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 3 个生字。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教学用具】多媒体、生字卡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 )这么动人的旋律,谁能吟诵古诗给大家听听?2.看,诗歌乐园的大门打开了。二、借助情景图,认字读词1.你们看到了什么?2.指名说。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里是芙蓉山。诗人刘长卿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恰好遇上一场大雪,于是借宿在别人家里
2、。他写了一首诗,板书,读题。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4.想知道诗里写了什么吗?把书上的字认准吧。5.反馈。检查生字读音。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找到这首诗的书签。2.自由朗读古诗。3.你们都读得这么好。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4.反馈。四、进入诗境,品读古诗1.你们真像小诗人。师范读。2.读古诗要边读边想象,第一句是我们一起去芙蓉山看看吧!3.(多媒体播放画面)你们看到什么?(日暮 苍山 远 白屋 贫 天寒 ) (板书:远 贫)4.师描述。范读。5.看着图,你们也来读读。6.多种方式指导朗读。7.赛读。8.(多媒体播放图画)师描述第二句诗意。你想到了什么?(柴门 犬吠 归人) (板书
3、:吠 归)9.主人回家后,你对他说什么?演一演吧。10.学生练读,多种形式读。五、充分读诗,熟读成诵。1.齐读古诗。2.读给同桌听。3.全班展示。4.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随着诗人刘长卿领略了大雪天的,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课堂作业新设计】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2.课下搜集刘长卿其他的的诗读一读。3 说一说“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大体意思。参考答案1.略2.略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意思是:傍晚时候迎着风雪,走在山路上,只感觉青山遥远迷离,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贫苦人家的小茅屋,只好安顿下来。【板书设计】逢雪宿
4、芙蓉山主人远 贫 吠 归【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背诵诗歌。欣赏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所闻,感受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诵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寒” “白” “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
5、人家以后的情景。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作者介绍】唐朝著名诗人刘长卿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登进士。初任转运使判官,因得罪权贵,下狱姑苏。至德三年(758),刘长卿出狱后被贬南巴县(县治所在今电白县麻岗镇南巴坡)尉。在赴任途中和到达南巴后,刘长卿写了十多首诗,抒发其对被贬蛮荒的愤懑之情和旅途、住所的孤单寂寞之感。 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其中 4 首。在任南巴县尉期间,刘长卿除借吟诗解闷外,还倡办县学,作育人才,为发展南巴的文化教育事业出了力。数年后,刘长卿迁任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司马,后再任随州(今湖北省安陆县西
6、北)刺史。唐建中元年(780),刘长卿终老任所,享年 72 岁。长卿工于诗,内容多为政治上的失意和流连风景之作,少有涉及当时国家战乱者。擅长五律,其诗韵调流畅,词语精练,句意清新,不在大历十才子之下,有诗集刘随州集传世。【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原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注释1芙蓉山:地名。2苍山:青山。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4犬吠:狗叫。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 , “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 “苍山远” ,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
7、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白屋” ,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 “白” “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 ,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 ,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