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 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传世的论语共有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 20 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 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 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2、。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 鲁史官所记春秋 加以删修,整理成 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 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背景扫描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 “礼”的学术思想,并
3、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
4、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释文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孔子热心救世,遭到不少隐士泼来的凉水,像选文中的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这句话反映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是“不识时务” ,但也可以说是坚韧不拔。这种精神是极难得的,也是值得敬佩的。明主旨本课五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
5、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1词语理解(1)通假字长沮、桀溺耦而耕 通“_” ,_ 是鲁孔丘与 通“_” ,_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_” ,_ 通“_” ,_ 植其杖而芸 通“_” ,_ 使子路反见之 通“_” ,_ (2)一词多义见Error!与Error!易Error!(3)古今异义遇丈人古义:_今义:岳父。子见夫子乎古义:_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君子之至于斯也古义: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子路从而后古义:_今义:一个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明日,子路行
6、以告古义:_今义:明天。(4)虚词归纳为Error!而Error!2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_(2)子路从而后:_(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_(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_3特殊句式(1)子路曰:“为孔丘。 ”(2)子曰:“隐者也。 ”(3)为仲由。(4)而谁以易之?(5)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6)奚自?(7)二三子何患于丧乎?(8)子路宿于石门。(9)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0)遇丈人,以杖荷蓧。(11)至,则行矣。答:_4语句翻译(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译文:_(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译文:_(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7、,行其义也。译文:_(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译文:_文本名句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4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文外名句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3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仪 封 人 请 见 , 曰 : “君 子 之 至 于 斯仪 地 的 守 官 请 求 把 自 己 引 见 给 孔 子 ,他 说 :“凡 是 君 子 到 这也 , 吾 未 尝 不 得 见 也 。 ” 从 者 见 之 。 出里 来 ,我 从
8、没 有 不 见 的 。”孔 子 的 学 生 把 他 引 见 给 孔 子 。他 出 来曰 : “二 三 子 何 患 于 丧 乎 ?后 (对 孔 子 的 学 生 们 )说 :“诸 位 何 必 为 孔 子 丧 失 官 位 担 忧 呢 ?(论语八佾)天 下 之 无 道 也 久 矣 , 天 将 以 夫 子 为 木 铎 。 ”天 下 不 施 行 德 政 已 经 很 久 了 ,上 天 将 借 孔 子 来 宣 扬 大 道 。”2.长 沮 、 桀 溺 耦 而 耕 。 孔 子 过 之 , 使 子 路 问 津长 沮 、桀 溺 两 人 并 耕 。孔 子 路 过 ,让 子 路 去 询 问 渡 口焉 。在 哪 里 。长
9、沮 曰 : “夫 执 舆 者 为 谁 ? ”长 沮 问 子 路 :“那 个 拿 着 缰 绳 的 人 是 谁 ? ”子 路 曰 : “为 孔 丘 。 ”子 路 说 :“是 孔 丘 。”曰 : “是 鲁 孔 丘 与 ? ”(长 沮 )说 :“是 鲁 国 的 孔 丘 吗 ? ”曰 : “是 也 。 ”(子 路 )说 :“是 的 。”曰 : “ 是 知 津 矣 ! ”(长 沮 )说 :“这 人 周 游 天 下 ,他 知 道 渡 口 在 哪 儿 ! ”问 于 桀 溺 。 桀 溺 曰 : “子 为 谁 ? ”(子 路 )又 去 问 桀 溺 。桀 溺 说 :“您 是 谁 ? ”曰 : “为 仲 由 。 ”(
10、子 路 )说 :“我 是 仲 由 。”曰 : “ 是 鲁 孔 丘 之 徒 与 ? ”(桀 溺 )说 :“您 是 鲁 国 孔 丘 的 门 徒 吗 ? ”对 曰 : “然 。 ”(子 路 )回 答 说 :“是 的 。”曰 : “滔 滔 者 天 下 皆 是 也 , 而 谁(桀 溺 )说 :“天 下 到 处 都 是 像 洪 水 一 样 混 乱 的 情 形 ,你 与 谁以 易 之 ? 且 而 与 其 从 辟 人 之 士 也 , 岂改 变 它 呢 ? 况 且 你 与 其 跟 随 躲 避 与 自 己 志 趣 不 合 的 人 ,怎 么若 从 辟 世 之 士 哉 ? ” 耰比 得 上 跟 随 避 开 人 世 的
