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力演练:第四讲 地表形态的塑.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6590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力演练:第四讲 地表形态的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力演练:第四讲 地表形态的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力演练:第四讲 地表形态的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力演练:第四讲 地表形态的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力演练:第四讲 地表形态的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乙两地风速较大的是_,依据是_。(2)从图中可知形成降水的区域是 ( )A BC D(3)此次寒潮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生哪些危害?解析:第(1)题,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第(2) 题,锋面降水主要分布在冷气团一侧的锋面附近。第(3)题,寒潮低温会对农作物产生影响,大风会对海上交通产生影响。答案:(1)乙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2)A(3)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大风吹翻船只,影响海上交通等。2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新华网西宁 2011 年 7 月 19 日电 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

2、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 6 年呈递增趋势。监测显示的青海湖水体面积为 4 321.07 平方公里,水位为 3 193.8 米。与 2005 年相比,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了 70.82 平方公里,水位上升了 0.35 米。专家分析指出,在中国政府和群众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材料 2:青海湖流域图。(1)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试分析布塔河的水文特征。(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高盐度的原因。(3)试分析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 6 年呈递增趋势的可能原因。解析:第(1)题,青海湖地处内流区,参与内陆循环;布塔河为内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

3、补给,降水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第(2)题,可从水循环的降水、蒸发、径流三个环节入手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第(3)题,青海湖水体面积的扩大与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加及湖区生态环境改善有关。答案:(1)陆地内循环 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2)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湖水补给量少,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3)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退缩、入湖水量增加;流域内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如保护植被,植树种草 )。3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部罗肯火山 2011 年 7

4、月 14 日晚大爆发,流出的岩浆致使植物燃烧、浓烟升入上千米高空。材料 2:(1)从地壳物质的循环角度,分析图中岩石的类型和地貌形成的原因。(2)读图 2,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图中山地的成因。(3)说明火山喷发对该地区带来的好处。解析:第(1)题,图 1 地貌为火山锥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第 (2)题,图中山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的侵蚀作用。第(3)题,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含有大量营养物质,会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也会形成硫磺矿。答案:(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2)地壳运动隆起,同时受流水侵蚀作用,是内外力共同作

5、用的结果。(3)增加土壤肥力,利于农业生产;形成硫磺矿。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1:2011 年 7 月以来, “非洲之角”遭遇最近 60 年不遇的罕见旱情,持续数月的粮食危机不断恶化,大面积饥荒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向非洲之角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和现汇援助。材料 2:图 1 为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图 2 为“非洲之角”示意图,图 3 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图 1(注: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1)根据图 1 所示信息,分析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2)说明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并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

6、因。(3)请简要分析本次非洲东部国家出现严重干旱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等值线的分布特征从走向、数值变化和疏密变化来分析,根据冬雨率的概念可知,越向北冬季降水所占比重逐渐变小,而春夏秋三季降水比重增加,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减小,根本原因是受西风带影响的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南部受西风带控制时间短,越向北控制时间越长。第(2) 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甲地气温和降水差异,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带影响。属于地中海气候,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信风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第(3)题,旱灾的形成,主要考虑降水少、蒸发旺盛,而气候异常也是重要原因, “拉尼娜现象”是造成饥荒的“天灾”因

7、素。答案:(1)等值线呈东西走向。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短,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长。(2)降水:甲地降水多,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气温:乙地全年高于甲地;乙地年较差大于甲地。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带控制,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信风控制。(3)主要为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量大;近年来气候异常,降水偏少。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 9.0 级强烈地震,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材料 2:下图为 2011 年 3 月 16 日 200(世界标准时

8、间)东亚部分地区等压线图。(1)图中气候分界线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和 _,甲、乙两地降水的差异是_,原因是_。(2)丙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形成的原因是_。(3)专家认为,3 月 16 日我国不会受到核泄漏的严重危害,试根据材料 2 从大气和海水运动角度加以分析。(4)请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候分界线为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甲地位于日本海沿岸,冬季风经过日本海携带了大量水汽,加上甲地位于迎风坡,故冬季降水多;乙地位于太平洋沿岸,夏季风经过广阔的洋面,携带了大量水汽,乙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9、故乙地夏季降水多。第(2)题,丙地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第(3)题,从材料 2 可知,亚欧大陆上气压高,太平洋上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洋流主要是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其流向主要是向东北流,故核泄漏的辐射物均远离我国,故我国受到核泄漏的影响小。第(4)题,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甲地多冬雨,乙地多夏雨 冬季东亚沿海地区盛行西北风,甲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于乙地;夏季,该区盛行东南季风,乙地位于迎风坡,降水高于甲地。(2)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处。(3)该日福岛附近主导风向为偏西风;受到洋流的影响,海洋水体主要向东北流动。(4)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