛”的思想就完全可以称王。D齐宣王引用诗经中诗的目的,是在告诉孟子:对于别人的心思,我已经能够揣测出来了。【解析】 A 项,由原文“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可知 A 项错;B 项,齐宣王并没有问 孟子自己是否能称王;D 项,是为了称赞孟子。【答案】 C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译文: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译文: 【答案】 (1)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一说行王道好吗?(2)使人民(生活)安定就(可 )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