11、 隐 士 呢 ? ”说 完 ,仍 旧 用 耰 松 土 ,而 不 辍 。根 本 没 有 停 下 手 中 的 农 活 。子 路 行 以 告 。 夫 子 怃 然 曰 : “鸟子 路 回 来 后 把 事 情 告 诉 了 孔 子 。孔 子 怅 然 若 失 地 说 :“人兽 不 可 与 同 群 , 吾 非 斯 人 之 徒 与 而 谁是 不 可 以 跟 鸟 兽 同 群 的 ,我 不 跟 这 世 间 众 生 在 一 起 ,又 跟 谁 在(论语 微子)与 ? 天 下 有 道 , 丘 不 与 易 也 。 ”一 起 呢 ? 如 果 天 下 政 治 清 明 ,有 德 政 ,我 就 不 会 参 与 到 变 革 中 了
12、。”3.楚 狂 接 舆 歌 而 过 孔 子 , 曰 : “凤楚 国 的 狂 人 接 舆 唱 着 歌 从 孔 子 的 车 旁 走 过 ,他 唱 道 :“凤兮 凤 兮 ! 何 德 之 衰 ? 往 者 不 可 谏 ,啊 ,凤 啊 ! 你 的 德 行 怎 么 这 么 衰 微 ? 过 去 的 已 经 无 法 挽 回 ,来 者 犹 可 追 。 已 而 , 已 而 ! 今 之 从 政 者未 来 的 还 可 以 改 变 。算 了 吧 ,算 了 吧 ! 现 在 参 与 政 治 事 务 的殆 而 ! ”人 很 危 险 啊 ! ”孔 子 下 , 欲 与 之 言 。 趋 而 辟 之 , 不 得孔 子 下 车 ,想 同
13、 他 谈 谈 。他 却 快 步 走 着 避 开 了 ,孔 子 没 能(论语微子)与 之 言 。和 他 说 话 。4.子 路 从 而 后 , 遇 丈 人 , 以子 路 跟 随 孔 子 出 行 ,落 在 了 后 面 ,遇 到 一 个 老 年 男 子 ,用 拐杖 荷 蓧 。 子 路 问 曰 : “子 见 夫 子 乎 ? ”杖 背 着 除 草 的 农 具 。子 路 问 道 :“您 看 到 我 的 老 师 了 吗 ? ”丈 人 曰 : “四 体 不 勤 , 五 谷 不 分 , 孰 为 夫 子 ? ”老 人 说 :“四 肢 不 劳 动 ,五 谷 分 不 清 ,谁 是 老 师 ? ”(说 完 ,)植 其 杖
14、 而 芸 。便 把 他 的 拐 杖 插 在 田 头 而 除 草 。子 路 拱 而 立 。子 路 两 手 合 在 胸 前 ,恭 敬 地 站 着 。止 子 路 宿 , 杀 鸡 为 黍 而 食 之 , 见老 人 留 子 路 在 他 家 住 宿 ,杀 了 鸡 ,做 了 黄 米 饭 给 他 吃 ,又 其 二 子 焉 。把 他 的 两 个 儿 子 叫 来 拜 见 子 路 。明 日 , 子 路 行 以 告 。 子 曰 :第 二 天 ,子 路 赶 上 孔 子 ,把 这 件 事 告 诉 了 孔 子 。孔 子 说 :“ 隐 者 也 。 ”使 子 路 反 见 之 。 至 ,“这 是 位 隐 士 啊 。”叫 子 路
15、回 去 再 见 这 位 老 人 。子 路 到 了 那 里 ,则 行 矣 。老 人 已 经 走 了 。子 路 曰 : “不 仕 无 义 。子 路 说 :“不 出 来 做 官 ,就 违 背 了 臣 对 君 应 当 秉 持 的 政 教 伦 理 原 则 。长 幼 之 节 , 不 可 废 也 ; 君 臣 之 义 , 如 之 何 其 废 之 ? 欲 洁 其长 幼 的 礼 节 不 能 废 弃 ,君 臣 的 义 又 怎 么 能 废 弃 呢 ? 老 人 家 想 使 自身 , 而 乱 大 伦 。 君 子 之 仕 也 ,身 保 持 清 白 ,却 破 坏 了 君 臣 间 的 根 本 伦 理 关 系 。君 子 做 官
16、,目 的(论语微子)行 其 义 也 。 道 之 不 行 , 已 知 之 矣 ! ”是 推 行 道 术 或 主 张 。道 术 不 能 推 行 ,我 们 已 经 知 道 了 ! ”5.子 路 宿 于 石 门 。 晨 门 曰 : “奚 自 ? ”子 路子 路 夜 里 住 在 石 门 。早 晨 看 守 城 门 的 人 问 :“从 哪 里 来 ? ”子 路(论曰 : “自 孔 氏 。 ” 曰 : “是 知 其 不 可 而 为 之说 :“从 孔 家 来 。”看 守 城 门 的 人 说 :“就 是 那 位 明 知 做 不 到 却 还 者 与 ? ”要 去 做 的 人 吗 ? ”语宪问) 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
17、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答:_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_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答:_4选文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答:_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你是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的?答:_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知道 飞 翔时会受风的阻力,鹰仍会冲向那片广袤的 蓝天;纵使明白前行的道路上有乱石阻挡,溪流仍义无反顾 地奔向海洋。人亦如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有知其不可而为之,永不言败,才能闯出
18、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1)像犹太人一样思考一书中曾提到“不要看别人都做了什么,而要看别人还有什么没有做” ,(2)这 是犹太人经商致富的一个秘籍。唯有开阔自己的视野,拥有创新思维,不断 进取,才能拥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正如 20 世纪美国掀起的淘金 热,当大多数淘金者空手而归时,却有一个男孩另辟蹊径靠卖水致富。人生一世几十年, 为何跟从别人的步子而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别人骑马我骑牛,独辟蹊径自己走,坚定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即使困难重重又何妨?若没有 这种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进取,怎会有如今机器轰鸣、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在哥白尼发现“日心说”并向全世界宣告时,他知道自己
19、必定会受到教会的打压,可他坚持着,从未放弃对这一学说正确性的证明,最 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永不言弃,取得最 终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邀毛泽东重庆会谈,即使最终和谈破裂,毛泽东也没有放弃,取得全国解放的 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知其不可而为之,需要勇气,需要坚持,需要积极进取,需要不畏流言,否则便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3)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无畏,是一种精神。猪不可杀,曾子却为诚信依然将其宰杀;自己被禁止回国,钱学森却毅然踏上曲折的回国之路这是因为曾子有义, 钱学森有情,因为即使各方否定,其决定也不 动摇分毫,即使困难重重,也决不后退一步。当初有 谁会想到落魄的中国会在几
20、十年内雄起?没有!但中国几代领导人抱着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带领全中国人民将其实现。当初有谁会想到在跑道上会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没有!但刘翔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信念摘得了金牌。当初有谁会想到诺奖还有中国一份?没有!但莫言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信念击碎了世人对中国的评价。没有人能否定你的梦想,即使是你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逆风追梦,就是成功!思悟亮点(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切题?提示 文章开篇以类比切题,用“雄鹰突破阻力冲向高空” “溪流不顾阻挡奔向海洋”引入人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巧妙恰切。(2)引用像犹太人一样思考中的名言,有何作用?提示 是为了论证“开阔自己的 视野, 拥有创
21、新思维,不断进取,才能拥有意料之外的收获”这个观点。(3)第段论证的角度有什么变化?提示 运用假设的方法,从反面进行论证。(4)纵观全文,在事例的运用上有何特点?提示 论据精当,而且详略结合,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杰 形容高大 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尔 你避 躲避 耘 除草 返 回去(2)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 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连词, “与”“其”连用表选择/连词,跟/动词,参与 换/改变/ 容易/轻视(3)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
22、出对象,不译。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第二天。(4)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动词,做/动词,担任,充当/介词,跟,同 连词,表修饰/通“尔” ,代词,你/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2(1)名词作动词,用耰耕地 (2)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 乱3(1)(3)判断句,(4) (6)宾语前置句,(7)(8) 介宾短语后置句,(9) (11)省略句。4(1)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不施行德政已经很久了。(2)人是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3)老人家想使
23、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或主张。(4)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要点突破1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类 别 相 同 不 同孔子力图改变现实,并且不屈不挠;重视社会道义的担当,对自我考虑较少长沮、桀溺、荷对混乱污浊的现实强烈不满面对现实,不想改变,选择了消极避世的蓧丈人 生活态度;不太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担当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
24、改变(积极入世) ,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3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 ,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子路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
25、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朱熹说:“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徇禄也。 ”儒家认为“行义”和“行道”是不同的, “行道在君,必在遇而后行;行义在我,遇与不遇皆然” 。4正面体现:文中直接引用孔子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思想境界,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先哲形象,用人物自己的话来体现其内心世界,显得说服力极强。侧面衬托:所选的这几段文字以正反两方面的衬托阐述了
26、人物内心的世界。在文中仪封人和晨门的话语都是侧面叙述,交代出了孔子改变天下无道现实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这种悲剧性的执著。另外长沮、桀溺和接舆则作为孔子的对立面出现,他们消极避世的态度和孔子积极入世的观点形成强烈对比,凸现了孔子的崇高思想境界。除此之外,选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极富特色,往往三言两语,使之情态毕见,富有个性。如第 2 则中桀溺说完后“耰而不辍” ,写出了桀溺的那种神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后,写了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这之后便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延伸探究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孟子被称为“亚圣” ,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著。(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